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G/L指数及其发展原因分析_产业内贸易论文

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状况——G-L指数及发展原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发展状况论文,业内论文,指数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产业内贸易及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测定

1.产业内贸易的含义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的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对于产业的划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通常根据国际通行的贸易统计方法,以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中 3位数分组作为产业划分的标准。

产业内贸易包括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指消费者的偏好完全一样,从而相互之间存在着完全替代性的商品;差别产品指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用途也基本相同,存在着替代性但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实证研究表明,差别产品较同质产品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征(Grubel & Lloyd,1975)。

2.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发展

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 Verdoorn(1960)对“荷比卢经济同盟”以及Balassa (1962、1966)对欧共体(EEC)成员之间在同一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和贸易方式进行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发展,陆续诞生了许多用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这些模型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以及对贸易结构、福利水平的影响。其中,最为典型的是Krugman (1980)建立的基于对差异产品多样性偏好的D.S.垄断竞争模型,用以说明规模经济可以成为国际贸易发生的独立动因。Krugman认为,产业间贸易反映比较优势,而产业内贸易则不反映各国的比较优势。消费者对于产品多样性的需求以及生产的规模效应递增都可能成为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而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两国之间的相似性。若贸易双方的资本—劳动比很相似,则双方之间的产业间贸易会很少,而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会占统治地位;相反若两国的资本—劳动比差异较大,则双边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要形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对跨国公司及FDI导致的国际分工和贸易形式研究的基础上, Helpman(1984)通过模型证明了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与国家的相对规模和要素禀赋差异有关。Greenaway (1995)则认为,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南北贸易都是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

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垂直专业化和价值链细分的产品零部件贸易成为产业内贸易中的研究重点。这类文献主要集中于对东亚地区贸易模式的研究。

Baldwin(2001)和Deardorff(2001)等人的研究集中于零部件贸易的动因分析和其对于贸易流量及贸易政策的影响。Athukorala(2003,2005)认为产品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分割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的表现。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全球零部件贸易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制成品贸易的总体增长速度,同时东亚各经济体对这种新的国际专业化分工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北美和欧洲。Ando和Kimura(2005)则通过对公司层面的数据分析,来解释东亚地区的生产网络和零部件贸易模式。

3.G-L指数

Grubel和Lloyd(1975)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了迄今使用最为广泛的产业内贸易计量方法——G-L指数。

以每个产业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的比值为权重,对一国所有产业的G-L指数加权平均,可得出该国的加权G-L指数:

Grubel和Lloyd(1975)的计算结果表明:在OECD国家中,英国、法国的G-L指数最高,而日本和澳大利亚该项数值最低。产业层面G-L指数的比较显示出化学晶、机械和通讯设备的 G-L指数较高,而食品、原材料和燃料的G-L指数较低。

近年来虽然很多学者指出G-L指数存在若干缺欠,如没有考虑贸易平衡等问题,但经过与其他计量方法的比较,G-L指数被证明仍然是目前最优的产业内贸易计量方法。因此,笔者仍以该种计量方法来测算东亚各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二、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

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反映一国贸易结构的改善,Yeats(2003)认为,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使同类产品的种类增加,消费者能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也反映出一国对全球经济依赖性的增强。

近年来,东亚国家的贸易增长迅速,尤其是东亚地区的区域内贸易,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全球贸易的增长速度。国内外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是东亚地区贸易增长的重要原因。

笔者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统计SITC Rev.3的3位数据,计算了东亚各经济体从1992年到 2005年的G-L指数,以分析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见表1)。

图1 东亚地区10大类产品的G-L指数

1.东亚各经济体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

(1)从1992-2005年的发展过程来看,东亚各经济体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有明显提高,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贸易形式。1992年各国G-L指数平均为0.4,到2005年已经超过0.5。在东亚地区,四小龙和东盟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G-L指数超过0.5。2005年四小龙的G-L指数平均达到0.66。东盟国家的G-L指数上升幅度最大,从1992年的0.37上升到 2005年的0.54。

(2)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中国台湾的总体加权G-L指数已经超过0.5。在这些国家 (地区)的对外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占到50%以上,超过产业间贸易所占比重。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低的是韩国、中国、日本和印度尼西亚,其产业内贸易比重在30%-50%之间。在这些国家中,产业内贸易已经占到一定比例,但在其对外贸易中,仍然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3)东亚各经济体产业内贸易程度仍然存在很大差异。一方面,G-L指数的差异能够反映出各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2005年其 G-L指数分别为0.86和0.75(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转口贸易有关),印度尼西亚的G-L指数最低,只有0.37。

但同时,在东亚地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都已经超过日本。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与东亚地区的国际分工结构和生产分散化趋势有密切联系。在全球范围内,基于产品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将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到国际分工和生产体系中。零部件贸易和中间产品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相应而生的最终产品贸易的增长,是东亚各国产业内贸易水平提高的最主要因素。

2.东亚各经济体产业内贸易结构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1位数据将所有贸易商品分为10大类,其中SITC 0-4类产品为食品和初级产品,SITC 5-8类产品为工业制成品,其中第5类和第7类大多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第6类和第8类大多为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第9类为未分类商品和非常规商品(邮件、武器等)。在此,因为考虑到贸易额大小对G-L指数的影响,笔者用SITC3位数的 G-L指数加权计算SITC 1位数的G-L指数。通过对东亚地区10类商品G-L指数的分析,发现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结构的几个趋势和特点:

(1)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增长较快

如图1所示,东亚各国均在SITC 5-9类和第1类产品中具有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而 SITC 0和SITC 2-4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低①。

