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朝虹[1]2004年在《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跨国经营是当今高度社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经营的必然趋势,是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国际技术和资本流动的需要,代表着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毫不惊奇的看到,一个公司产品的各个部件是在多个国家内生产完成。例如,福特公司的“世界车”,其驾驶室是在欧洲制造,底盘在北美制造,而整车则在巴西组装,然后输入美国销售。 当然,这些优秀的跨国公司,在长达百年的海外经营的历程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国际营销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营方式和理念。而作为我国刚刚起步不久的跨国企业来说,借鉴这些公司的成功经验和思想,学会面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打开市场,开展营销活动;如何使自己的产品被人们接受,并深入人心:如何以最低的成本抢占海外市场,并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这些优秀的跨国公司的经验和理念,无疑可以让我们在海外经营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也使我们在磨练中慢慢成长。 本文即从跨国经营的基本理论(其产生、发展、基本方式等)入手,在分析了当今我国跨国经营现状和存在问题之后,结合并借鉴国内外优秀的跨国公司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提出了适应我国企业自身特点,在国际化营销过程所实施的营销策略,并具体的从企业产品,价格,分销促销四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同时,本文还结合现代新营销的思想,将4PS和4CS的营销思想运用在国际营销的环境中,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分析影响营销创新的5个主要因素出发,提出了当今海外营销前沿的3个典型模式,即国际销售链管理,网络营销以及电子商务营销方式。这些模式对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王爱民[2]2003年在《绿色营销创新的理论研究——基于环境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文中指出随着世界范围内人们的环保意识、绿色意识逐步增强,世界已进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持续发展的“绿色时代”。这对人类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绿色商品进入市场,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潮流。在人们绿色意识不断增强,对绿色文明的追求成为一种时尚的今天,一种新的营销方式——绿色营销(Green Marketing)便应运而生。 绿色营销是指市场主体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实现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利益的统一,通过创造和交换产品与价值,从而使其他市场主体满足需求的管理过程。绿色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一种强调环境责任,以社会及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一种营销活动。企业作为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既是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是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的绿色营销,使企业营销步入了集企业责任与社会责任为一体的理性化的高级阶段。 因此,本文以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市场营销学为理论基础,在全面系统地探讨绿色营销思想渊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绿色营销的理论基础、企业行为与宏观管理体系。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叁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绿色营销的基础理论分析部分。本文首先从绿色营销兴起的原因的角度出发阐明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对绿色营销的理论演进过程与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与综述,从而了解绿色营销这一先进的创新营销理论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脉络。随后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环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出发,构建绿色营销的理论基础。基于经济学的绿色营销研究认为,消费是经济和营销的结合点,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环境与营销联系的纽带,可持续消费是联系经济与环境的桥梁,而绿色营销是经济、环境和营销的有机结合。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绿色营销研究中,本文揭示了绿色消费对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与企业及绿色营销在其中的主体作用,并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阐述。 第二部分为绿色营销的微观实务分析部分,由绿色营销的企业行为与绿色营销的企业评价系统构成。在这一部分中,本文首先将阐述与总结国内外关于绿色消费者的分析变量,绿色消费的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出对我国企业进行绿色营销的有益启示。随后,通过对绿色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比较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得出了绿色营销行为与传统营销行为的差异,界定了绿色营销的内涵特征,给出了从传统经营导向到绿色营销导向的战略措施,并对目前影响绿色营销的一个关键因素—绿色价格进行了分析。本文还对企业绿色营销评价系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15014000评价标准进行了介绍,着重研究并构造了绿色营销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及绿色产品评价体系。 第叁部分为绿色营销的宏观管理分析部分,由绿色营销的政府规制与绿色营销的宏观创新体系构成。本文首先在第六章中对绿色营销政府规制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绿色营销政府规制的目标及发达国家的比较经验,并进一步论述了绿色营销政府规制的主要内容以及改善我国绿色营销政府规制的对策。随后,在第七章中对绿色营销宏观创新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石、绿色观念创新体系的构建、绿色制度创新体系的构建与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论述,并在最后,主要以图的方式对绿色营销各个创新体系进行了整合,从而完成了绿色营销宏观创新体系的初步构建。
