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米非司酮;妇产科;不良反应;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压力不断增大,部分职业以女性为主,妇产科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涨的趋势,给女性身体健康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通常临床上用常规药物展开治疗,效果并不乐观,治疗时间久,病情反复发作,对女性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米非司酮在妇产科疾病治疗中属于一种常见药物,用于软化宫颈与紧急避孕中,也同样可以用于引产、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肌瘤和异位妊娠等疾病中[1]。本文针对本院2016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120例妇产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药物与米非司酮两种方法进行对比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将选取2016年9月~2019年9月期间来我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患者120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所有患者中未婚患者为58例,已婚患者6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28.5岁。根据临床治疗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米非司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医务人员采用甲氨蝶呤对患者展开治疗,采用肌注治疗方法来进行,每次药物剂量在50mg左右。
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具体情况如下:
(1)将米非司酮应用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根据实际病况来治疗,对每日的药物用量进行控制,确保其剂量在10~12.5mg,对观察组患者连续治疗3~6个月,通过药物治疗后患者的疼痛感逐渐改善。
(2)在子宫肌瘤患者中,可对患者给予米非司酮口服治疗,患者每日用药量为5~12.5mg。
1.3统计学方法
将相关数据录入到SPSS20.0软件当中进行相关计算,采用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对照组患者中,无效例数为20例,临床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患者中,显效与有效例数共计55例,临床有效率为91.67%。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
2.2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对照组满意率为65.00%、观察组满意率为90.00%,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而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组间差异明显,不具有可比性,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
3讨论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女性妇产科疾病的发病率在不断的提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对于妇产科疾病来说,种类很多,各个疾病之间的联系比较复杂,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对患者的生育功能产生影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米非司酮作为一种受体水平抗孕激素药,具有抗着床、终止早孕以及诱导月经等等功效,在妇产科疾病治疗当中的效果比较显著。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在进行妇产科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通过服用米非司酮,能够对体内的孕酮活性进行有效的移植,同时维持患者在围绝经期内的雌性激素水平含量,降低患者在绝经前后的出血情况,实现子宫以及卵巢的正常衰退[2]。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该药物在妇产科疾病治疗当中的效果较好,但是医护人员必须要做好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向患者传递正确的生活观念,提升对于疾病的认识程度,引导患者及时的发现自身病情,尽早的进行治疗,从而实现患者痛苦的减轻,提升生活质量。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对照组60例患者中,显效患者15例,占比25.00%、有效患者25例,占比41.67%、无效患者20例,占比33.33%,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60例患者中,显效患者30例,占比50.00%、有效患者25例,占比41.67%、无效患者5例,占比8.33%,观察组有效率为91.67%,组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中过敏患者4例、乳房胀痛患者1例、恶心患者2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1例、阴道流血患者1例,对照组发生率为15.00%;观察组中过敏患者2例、乳房胀痛患者1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1例,观察组发生率为6.67%,数据比较差异显著。
经上述研究,在妇产科疾病患者中采用米非司酮可提高临床治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光敏.米非司酮治疗妇产科疾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4):106+112.
[2]孙丽冬.分析米非司酮在妇产科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93
论文作者:董新荣, 刘英姿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0
标签:患者论文; 妇产科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对照组论文; 率为论文; 疾病论文; 两组论文; 《医师在线》2020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