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 ; 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目的:探究健脾利湿类中药配伍治疗脾虚型带下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的治疗的脾虚型带下病的患者56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需要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各28例患者。西药组进行阴道塞药治疗;中药组进行中药口服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比患者一年内带下病的复发率。结果:中药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86%,复发率为 7.69%。西药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1.43%,复发率为35.00%,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利湿类中药配伍治疗脾虚型带下病效果显著,并有效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帮助患者摆脱带下病的困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治疗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健脾利湿法;脾虚型;带下病;临床研究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534-02
生理性带下是指女子自青春期开始,分泌于阴道无色透明、黏而不稠、无特殊气味的液体,可称为“白带”,其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会相对增多,这是机体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的正常生理表现[1]。而病理性带下则是指带下的量出现明显增多,且其色、质、气味等发生异常或者伴有全身、局部症状,统称带下病,是临床上常见妇科疾病之一。在西医范畴中,带下病包括阴道炎、急慢性盆腔炎、子宫颈炎、妇科肿瘤等引发白带异常的妇科病症[2]。带下病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难以治愈,且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妇女的正常生活,危害妇女的身体健康。
《傅青主女科·带下》谓:“夫带下俱是湿症”,认为其主要的病因不离“湿”,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故为带下病。然湿邪又有内外之别,外湿指外感之湿邪,如经期涉水淋雨,感受寒湿,或产后胞脉空虚,摄生不洁,湿毒邪气乘虚内侵胞宫,以致任脉损伤,带脉失约,引起带下病。内湿的产生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主要是脾肾肝三脏的功能失调: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下注任带;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水湿内停,关门不固,精液下滑;肝郁侮脾,肝火夹脾湿下注等。故带下病的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湿邪下注。治疗原则以健脾利湿为主,故治疗脾虚型带下病应采用健脾利湿类中药配伍治疗,有效地进行局部杀菌,提升免疫力,降低带下病的复发率。
本研究将对脾虚型带下病采用健脾利湿类中药配伍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实验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在我院门诊诊断为脾虚型带下病患者56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需要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各28例患者。中药组患者在22~48岁,平均年龄(36.2±11.7)岁,病程3~10年;西药组患者在23~50岁,平均年龄(37.2±12.6)岁,病程2~9年。将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病程及病种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妇产科学》(七版)关于真菌性阴道炎的诊断标准拟定。对有阴道炎症状或体征的妇女,若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假丝酵母菌的芽生抱子或假菌丝即可确诊为真菌性阴道炎。[2]
1.2.2 中医脾虚型带下病:参考张玉珍主编的《中医妇科学》带下病中的脾虚证标准[3]: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或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臭;面色晄白或萎黄,四肢倦怠,脘胁不舒,纳少便溏,或四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或腻,脉细缓。
1.2.3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以上,已婚或有性生活史妇女。②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诊断标准者。③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4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妊娠期之带下患者、糖尿病合并带下病患者、精神疾病者。③对治疗所用之中药曾出现过敏者。
1.3治疗方法
1.3.1西药组:采用阴道塞药治疗。药物: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0051563 生产企业:北京朗依制药有限公司),用于晚上睡前清洗外阴后,将1粒放入阴道后穹隆处,每日一次,连用6天。
1.3.2中药组:采用健脾利湿类中药配伍治疗。药方:完带汤加减,具体用药如下:白术20g 、山药20g 、党参15g、 白芍10g、 车前子15g、 苍术10g 、甘草5g 、陈皮10g 、荆芥10g、 柴胡10g 、茯苓15g、 蒲公英10g、 茵陈10g 。采用同一制药公司生产的中药饮片,有医院统一进行煎煮浓缩成150ml/剂,每天1剂,每月14剂,月经干净后连服2周,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
注意事项:(1)休息方面,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2)卫生方面,嘱咐患者注意自身的卫生习惯,勤洗澡,勤换衣物。(3)性生活方面,患者在用药期间注意保护阴部,禁止进行性生活。(4)饮食方面,以清淡为主,禁止饮食生、冷、辣等刺激性较强食物。(5)用药方面,按照医嘱的时间及剂量用药,用药期间禁服用其他药品。
1.4评价标准
