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四川 成都 610100)
【摘要】目的:评价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62例肠道喂养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31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另31例为研究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早产儿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率、肠道喂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研究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日增加体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经针对性护理干预,满足了早产儿护理需求,改善了其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关键词】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护理;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6-0322-02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具有高病死率,主要是因其器官功能不完善,适应力较差造成的。为了提高肠道喂养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临床护理干预得到了医护人员及早产儿家属的高度关注,本文以我院收治的62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经对照分析,证实了针对性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了62例肠道喂养早产儿,其中男35例,女27例,最小胎龄28周、最大胎龄36+6周,平均胎龄(32.7±2.5)周;出生体质量:最低1300g、最高2500g,平均(1775.3±245.2)g。随机划分为两组,各31例,两组早产儿性别、胎龄等比较,差异不显著。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有病情观察、感染预防,以及维持呼吸、加强保暖等。
1.2.2研究组 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早期微量喂养,尽可能给予母乳喂养,对于无法母乳喂养的早产儿采用先给予稀释早产儿配方奶开奶,再给予配方奶原液喂养的方式。(2)非营养性吮吸,在喂养前,协助早产儿吸吮无孔的橡皮奶头,5~10min;(3)腹部按摩与抚触,在暖箱或者辐射台进行,控制温度在32~34℃,由专业人员实施抚触或腹部按摩,通常在喂奶前30min与喂奶后1h,2~3次/d,5~10min/次;(4)体位护理,采用鸟巢式体位,同时在喂奶后,早产儿取头高足低位,右侧卧位30min,可根据情况与俯卧位或仰卧位交替;(5)用药干预,根据医嘱给予金双歧,口服或鼻饲,以调节肠道菌群,创建肠道生物屏障,促进胃肠功能。(6)滴管喂养,对于吸吮能力较弱的早产儿,可在护理中采用鼻饲,通过重力作用滴注,具体操作方法为:使用空针吸取奶液,连接胃管,根据患儿情况,距离患儿20~30cm,拔出活塞,使奶液在重力作用下自行缓慢滴入患儿胃内,可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促进喂养成功。(7)排便刺激,遵医嘱给予开塞露塞肛,可减少胃肠潴留,减轻腹胀,促进结肠动力成熟及胃排空。
1.3 观察指标
观察护理满意率、肠道喂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日增加体质量等[1]。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SPSS 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与(%)表示,组间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护理满意率、肠道喂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组护理满意率、肠道喂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00%(31/31)、100.00%(31/31)、3.23%(1/31)均优于对照组的64.52%(20/31)、61.29%(19/31)、25.81%(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时间指标及日增加体质量
研究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日增加体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讨论
喂养不耐受属于临床常见与多发疾病,早产儿因胃肠道功能较差、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消化酶分泌不足,随之增加了肠道喂养不耐受发生几率。近几年,现代医疗技术及急救技术等水平不断提升,降低了早产儿病死率,但喂养不耐受问题仍困扰着临床工作者,影响着早产儿机体及智力发育[2]。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但效果欠佳。为了改善早产儿的生活质量,本文以我院收治的62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与常规护理相比,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更加显著,值得推广。
早产儿常见的喂养不耐受症状有胃食管反流、胃潴留、呕吐及腹胀等,而研究组经针对性护理干预,缩短了其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促进了其体质量增加。早期微量喂养及非营养性吸吮,促进了胃肠道生长、发育,使其拥有了完善的功能,在未增加能量摄入前提下,提高了营养吸收率;同时,按摩与抚触,通过舒适护理干预,加强了迷走神经活性,促使了胃肠管道排空;另外,体位指导与药物干预,经国内学者研究证实,肠道喂养护理干预,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出现,减少了喂养不耐受发生几率,研究组仅出现1例不良反应,胃食管反流主要是因早产儿肠道蠕动功能较差、胃容量过小、并呈水平位造成的,而头高足低位实施后,避免了反流或窒息出现,减少了能量消耗,缓解了胃肠不耐受状况。另外,滴管喂养及排便刺激,提高了喂养成功率,避免了并发症出现。
【参考文献】
[1]雷国顺.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10(07):76-77.
[2]赵霞.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及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4(06):263.
论文作者:曾明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4
标签:早产儿论文; 肠道论文; 时间论文; 效果论文; 体质论文; 针对性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