张亚玲[3]2007年在《中国企业跨国营销战略选择》文中研究指明波特对于竞争战略理论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竞争战略》一书。波特认为,在与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蕴涵着叁类成功型战略思想,这叁种思路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这使得我们得到启示企业在跨国营销的过程中也应该追求成本和收益的最优化,可以采取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同时,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经营的一系列活动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每个企业在价值链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优势。企业不需要追求价值链每个位置上的优势,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在价值链上的比较优势来实施战略。如果其优势是在价值链的上游那么应该较多的采取标准化战略,如果在下游则应该较多的采取本土化战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市场的形成,全球市场的发展引起跨国企业营销活动的一系列变化:营销活动的内容更加细分化和专业化;企业营销活动的地理、空间范围不断扩大;营销手段也更加多样化。美国营销专家Warren J·Keegen在《Global Marketing Management》一书中认为:跨国公司的发展要经历国内、国际、多国、全球、跨国阶段。与此相适应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一般包括国际化初期、跨国经营和全球化经营几个阶段。人们对营销的认识已经从一般的方法、手段上升到战略功能的高度。与此同时,国际营销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大市场营销战略到多国营销战略再到全球化营销战略。国际营销观念从国内市场延伸观念、国际有限差异化观念发展到本土化观念再到今天的全球化观念。中国企业在经过了30年的市场化后,逐步发展、成熟、壮大,很多国内企业已经不满足于国内经营的现状,积极寻找走出国门的机会。国际营销毕竟不同于国内营销,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难免会碰到一系列的困难。如何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跨国营销战略日渐摆到了各个试图在国际市场上寻的一席之地的企业的日程上来。企业在进行跨国营销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往往会陷入到底是选择本土化营销战略还是标准化营销战略的困惑之中。作出这种战略选择的依据有:第一,标准化战略和本土化战略的边际成本;第二,营销的驱动因素;第叁,价值链上的优势;第四,营销组合要素。文章的最后介绍了,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应用这些依据,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营销战略。第一,从产品特点和产业特征来确定营销战略的选择,从需求特征来看,适应标准化战略的因素有:对产品有相同的工作要求;技术标准统一;消费者需求相同。从供给方面看,适应于标准化战略的因素有:能够取得规模经济效应;拥有全球资源等。第二,根据多国化营销战略和全球化营销战略的驱动因素不同,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营销战略;第叁,根据营销要素来具体确定营销战略。企业的营销组合要素主要有:产品品牌、价格、分销、促销等,各个要素之中并非所有的要素都适宜进行本土化或者标准化。那么企业应该根据这些要素的性质来选择营销战略。
李克震[4]2001年在《国际经营中的营销创新》文中研究表明进行国际经营活动的企业,其外向化过程包括经营国际化和自身国际化两个方面,与国际经营相伴而行的是营销的国际化,由于国际经营面对的是各种文化形态和需求环境,营销必须相应地采取一系列创新,适应国际竞争环境。 本论文探讨的是国际经营背景下的营销创新,文章分为前言和五个章节。前言部分主要点明国际经营和国际营销的联系,指出营销创新是企业国际经营的首要环节;第一章从理论创新的层面探讨了企业进行国际经营和国际营销的必要性,国际营销受到两个层面理论的指导;第二章考察的是营销的战略创新,从国际化的阶段、国际竞争格局、营销组织形式等角度来看待企业营销战略在全球化与当地化之间的平衡;分析市场是实施营销战略创新的出发点,论文的第叁章探讨了海外目标市场的创新,主要是市场细分和市场进入的新思路;第四章则涉及营销策略即营销实务的创新,分析了传统营销要素在国际化不同阶段中的新组合,并结合新兴的整合营销理念强调了创新优势的集成;面对跨国公司的挑战,加入WTO后的中国企业不仅要在国内市场成为一流营销企业,而且要在国际市场争得一席之地,所以论文的第五章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企业外向化经营及营销的现状,提出了一些营销创新的建议,并呼吁政府部门对宏观营销的重视。
张俊[5]2015年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渠道模式与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织形式。对于农民、农业和农村而言,农民专业合作社肩负提升农产品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重大使命。营销渠道是农产品流通与营销的生命线,多层次、多渠道顺畅流通农产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但是在众多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中,营销渠道管理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这使得本研究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立足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实,运用案例研究、抽样调查与访谈、比较研究和定量研究等方法,基于全国5省区6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营销渠道模式运用与选择方面的路径和特征性数据,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的运用与选择行为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营销的具体活动和流程及其渠道网络构建的行为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营销行动贯穿了农产品生产、流通与交易的全过程;(2)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作为独立的营销主体参与市场竞争;(3)农民专业合作社寻找目标客户的过程即是其构建销售渠道的过程,合作社建构的渠道网络不一定复杂,但需要定期进行管理和维护;(4)产品的属性会影响合作社对渠道模式的选择,进而影响渠道网络的构建。