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和非医学类大学生对艾滋病态度和性道德观的差异论文_过欣彤,叶淑姿,李庆宇,申玉华,王程,夏彦昌,刘

长沙医学院 湖南长沙 410219

【摘 要】目的 比较湖南省某高校医学与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对艾滋病态度及性道德观的差异。方法 采用按年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视医学和非医学类学生为两个不同群体,以4个年级为层,每个年级均抽取3个班级,每个班级发放20份问卷,拟共发放480份。结果 研究表明此高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总体掌握较好,医学类专业学生正向回答率较高;在虚拟个人倾向方面该高校大部分学生心态良好,个别学生存在悲观心理。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与大学生的性观念开放程度不一致;该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来源多为大众媒体。结论 多数学生认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主要在于高校大学生自觉参与性知识及性道德教育活动。提示社会或者学校等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此类活动,以满足大学生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艾滋病;态度;性道德观;虚拟个人倾向

艾滋病(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病毒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能引起严重的免疫缺陷,全球已有数千万人感染。HIV携带者及艾滋病病人都有很强的传染性,是传播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染源[1]。而该病病死率高,感染后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因为还没有可以治愈的方法或相应的疫苗,却也是可以预防的。HIV的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三种,自从规范了血液及其制品后,性接触在传播艾滋病中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比重。大学生相对较为开放,是青少年人群中较容易感染艾滋病的一部分,需要重点教育、宣传的对象[2]。本调查以某高校大学生为对象,比较医学生与非医学生两个群体的结果,揭示当代大学生对艾滋病态度和性道德观的情况,为相关部门作出指导性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调查湖南省某高校全体在校学生。

1.2抽样方法:采用按年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视医学和非医学类学生为两个不同群体,以4个年级为层,两个群体每个年级均抽取3个班级调查,以班级为单位集中发放问卷。即每个班级发放20份问卷,拟共发放480份问卷。

1.3 调查工具:采用《湖南省某高校医学和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艾滋病态度、性道德观的比较》进行具体调查,该问卷在中国疾控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全国艾滋病哨点奸恶实施方案(试行)操作手册》中《青年学生调查问卷》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4 调查方法:由经过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具体负责本研究的问卷调查,以班级为基本单位集中发放问卷并收回,当即补录的形式完成每个班级20个完成样本量的要求。

1.5 统计分析: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构成情况使用率(%)表示,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个交量的关联进行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显著性检验水准α取值0.05,p值均为双侧概率。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有效调查问卷共469份,有效率97.7%。在性别构成上无显著性差异(X2=0.02,Ρ>0.05),年龄均在18-26岁之间,平均年龄(20.45±2.35)岁。其中医学生233人(占49.7%),非医学生236人(占50.3%)。

2.2 对艾滋病的态度

经秩和检验,医学类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比非医学类学生好(u’=-4.9083,p<0.01)。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专业学生对艾滋病及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态度的比较

2.3 对性行为及性道德观态度

男、女生分别有49.3%和22.0%对大学生恋人由于“两情相悦”而自愿发生婚前性行为持赞成态度。男、女生分别有23.4% 和5.6%对大学生恋人为了“寻求刺激”和“性体验”而发生婚前性行为持赞成态度。男、女生分别有62.4%和51.3%对“同性恋”持否定态度。见表2。

表2 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

2.4艾滋病防治现状

不同专业学生认为能有效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措施由高到低排序相同。非医学类专业学生艾滋病知识来源由高到低排序:电视/广播(84.6%)、家人(22.5%)。医学类专业学生:电视/广播(88.0%)、家人(37.2%)。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艾滋病知识来源均以电视/广播最多,来源于家人的最少。

3 讨论

此高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总体掌握较好,医学生相对于非医科学生有较好的认知程度。非医科学生较医学生有关艾滋病的危机意识较弱,提示在今后应着重加强非医科学生对艾滋病的流行态势、发展趋势的了解。较多的医学生对艾滋病过分担忧,甚至有学生明确表示今后不愿从事接触艾滋病病人的工作,这将给社会造成强烈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医学生必须加强责任感教育与医德教育,使医学生对艾滋病有全面认识,使他们从思想上消除顾虑。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与性观念开放程度并不一致。大学生性观念的开放相对于当今性知识、性教育的滞后,必然引起其性无知、性放纵,使得性危害成为大学校园的安全隐患之一[2]。大学生正处于性觉醒时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必须与性生理、性道德及安全性行为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们懂得洁身自爱。

参考文献:

[1]张孔来主编.艾滋病.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2]WHO,UNAIDS,UNICEF.Global HIV/AIDS response:epidemic update and health sector progress towards universal access:progress report 2011.

作者简介:过欣彤(1996年2月-),女,长沙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014级预防医学专业在校生 通讯作者:刘红,男,籍贯湖南,讲师,长沙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师

共同第一作者:夏彦昌

项目编号:长医教[2017]18号-039;2016年度长沙医学院院级科研立项课题(KY201611);湖南省教育厅2017年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7C0219)

论文作者:过欣彤,叶淑姿,李庆宇,申玉华,王程,夏彦昌,刘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  ;  ;  ;  ;  ;  ;  ;  

医学和非医学类大学生对艾滋病态度和性道德观的差异论文_过欣彤,叶淑姿,李庆宇,申玉华,王程,夏彦昌,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