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 831400摘 要:学文言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更是举步维艰,很难有高效的课堂收获,作者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对借助传统文化促进高中文言文教学进行了策略研究。
关键词:文言文 传统文化 高中
文言文学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中国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淀起来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
一、高中文言文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等思想意识和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效应给学生成长带来不良影响。许多学生沉溺网络、游戏虚拟世界,少数学生还热衷于色情、暴力的动漫之中。四大名著不能吸引他们,唐诗、宋词、元曲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加之成长带来的叛逆心理使他们思想浮躁,一味追求模仿新奇,加之一些家长已不再用孔融、司马光、岳飞等先贤的事例教育子女,而是用金钱刺激,鼓励孩子不能吃亏,使当今孩子出现自私、目无师长、唯我独尊等一系列不良道德倾向。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实现的目标。但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都采用的是一种陈旧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传统教学模式,即老师介绍作者、课文背景,然后通篇翻译,学生记笔记,最后是老师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尽管这种传统的教法有它的优势,但整个中学阶段,几十篇文言文,用同一种方法,同一个模式,难免乏味,且效率低下。在这里,老师充当的是传话筒,学生是接收器,只管接收,吸收与否就不顾了。这种单一的、纯工具性的教学模式长期存在于我们的中学课堂中,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串讲,逐字翻译,逐句讲解,讲完后再来个所谓的“内容分析”、“写作特色”。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教文言文时,我们总是担心学生“吃不烂”,于是注重串讲,灌得很满,唯恐疏漏,极力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箴言,教法僵化。方法的繁琐导致文言文教学的程式化和模式化。试问这样的课堂,人文性体现在哪里?
二、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 为此,学文言文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成这些就必须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
古代经文教育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诵读的运用。诵读的妙处就在于以声传情,情随声出,声情并茂,这样既可以传递文句自身的情味,又可宣泄出学生自我体悟文句的感受。但是时代变化发展了,吟诵的形式方法要多样,激励学生求知欲望,形成对下一个教学活动的期待心理。可以采取听名家朗诵、复读、轮读、领读的形式,当然还可以采取粗读、批注细读、研读(讨论、辩论、交流、汇报、评价)等形式。个人和小组自由设计朗读并展示和讨论。除了朗诵之外,个人自我体悟是绝对不可缺少的,这时需要的则是排除声音,让意识处于一片静默之中,默诵,吟诵,单独地自我体悟,深入到潜意识里默识。叶圣陶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这里“理智地了解”、“亲切地体会”,便是语感训练时包括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
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要弘扬传统文化还应注重挖掘文言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培养学生高尚的传统美德,如爱国爱民、尊老爱幼、勤学苦读、立志成才、勤俭节约、团结互助、严己宽人、诚实守信等等,使他们的情感受到熏陶,思想获得感染,心灵得到净化,在潜移默化中懂得是非曲直与美丑善恶,并依此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历代文言文中不乏塑造或体现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精华篇章。授课教师在讲解这类课文过程时,一定要注重对古代“英雄形象”或“诗人形象”的优秀个人品质的弘扬,“以此来教育激励学生,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和素养,达到以古为范的教育目标”。
以《鸿门宴》中的悲情英雄形象项羽为例。学生学完《鸿门宴》后,如果教师在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时仅以成败论英雄,一味地褒刘抑项,似乎有“脸谱化”之嫌。实际上,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他的“自矜功伐”又导致了他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可设置以下活动:
1.有人说,在“鸿门宴”上项羽本可轻而易举地杀掉刘邦但却不杀是一种“妇人之仁”,而苏轼却说这是一种“君子风度”,请谈谈你的看法。
2.刘邦和项羽究竟谁是英雄?你对此怎样看待?
开展活动时,可让学生先谈对“英雄”一词含义的理解,然后结合个人体悟谈他本人心目中的“英雄”应该具有的特征,进而让学生理解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把握时机,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人生!我们深化文言教学,在语言层面上夯实,用文言知识技能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延伸至课外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把人之谓人,中国人之谓中国人的那种珍忠的传统文化内涵挖掘出来,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身上进一步弘扬,改善中学生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使教师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登上新台阶,学校综合发展水平和办学品位处于同类学校领先地位,使学校社会声誉明显提高。
四、创设情境课堂,学生自演,提高学习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假设或假想,从而扮演某种角色,去展示情境,在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使枯燥的教材转化为学生的形象表现,学生在形象表现中掌握知识。角色扮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他们自己也成了整个情境的一部分,既是情境的感受者,又是情境的参与者和创造者。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近几年来入选的特别多,比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文章,也可以让学生就文言文中讲述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表演,不但增强了参与表演学生的自信,而且加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文言文学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根基,必须充分发挥其负载中国传统文化信息这一重要特点,及时弘扬文言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自始至终让学生在千古佳作营造的奇妙情境、传统文化迷人宽广的海洋中深刻学习与领会文章,从而使文言文教学迎来一个更为灿烂的前景。高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尤其是新教材中出现古诗文大量增加,美文不断增多的情况,如何把探究性学习与文言文教学有机结合,是改革文言文教学的关键之一。
参考文献
[1]刘红芳 新课改形势下,文言文如何传承传统文化[J].宣武教育,2009,(5)。
[2]余治中 王庆 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探究.语文教学之友,2015,9。
论文作者:骆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5月第27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6
标签:文言文论文; 学生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文言论文; 项羽论文; 情境论文; 英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5月第27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