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州看地区经济开放程度要素构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州论文,要素论文,程度论文,地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评价一个地区或一个市的开放程度,人们往往仅以外贸商品收购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依据。但由于外贸收购总值只是开放型经济指标体系中的一个,因而用它来反映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显然是不准确、不科学的。
那么,如何准确地、科学地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我们认为必须从思想观念、“三外”(外贸、外资、外经)水平、投资环境、服务能力、人才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考察,才能作出比较合乎实际的判断,本文以苏州市为例,就构成地区经济开放程度的要素问题作些探讨。
一、要有适应改革开放、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思想观念。发展社会生产力,扩大对外开放,首要的任务是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只有更新观念、不断强化开放意识,包括确立机遇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等,才能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想问题,办事情,才能以足够的勇气和胆略冲出国门,到国际大市场经受锻炼,开创新的业绩。苏州市自1985年被中央批准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以来,特别是抓住了治理整顿期间发展外向型经济“网开一面”的政策和1992年初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发表的机会,从上到下,反复进行宣传发动,组织各级干部南下广东、深圳参观学习,乃至出国出境考察培训,用几年功夫使干部群众的思想得到了一次比较大的解放,为这个市的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要有直接对外经营外贸商品的渠道和能力。我国地大物博,出口商品的资源十分丰富,国内大多数地区和城市多少都有一点出口商品的生产。但是,真正称得上对外贸易的不多,特别是能直接从事对外经营的更少。当然,对外贸易要发展到影响一个地区的开放程度,是需要有个过程的。拿苏州来说,对外贸易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年前,单纯为江苏省口岸组织出口商品货源;1985年被中央批准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以后,在保证完成省口岸供货计划的前提下,实施了多渠道出口;1986年成立了地方外贸公司,开始经营进口业务,1987年下半年获得了自营出口权,当年就完成了344万美元,跨出了带有突破性的第一步。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10家市级专业外贸公司、12家县(市)区级综合外贸公司、54家自营生产企业和3000多家已开业投产的三资企业,形成了四路大军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大经贸”新格局。1993年,全市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17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外汇15.4亿美元,外贸商品收购总额达404亿元。不仅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发展的态势正在从出口为主向进出口并举的方向发展。
三、要有相当规模和档次的利用外资水准。这是衡量一个地区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利用外资不仅仅是解决我们建设资金不足的重要措施,更重要的是随着大批外资的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经验乃至国际市场的信息,也同时得到了引进和利用。这对于我们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来提高整个经济的素质,加快四化建设步伐,无疑是一条投入少、速度快、效果好的重要渠道和捷径。苏州对外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适时地把“三外”工作的重点转到了利用外资上,而且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了规模,提高了水平。截止去年年底,全市已有三资企业6055家,其中3322家已开业投产;累计合同外资92.8亿美元,其中注册外资53.3亿美元;实际投入外资25.5亿美元。现在,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工、农、商、学、兵,各个层次和各行各业,都办起了三资企业,单项投资规模已经从几十万美元提高到近2000万美元,3000万美元的大项目有近百个,最高的达2亿多美元。
四、要有比较广泛而稳固的外经合作基础。对外经济合作,是“三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它是外贸、外资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必然要求,其发展程度是一个地区开放型经济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但它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是经济发展比较快的苏州,对外经济合作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1978年前的对外经济合作,仅作为“政治任务”而限于援外服务一种形式。至八十年代中期,发展了承包工程、劳务输出、生产合作以及多边援助,从经济援助性质向商务性质转变。但这一阶段就总体而言,对外经济合作还未形成“气候”,在“三外”中还是个“小弟弟”。这条“短腿”真正开始拉长,还是近几年的事。该市采取了“四个一齐上”的措施,即实行劳务承包和海外企业一齐上,境外项目与境内项目一齐上、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一齐上、生产性企业与贸易性公司一齐上,全方位拓宽外经渠道,多层次招揽合作项目,大大加快了对外经济合作的步伐。去年该市完成外经创汇营业额4461万美元,比起步时的1986年增长了13.4倍。海外企业累计已有273家,合作领域已发展到建筑、建材、园林、交通、纺织、丝绸、服装、机械、电子、食品、餐饮等18个行业,遍及世界五大洲62个国家和地区。