2.基于调研数据,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渠道模式运用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渠道管理能力在内的合作社营销能力的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合作社的渠道管理能力和总体营销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1)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渠道策略的运用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合作社在营销渠道运用中还存在较多难题。(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渠道管理水平和总体营销能力均处于良好水平;(3)在营销能力组合的五个方面,合作社管理者对渠道管理能力的评分最低,但渠道管理能力在营销能力评价中占有较高权重;(3)渠道一体化建设对于提升渠道管理能力的贡献率是最高的,但其在此方面的表现最不理想。3.对6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232条渠道路径数据进行了归类分析认为,(1)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常用的7类营销渠道模式为直销、农批对接、农企对接、农超对接、农外对接、农餐对接和农物对接等,每个合作社参与市场对接的模式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渠道模式并存,只是短期内可能有其中一种模式占优势。(2)与批发商和批发市场对接是当前合作社运用的主流渠道模式,合作社较少开展跨省、出口销售或与物流公司合作交易,对于电子商务和期货交易等正在兴起的渠道模式也运用不足。4.在文献研究、调研与访谈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营销渠道模式的运作条件、运行机制、优势与困境及其外生交易费用的高低,并基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模拟了两种不同市场结构下合作社渠道模式运用的有效性。可知:(1)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渠道模式的优势互补和协调运用,正是其对于自身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品特性和产地市场不同运销条件、销地市场销售状况等情况进行不断适应和调整的过程体现。(2)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完全松散和完全紧密契约关系的市场结构中,都能够通过不同渠道模式的产品分销获得产品价值链中的大部分份额,合作社所得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销组织或个人最低利润额的大小;长远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路是参与稳定契约关系的营销渠道模式,以生产高品质的农产品和规模经营制胜。5.采用多项Logit回归模型,通过对全国5省区6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232条渠道路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渠道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可知,与选择直销模式相比,(1)对订货量的满足能力和联系买主的途径两个方面完全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各类渠道模式的选择;(2)规模大小、资产专用性和对交易对象信任程度等因素被证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选择行为无显着影响作用;(3)不同营销渠道模式的选择又存在不同的影响因素。本文的创新与贡献之处在于:(1)本研究总结并提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常用的七种营销渠道模式,即直销、农批对接、农企对接、农超对接、农外对接、农餐对接和农物对接,并分析了不同渠道模式的基本内涵和特征。(2)本研究推论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契约关系松散和契约关系紧密的市场结构中,都能够通过不同渠道模式的产品分销获得产品价值链中的大部分份额,而其所得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他产销组织或个人的最低利润额的大小,由此证明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流通中介组织和市场竞争主体存在的有效性和必要性。(3)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订货量的满足能力和联系买主的途径两个因素完全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各类营销渠道模式的选择,而规模大小、资产专用性和对交易对象信任程度等因素被证明对其选择行为无影响。
张倩[6]2002年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营销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通过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展示了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在繁荣市场、技术创新、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着大型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人在综合中小企业现状和分析入世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就我国在新世纪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从几个层面进行了探讨和论证。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提出了市场营销创新的思路,并从营销理念创新、营销手段创新和营销组合创新叁个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本文总结出的创新途径和运营模式,对于发展中小企业的营销创新将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基于现代产品功能的多样化和消费日趋个性化以及市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将现代市场营销视作一个由大量具有独立决策能力的单元(或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借助现代横断科学的自组织理论,揭示营销演化过程的深刻内涵。分析表明,中小企业必须采取自组织策略或实施自组织营销,才能不断优化其组织结构,完善其运行模式,实现绿色营销,它构成了营销理念创新的理论基础。 本文最后以最简单的一维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揭示了混沌经济学的主要特征及其在经济管理和决策中的应用前景。由倍周期分岔通向混沌的道路启发人们主动地、科学地调节系统的控制参数,诱发新机制的形成,引导系统的运动朝着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对营销系统的创新无疑有着潜在的重要意义。
