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科学调控课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心理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人为因素调控下,有计划地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调控双方中被动的一方,教师则是主动的一方。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采用适当的调控手段,使学生的知情意各要素处于兴奋状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研究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心理和自我控制、教师的心理和自我控制,以及师生心理的互动、互控是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学生心理与自我调控
了解学生心理一般可以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考察。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反映了学生的心理活动状况。但是,在课堂教学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中,学生的教学心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心理活动,必须结合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接触的人和要掌握的内容,结合课堂教学中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从而了解学生是如何调控自己心理活动的。学生在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有以下三种:(1)掌握知识,形成技能;(2)发展智力、体力、审美能力;(3)养成良好思想品德个性。由于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思想品德是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发展和培养起来的。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是认识心理的发展。学生认识心理的发展过程一般由以下环节组成:认识动机的启动、感知教学内容、理解教学内容、巩固教学内容,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记忆、注意、情绪等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正是这种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发展才导致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学生的上述认识心理并不会自觉地产生,而是通过教师的调控实现。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并不十分了解自己认识心理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即使了解这种过程,学生也不能自觉地控制自己所有的心理活动向应有的序发展。
学生对心理的自我调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动机自控。在课堂活动中,某些强烈的个人需要、欲望的支配会使学生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学生能自我察觉并自我控制,即实现了动机自控。(2)意识自控。指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思想以及心理活动的自我意识控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意识控制主要是对自己思想意识的控制,如课堂上控制自己思想不开小差等。(3)行为自控。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包括发动、坚持、完成某种行为或制止自己已经产生的某种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克服来自身体内部(如疲倦等)和外部的各种困难与诱惑,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行为自控是学生知情意等各种因素综合运用的结果。(4)注意自控。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课堂活动中,学生注意的指向性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如指向教师的讲解。注意的集中主要指排除与对象无关的心理活动使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听课上。学生注意的自控力主要表现在:对不喜欢、不感兴趣的学科,自己能专心学习而不分心;对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能放弃而不注意;对外界的干扰因素,能排除而保持注意等。(5)情感自控。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学生对自己情感的控制表现在教学活动中某些现象不符合学生主体需要时,学生能克制消极情感,调整心态,投入教学活动。(6)认知自控。是学生对自己认知心理活动的自控,表现为对自己的感知觉活动、记忆活动、思维活动以及想象活动的自控。可分为对自己活动过程的控制,对认知方法的控制以及对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能力的自觉培养。学生如能在课堂上进行认知自控,就会与教师的认知活动产生积极的共振。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上述心理因素的调控并不是零碎分散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调控通常是围绕着学生自身在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展开,我们将其称为学习调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学习调控一般有两种方式:(1)适应调控方式。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状态进行调节,以求得与整个课堂教学方向、教学进度、教学联系相吻合的一种手段。(2)自组织调控方式,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需要,运用思维、注意、想象等智力因素对学习方向、学习计划和策略进行建构和调整的一种调控方式。很显然,这是以学生为主体形成的心理调控方式,是学生对学习的适应、调节以及最佳学习方式的选择、保持和调整,这种调控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在上述两种调控方式中,学生的动机、意识、行为、注意、情感和认知等心理因素交织其中,充分表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心理的复杂性。
学生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心理的调控,并不完全是自觉进行的,而是在教师充满艺术魅力的教学引导下进行的,因此必须研究教师的心理及其调控。
二、教师心理与自我调控
在教学的主体系统中,教师是教学心理的主要调控者,教师既要调控学生又要调控整个教学过程,所有这些调控都建立在教师对自身心理调控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必须首先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进行自控。教师在教学中的心理主要是教师的成就心理、期待心理、情感、教学心境和注意等。
1.教师的成就心理。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教师的成就心理是一种高级的自我实现的强烈的心理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一般都希望自己所热爱的工作能有所成就,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成就心理,能够使教师形成一种积极的动机,使之能够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大大提高教师的意志力,促使教师克服来自身体内外的各种阻力,排除干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教师的成就心理是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
