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困扰中小学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生论文,心理问题论文,困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来,电视台在晚间黄金时间播出的连续剧《心理诊所》吸引了很多观众,剧中一个个故事常常逗得不少人放情大笑。人们之所以这样开怀,其一,自然是剧中演员表演得幽默,其二,恐怕是大伙儿都明白电视剧毕竟只是一种艺术形式,剧中那些心理疾病患者“纯属虚构”,和自己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这样人们也才笑得出声。
可据知情人士讲,剧中相当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涉及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治的几个故事,如果得知了这些,您还笑得出来吗?
孩子心中有什么事?
以往,在许多成年人的印象里,中小学生应该是幸福快乐的,衣食住行有父母关心,上学读书有老师爱护,他们哪里会有忧虑和烦恼。但是现在的成年人,特别是做了父母的人们却发现,自己的孩子和自己想像的差别越来越远,有时候,孩子的表现让家长们也找不着北了。
于先生家住和平里附近,8岁的儿子正上小学二年级。 可是孩子到现在还不会系鞋带,吃饭还像上幼儿园时一样必须用小勺,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常常是脱了鞋子就往床上爬,找一个靠墙的角落自己安静地呆着,很少出去活动。此外,儿子做起作业来磨蹭极了,有时候老师留的作业并不多,他却经常拖拉到晚上十一点多。于先生夫妇两人说了他不知多少次,可儿子始终也改不过来,为此他们非常苦恼。
与于先生的孩子不同,赵女士上三年级的女儿在家里又活泼又可爱,算得上是个“乖乖女”。可前几天开家长会时,班主任老师却告诉赵女士,她女儿不知怎么回事,在班上一直不喜欢跟同学和群,独来独往显得很孤僻。开始,赵女士对老师的话还半信半疑,可后来自己偷偷到学校去观察才发现情况属实,课间活动时,同学们都笑嘻嘻地在一块儿游戏、玩耍,自己的女儿却总躲在一边,极少与别人“扎堆儿”。看着她孤零零的样子,赵女士难以想像,一个在家里能和大人沟通的孩子怎么和同学却产生了距离,女儿在学校怎么就像变了一个人?
对赵女士、于先生的孩子而言,仅仅用年龄小来解释他们的举止似乎有点牵强,因为年龄大的孩子有时也并不让人省心。家住东城的马先生刚刚结束了三个月浑浑噩噩的生活,见到记者时还流露着满脸的憔悴。他上初三的儿子在去年12月中旬离家出走了,那天,他回家后就发现了孩子在桌上留的纸条……马先生的头立刻大了,赶紧到派出所去报案。经过三个月苦苦地寻找,终于在深圳公安部门的协助下找到了孩子,父子见面后,儿子的一句话像一把重锤敲在马先生的心上:“我实在觉得上学没意思,可每天又看到你们对我充满希望的眼神,我的心里很内疚。家、学校、北京,我实在呆不下去了……”
已经有不少家长“遭遇”过类似的情况,难怪家长们有时候忍不住说,现在的孩子怎么了,莫非他们心里有什么事?
