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凝土结构问题一直是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就要从根本上加强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及质量。基于此,文章对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及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应用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在建筑施工中应用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时,需要科学合理选择材料,使其质量达到相关规定要求,选择可操作性强的制作工艺,有效控制施工技术,从而提高施工质量,保证房屋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1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
混凝土结构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是裂缝,裂缝会使混凝土结构的性能大幅降低,从而导致土木工程建筑的整体质量和性能受到影响。导致裂缝产生的原因较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水泥水化热。当进行混凝土结构施工时,需要搅拌水泥,水泥在搅拌的时候会发生水化作用,同时释放出一定的热量。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在土木工程建筑中所占面积较大,但混凝土的表面系数相对较小,所以会影响水泥热量的散发,热量无法散发,聚集在水泥内部,产生内部温度,并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差渐渐增大,从而导致裂缝的生成。(2)混凝土的自缩。导致混凝土自缩的因素包括水泥因素。水泥硬化时,在蒸发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自缩值,依据实际施工的显示,添加剂会增加混凝土的自缩值,例如硅灰。(3)外界温度的变化。浇筑操作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往往是最容易受到外界温度影响的,当外界温度逐渐降低时,混凝土结构内部和外表面会存在温度差,且温度差逐渐变大,产生温度应力。大量的施工实践显示,如果混凝土结构的内部与表面温差越大,温度应力也会随之增大,凝土结构便会产生裂缝。
2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及控制措施
2.1原材料质量控制
严把原材料质量关是有效预防混凝土裂缝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对骨料进行选择时,级配好、粒径较大的石子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影响,还能有效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缝,因此要严格确保骨料质量。选择砂石时,要选择低碱或者无碱的砂石料。此外,严格控制骨料含泥量,严禁使用海砂,使用清洁水源等都是有效预防混凝土产生裂缝的有效方法。通常来讲,在进行大体积的混凝土施工的工程中都会加入粉煤灰和膨胀剂,以此改善混凝土的各项性能,降低以后混凝土产生裂痕的概率。
2.2合理优化配合比
配合比对现浇混凝土的质量和抗外界压力的能力、抗拉、抗裂等性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配合比是质量控制最为重要的一环。在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方面,由于混凝土的粗骨料本身的模量高,就可以使现浇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得到提升,所以在进行混凝土的配合比时,必须增加混合料粗集料的用量。配合比中的水灰比也是现浇混凝土中抗裂的最好控制方法,在现浇混凝土的配比时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对于水灰比进行比例上的优化,这样才能保证现浇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原料比例配制时还应该尽量减少水泥所占的分量。除了水泥水化过程会产生热量影响混凝土质量,水泥的强度及细度也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浇筑时应该尽量选择与混凝土强度接近水泥种类,切忌水泥强度过大。水泥的细度越高,浇筑的混凝土抗裂能力就越低,因此,浇筑混凝土时应选择细度较低的水泥种类。混凝土浇筑原料配制的比例应该严格按照混凝土的标准制作工艺进行,而混凝土骨料的选择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相应的规定执行,以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质量。
2.3混凝土浇筑控制
混凝土搅拌操作是混凝土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实际搅拌质量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使用性能。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机器搅拌混凝土的速度快、质量高且质地均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保证水利施工中混凝土工程质量,应当严格规范混凝土搅拌施工环节,在搅拌之前对混凝土原料的合格程度进行仔细的检查,实际搅拌过程中,依据工程建设需求及实验确定的比例对原料进行混合处理,将混凝土配合比误差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当混凝土表面开始泛浆时停止振捣,振捣间距合理,且整个振捣过程要均匀密实,严禁过振或者漏振现象的发生。在完成混凝土振捣过程后,为阻止产生裂缝,要将混凝土表面压光和抹平,必要时还要进行二次抹压。此外,采取分层浇筑与分层振捣能有效增强混凝土整体的抗裂性能和结构完整性。从而能有效避免间歇截面出现裂缝。因混凝土的流动性很大,泵送混凝土浇筑完毕之后,为消除混凝土表面裂缝,要在混凝土初凝之后、终凝之前进行二次振捣,提高混凝土防水性能。充分的振捣可以有效减少结构性裂缝。混凝土浇筑、振捣之后产生的泌水和浮浆要及时清除。尽量延长混凝土的拆模时间。由于混凝土拆模时间对整体的抗裂性能有直接影响,则当混凝土在恒定温度下养护时,要确保其强度才可进行拆模。
2.4混凝土的温度控制
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此外,为了减少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的问题,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加强对于混凝土入模温度的控制。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有效的实现对于浇筑温度的降低,需要相关的技术作业人员采用低温水、砂表面覆盖等方法。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于混凝土运输时间的缩短,并将混凝土的初凝时间逐渐延长到5小时以上。再者就是在进行浇筑的过程中,需要逐渐减缓浇筑的速度,继而由此提升混凝土热量散发的速度,实现水化热峰值出现的延迟,防止因温度过高而出现了混凝土表面高温状况。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技术人员将混凝土入模的温度控制在18摄氏度以下。
控制拆模时间。在进行混凝土拆模的过程中,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加强对于相关温度的测量以及监控。事实上,只有当混凝土拆模后的表面温度与内部温度差小于25摄氏度的时候才能以进行侧模拆除作业。若其温差大于25摄氏度的时候,则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加强对于保温措施的采取,继而由此减小温差。
及时掌握混凝土温度动态变化。在施工过程中,除了上述的措施之外,还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于混凝土温度的动态监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加强对于测温点的埋设,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相关记录工作的开展。在相关工作开展的谷草中,之所以加强对于混凝土温度动态变化的监察,主要是加强对于混凝土内部的高温与表面温度的掌握,继而由此采取恰当的温控措施,带动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提升。
2.5混凝土养护控制
由于混凝土表面失去水分会产生收缩裂缝,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就需要进行混凝土养护。混凝土养护管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人工洒水降温。在浇筑过程中适当的进行人工洒水,这样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就会减轻。为了不影响混凝土质量,一般采取自动喷雾器进行喷洒,这样不会导致水分过多而产生混凝土外溢现象。除了喷洒内部外,表面也是喷洒的重点,经过多次喷洒就会冷却混凝土,使得混凝土温度慢慢释放,从而降低了温度裂缝的产生。(2)表面遮盖草垫。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至少应满足7~14d 的养护要求,并尽可能缩短混凝土浇筑完毕和开始养护的间隔时间,避免塑性收缩裂缝的出现。可以包裹草垫、塑料进行混凝土养护。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工程的整体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在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混凝土的性质进行全面把握,同时还要防止温度裂缝以及水热化产生的施工裂缝,不断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使材料控制技术得到全方位的完善,从而有效提升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绮格,范梅.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16(11)
[2]张伟.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3(02)
[3]何志辉.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浅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6(08)
论文作者:彭志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9
标签:混凝土论文; 裂缝论文; 温度论文; 混凝土结构论文; 水泥论文; 质量论文; 过程中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