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初中数学基础摆脱数学教学的“尴尬”_数学论文

落实初中数学基础,摆脱数学教学“尴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学教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尴尬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尴尬”由来

      近几年笔者在做龙岩市中考数学试题评价时总感慨:中考数学成绩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及格率始终徘徊在60%左右,低分段(总分150分,低于60分)人数比例越来越大.如2012年全市60分以下占比19.5%;2013年全市60分以下占比23.2%;2014年全市60分以下占比24.7%.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学学习“弱势”群体,笔者时常思考:是命题时难度把握出了问题还是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假如中考试题难度再降一些,成绩分布是否会理想些呢?暑期,笔者邀了几位一线初中数学教师(含个别参与命题的教师)对照课标和“考试大纲”的要求,逐一对这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中考数学试卷的基础分占70%以上,多数试题考查的都是初中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和方法.许多试题只考查一个知识点或考查几个知识点的简单组合,连转弯都没有,更谈不上人为设置障碍.如2014年我市中考数学卷第18、19题:

      

      这两道主要考查最基本的知识和计算能力,是近年来我市中考试题最为稳定的题型之一.在试题命制时,命题教师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实际,尽量不去为难学生,特别是在解分式方程和化简求值问题中,涉及去分母或去括号,试题中项与项之间尽量不用“-”连接,而都是用“+”连接,目的是避免学生在去分母或去括号时符号出错,但实测数据还是让笔者大吃一惊,0分率高达16.79%.简单几何证明题更是如此,不需要添加任何辅助线,只需通过三角形全等就能证明线段或角相等问题,实测数据亦不乐观.总之,为了使考生能得到基本的分数,命题教师真是动了一番脑筋,我们时常把命题比喻成“喂饭”,把食物送到学生嘴里了还不放心,还须再拍一拍,希望学生能顺利吞下去并消化好.即便如此,还是出现了测试结果与预估结果相距甚远的“尴尬”局面.事实证明,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那问题到底在哪儿呢?

      二、原因分析

      纵观近几年中考实测数据,我们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不少学生不仅没学到初中数学应有的基本知识、方法、思想,反而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恐惧.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尴尬”的状况,学生为什么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笔者通过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

      1.教师教学理念更新相对滞后

      课标明确规定:学生是学习和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实施已经10多年了,课标、教材、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的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滞后,表现为:①教学活动主次不清.教学还是存在从“教”出发、以教师为主导和主角的状况,学生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②教学方式陈旧.讲授式、任务式、给予式、输入式甚至填鸭式教学还是占主导,教学活动更多是解释“教”的合理性,而不是指导学生如何“学”.③教学目标不明确.目标缺失或迷茫现象很严重,目标的设定主要来源于教参,很少有基于学生实际来确定一个知识点、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的.离开教参,许多教师甚至不知道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④教学对象不全面.教学过程重点关注中等及中等以上学生,对“潜能生”的关注不够,甚至放任这些学生“自由”学,面向全体成为一句空话.

      2.教学定位有偏差

      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但许多学校、教师对此认识不到位,把初中教育类同于高中教育,甚至把它当成精英教育、选拔教育.教学定位不清,有的学校还存在着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现象,且美其名曰因材施教.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定位于中等或中等偏上学生的学习,对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思想重视不够,特别是置“潜能生”的数学学习于不顾,更有甚者,将初中起始年级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中考,数学教学基本上成了解题教学,对概念、公式、定理,千篇一律地要求学生会记、会用就行了.至于概念、公式、定理的内涵、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逻辑关系分析,都省略了.基础没能落实,难度却不断拔高,最后导致学生基础越来越差,学习越来越困难,兴趣越来越弱,学习数学的恐惧之情日益增长.

