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摘要: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批判和继承了孙中山的民权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结合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一系列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民权思想,形成了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民权主义革命思想。
关键词: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民权主义革命思想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低潮,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消灭异己,镇压群众,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土地革命时期,阶级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问题成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一、毛泽东民权主义革命思想的形成背景
1.毛泽东民权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中国近代早期的民权思想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探究孙中山民权思想的理论渊源,不外乎两点:一是来自西方近代,一是来自中国古代。孙中山曾在在辛亥起义后发表的演说中提到:“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孙中山更是提到:“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我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这更为直接地表达了他思想和理论体系的渊源。
毛泽东的民权主义革命思想是对孙中山民权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性、开拓性发展,其理论渊源承袭孙中山民权思想,是西方民主文化与中国古代民主文化结合我国国情孕育而生的。
2.毛泽东民权主义思想的历史依据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一开始指的是政治革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民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草案中,孙中山重新诠释了民权主义,主张民主自由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此时的民权主义不仅包含政治革命,即推翻帝国主义及军阀统治,还包含人民获得政治权力,在政治地位上得到平等对待。
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有各帝国主义国家致力于瓜分中国领土与财产,内有军阀压制,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各项权利被剥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明确要在反对军阀官僚的斗争中,为民众争得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出身农村的毛泽东,深知解决农民生活疾苦的唯一的途径就是使农民身心得到解放。
3.毛泽东民权主义革命思想的现实依据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南京迅速成立“国民政府”,经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改组,加上张学良改旗易帜,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实行一党专政。
国民党为镇压人民、消灭异己,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和全国性的特务系统;为强化乡村统治,推行保甲制度;更为甚者,国民党竭力查禁进步书刊,逮捕甚至杀害进步作家,解散进步团体,以此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
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并没有改变,中国仍然需要继续进行彻底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但是,革命形势急剧变化,中国共产党遭遇极其严重的困难。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到野蛮屠杀,中国共产党仅有小块的红色政权存在,全国人民都没有普通的民权,加入中国共产党被视为犯罪。
二、毛泽东民权主义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
1.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毛泽东在1925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就清楚了用阶级分析法分析了中国农村的各阶级,证明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天然同盟军,也是革命的主力军。只有首先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能发动、组织、教育和武装农民,才能依靠农民的支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1927年召开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明确提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就是土地革命。毛泽东深刻的了解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早在1927年4月19日,在土地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就解决土地问题的重要意义予以了说明:首先,最主要的是解放农民,废除农村的一切压迫与剥削;其次是增加生产,改良土地,改变农民的生活困境;再次是保护革命,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定会一往无前,英勇奋战;另外,还有废除封建制度、发展工业、提高文化等意义。所以,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后,深入开展了土地革命。1928年12月,在毛泽东的深入调查基础上制定了中共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等。但是在分田过程中,由于当时农村的一些特殊情况,并没有真正没收一切土地。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县开辟根据地时,又制定和颁布了《兴国土地法》,指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工农政府所有。《兴国土地法》正确地解决了土地革命对象问题,规定了土地的没收、分配和使用,并在实践中得以广泛运用。1931年2月,毛泽东指示,分得田地的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可以租赁买卖,田中收获除交土地税外,均为农民所有。
土地革命普遍而深入地开展,使农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使农民在政治和经济上翻了身。
2.恢复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选择在广大乡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壮大革命力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农村条件艰苦,劳动力不足,农民农具匮乏,生产力水平低,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以及经济封锁政策,根据地的社会经济低靡不振,很难快速得到恢复和发展,根本不能满足军队和人民需求。
毛泽东立足于根据地的实际,辩证的去看待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多次阐明“一要打仗,二要建设”的道理。1933年8月,毛泽东在南部苏区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号召全苏区的劳苦大众,让其团结在党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之下,开展经济建设,以保障革命战争的物质需要。
在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中,毛泽东把农业生产放在经济建设的第一位,着力解决根据地粮食供给及各项日常用品的供给问题。首先是解决农业生产必要条件方面的困难,毛泽东提出有组织地调动劳动力和推动妇女参加生产、组织劳动互助组和犁田队,合理的调节人、财、物力。其次是解决农业生产产量问题,毛泽东提出努力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等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另外,毛泽东提倡要有计划地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及相关工业;有计划地组织对外贸易;国家可以直接经营若干项必要的商品流通。除此之外,毛泽东还大力调动党和政府工作人员参加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号召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生产。
土地革命深入开展,绝大多数根据地贫苦农民分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3.注重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工农群众文化水平
旧中国广大农村的共同特点就是文盲众多。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农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虽然旧的思想被打破了,但新的思想并未树立起来。革命、民主与科学在农村依然是一个影子。土地革命时期,我们革命的主要阵地在农村,而且由于根据地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农民得以在政治和经济上翻身,纷纷参军,所以当时的红军战士绝大多数是脱下农装穿上军装的的农民,农村文化建设关系重大,尤为重要。
毛泽东十分重视农村文化教育,一是提倡文化教育和科技知识宣传;二是提倡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建设。扫盲是提高农村农民文化素质的必要前提。教育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为提高工农群众文化水平,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普遍建立了各种夜校、半日制学校、补习学校或识字班,工农群众不仅获得了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还普遍提高了文化水平。另外,为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着力培育各方面干部和专业人才,还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和列宁师范学校等学校。在思想政治和道德建设方面,毛泽东不仅提倡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宣传教育,还强调知识分子要与农民相结合,到群众中去参与生产劳动,了解群众的疾苦,从而树立牢固地革命人生观和世界观。
根据地文化建设对根据地人民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提升起到了很大作用,群众开始有了阶级意识,懂得维护自己的利益,并积极参加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三、毛泽东民权主义革命思想的历史意义
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进行了根据地建设和改革,从土地革命、农业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着力解决农村现实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重要的意义。
1.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理论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核心是还政于民,由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但孙中山力图建立的国民政府只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全民政府,他所宣称的新政治也并不是全民政治,而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有极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毛泽东承袭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既肯定其积极的一面,强调民权革命,又批判其无法广泛普惠于底层民众的阶级局限性。毛泽东的民权主义革命理论,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理论,以人民为中心,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切实从人民利益出发,解决人民生存和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采取相应措施,雷厉风行的开展相关工作,为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人民生活改善和提高做出了卓越贡献。
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
毛泽东的民权主义革命思想开启了中国近代民权事业的新局面,反映了近代中国广大民众的心声。毛泽东不仅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的先进思想,更学习借鉴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毛泽东的民权主义革命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以掌握近代中国广大农村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现状,并制定相应方针、政策,最终实现对马克思民权理论的超越。毛泽东的民权主义革命思想不仅扩大了马克思主义民权思想的研究范围,更丰富了其内涵,尤其是他土地革命中的“民权阶段论”,建立人民政权的“民权全面论”以及根据地的“改造论”等思想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民权思想。
3.为中国近代民权运动提供了方向指南和理论指导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民权主义革命思想,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发展阶段形成的,一经产生,就被运用于推进具体的民权运动中,不管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都与时俱进并不断创新,其先进性和科学性为每一阶段的民权运动提供理论指导与方向指引。毛泽东民权主义革命思想中的进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以及一些列的维护和保障民权的措施,为后期中国革命争取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后期革命纲领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撑。毛泽东民权主义革命思想实现了对孙中山以及马克思民权思想的再建构、扬弃和超越,将我国民权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11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人民出版社,1993:194.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136.
作者简介:刘林莉,女,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论文作者:刘林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4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6/6
标签:土地革命论文; 民权论文; 思想论文; 农民论文; 根据地论文; 民权主义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4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