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传统文化;建筑精神;传统园林设计;教育品质
1确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的教学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建筑文化中的基石作用
“建筑文化之深层的精神文化,是建筑之灵魂”,一个优质的建筑,应当是一个民族历史和精神文化的外显形态。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环境现象,或是一个成熟设计理念的产生,都是当地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积累而成的逻辑性产物,具有特定的民族精神和历史意义。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建设过程可以看出,设计中直接引进一些“先进理念”,往往会遭遇“水土不服”,在教学中单纯的“接轨”和“追赶”也难有稳定的持久性,因为大多数“接轨”和“追赶”都是基于强势的异于我们中华文化语境的价值体现,缺乏可持续的内在动因。对不断涌入的各种理念、思潮借鉴程度水平,与我们自身所拥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成正比。我们拥有的传统文化越深厚,对外来文化的承载力和选择能力就会越强,就越能够高效地吸收外来文化之精华,在更高层次框架中展现中国特色的世界意义,因而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精神的重要基石。
1.2传统文化专题在教学体系中的思维构建基
传统文化专题在教学体系中的思维构建基于上述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思想影响的认识,将景观建筑设计教育的基础理念确定为“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述、现代需求的文化体现”,希望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之下,建立相对完整的传统文化和思维体系,成熟冷静的判断能力,进而寻找到民族性与现代价值的平衡点。
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大学有限的时间内就具体内容进行补充还远远不够。“设计是一种思考方式,是一种技巧,是技巧就可以被获知及扩展”,所以通过课程的设计思维训练,使学生逐步具备自觉积累传统文化的良好认知习惯,掌握文化结构与探求创新之间的平衡、转换技巧。因此,在每一年的设计课程中安排一门以“传统文化认知与发展”为专题的课程。从一年级的“点”(传统纹样)到二年级的“体”(传统建筑),三年级的“空间”(传统园林)直至四年级的“社会”(历史风貌区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行设计思维训练。即利用某一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基底,通过对其内容的过去(传统形式)、现状(现实呈现)和未来(发展趋向)的深入探讨,体验梁思成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批判-继承-革新-运用”的承继方式,使学生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空间等多层面的关联性思维架构。
1.3“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在教学品质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园林尤其是在私家园林造园,因为有着文人的大量参与和评判,“文以载道”,私家园林几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载体。中国传统园林是将生活、文化、艺术、心理和谐统一的景观建筑艺术典范。“如果说:别国的园林是建筑物的延伸……他们的园林学是建筑学的一个分支,那么,我们的园林设计比建筑设计要更带有综合性,我们的园林学也就不是建筑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与它占有同等地位的一门美术学科”。因此,中国传统园林设计课程是传统文化在景观建筑教育品质构建中综合成效最突出的一门课程。诚然,在现代建筑实践中,完整纯粹地新建一个传统园林非常难得,但是重新评估和推进中国传统园林的文化思想和造园手法,对学生文化体系的构建和设计思维的训练都非常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与地区的建筑或者民居建筑的关联
对现代建筑设计理念而言,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相融合,主要表现在建筑设计的空间和具体形式上,并且总是和同一地域的建筑设计理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而言,同一地域的民居,家族大院和园林等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实践,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并且是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因此传统文化多种多样,色彩斑斓,并且各具特色。
2.2与官式建筑或者与非当地地方建筑的关联
上世纪初,中国建筑设计人员对建筑设计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即将西方理念下的建筑理念和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元素相结合。例如天津、广州等地的洋楼的屋檐上,会有类似中国殿宇的飞檐、拱形设计等。人民大会堂在建设时,设计者就融入了传统建筑文化中大屋顶式的建筑理念。这些创新曾经获得较为良好的收效,并且实现了成本降低、与周围环境友好的发展。由于当时政治动乱,经济凋敝,无法承受建设成本和达到施工的技术要求,因此很多设计也没有达到原有预期的效果。
2.3建筑设计与传统景观之间的关联
在设计中必须对建筑的诸多环境因子加以统盘考虑,尽量求其总体上的和谐美。建筑所面临的现实变化,与传统景观的关系极其密切。由于现代城市出现了一系列变化,高层建筑就顺应城市的需要,顺应现代人的需要应运而生了,因为只有让建筑与传统景观完美融合,才能较好地较全面地解决城市因上述变化而产生的需求,这是今后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了更为和谐的传统建筑景观。它仍坚持师法自然的基本理论,认为传统文化艺术与设计相融合是建筑的灵魂坐在,但它又有所发展,有所前进。
2.4复原性、重建性建筑与传统建筑文化之间的关联
为恢复城市历史原貌,更好继承传统文化,很多城市采用了在城市接到两侧重建或移建原有建筑,或者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维护和整修,这样至少在外表上能够实现对历史原貌的复原。而部分城市探索出的新的方法,现在被广为重并,受到建筑业界的好评。
①群体性建筑重建
复原古建筑,古书和文献记载是一手资料,也是最有信服力的资料。一般建筑的修复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但有时文献记载不完全或信息失真,因此往往需要结合传统建筑理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规划复原。天津鼓楼的复原,是在建筑复原中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一个例子。天津鼓楼复原,不仅将其进行较为完整的复原,并在其周边设计修建了商业中心。商业中心吸引人流的能力很强,而且可以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天津市的做法,不仅使历史古迹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而且吸引人流。
②单体性建筑重建
除了群体性建筑的复原重建之外,单体性建筑的设计重建,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武汉黄鹤楼的复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最大限度地回复历史原貌的例子。其完全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九省通衢”历史文化特色。
3结语
纵观中国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皆所谓“一代之文学”,都是在有效继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吸收、嬗变、提升,从而在新的历史时期达到一个新高度,成就了中华文学之辉煌。对于建筑文化发展来说同样如此,只有自身拥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基础,才能够在当前时代环境中,高品质地与各种思想、理念、技术进行碰撞、交流、融合,而后发展,构建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建筑精神。
参考文献:
[1]孟晓鹏,林波.传统文化在景观建筑设计教育中的品质构建——以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教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06)
[2]冯刚.论建筑学教育中的“徒手表现”教学[A].2010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国艳娇,女,本科,初级,研究方向教育建筑
论文作者:国艳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0
标签:建筑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文化论文; 传统论文; 园林论文; 景观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