各大类产品的G-L指数的比较显示出:G-L指数最高的为第7大类交通及通讯设备,其次是第5大类和第6大类产品,而G-L指数最低的是第3大类矿物燃料。这一结果表明:东亚各经济体的对外贸易中,机械和通讯设备、化学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普遍较高,而食品、原材料和燃料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普遍较低。

从1992-2005年的增长趋势看:东亚地区 SITC0-4类产品的G-L指数几乎没有变化,而 SITC5-8类制成品的G-L指数有较为明显的上升。其中,第7类产品增长最快,其G-L指数从1992年的0.51提高到2005年的0.67,成为东亚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的产品。

(2)制成品贸易中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商品数量增加

通常若一种产品的G-L指数超过0.5,则认为其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产品。表2给出了 SITC5-8类制成品中,产业内贸易为主的产品在其所在商品大类中所占比重。可以看出,1992- 2005年东亚各经济体产业内贸易为主的产品逐渐增加。总体上,2005年东亚各经济体SITC5+ 7中产业内贸易为主的产品所占比重要大于 SITC6+8。而1992年,中国和东盟SITC5+7中产业内贸易为主的产品所占比重都明显小于 S1TC6+8。这表明,东亚地区,尤其是发展程度较低的中国和东盟,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

产业内贸易为主的产品数增长最快的是第7大类产品。日本第7大类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商品比例从1992年的16%增加到2005年的44%,增加了28%。中国和东盟也分别增加了24%和 22%。而四小龙第7大类产品中产业内贸易为主的产品最多,2005年有77%的产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中国第7大类产品中有56%的产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比例仅次于四小龙。

(3)东亚SITC第7大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集中于电子电器类产品

首先,第7类产品是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程度最高的产品大类。2005年东亚第7类产品的 G-L指数平均值达到0.67,这表明东亚地区第7类产品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要形式。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东亚地区第7类产品的G-L指数一直保持上升的态势。

在东亚各经济体中,中国香港第7类产品的 G-L指数最高,达到0.91,新加坡、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第7类产品的G-L指数也都在0.7以上。中国第7类产品的G-L指数为 0.52,低于东亚各经济体的平均水平。

其次,第7类产品中的主要产业内贸易商品较为集中。东亚各经济体在SI1TC7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虽然有所差异,但不难发现,其中某几种产品的G-L指数普遍较高。东亚各经济体第7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类产品: SITC752:自动数据处理设备;SITC759:办公设备零部件;SITC772:通断及保护电路装置及零件;SITC764:电视、收音机及无线电通讯设备的零附件;SITC776:晶体管、电子管、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SITC778:电器、机械及零部件。

可以看出,东亚各经济体第7大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于电子电器类产品,此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对于东亚地区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东亚产业内贸易增长的原因分析

1.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增加

根据林德尔(Linder)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产业内贸易水平取决于一国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各经济体始终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人均GDP有明显增长,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市场条件。

Balassa(1986)的研究表明,人均CDP的变化与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需求呈正比关系,人均GDP的提高和差异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均会推动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说明,东亚各经济体的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正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GDP的增长而不断增加。

2.区域经济一体化

Krugman(1989)认为规模经济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独立动因。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分别与中、日、韩3国建立的3个“10+1”自由贸易区,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壁垒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区域内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一国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其加入区域经济组织之间有正相关关系。东亚地区区域一体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各经济体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

3.产业内分工和产品零部件贸易

虽然有关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使战后国际贸易中的很多现象得到了解释,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这些理论似乎更适用于发达国家之间基于规模经济和产品水平差异的贸易模式,而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解释力不强。直到20世纪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垂直专业化和价值链细分的产品零部件贸易成为产业内贸易中的研究重点,才为产业内贸易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最近几年国内外诸多研究成果表明,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产品生产过程细分所形成的产业内分工和由此产生的产品零部件贸易的增加。

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使得全球经济的相互依赖性逐渐增强。产品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分割 (Athukorala,2003、2005)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的表现。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产品零部件的生产、加工和组装过程分别在不同的国家内进行。比如,日本的数码照相机制造商只在国内进行产品设计、市场分析和某些关键部件的生产,而将大部分机器零件的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进行。在中国的制造工厂内,所有这些零部件被组装在起来,成为最终产品,之后再被出口到日本和其他第三国市场。

东亚各经济体SITC7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提高与零部件贸易的关系尤为密切。根据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Rev.3)5位数商品计算,东亚地区SITC7+8类制成品贸易中有超过40%的是零部件贸易,1992-2005年零部件贸易比重增加了 13%,而零部件贸易带来的结果是产业内贸易数量的增加。东亚地区零部件贸易中90%以上集中于SITC7类制成品,尤其是SITC7中的半导体和其他电子元器件等商品。仅SITC776、 SITC759、SITC764、SITC722等几类产品的贸易额就占东亚地区零部件贸易总额的80%左右。这就可以解释东亚地区第7类商品的G-L指数迅速增长的原因。

建立在商品价值链和生产环节的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品零部件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零部件贸易的增长速度已经明显高于全球贸易总额的增长速度。在东亚地区,这种以零部件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分工的专业化程度甚至要高于北美和欧盟。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近年来,东亚各经济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显著提高,尤其是第7类产品的G-L指数表现出最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零部件贸易的发展。如今,产品零部件贸易和基于零部件生产的国际化分工已经成为东亚地区贸易和分工的主要方式。这种贸易和分工结构的变化,加深了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同时也促进了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注释:

①根据Grubel(1967)的划分方法,SITC0、2、3、4、5类为原材料或以资源为基础的产品;SITC1、6、7、8、9类为产品差异及特性较为明显的制成品,其中第1类为松散的制成品(loosely manufactures)。

标签:;  ;  ;  ;  ;  

东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G/L指数及其发展原因分析_产业内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