李巍[7]2012年在《国际营销动态能力的结构维度与关键驱动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在顾客需求、竞争对手、技术与社会管制等方面的不连续环境变化越来越频繁,企业维持其市场竞争优势的平均周期一直在减少。在全球化时代,产业环境和市场环境更是充满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国际化企业无时不刻地处在高度动荡的市场环境之中;企业若不能对持续的环境冲击进行有效地回应,那么将很难获得或维持市场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如何在动荡的国际市场环境中获取和维持其竞争优势成为当前国际营销管理理论界和实践界所关注的热点议题。基于演化经济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的动态能力观旨在回答企业如何应对动荡外部环境并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虽然动态能力观起源于战略管理领域,但其相关研究已经远远超越战略管理的一般范畴,被应用到企业管理其他具体研究领域。然而,仍有研究者批评动态能力观就像一个“大帐篷”,缺乏针对性。对此,有研究者提出,动态能力研究应该从当前的概念与关系扩散阶段进入一个选择性与保留性导向的阶段。因此,将动态能力观与国际营销能力研究相结合,以探讨国际化企业有效应对国际市场环境变化、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为焦点,研究企业国际营销管理中的特定能力开发便是一个重要而有意义的方向。为此,本研究将动态能力观与国际营销研究相结合,在充分借鉴现有诸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国际营销动态能力构念,推导和检验其内涵与结构维度;并基于资源基础观和制度理论的视角,发掘与验证国际营销动态能力的关键驱动因素,以探讨国际化企业形成和发展快速适应、有效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特定能力议题。本研究旨在以“国际营销动态能力”构念为理论关注点,以“国际营销动态能力的结构维度与关键驱动因素”为研究着力点,力图对回答“国际化企业如何有效应对动荡国际市场环境,并获取和维持国际市场竞争优势”这一重要议题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为了有效地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混合方法的研究设计,即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量化为主,质化为辅)的研究方法,使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以及案例分析等技术工具,对国际营销动态能力的结构维度与关键驱动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国际营销动态能力是指企业在国际范围内整合、建立和重置市场相关资源(资产、知识和技能),以创造和传递顾客价值的跨部门业务流程或惯例;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证实,国际营销动态能力的结构维度包括国际供应链管理、国际产品开发管理和跨文化客户关系管理叁大跨部门核心业务流程;案例研究结论显示,在企业不同的国际化阶段,叁大业务流程的地位和作用存在差异性。(2)在企业资产、组织知识和组织能力叁大基本构面中,实证分析结论显示,营销资产、研发资产、国际市场知识、高管团队国际化经验、市场聚焦型战略柔性和网络能力六类资源因素对国际营销动态能力具有驱动作用;在不同国际环境动荡性和国际市场进入战略条件下,上述驱动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案例分析还发现,在不同的企业国际化阶段,驱动国际营销动态能力的关键资源因素不同。(3)在管制系统、规范系统和文化认知系统叁大基础系统中,实证研究证实,适应性组织结构、组织学习、开放心智、市场导向四类制度因素对国际营销动态能力具有驱动作用;在不同国际环境动荡性和国际市场进入战略条件下,上述四类驱动因素与市场基础型奖励机制、高管团队风险偏好具有差异化的驱动作用。案例分析也发现,在企业国际化的不同阶段,驱动国际营销动态能力的关键制度因素具有显着差异性。本研究的价值与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首先,本研究将动态能力观引入国际营销研究领域,提出“国际营销动态能力”构念,并对其内涵和结构维度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证检验,这不仅拓展和深化了动态能力观的分析边界,更是将国际营销能力的研究视角从以往聚焦于静态资源禀赋,转向了关注和考察建立、整合和重构国际化企业资源基础的内部组织流程或惯例。其次,通过借鉴动态能力、营销能力和营销动态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本研究从组织流程的角度对国际营销动态能力结构维度进行探讨,将其解构为国际供应链管理、国际产品开发管理和跨文化客户关系管理叁大核心组织流程,并得到实证支持。这一研究结论深化了对国际营销动态能力内涵的认识,特别是为研究国际营销动态能力形成和发展提供重要线索。再次,本研究从资源和制度双重视角全面地考察国际营销动态能力的关键驱动因素,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国际营销动态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和机制的理解,更丰富了对企业动态能力和国际营销能力前置影响因素探索的分析框架。最后,本研究拓展了制度理论与企业行为关系研究的分析视野。在现有国际营销或国际商务的研究中,大多数都是关注宏观制度因素,例如政府管制、法律规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作用。本研究则从企业内部制度情景入手,分析和探讨企业内部制度因素对国际化企业战略行为的驱动作用,以此拓展了制度理论与企业行为关系的研究视域。