2.教师的期待心理。教师的期待心理是指教师以期望和等待的心理对待学生的各种反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期待心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一,解除教师在教学中的急躁心理,使教学双方的情绪和谐起来;其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流露出来的信任和鼓励,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缓解心理紧张,提高学习积极性。
3.教师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教师在教学中的需要是一种社会性需要、自尊需要、自我表现需要等。教师的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愉快、高尚、兴奋的体验。教师的情感主要体现在它对教学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上,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是教师情感的重要内容,它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润滑剂。教师以慈爱、信任、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就能引起学生对教师加倍的爱,产生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4.教师的教学心境。教学心境是教师特有的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教学心境影响着教师整个教学的行为表现。积极良好的教学心境能使教师精神振奋,乐观豁达地对待教学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学艺术的魅力。消极不良的教学心境则使教师精神萎靡不振,影响其教学水平的发挥。
5.教师的注意。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注意表现为对教学活动各要素的指向和集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全面地控制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组合系统,不仅要注意整个教学内容的进程,还要注意全班学生的学习是否遵循学生认识心理发展的序。
了解教师的教学心理有助于教师进行自我控制。教师的自我控制与学生的自我控制不同,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依赖于教师的培养,而教师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教师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对自身心理的主动掌握,它更多的是教师自我调节。这种调节能力越强,教师就越能驾驭自身心理。教师进行心理自我调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成就动机的自我控制。教师的成就动机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内驱力,它决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投入的程度。教师对成就动机的自我控制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动机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一般来说,教师的成就动机比一般人要强。教师大都有较高的抱负,希望自己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能通过教育活动实现自我价值,受到学生尊重。其次,教师要不断调控自己的动机水平,遇到动机冲突时,要增强权衡利弊、评定价值、选择动机和做出决定的能力。
2.对学生期待心理的自我调控。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心理会引起师生教学活动较好的心理效应。教师在调控自己对学生的期待心理时首先要相信只要教师教学得法,任何学生都是可以学好的,只不过有快慢之分。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语言、表情,恰当地运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期待心理。
3.对情感的自我调控。教师的教学情感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对情感的自我控制首先要以真挚的情感去对待学生,把自己丰富的感情贯穿于教学始终。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包括理智的、感觉的、情绪的,甚至下意识的。再次,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能通过调控自己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的情感。
4.对教学心境的自我调控。教师在良好的教学心境下教学,能够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整体。教师对教学心境的自我调控首先要了解良好教学心境形成的原因,以利于教师形成健康良好的心境,使自己能够沉浸到教学艺术的天地之中。其次,教师要提高自己修养,使自己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无限忠诚于教育事业的精神、热爱学生的真挚感情,这是形成良好教学心境的根本前提。
5.对注意的自我调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集中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调动各种智力因素,专注于教学活动,自然是教师注意的重要内容,但是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能进行注意的分配,也就是教师不仅关注自己如何按备课计划进行教学,还要观察学生的反馈,随时进行调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学内容,将注意投射到学生的反馈上。同时,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自己注意的广度,使自己在同一时间内,能关注更多的对象,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方法。
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心理进行灵活自如的调控,才能将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升华到艺术的境界。但是,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与学生的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双方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教师乐教,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乐学,学生的创造力又使教师的灵感生发出新的火花。因此,必须研究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互控问题。
三、教学中的师生心理互控
师生在教学中的和谐统一得力于师生双方心理互相协调。学生在调控自身心理的同时也在调控教师,教师在调控自身心理的同时也在调控着学生。当双方心理互相碰撞,产生强烈的共振时,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可以大大提高。