在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应用心理发展中心,副主任杨军先生向记者介绍,上面所谈到的几个孩子之所以表现有些反常,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心理问题。据目前的一项调查表明,接近30%的中小学生存在着心理失调或者心理障碍问题,北京市中小学生总数约为90万人,看来这个问题已经不可轻视。
“感统”训练专治孩子心病
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心理健康部,每天都可以看到家长们带着孩子来接受一种被称为感觉统合的训练,记者在采访中观察到,训练中的孩子有的在拍皮球,有的在玩小滑梯,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踩平衡台,这里的许多孩子似乎都沉浸在一种难以名状的兴奋和快乐里。
据心理健康部主任杨霞介绍,感觉统合训练曾经是一种在美国很流行又很有效的矫正中小学生心理失调和心理障碍的方法。现在,由于国内大中城市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被来自孩子的一些心理问题所困扰,比如孩子看着伶俐,但是却动作不协调,又笨手笨脚;有的孩子看起来挺聪明,可上课时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还有的孩子看着懂事,而实际上却爱哭闹爱黏人等等。这样的问题逐渐增多,“感统”训练也开始在北京等地悄然兴起。
杨主任说,前不久,她接待过这样一个三年级小学生,上课时,他怎么也不能集中精力专心听讲,写作业时几乎每一个字都跑出“田字格”。杨主任在心理咨询时了解到,他在婴儿时期很少离开过家里的床;上学前,由于怕给邻居和亲戚添乱,父母很少带他去串门;由于怕商场等公共场所人多、空气不新鲜甚至有病菌,父母也极少带他出去玩儿。“人的感觉系统只有高度协调、互相配合默契,身心才能平衡,从这个孩子的经历来看,他与外界的接触太少了,这造成孩子的感觉学习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其大脑所接受感觉信息贫乏,自然就会影响大脑的全面发展,而他现在的一些行为异常,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杨主任介绍,她们建议这个孩子做了十周、每周两小时的滑梯训练,训练中孩子要头朝下,趴在小滑板上从滑梯顶端飞速下滑,下滑时还要捡起一个小球投入筐内。这种训练在看似游戏的过程中强化了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孩子下滑时必须保持身体平衡,必须盯着前方,不然就会翻车;孩子捡球后必须集中注意力将它准确投入筐内,否则需要重新再来”,她说,在“感统”训练中锻炼的能力实际与课堂上需要的注意力是一模一样的,现在那个小学生上课时已经轻易不会走神儿,目前,他正在参加“感统”训练中的其他项目,争取把手、脑不协调,写字就出格也矫正过来。“在这个孩子身上,确实体现出了感觉统合训练的益处。”
从有关心理专家处了解到,“感统”训练能使85%以上的受训中小学生收到明显疗效,但它只是针对孩子早期感觉训练以及与人交往训练不足产生的心理问题,至于大多数由家庭学校造成的心理失调和心理障碍,则要通过其他方式。
望子成龙有时却成虫
据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张晨光老师介绍,目前在中小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和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态有关。她说,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和以前每个家庭中有多个子女相比,家长们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的常常是更多的心血与精力,但是这其中有时包含着的却是父母们一相情愿地为下一代设计的生活模式,还有的家长希望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一定要由子女去完成,而全然不顾孩子有没有相应的能力,有没有和父辈相同的兴趣爱好。
有一名初三的学生,今年只有十五岁,他有一个奇怪的习惯,不管见了家长、老师和同学,他的第一个动作都是猛地一下收肩膀,仿佛受到了惊吓。在心理咨询时,老师了解到,孩子的父母是返城知青,由于自己没有上过大学,所以把希望全寄托在儿子身上,但是他智力仅属于中等,学习起来很吃力。从初一开始每天放学回家,父母从来不让他出去找同学玩儿,也很少让他看电视放松一下紧张了一天的大脑,总是逼迫着孩子到房间里去看书,考试成绩不好还要挨骂,时间长了,孩子竟形成了许多怪癖:收肩、性格退缩,而且精神也恍惚起来。
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心理健康部杨霞主任曾接待过这样一位小学生,周围没人的时候他就吃自己的手,只要见了人,他的眼睛就不停地眨动。经了解,父母除了孩子上学外,竟给他在校外报了围棋、钢琴、小提琴、绘画、外语、作文共六个学习班,据孩子的父母讲:“我们这是为孩子的前途着想。在将来的社会生存,一个人或者是有高学历,或者是有一技之长。”
对这个小学生,杨霞主任解决的办法是将他的六个学习班全部取消,结果一周后家长便打来电话:孩子吃手、眨眼的毛病都改过来了。对那位初三的同学,她则建议放弃考大学的想法,以后通过自学考试获得高等教育文凭也是一条不错的道路。“孩子收肩、眨眼、吃手都是他们内心紧张和焦虑的表现,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望子成龙却成虫,实在得不偿失”,她说。
也许杨霞女士的这番话会给不少家长有益的启发。
老师,您能宽容些吗?
