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产业结构定位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上海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要成为辐射长江流域和全国的经济中心,必须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市的繁荣。笔者以“1996年上海统计年鉴”为分析的资料基础,对上海城市的产业结构定位和经济持续增长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劳动力结构的信息
自1990年上海确定发展金融、贸易等服务业以来,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务业的就业人数有了迅速的增加。但是,基本的劳动力结构仍是工业占最大的比例。1995年上海共有从业人员794.19万人,就业率为人口数的61%,也就是上海市提供了近八百万的就业岗位,这是中国任何一个城市无法比拟的,而制造业是最大的就业部门,共提供了380.95万人的就业岗位,占全部就业人数的47.97%。
以金融、商贸业的大发展来促使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变,提出了开发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思路,以建立各种形式的贸易中心和市场来扩大上海对长江流域和全国的辐射能力,使上海成为“万商云集”的商业性都市。这些“商贸兴市”的政策思路,同上海所供应的就业人数有不小的矛盾。从表1可以看出:(1)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的就业人数仅为11.88万人,占就业人数1.5%。上海市金融、保险发展规划确定2000年其就业人员将达到10万人左右。这是由于这一行业是资金和知识密集型的行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很少,而且金融、保险业是为其他产业经济服务的,它的发展取决于其他产业部门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不是自我服务的产业。(2)提出大商贸的政策固然可以创造一部分新的就业机会,但是所吸纳的劳动力是有限的,批发业的就业机会并不多,加上零售、餐饮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也不到100万人。(3)制造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最多,占上海市就业岗位的半壁江山。笔者以为,制造业的兴衰直接与上海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密切相关。从经济发展的逻辑来看,交通运输、通讯、仓储、零售、餐饮业等产业的建立是为了适应制造业发展的需要,而卫生、教育、机关团体、社会服务业等就业岗位的出现是因为上述产业形成后需要相应的社会服务。前者是“干”,后者是“枝”。实际上,上海制造业近400万劳动力所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使其他行业的发展成为可能,也使其他行业分享了制造业发展所带来的繁荣。
表1 上海市主要行业的就业人数和比例
行业人数(万人)
比例(%)
农林 79.00 9.95
制造 380.95
47.97
建筑 44.19 5.56
批发、零售、餐饮 96.4712.15
交通运输、通讯39.10 4.92
金融、保险5.68 0.72
房地产6.20 0.78
社会服务 39.334.95
卫生、体育15.251.92
教育 30.613.85
科学研究 11.791.48
机关、团体19.562.46
其他 26.063.28
总计 794.19 100.00
现代经济学提出政府政策的三大目标之一就是创造就业机会。在制定上海经济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到近800万人的就业数,如果尚未创造出可以与制造业相媲美的产业就放弃大批制造业,那么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下岗工人数的直线上升,就业难度增加,制造业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也将不断减少,在统计数据上的表现就是1996年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已退居为全国的第八位。制造业的衰落和大批工人下岗影响了社会的消费结构,从长远来说,使社会消费能力下降,对服务业的需求下降。
从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的角度看,如果不将制造业作为上海市经济发展的重点,政府必须寻求可以创造出与制造业提供近400万就业岗位相似的产业。如果“再就业工程”只能将少数劳动力转移到服务业,政府就要重新思考所制定的发展战略。
二、出口结构的技术因素
上海市政府在确定金融、贸易等服务业为中心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制造业,其政策性的标志就是重点支持六大支柱产业:钢铁冶炼、汽车制造、电子通信设备、家用电器、电站设备、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加工业。无疑,这一政策是正确的。90年代上半期,上海制造业结构变动的特点是重工业的比例不断上升,1990年轻工业占工业产值的50.1%,重工业为49.9%,到1995年,轻工业下降为44.4%,重工业则上升为55.6%,表明制造业结构正向技术含量较高的资本产品转移。然而,发展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揭示,测定制造业技术水平的另一标志是资本产品、技术产品在出口结构中的比重。表2是上海出口商品中轻工产品和重工产品所占的比例,反映了上海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并没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
表2 上海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
年份 轻工产品 重工产品农副产品
199063.7 23.8
12.5
199160.8 30.9
8.3
199262.1 25.9
12.0
199373.4 16.5
10.1
199471.4 25.1
3.5
199565.4 30.9
3.7
一个地区发展水平是以工业为标准的,而工业则以制造业内部的技术产品生产能力来测定的。六大支柱制造业部门的确定有利于制造业结构的升级,但是上海支柱产业的技术水平较低,生产规模较小,资金投入严重不足。1995年,六大支柱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205.78亿元,其中钢铁制造业占116.32亿元,而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又以基建为主,为91.14亿元,占钢铁工业投资的78.35%;汽车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21.97亿元;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加工业为23.4亿元;家用电器工业为14.60亿元;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4.68亿元;电站设备制造业仅为4.53亿元。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同时又是资金密集型部门,没有大量资金的投入,技术设备的引进、技术的创新都是不可能的,也制约了这些产业部门的迅速成长。技术水平与技术产品的竞争力是成正比的,尽管上海制造业结构中重工业已占55%,但是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然较低,表现为出口产品以轻工业产品为主,而且这一结构在“八五”期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91年与1995年的重工业产品出口比例均为30.9%,是这五年的最高比例;而轻工业产品的出口从1991年的60.8%上升到1995年的65.4%,其中1993年甚至达到73.4%,是典型的轻工业产品出口结构,说明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升级比较缓慢,重工业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基本上没有提高。
工业化高级阶段就是形成了以向工业化国家出口机电产品为主的格局,说明地区经济实行的是同工业化国家的技术水平分工,而不是垂直分工。制造业产品的技术结构清楚地显示了上海制造业的发展程度,因而上海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将包括资金在内的社会资源流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提高出口结构中资本产品的比例,也就提高了上海经济的发展水平。上海要提高对长江流域和全国的辐射能力应该是作为中国的技术中心来达到,而不仅仅是商品的流通中心,只有依托制造业不断更新的技术,上海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所以,上海制造业技术水平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定位方向是增加对制造业的投资来提高技术,技术水平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就业人数少而产出数量大,这是现代制造业的特点,从而使劳动力向服务业的转移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