1.学生对教师的心理调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教师的心理调控通常是被动的、无意识的,这是由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决定。教师在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居于客体地位。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并代表社会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是师生双方被动的一方,一般很少有计划地主动对教师进行心理调控,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发的心理要求。当这种要求为教师觉察到,并导致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使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时,便实现了学生对教师的心理调控,由此可知,学生对教师的心理调控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特点。
学生对教师的心理调控通常通过如下途径:(1)语言反馈。当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有不同看法,或有不懂的问题时,学生向教师发出明确的语言信息,要求教师予以解决,从而影响教师的心理。(2)动作反馈。学生通常以自己在课堂中的坐姿、手势、头部动作等来表示自己对教师的讲解是否感兴趣,促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3)表情反馈。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神、皱眉、微笑等脸部表情向教师传递学生是否关注、理解教师教学的信息。
2.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调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教学活动都是由教师组织和安排。那么,教师是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心理调控呢?在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和学生保持动态平衡的态势,双方围绕着同一目标、同一课题而同步进行,始终保持信息流畅通,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对教学心理的调控必须掌握动态平衡的原则。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是沿着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轨迹循环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开始认识活动以前,其认知心理是平衡的,处于平衡状态。当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打破学生认知心理上的平衡,使学生产生“没有了解”“没有掌握”某方面知识的不满足感,并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动机。学生通过学习、探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后心理上取得平衡。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中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必然遵循这条原则,使课堂教学的平衡态势向有利于教学的方向发展。
教师的调控艺术主要体现在善于驾驭整个教学活动的动态平衡,使整个教学的动态平衡系统随着学生认知的动态平衡起伏,其中有三个因素特别重要:(1)教学情感。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心理息息相通,知学生所知,解学生所难,使教学同心,易于平衡心理;(2)教法。教师的教法围绕着学生心理的动态平衡展开,带动整个教学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之中;(3)学法。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习过程事半功倍。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前提下,教师对学生展开的心理调控主要是教导调控,这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一种调控形式。教师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识心理发展顺序,合理地制订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既调整自我教学心理,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情感,调节教学节奏,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导调控的主要形式有两种:(1)指令性控制。教师用计划或规定的方式,直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进行命令性或劝诱性的操纵与调整。(2)指导性控制。是教师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启发、指导和帮助,来调节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进度,使之增强自适应、自组织控制能力。在教导调控的两种形式中,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的教师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指导性心理控制方式,通过期望、暗示等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随着教师的引导进入到良好的学习状态。当然指令性的心理调控也不能忽视,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调控毕竟离不开具体的指令。
与学生对教师心理的调控相应,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教导调控也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语言控制法。教师用讲课声音的高低、快慢控制学生的情感、思维、注意等,或者用语言直接发出指令性、指导性信息来实施控制。(2)表情控制法。教师可以用眼睛传递某些控制信息,如提醒某个学生集中注意,教师向其投去注视、提醒的目光,或用局部表情如微笑、皱眉、惊讶等传递某种希望、提醒或暗示等方面信息。(3)动作控制法。教师用点头、摇动、手势等动作,向学生传递某些控制信息来实施管理调控。
教师在进行教导调控时应时刻注意程序控制和随机控制的结合。课堂教学心理的调控,首先是一个程序控制过程,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与学生的认识心理发展的序进行结合,规定教学进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此发出控制的信息。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课型为例,教师的调控程序一般是:启动学生的认识动机、帮助学生感知新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帮助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但是,课堂教学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其具体进程状态并不一定完全遵照教师预定的程序进行。这时,教师就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调控,即随机控制。程序控制与随机控制的有机结合,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正是教师在教学艺术追求中的一种理想境界。
从上述可以看到,师生心理调控是双向互动。教师对学生的教导调控离不开学生反馈。教师通过学生的答问、表情、动作及练习、测验结果,判断和评估学生认识心理发展的状况,决定调整教学活动,并输出信息,给学生指令。学生则从教师的语言、表情和动作方面获取反馈信息,作出判断并调控自身的心理活动。
标签:课堂教学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动机理论论文; 自制力论文; 课堂管理论文; 科学论文; 自我认识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