夏园[8]2007年在《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文中指出西方商业银行历来视市场营销为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其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已成为当今商业银行实现全球经营战略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商业银行经营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银行业同业竞争异常激烈,业内经营风险日益加剧,金融资产质量有所下降,盈利空间缩小。为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谋求发展,增强自身竞争能力,提高经营效益,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客观上要求我国商业银行树立市场营销观念,采取以客户为中心的整体经营策略,增强业务创新能力,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特别是加入WTO后,外国银行将和我国内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他们的经营战略、组织结构、技术手段、市场网络、服务功能和成熟的业务推销经验、经营品种均对我国的银行业构成了多方位的挑战。而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对营销管理的实践尚处在初级阶段,对营销理论的运用还不够系统和全面,在提高金融产品的层次、技术含量以及产品的科学定价,网点的统筹设置,产品促销手段的有效组合,营销管理计划控制的系统化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本文旨在借鉴国际上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的现状,从营销环境分析,营销战略思想的形成,营销策略的制定和实施等环节入手,探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以期推动我国银行业整体经营管理的进步。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全文的导入部分,阐述市场营销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之间的必然联系以及国外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叁个问题的阐述:首先阐明选题的意义,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其次是研究背景和研究综述,简要介绍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的发展阶段,系统阐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最新进展。最后概括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相关理论阐述引入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理论背景,阐述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为以下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做准备。第叁章国外商业银行营销模式分析分别以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为代表,从市场细分、服务方式、内部管理等方面分析国外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模式,这对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管理对策和思路的提出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第四章商业银行营销环境分析主要介绍了商业银行营销环境,是指对银行营销及经营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它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对商业银行影响较间接的约束力量,包括政治、经济、人口、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微观环境是与实现商业银行营销目标直接相关的那些环境,包括金融、政策、法律、客户、竞争者等,对银行的营销活动有着直接的积极或消极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了竞争者因素,包括竞争者数量分析、竞争者市场份额分析、竞争者营销活动分析,特别是运用SWOT分析法对比分析国内外商业银行营销环境。第五章对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文章从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组合的几个环节,即产品、定价、营销渠道和促销手段出发,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市场营销战略的发展现状。并从营销观念的树立、营销机制的建立、市场定位、营销组合以及营销管理的系统化建设等方面,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管理和策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第六章提出,商业银行微观管理手段必须在一定的宏观条件下才能得以有效的实现,因此要不断加快经济市场化和银行改革进程,逐步实现利率和费率的市场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管理和策略实施的建议:营销管理中应注意系统化建设,推行新的客户管理方式——客户经理制;分析了客户期望与知觉服务之间的缺口,针对如何缩小这一缺口,提出了客户满意度经营和全方位质量服务的观点;建立健全内部组织,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开拓目标市场,发展中小客户;营销策略的创新等。
李凤满[9]2007年在《我国保险业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是在2006年我国完全履行了加入WTO的承诺后,我国保险市场全面取消了对外资保险公司经营区域和产品类别的限制,我国保险公司面临外资保险公司的严峻挑战。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外资保险公司通常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成熟的产品研发机制,先进的管理经验,有效控制风险的技术与经验等,毫无疑问,将会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给我国保险公司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即我国保险企业怎样面对激烈的竞争,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使保险业健康持续地发展?本文是从营销的角度来研究探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战略。由于保险产品的同质性,各国保险经营环节并无太大差别,决定保险市场竞争胜负的关键在于服务质量和营销水平的高低。因此,引导我国保险企业适应新的形势,改善营销策略,提高营销水平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立足我国保险营销现状,在充分分析了保险企业内外部环境基础上,以保险营销的特点为依据,借鉴发达国家保险营销先进经验,探究我国保险企业营销策略新思路,提出新形势下我国保险营销发展策略:第一,加强险种创新,完善险种结构,深入挖掘市场需求,开发出适合消费者的简洁、实用、人性化的险种,并结合产品组合设计和新产品发布会等方式加强险种策略。