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客家民间文学,丰富幼儿语言教学论文_侯喜碧

巧用客家民间文学,丰富幼儿语言教学论文_侯喜碧

梅州市梅江区实验幼儿园 侯喜碧

客家民间文学,是客家先民及其后代子孙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它运用口头语言叙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是客家劳动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愿望,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民间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客家文化正逐渐成为一种弱势文化,并逐步走向边缘化的趋势让我们不得不重视。作为地处世界客都——梅州市中心的一所幼儿园,十分有必要和有义务将这客家文化瑰宝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在幼儿园,它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会说本地区的语言,发音清楚。因此,让幼儿学会倾听他人讲的客家话,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思。了解客家人常用的客家童谣、谜语、谚语、客家歇后语等口头文学的特点,培养现代的客家儿童会灵活运用客家方言,学会用方言完整流畅地描述事物。欣赏了解客家民间故事、传说等,感受客家民间文学的语言特色,逐步积累客家文学语言。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客家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就成了我们幼儿教师所必须并要为之努力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之一。那么,我们尽可巧妙运用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中的客家民间文学,取其精华以丰富幼儿的语言教学活动,让幼儿的语言能力能够得到更加有效、全面的发展。

一、选取客家民间文学中通俗易懂、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进行教学,让幼儿的语言教学内容能有益补充和丰富。

客家民间文学,是客家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真实地记录了客家人的喜怒哀乐、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道德情趣等,更反映了客家人吃苦耐劳、崇文重教、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而幼儿是先听懂成人的语言,而后学会应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我们将以客家话为母语的客家童谣、谚语、谜语、歇后语等客家民间文学渗入到幼儿的语言教学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欣赏、朗诵这些语言文字,不但能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语言美的感悟力,增长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的发展,并能让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理解水平也不断提高。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挑选了通俗易懂、健康,能让幼儿积极向上发展的内容来教学。如客家童谣《月光光》、《火萤虫》、《羊子咩咩》、《禾毕子》;客家谚语中的做人处事谚语:“食唔穷,着唔穷,唔晓打算一世穷”、“莫学灯笼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子弟不读书,好比瞎眼珠”等;耕耘气象谚语“清明前打扮田,清明后打扮豆”、“燕子高飞晴天到,燕子低飞有雨到”等;客家谜语“上端四四方,下端圆叮当;一日累三次,夜里无事到天光。”(筷子);“上树唔怕高,下树唔怕跌,池巫毛,割巫血。”(蚂蚁);“脉个车子不走路,一边食来一边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水车)等;客家歇后语“纸剪红花——唔晓谢”、“青菜煮豆腐——一清二白”等;客家民间故事、传说《让人三尺又何妨》、《压岁钱的传说》等等,这些内容的词句简炼、形象生动、短小易记,念起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让人听过之后能回味无穷,永不忘怀,都是能有效丰富、补充幼儿语言教学内容的可选内容之一。

二、创设愉快轻松的客家民间文学学习氛围,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让幼儿语言教学更加形象有趣。

《指南》中指出: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在幼儿学习客家民间文学活动时,我们应积极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与氛围,组织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学活动,让幼儿自由地学习、锻炼语言能力。围绕客家民间文学,将抽象的文字知识形象化、兴趣化,我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幼儿直观形象理解学习内容,并在活动室内外都装饰一些图文对应的墙画和制作了一些主题吊饰,如:客家童谣《小花猫》、《月光光》;客家谜语《梳子》、《红蜡烛》;客家谚语《燕子低飞阴雨天》、《读书肯用功,茅寮屋里出相公》;客家歇后语《青菜煮豆腐——一清二白》、《铁树开花——难得见》、风俗传说《客家人中秋吃月饼的传说》等等,让幼儿在这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随时随地都能学习、感受客家民间文学的魅力与特色。不但丰富了幼儿的文化生活,使幼儿能轻松完成学习任务,更给幼儿创设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了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视野,让孩子感受到了语言美的魅力,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幼儿不但保持学习的兴趣与愿望,还自觉地与老师、同伴交流自己对这些知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让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锻炼与提高。

三、举行形式丰富的客家民间文学知识游戏,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让幼儿语言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当幼儿对客家民间文学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后,结合“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中进行的”这一特点,我们可组织幼儿举行一些形式丰富的客家民间文学知识游戏活动,如:请幼儿以小组或个人形式上台表演朗诵客家童谣;进行猜客家谜语比赛;与幼儿玩客家歇后语问答游戏(老师说前半句,幼儿说后半句或者幼儿之间问答);看谁知道的客家谚语多;请幼儿讲民间故事、传说故事等等。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发挥,将自己所学到客家民间文学知识一一向大家展示,对于积极参与活动、敢于大胆表现的幼儿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幼儿在念念、想想、说说、讲讲等活动中不但锻炼了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更帮助他们有效积累知识经验,为以后能更加清楚、连贯讲述,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让幼儿语言教学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渗入客家民间文学,是结合本土文化的一种有益尝试,是对幼儿语言教育领域的有益补充,不但增添乡土文化气息,更让幼儿的学习贴近生活,进而促进他们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关注,不断获得和积累知识经验,让他们的语言素材、思维不断提高。可见,巧妙运用客家民间文学,丰富幼儿语言教学是非常实际可行的,作为战斗在幼教一线的老师,更是应该努力探索实践。

论文作者:侯喜碧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育儿·幼教荟》2017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8

标签:;  ;  ;  ;  ;  ;  ;  ;  

巧用客家民间文学,丰富幼儿语言教学论文_侯喜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