一位心理医生向记者谈起了这样的事情,“有个孩子前些天来做咨询,她趴在我的桌上哭了半个多小时,原来有一次下课时她和老师讲自己想参加‘手拉手’活动,老师却说,你还是先把学习搞好吧,自己的成绩那样差,还拉别人的手呢!从那以后,这孩子就总想:自己即使去做帮助别人的事,在老师眼里,自己仍然是个“成绩差的孩子”,是个坏孩子。她觉得活着实在没有意思,还是死了好……”
老师是和孩子接触时间最多的人,也是孩子最崇拜的人,老师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看来举足轻重,因此,老师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或者言行不慎,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难以弥补。
还有一位小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可最近成绩却直线下滑,而且精神恍惚,做心理咨询时医生才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原来有一次考试卷子发下来以后,他发现老师少给自己加了一分,便和老师说明了情况。老师当时先让他下去,过了一会儿却说,有的同学,学习上不认真,在分数上却分分计较!那个孩子不理解:老师错了,为什么不承认,他为什么不诚实?他当时犟着脖子和老师说,老师你就是错了嘛,你就是给我少加了一分嘛……而从此老师对孩子也有了看法,本来老师愿意上课叫他发言,以后就对他不理不睬了。其实对孩子最大的惩罚就是老师不理他,这孩子就觉得自己受到老师忽视,甚至在上其他课时也总幻想:是不是那位老师和别人也说了自己的事,是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觉得我和他们较真……从此,他再也没有心思上课了。
如果那个要参加“手拉手”活动的孩子得到老师的支持,即使她现在成绩一般,或许以后她也会产生把学习提高上去的想法;如果那个被少加了分的孩子看到老师知错改错的表示,他会更喜欢老师,更喜欢学习。但结果总是让人遗憾。
这两件事很有代表性。记者在采访中听不少心理医生说,由教师原因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问题很难解决,心理医生可以建议孩子做“感统”训练,可以建议家长改变态度,但对学校里的老师,他们却往往无能为力。他们只能呼吁:老师,对待这些纯真幼稚的孩子,您能宽容些吗?
孩子才是教育的中心
在采访中,一位小学生家长担忧地对记者说:“现在的孩子每天早晨七点就要去上学,下午五点多才回到家里,吃过饭还要写作业,常常熬到晚上十点以后才能休息,每学期还有好多功课的考试,他们好像比我们大人还忙碌,可时间长了,孩子受得了吗?”
这位家长对教育本身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的忧虑反映了许多父母的心声。现在,北京市中小学生不分年级高低、年龄大小,每人每天都要上六七节课,每节课四十分钟,课间休息十分钟,在每周近三十节课中,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的体育课仅有两节,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安排,无论教育界还是社会对它都很少提出过质疑。而最近在小学生中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孩子希望每节课长三十分钟,课间休息二十分钟,对于体育课,孩子们则希望每天都有一节。中小学生特殊的成长阶段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别,恐怕所有的人都可以想像现在的孩子心理上承载了什么。
课时安排仅仅是一个方面,摆在孩子们面前的还有他们常说的“三座大山”:忙不完的作业、听不懂的课程、躲不过的考试。据记者从北京市几家心理咨询中心了解,很多孩子曾经被这“三座大山”压弯了“腰”,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因为总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慢慢发展成逃学,后来被父母发现后又勉强地回学校读书,可老师留的作业并没有减少,如今,他一进入校门口就开始偏头疼,最后患上了厌学综合症;还有个孩子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为了隐瞒成绩,他就模仿家长签名,当一年后才被发现时,他已经养成了撒谎的习惯。
类似的事情在一些中小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据北京市教委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由于学习任务繁重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的问题已经引起教育部门足够的重视,并已着手解决,特别是即将推出的“北京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就充分考虑到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要求完成基础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强调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中小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如果孩子们的学习只是为了疲于应付上课、作业和考试,他们自然就会逐渐失去对知识的兴趣和对科学的好奇,那样,实施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应该懂得,孩子才是学习的中心,孩子才是教育的中心。”
本文推荐:胡月(女,17岁,北京)
标签:心理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