第二,加强精算实力,制订科学、合理的费率标准,使保险价格更经济、更合理,提高竞争力。第叁,突破目前的以个人代理人销售为主的单一模式,建立多层次立体式营销渠道。继续加强与银行等兼业机构的友好合作;大力发展保险中介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络拓展网上营销,积极应对电子商务潮流;选择合适的场所开展门店销售;探索电话营销和电视营销渠道。第四,重视保险传播与促销组合策略。建议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起设立国民保险月,普及保险知识,宣传保险功能,提高公众的保险意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和引导作用,提高全民风险意识;并综合运用人员推广、广告、公共关系、展业推广等促销手段。第五,培育与重塑保险业的信用体系。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培育保险诚信文化;逐步引入保险公司信用评级制度;建立营销员失信惩戒制度。第六,提供优质服务,创造强势品牌,塑造良好形象。第七,实施人才策略。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育,从薪酬、保障、发展、培训各方面加大投入,以吸引各类人才的加盟,解决人才稀缺问题;保险企业应提高行业进入壁垒,改变“人海战术”做法,整顿营销队伍,走精兵强将之路。第八,建议有条件的公司采用“职员制”销售模式,稳定员工队伍,实现长期服务。第九,营销中应注重保险文化的渗透,在保险产品中注入文化因子,营销一种生活标准、一种生活方式。让人们知道保险不仅仅是一种商品,还是未来美好生活的保障。提出的这些保险营销策略并非独立发挥作用,在保险营销实践中,保险公司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各种策略组合来提高企业的营销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期望这些具有操作性的保险营销策略,对我国保险企业特别是中资保险企业的发展有所启迪和帮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保险营销策略的实践,提高本土保险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保险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使保险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等功能得到最有效发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陈鹂[10]2005年在《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营销创新的探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大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推崇有加,无论经济理论还是政策方面的研究很多都围绕大企业做文章。然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在繁荣市场、技术创新、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着大型企业难以取代的作用。具体到我国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将会更多地体现出来。我国政府已经将发展中小企业提高到战略意义的高度予以重视,理论界也纷纷把目光聚集到中小企业身上,从各个侧面针对如何增强中小企业的经营能力进行了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中小企业的经营能力中,营销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考核指标。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的营销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中小企业虽然意识到营销的重要性,但由于企业被旧有的狭义营销观念所束缚,认为营销就是营销部门的工作,与其它部门无关,从而将营销、管理、财务、研发等职能割裂开来,造成企业的不同环节各自为战,最终使其在市场上丧失竞争力。针对此种情况,本文在综合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入世后所面临的机会与挑战基础上,提出实施营销创新是我国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有关中小企业的概念与界定,并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提出了一些调整建议;第二部分说明了我国中小企业新形势下的发展环境,面对加入WTO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机遇与挑战的同时如何有效提高自身竞争力;第叁部分论及了中小企业进行营销创新的理论基础,重点分析了营销创新的几种基本模型以及制定过程;第四部分有选择地介绍了中小企业实施营销创新的典型途径,分别从营销理念创新、营销意识创新、营销策略创新、营销方式创新四方面展开了深入分析;第五部分引入了资源营销理论,并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小企业应当要以资源为核心进行营销活动,通过整合企业有限的可利用资源,来调控无限的社会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营销策略研究[D]. 安朝虹. 西南石油学院. 2004
[2]. 绿色营销创新的理论研究——基于环境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D]. 王爱民.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3]. 中国企业跨国营销战略选择[D]. 张亚玲. 四川大学. 2007
[4]. 国际经营中的营销创新[D]. 李克震. 安徽大学. 2001
[5]. 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渠道模式与选择研究[D]. 张俊. 华中农业大学. 2015
[6]. 我国中小企业的营销创新研究[D]. 张倩. 北京工业大学. 2002
[7]. 国际营销动态能力的结构维度与关键驱动因素研究[D]. 李巍. 南开大学. 2012
[8].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D]. 夏园. 安徽大学. 2007
[9]. 我国保险业营销策略研究[D]. 李凤满. 中国海洋大学. 2007
[10]. 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营销创新的探索研究[D]. 陈鹂. 中国海洋大学. 2005
标签:贸易经济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市场营销理论论文; 市场营销渠道论文; 保险营销论文; 农业合作社论文; 产品管理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银行系统论文; 渠道营销论文; 市场策略论文; 市场战略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