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扫描在小肾癌中的诊断意义论文_孙丽丽

螺旋CT扫描在小肾癌中的诊断意义论文_孙丽丽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煤炭总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小肾癌的CT影像特点。方法:12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分别行螺旋CT平扫和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12例癌灶中,平扫8例等密度、3例低密度、1例稍高密度,其中2例伴斑点样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6例癌灶与肾皮质增强程度相近,6例癌灶皮质期增强程度低于肾皮质;实质期、肾盂期癌灶增强程度下降,肾盂期癌灶境界显示清晰。结论:小肾癌的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是“快进快退”现象,可为确定性诊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肾肿瘤;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小肾癌是指肿瘤直径<3.0 cm的肾癌,由于癌灶较小,患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常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行B超或CT检查时发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靠CT、MRI和DSA等影像学方法。早期诊断并及时手术切除,能明显改善预后,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现搜集12例经CT检查、术后病理证实为小肾癌的螺旋CT表现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分析,以提高诊断水平。

1.资料和方法

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23岁~74岁,平均年龄52.8岁。3例有血尿症状,9例无明显症状,10例先经B超发现病变,2例经CT检查发现。所有癌灶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10例透明细胞癌,2例混合细胞癌。使用GE ProSpeed AI螺旋CT扫描仪,先作平扫,范围包括两侧肾区,然后分别作肾脏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期间患者均应在适量吸气状态下屏气。造影剂用碘海醇(300 MGI/ml),肘前静脉高压注射器注射,剂量95 ml,速度2.5 ml/s,皮质期延迟时间25 s~30 s,实质期70 s~90 s,肾盂期超过4 min.扫描参数:层厚7 mm~10 mm,重建间隔7 mm~10 mm,螺距1.0,120 kV,160 mA.患者常规空腹,扫描前30 min口服1.5%阳性对比剂或水800 ml~1 000 ml充盈胃肠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CT平扫表现:12例中,均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2 cm~2.8 cm,平均1.8 cm.8例呈等密度,3例呈略低密度,1例呈略高密度,其中4例密度欠均匀、有不规则低密度区,其中2例伴小斑点状钙化。癌灶轮廓局限于肾轮廓内者8例,突出肾轮廓外者4例,位于肾下极7例、肾中极3例及肾上极2例,肾周脂肪间隙均清楚。增强CT表现:皮质期8例呈明显强化,CT值增加68 Hu~102 Hu,平均增加85 Hu,其中6例与肾皮质增强程度相近,4例呈轻中度强化,CT值增加23 Hu~55 Hu,6例可见斑点状或裂隙状低密度影,病理证实为癌灶内有出血、坏死或囊变。实质期8例癌灶增强程度明显下降,癌灶境界模糊,4例癌灶增强程度小幅度下降。肾盂期所有癌灶增强程度均较实质期有所下降,癌灶境界显示清晰,其中7例邻近肾盏或肾盂有受压征象,4例癌灶与正常肾实质可见环形低密带,病理显示癌灶周边有厚薄不均的假包膜形成。

3.讨论

肾癌是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肾癌的75%~83%,其中男性多见。肾癌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以透明细胞癌最常见,大多单发,多发者不足5%[1]。临床表现为血尿、腰痛及肿块三联症,当患者出现此三联症时,已属晚期,预后较差[2]。小肾癌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以往普通CT诊断和鉴别诊断较为困难,但随着螺旋CT的应用,小肾癌的检出率及诊断率大大提高。

3.1 小肾癌的螺旋CT表现特征 小肾癌平扫多表现为等密度(本组8例)或略低密度(本组3例),高密度少见(本组1例),癌灶内可出现点状或碎屑状钙化(本组2例),多为实性,部分病例可伴有出血、坏死及囊变。所以单纯CT平扫对局限于肾实质内的等密度小肾癌极易漏诊,所以若无禁忌证,均须作增强扫描。增强扫描皮质期明显强化,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CT值较平扫增强70 Hu~110 Hu,平均增加90 Hu,接近或高于肾皮质;实质期所有癌灶强化程度均明显减低;肾盂期癌灶密度明显低于肾皮质,呈“快进快退”,此征象具有定性诊断意义[3]。本组12例中,6例皮质期增强程度达到肾皮质,6例增强程度低于肾皮质,8例实质期癌灶增强程度明显下降,4例癌灶增强程度小幅下降,12例肾盂期癌灶增强程度均较实质期有所下降,本组病例CT表现基本与文献报道相符。假包膜是早期肾癌的特异性征象之一,郭燕等[3]报道一组15例小肾癌镜下均见有假包膜,部分不完整,其病理基础是癌灶边缘受压的肾组织及纤维组织增生。小肾癌绝大多数均有完整或不完整假包膜,其恶性程度低于无假包膜的肾癌,增强时多无明显强化呈癌灶周边低密度环影[4],本组4例CT显示此征象,手术证实10例均有完整包膜。[医学教 育网 搜集整理]

3.2 小肾癌鉴别诊断 与小肾癌鉴别的主要有错构瘤、炎性肿块和肾结核。错构瘤因含有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等多种不同密度的成分,一般可明确诊断。当血管平滑肌占优势时,则表现为实质性肿块,故皮质期也可明显增强,其增强可延迟至实质期及肾盂期,必要时需薄层检出脂肪成分,对于无脂肪或极少脂肪的错构瘤,CT不易鉴别。炎性肿块平扫多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增强早期不均匀强化,但强化值较小,边界不清,病变易向肾周扩展,可见肾周脂肪模糊,肾筋膜增厚,但临床多有发热,多伴有泌尿系统感染症状,抗炎治疗有效。肾结核病灶内钙化为周边分布呈云絮状,而肾癌钙化多为中央分布呈点状或碎屑状,肾结核时肾影常缩小,而肾癌肾影正常或局部增大,结合病史两者不难鉴别。总之,螺旋CT平扫加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尤其是“快进快退”征象,结合假包膜征,对小肾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可提供较为可靠的影像依据。

参考文献:

[1]周康荣,陈祖望。体部磁共振成像[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049.

[2]韦嘉瑚。肾癌影像学诊断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2000,15(1):47.

[3]郭 燕,黄兆民,刘明娟,等。螺旋CT在小肾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8):627629.

[4]郑祥武,吴恩福,张建青。无症状小肾癌的CT诊断(附6例报告)[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0,11(1):3234.

论文作者:孙丽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1

标签:;  ;  ;  ;  ;  ;  ;  ;  

螺旋CT扫描在小肾癌中的诊断意义论文_孙丽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