五、要有便捷的交通设施和先进的通讯手段。这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也是投资硬环境的主要内容。试想,一个地区如果交通落后,通讯闭塞,那么扩大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只能是纸上谈兵。苏州市从1984年开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采取新建、改造、接轨等措施,大力发展立体交通。在乡乡镇镇通公路和区域内主干道全面改造的基础上,拓宽国道3条,修筑至上海机场和长江港口的直到公路,铺架太湖大桥,同时整治大运河,建设内河港口,形成了高等级公路与二级公路相配套的“三横一竖”公路主骨架,长江、京杭运河水运主通道与各级疏港航道相沟通的入江通海水运网。除了现有的横贯苏州京沪铁路外,沪宁、苏杭两条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速铁路等国家重点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之中,苏州境内的长江港口建设全面展开,张家港港口已拥有15个万吨级码头,年吞吐能力达720万吨,常熟港口浏家港的总体规划通过了部省的评审。苏州不仅水陆交通发达,而且空港配套,东有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西有无锡硕放机场,内有苏州光福机场,邮电通讯也上了一个大台阶,在江苏省内率先实现交换程控化、传输光缆数字化。
六、要有区位优越、设施良好的开发建设的载体。打仗要有阵地,演戏离不开舞台,要大规模地吸引外商投资,必须营造与之相适应的空间。这个新的空间就是开发区。我国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开放地带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有力地促进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推进了经济国际化的进程。苏州对国家的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认识早,理解深,决心大,行动快,充分利用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临江近海,紧靠上海等的区位优势,抓住机遇,集中精力,因地制宜,结合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建设新型城镇,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地建设各级各类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小区。总体规划为70平方公里的中新合作开发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正在两国政府的直接关心下启动建设。1992年批准的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张家港保税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等4个国家级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1993年批准的7个省级开发区,以及众多的乡镇工业小区,也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这些开发区建设的成功,吸引了大批国际著名跨国公司、专业公司和财团竞相前来投资合作,使苏州在全国率先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别、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七、要有注重效率、相对配套的服务机构。发展开放型经济,不仅要有良好的投资环境,而且要有比较完善的服务良好的软环境。只有软硬环境相配套,才能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吸引更多的客商前来投资。苏州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抓得也比较早。一是简政放权。1984年以来,他们就本着“放权不撒手,把关不设卡”的精神,把部分项目的审批权逐步下放到所辖的六个县(市),为县区的发展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工作环境。二是组建机构。在市、县、乡(镇)各级和行业主管部门普遍设立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工作机构的基础上,针对利用外资和发展外经工作的需要,又建立了外商投资管理委员会和外经工作机构。同时,又根据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的态势,按照国际惯例,从上到下适时地建立了包括海关、商检、金融、司法、土管、咨询、人才交流,以及学校教育等比较健全的机构和设施,形成了完善设施的工作网络。三是优化服务,在抓好面上服务的同时,对外商来苏投资采取联合会办,实行一个屋顶办公,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大大简化了办事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
八、要有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这是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地区经济开放程度的决定性因素。提高人才素质,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当前发展开放型经济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苏州市在培养开放型经济人才方面,不仅列入了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而且切切实实地抓出了成效。苏州历史上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全市已基本形成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并举,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共荣,职前教育、职后教育贯通的大教育新格局,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被国家教委免检通过,高中段教育正在加快普及,教育的总体水平比较高。各个层次的继续工程教育蓬勃发展,全市建立了12个高级技工培训基地、38个就业培训基地和80个培训点,为广大管理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提供了更新知识和技能的第二课堂。同时,发展人才市场,大量引进适用人才,特别注重引进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引进人才的范围,不仅面向全市、全省、全国,甚至跨出国门,越洋过海,到国际人才市场上诚聘各类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