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学生 灵敏清晰 有效 感知 语文教材
一、要在语文教学中提高感知对象(重点\\难点\\疑点等)与背景的对比度,以强化学生的注意。对象与背景的对比度,是指它们之间的反差程度。反差程度越大,引起人们的注意力也就越大。因此,只有对象突出于背景时,这一对象才最容易被感知。在这里,首先发挥视听系统的优势来提高对比度。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在一段时间内,各感官获得知识的多少是不等的,其中视觉发挥占83%,听觉占11%,其他感官占6%。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视觉知觉的优势,把类似的材料的不同部分突现出来,进行强化,产生分化性抑制,使对象从背景中突现出来。例如形似字的教学,从相似的偏旁“示”与“衣”,“已”与“己”等,板书是可以采用彩笔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部分,视觉、知觉容易收到区别信号,教学显然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而用语言传授知识为主的语文课,教师要使学生“注意”到你讲话的“要点”,从节奏看,快速中突出某点可突然用慢速讲解,“快”即“慢”之背景,“慢”便成为“快”的对象,其对比度就会提高,听得效果亦会提高。另外还可以从响度、停顿、反复等方面强化刺激感知对象。
其次,可从感知对象的动态化来提高对比度。运动对象更容易引起注意,就像教师平静的面孔上那双不时闪动的眼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学习魏伟的《?是最可爱的人》亦可为了让学生注意理解题目的含义,教师在新课前可以设计如下:
[口述]这是一篇写我们的志愿军战士的通讯,题目给我们提出了问题,[板书 ?是最可爱的人];口述:那么,?是最可爱的人呢?请同学们概括文中的三个事例并找出对战士的评价语句,(这时擦去“?是”和“的人”),以“士”为中心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即成下面的过程
这种口述、书写、擦字的系列动态演化过程,容易激发学生的心理活动,使他们的注意转移到感知对象上。因此,要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感知,教师要力求语言、书写、动作的同步活动。
再次可通过剖析对象与背景的互换过程来分辨对比度。心理学表明,感知对象和背景是可以交换的。“黑板”作背景时,“板书”就是对象,如将“板书”作为背景,看到的对象就是“黑板”。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理,从互换中分辨二者的对比度,以加强对对象的理解。课文《孔乙己》的开头有段场面描写:鲁迅先生用站着喝酒的短一帮(背景)衬托坐着喝酒的常山主顾(对象),然后又用坐着喝酒的长衫主顾(对象转为下个对象的背景),最终衬托出了唯一的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孔乙己(课文分析的重点对象)。
二、要明确注意的指向性。
注意的指向性就是在某一瞬间,运用相应的感官(视觉或听觉)注意特定的对象(细节)。首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视觉、听觉有主有从。语文能力培养主要有听说读写。对于课堂学生要感知的对象,尽量避免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同时负担同强度的任务。如一堂以听为主的课,老师就不能又布置学生在听的同时注意并记录当时情景。其次,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感知注意的“焦点”。心理学家认为,人脑有自动摒弃不必要的信息而摄取有意义的对象的意识。电影电视就有许多镜头采用这种处理办法,即?面上,当一角色讲话时,他的像就清晰,其他角色进行模糊处理;当其他角色讲话时,模糊图像转为清晰,先前讲话的角色图像由清晰转为模糊。在语文教学中亦可采用类似手段,调整焦距,将重点、难点调成感知对象的“焦点”。新编初中语文教材大增了文言文的阅读,这就要求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感知课文大意。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感知对象与背景间的对比度、对象的新异点和指向性事激起学生注意的三个要素。语文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去感知课文,或加大对比度,或突出新异点,或明确指向性,或三者并用,使语文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
论文作者:邹柏忠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5年第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1
标签:对象论文; 对比度论文; 背景论文; 学生论文; 的人论文; 视觉论文; 板书论文; 《未来教育家》2015年第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