      3.教学行为没能落实

      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有效落实教学行为的必然.可是,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还存在许多教学行为不落实的现象.备课、上课、辅导、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师必须践行的基本教学行为,但许多教师备课基本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备教材也主要是备知识的科学性、合理性,至于如何教及教后如何反思,预设与生成如何处理,学生的学情如何处置,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障碍如何清除、该怎么帮助学生去突破这些障碍等问题,备课时很少去思考.上课也主要是围绕教参、辅导用书等,为完成教学任务和课前预设而实施,很少做到因材施教,对学法指导、习惯养成以及学生学习心理把握等,基本顺其自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作业布置的差异性,辅导形式的多样性等,都没能落到实处.

      4.教学评价不够科学

      目前,社会、家长对学校的办学效果的评价还是比较功利的,不很科学,也不尽合理.对教育的过程性评价不重视,评价还是聚焦于最终的考试成绩、升学率等指标,至于学生的成长记录,基本上属于走过场,对学生学习的进步、“潜能生”转化率等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所以,教师对“潜能生”的学习自然就不重视,“潜能生”的规模也就日益壮大,数学教学的“尴尬”局面自然形成.

      三、对策初探

      1.转变教学理念,遵循教育规律

      转变教学理念,明确并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学活动的准备和开展都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要基于学生整体设计教学,基于学生整体开展教学,基于学生整体设计问题,基于学生整体设计作业.切忌从教师出发,把教学活动当成单一“教”的活动.特别是起始年级,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习惯和已有学习方法,必要时可适当降低要求、放慢进度,确保全体学生都能跟得上.教师可以适当让部分学生先模仿再拓展、创新,对数学学习的“潜能生”要花更多的精力辅导和鼓励,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智力因素分析,又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

      2.落实数学基础,激发学习兴趣

      为使学生能够可持续地学好数学,夯实数学基础是根本,激发兴趣是保证.数学基础包括知识、方法、能力和思想.要做到落实数学基础,教师就必须从细节做起:①明确每一个知识点、每一节课或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学习)目标,目标要求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可以有所区别.②课堂教学尽量做到浅入深出、层层递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同时,要当堂落实和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做好相关的教学随笔或学生学习档案记录.③采用多种教学或辅导方式.可以师教生,也可以生教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④及时反思调整.教学活动是动态的,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作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及时跟进辅导和布置有针对性的补偿练习.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重要.只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才会对数学学习有兴趣.要做到这一点:①教学设计要有层次性,教学活动开展要有趣味性.②教师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特别是对“潜能生”,要多辅导、多鼓励,与他们交朋友,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愿学到爱学再到会学.

      3.注重方法指导,突出学科特点

      注重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如解题指导,要多指导学生如何审题、析题、结题和变题,多指导学生如何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如何因果索因.切不可仅告知学生可以怎么做、不可以怎么做,解释答案的合理性时,要讲清算理和前因后果等逻辑关系.又如,有关数学概念的教学,不妨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是否讲得清相关概念的背景、出处、前后联系;②是否会对相关概念属性进行归纳;③是否能准确对相关概念进行抽象和概括;④是否会对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辨析;⑤是否能应用相关概念解决问题.对解题反思,不妨指导学生反思以下几个方面:①审题是否正确,题意清楚否,考查的知识点有哪些,算理是什么;②主要方法有哪些,方法选择是否得当,解题途径还有可以优化的地方吗;③计算是否正确,本题的易混易错点在哪;④书写是否规范,条理是否清楚等

      4.关注学习过程,强调科学评价.

      数学学习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论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急于求成.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学习进程,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感受,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适时调整学习进度、要求,并做好相应的激励工作.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和困难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对学生产生正面的激励效果,不能仅凭一次的成绩来判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要真正了解学生获得成绩的深层次原因.教师要多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的努力程度去评价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积极效应.

      总之,初中教师若能真正了解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所在,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有心、有为,那么减少初中数学学习“潜能生”的比例、摆脱初中数学教学的“尴尬”局面就指日可待了.

标签:;  ;  ;  

落实初中数学基础摆脱数学教学的“尴尬”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