(1)对两组带下病患者进行治疗后,观察分析并统计其治疗效果,将治疗效果定为以下三个标准:①效果显著(中西药组的临床症状消失,阴道检查其壁内干净、实验室检查中假丝酵母菌的芽生抱子或假菌丝呈阴性,带下病已治愈)、有效(中西药组症状部分消失,病情出现好转好转、阴道检查分泌物明显减少,实验室检查中假丝酵母菌的芽生抱子或假菌丝呈阴性)、无效(中西药组临床症状均无变化或病情加重,阴道检查分泌物增多,实验室检查中假丝酵母菌的芽生抱子或假菌丝呈现阳性)。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度(总有效度=效果显著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对两组带下病患者一年内进行随访跟踪其复发情况并记录。
1.5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并加强分析,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来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用t进行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x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观察比较两组带下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西药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1.43%(20/28),中药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86%(26/28),详情情况如表 1所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1 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效果对比 [n(%)]
根据对带下病患者1年内复发情况的跟踪记录,将两组复发率进行比较。西药组复发率为35.00%(7/20),中药组复发率为 7.69%(2/26),对比两组复发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3.讨论
带下病,多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现代医学认为带下病主要为细菌、病毒及原虫等的侵入感染或生殖道内菌群失调所致,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同时受累。带下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其发病上,病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常常并见月经经期延长、周期缩短、经间期不规则出血等情况,导致流产、不孕症、妊娠期宫内感染、胎膜早破等疾病。目前现代医学多采用全身抗炎和(或)局部抗炎,此法虽能暂时杀灭细菌或寄生虫,但常引起生殖系统菌群失调而致久治难愈的生殖系统炎症,如何既能有效杀菌又能维持体内正常茵群比例是现代医学防治带下病的关键。
中医“带下”一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其中有云:“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带下病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带下泛指女科之经、带、产诸疾病而言,因这些疾病均发生在束带以下之部位而名,《内经》中所言带下即为广义带下。狭义之带下,有生理和病理之分,生理性带下是精液,是肾精下润之液,正如《沈氏女科辑要》对生理性带下病的描述曰:“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即为病理性带下,也就是狭义的带下病。
祖国医学认为带下病主要病因是湿,主要病机为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脾虚湿盛。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浊内困;带脉失约,使湿气沿带脉下注,则成带下。《傅青主女科》中明确记载“带下俱是湿证”,治疗上主张从湿论治。本证核心在于湿浊下注,治疗应该以健脾利湿为主。
本文采用清代名医傅山所创建的健脾利湿类中药为法的完带汤加减治疗脾虚型带下病,能够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力, 在治疗中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方中重用白术、山药为君药, 意在健脾利湿, 使脾气健运、湿浊得消;党参补中益气用以加强君药健脾之力为臣;苍术燥湿运脾, 车前草、蒲公英、茵陈利湿清热, 白芍柔肝理脾, 使肝木条达而脾土自强;佐以茯苓健脾利湿、陈皮理气燥湿;柴胡、芥穗之辛散,得白术则升发脾胃清阳, 配白芍则疏肝解郁。诸药相配,共凑健脾利湿之功效,使脾气健旺, 肝气条达, 清阳得升, 湿浊得化,则带下自止。根据现代研究表明[4-6],白术、山药、党参均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完带汤水提醇沉液有明显抗炎作用,其可有效减轻阴道黏膜渗液及充血,对因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分泌物渗出有良好抑制作用[7]。
本研究结果发现中药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86%,复发率为 7.69%。西药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1.43%,复发率为35.00%,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说明健脾利湿类中药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有效地进行局部杀菌,提升免疫力,降低带下病的复发率。
综上所述,健脾利湿类中药配伍治疗带下病效果显著,并有效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帮助患者摆脱带下病的困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治疗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兰芳, 梁晓娟. 健脾清热利湿类中药配伍治疗带下病的疗效[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16):29-29.
[2]乐杰,妇产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9-241.
[3]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86.
[4]岳美颖,潘媛,敖慧.白术化学、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5):66-68
[5]赵晓梅.分析补益药党参的药理和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6,32(11):135-136.
[6]提璐璐.山药的药理作用及保健功能的研究进展[J].医药前
沿,2017,7(32):353-354.
[7]苗明三,王升启.现代方剂学药理与临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4-116.
论文作者:许焕英,陈玉,邬素珍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7
标签:带下论文; 患者论文; 健脾论文; 率为论文; 带脉论文; 西药论文; 脾虚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