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方案在脾胃气虚型胃脘痛中应用的效果及预后情况论文_曹朝艳

(湖南省永兴县中医医院 湖南郴州 423300)

摘要:目的 观察脾胃气虚型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且分析本院于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资料,依据临床实施的护理方案不同分为2组,其中行常规护理的30例设为对照组,行中医护理方案的30例设为观察组,比较2组护理实施前后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较之护理前,护理后2组症状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较之对照组更优(P<0.05);较之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各维度分值均更高(P<0.05)。结论 中医护理方案有效实施于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可有效促使其症状改善,而且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可被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脾胃气虚型;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预后

胃脘痛主要是因脾胃受损与气血不调而引发,其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1]。脾胃气虚型胃脘痛属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临床表现主要为纳呆、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及疲乏无力等症状,患者因长期依赖药物治疗,而使其经济、心理负担加重,进而影响治疗效果[2]。对此,本研究就选定的30例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且取得满意效果,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且分析本院于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资料,将符合脾胃气虚型胃脘痛诊断标准者、资料完整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纳入;将近期予抗生素治疗者、哺乳期者、严重心血管疾病者排除[3]。依据临床实施的护理方案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中男女比14:16,年龄20-80岁,平均(37.26±8.34)岁,病程3-21y,平均(8.68±3.21)y;观察组(30例)中男女比17:13,年龄31-81岁,平均(38.54±9.41)岁,病程4-22y,平均(9.54±2.85)y;两组上述基线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本研究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并向其耐心讲解疾病知识,为其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嘱其多休息,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等;观察组实施中医护理方案,措施为:①情志护理:护理人员以温和的语气告知患者情志不畅对疾病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其意识到调节情志对自身病况的积极作用,并主动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以及时了解其情志不畅原因,以针对性给予疏导,同时嘱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精神支持与家庭温暖,多陪伴患者参与户外活动,并对其足三里、内庭穴及太冲穴予以揉捏。②症候施护:护理人员针对存在四肢发凉、胃脘部产生阵发性疼痛、泛吐清水、纳差脘痞等症状患者,需及时对其实施和胃止痛、健脾温中等护理举措,同时嘱其注意保暖。③特色技术护理:协助患者取卧位,取中脘、手心予点按法,各穴约15分钟;取中脘与神阙,将两根艾条点燃并分别插于艾灸木盒内,置于患者对应穴位予以艾灸,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是否产生不适症状,一旦出现异常立即予以对症处理;将中药贴贴于足三里、中脘、胃俞、神阙等穴位,同时将一定量的生姜汁制成药块,置于药贴中央。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4,5]

针对2组护理症状改善予以记录,无症状计0分,轻度计3分,中度计6分,严重计9分,症状总积分分值越低,提示患者症状改善越显著。采用GQOL-74(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2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估,包含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等4项维度,各项分值均为100分,生活质量与分值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处理

本数据用SPSS21.0软件分析,借助(±s)反应正态计量资料,用t检验对比计量数据的组间、组内情况;借助例数(n,%)反应正态计数资料,用检验对比计数资料,差异比较具统计意义时P<0.05。

2 结果

2.1 对比2组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护理后2组症状积分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更优(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中医学将胃脘痛归为“胃气痛”、“肝胃气痛”等范畴,西医中胃脘痛包括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针对慢性胃炎,目前临床常行药物治疗,且效果较显著,但因情绪、饮食及环境等因素变化致使反复发作,加之长期用药,导致其家庭经济负担加重,进而影响生活质量[6]。

本研究针对脾胃气虚型胃脘痛实施中医护理,护理人员从多角度考虑实施针对性、综合性的护理措施,其中情志护理可促使其心理改善,以消除其负面情绪,同时通过辨证施护、中医特色技术(艾灸法、按摩法及穴位贴敷中药法)等举措缓解疼痛感,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其中艾灸法操作较简便,灸治中药性通过体表穴位进入至体内,渗透各经络,发挥积极治疗作用;艾灸神阙穴达行气活血、温中散寒及温通经络之功效,可调节人体百脉气血,进而发挥胃降脾升协调作用;穴位贴敷中药法,可对相应穴位产生刺激,发挥调脾和胃、温肾健脾之功效,同时借助药物的辛热性发挥散寒温胃效果;按摩穴位,则能够调整阴阳、通达气血及疏通经络,促使人体气机畅通,且阴阳平衡[7]。经研究分析发现2组症状积分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较之对照组更优;同时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分更高,这与陆霞燕、蒙丽[8]等文献结果一致性较高,进一步验证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于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关于2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变化,因受环境、时间及样本等因素制约为加以分析,待进一步调查再作合理改善。

总结上文,针对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不仅能够改善其症状,提高临床疗效,而且有效促使其生活质量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曾霞,王小,刘雅男.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36):4091-4093.

[2]刘妍.脾胃气虚型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评价[J].系统医学,2017,2(02):147-149.

[3]吕艳,黄贵华,韦衡秋,等.恒温雷火灸标准操作流程在胃脘痛护理中的规范化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04):1297-1299.

[4]沙琳娜,蒋魁瑛,陈婉,等.106例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的辨证施护[J].光明中医,2017,32(02):293-295.

[5]胡乃毅,张江春.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效果及评价[J].内蒙古中医药,2014,32(24):170-171.

[6]刘颖,蒋德泉,王冰.从中医体质浅谈慢性胃炎的辨证护理[J].光明中医,2016,31(20):3020-3021,3028.

[7]陆霞燕,蒙丽,陈如卉,等.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在治疗脾胃气虚型胃脘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2016,13(08):1-3.

[8]陆霞燕,蒙丽,陈环月.中医特色护理在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6,13(15):153-154.

论文作者:曹朝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

标签:;  ;  ;  ;  ;  ;  ;  ;  

中医护理方案在脾胃气虚型胃脘痛中应用的效果及预后情况论文_曹朝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