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论文_杨永刚

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论文_杨永刚

杨永刚 四川省苍溪县云峰镇五里小学校 62840

【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和倡导教育教学要转变思维理念和方式方法,要努力将社会类、科学类课程的教学引入生活化渠道,特别是对于小学思想品德这类与生活实践有着密切关联的课程,更要强化“生活化”思想,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思考、在实践中思考,让生活成为教育教学开展的重要源泉和有效支撑。本文主要对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 “生活化”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4-156-01

引言:陶行知先生指出:那些没有紧紧围绕生活而实施的教育显然是死的、没有活力的教育,没有将生活作为核心的学校和书本也必然是毫无生气的学校和课本。因此,教育教学必须紧紧地依托生活实际,让生活为教育教学的开展注入生机活力,插上理想的翅膀。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只有坚持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为依托、将教学的切入点聚焦到生活实践之中,才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和质量。

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主要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好地将社会生活和教材内容内在联系的揭示,强化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更好地以生活经验为依托实现具体内容的分析与解决,进而让学生在深层次理解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将社会生活穿插进去,强化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强化教材内涵挖掘让学生更好生活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组织和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生活与具体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从多个层次、多种角度对于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进行学习探索,努力将教材中所蕴含的生活化知识内容挖掘出来,让学生更好地生活,其中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以合理的情景创设和问题设计为依托,让学生在实现生活有效感知的同时,实现更多的理性认知,进而助力生活问题的解决。比如,在《在爱的阳光下》一单元《家人的爱》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实际的调研,发现很多学生虽然与父母朝夕相处,但他们与家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或忽略。因此,在课前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让小学生寻找父母疼爱自己地方为主题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在家的认真观察,及时发现那些他们平时没有留意的细节问题,从而更好地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进行体验和感悟。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是:父母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如果没有父母给予我们的关怀与呵护,我们的生活状况会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答案的寻找中更好地拉近与父母的关系,实现彼此情感的增进,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书本中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增强自身的生活能力,更好地与父母进行交往交流。这样的问题设置能够让学生以问题为引导实现与具体生活的相互照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强化生活化情景设置实现生活与思品知识的结合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对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年龄阶段特点的把握,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进行相应思想品德教学情景的设置,努力在实际生活中将思想品德知识融入进去,强化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在相关情景创设之后,教师应当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依托,将那些抽象的、枯燥的思想品德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帮助和引导他们实现思想品德知识的深入认识和充分把握。比如,在《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一章节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单纯地进行书本知识的讲解,不仅难以讲清楚,学生也难以听明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图片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出来,包括草原的水草丰美、海洋的蔚然宽阔、蓝天的白云朵朵等,将学生带入到大自然的景色之中。同时再将那些城市垃圾遍地、草原沙漠化、海洋油污严重海藻遍地、天空雾霾笼罩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对比中实现知识内容的深刻认知与理解。在完成情景创设之后带领学生进入到学习之中,特别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运用课堂知识指导他们减少资源浪费、有效解决资源,爱护公共环境,注重生态文明等,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树立,在课后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身边的环保宣传活动等,让学生更加注重对地球的保护,更清楚地理解自身应当为生存的地球做些什么。在《节约每一滴水》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在课前对人们用水情况、水资源现状以及水的用途进行调查,课上安排小学生对如何节约用水进行小组交流研讨,这样的教学能够强化对小学生的触动与引导。

三、强化问题引领让学生更好地实践和体验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道德辨析能力和自我教育水平的持续性提升,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问题的设计、方法的运用和内容的选择,注重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在此基础上要指导学生积极发表自身的观点和见解,强化自身内在创新潜能的发挥,进而拓宽思路认识。要注重学以致用,让学生运用已经具备的社会经验和道德知识进行面临问题或事件的处置、分析,让他们在更加开放的社会现实中进行问题的解决。小学生的一些善良、正确的思想通常会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这样就会让他们对思想品德学习产生质疑,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并不仅仅是将简单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尝试中进行“你会怎么做”、“这样会让别人如何评价”等的思考,由此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实现善恶观、是非观的树立,强化自身道德标准的建立。比如,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在小区里你遇到一个陌生人向你问路,可是不管你怎么说他都说听不明白,此时你该怎么办呢?这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道德观念和思维认知发表自身的意见和看法,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充分的辩论和探讨,教师最后进行研讨的总结,这样就实现了知识认知与行为实施的有机统一,让学生搞清楚了自己应当怎么做的问题,在开放的生活化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去实践和体验,这样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才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结语:

生活是所有知识内容学习认知和实践应用的源泉,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强化教材内涵挖掘让学生更好生活,强化生活化情景设置实现生活与思品知识的结合,强化问题引领让学生更好地实践和体验。

参考文献:

[1]王永.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J].好家长,2015(8).

[2]唐海燕.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探析[J].小学生(中旬刊),2018(7).

[3]李祖坡.探究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7).

[4]谢宏伟.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探讨[J].新教育时代,2015.

论文作者:杨永刚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4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  ;  ;  ;  ;  ;  ;  ;  

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论文_杨永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