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竹实验学校 绵竹 618200)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是数学的三大特点。中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四大能力,即: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诸多能力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广泛而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好的效果。
1、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探索、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在备课时应根据教材文本和学生实际,巧妙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步步深入探索。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思维加工,消化吸收,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这一结构,获取新知。
例如:在教《多边形的内角和》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而是把结论的思维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中,为此,可设计如下的问题:
问题1:分别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一个顶点A作对角线,可把多边形分成多少个三角形?
问题2: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
问题3:从n边形的某一个顶点作对角线可构成多少个三角形?如何求n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积极思维,主动获取了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探索能力。
2、教学的设计应循序渐进,逐层深入,达到师生数学思维的阶梯渐进,和谐同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才能驱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索,自觉地集中注意力,抑制疲劳,产生愉快的情绪,也就能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阶梯式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在求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中,一开始就让学生对ax2+bx+c=0(a≠0)配方会有困难,适当缩小一下前进步伐,而先转为提出解下列方程:(x+2)2=4,x2+4x+4=49,x2+4x=45,x2+2ax+a2=4,x2+px+g=0,大多学生通过配方研究就都能找到求根公式。教师再因势利导就能促使学生自己得出ax2+bx+c=0的求根公式。
3、设计一些“铺垫”或作一些实验、演示,为学生的探索思维提供感性材料
例如,在探索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时,可在活动木框上用橡皮筋作对角线,让学生观察当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时,对角线有没有变化,在对角线的运动变化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发现随着平行四边形形状的改变,虽然两条对角线的大小也在变化,但始终保持互相平分这一现象。然后再讨论这一现象是错觉、巧合还是本质属性,从而为他们探索、思维提供了感性材料。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哪个公式、模仿哪道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
例:解不等式 x²+2x-3>0
若采用常规的解不等式的方法不容易求,但适当对其变形得y=x²+2x-3,利用函数图象性质,即当x取何值时y>0,就容易求解了。这就是数学的转换意识起的作用。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加强数学意识的教学,如“因果转化意识” 、“类比转化意识”、“数形转化意识”等的教学,才能使学生面对教学问题得心应手、从容应对。所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环节。
5、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思维活动的展开
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教师应采用民主互动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磋商、交流信息,以达成共识。有些问题可让同座两人或前后四人进行合作讨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促进课堂内人际互助。例如,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问在小学时是怎么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的,学生回忆起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可以拼成一个平角。我又问拼成的那个角为平角有什么根据。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学习几何不能只停留在直观思维水平,必须进行逻辑推理。此时继续追问,这种剪拼的过程对寻求证明思路有何启发。学生想到作平行线将三个内角转移构成平角,从而由多种组成方法不难得到不同的证明方法,拓宽了证明思路。之后,会有学生提出还可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的和”来证明,教师就应抓注契机切入有关“循环论证”的讨论。这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思维在积极的交流和碰撞中不断得到升华,可使新知识随着不断深入学习,完全融于原数学认知结构中,原认知结构变成新的认知结构,最终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以上几点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初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些体会,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讨论问题气氛热烈,发言者众多,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思想,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最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论文作者:王平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9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0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思维论文; 内角论文; 角形论文; 意识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9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