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参照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意义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内在关联的角度,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参照意义。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目标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整体的文化发展环境,不能游离于文化发展的格局来进行封闭式的设计和规划,只有在整体的文化格局中才能充分地实现自身独特的价值,并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也为整体文化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的内涵。本文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充分地认识两者的内在关联,将有利于开阔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和思路,更进一步地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功能。本文还认真地探寻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中西文化合理借鉴和吸收的意义,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与途径。
近几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一种相对沉寂状态,这既是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暂时现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界深刻反思、努力寻找自身建设和发展途径的表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着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面对着一个新世纪的到来,将如何顺应新的历史潮流,获得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呢?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应该有自身的一个文化参照系统,即在整个文化发展的宏观格局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如何更加自觉地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以使整个社会和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作出一个清晰的回答。本文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独有的建设和发展规律特征,对其文化参照意义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认真的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培养健康完美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始终致力的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宗旨。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特殊的方式关注人的发展和完善,来体现其特有的人文关怀价值。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因为一个社会的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正是促进人性的丰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离开整体的文化发展环境,不可能游离于文化发展的格局来进行封闭式的设计与规划,而只有在整体的文化格局中去实现自身独特的价值,并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如果说,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文化是一个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人去自觉地领悟和掌握这种时代精神。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实践当中,自身也成为了整个时代精神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人文色彩较浓的学科,它对于整体文化发展的价值参照是理所当然的。与此同时,当代文化发展的特点,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参照具有时代性品格。从当代文化发展的特点来看,其内涵中越来越强调提高人的思想观念素质、心理素质、人格素质等人的内在素质,这一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沃土和广阔的前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整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为参照,必须结合整体文化发展来考虑自身的建设与发展的战略布局,进而使之能够以其特有的文化品格来展示我们时代精神的丰富性与生动性。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整体文化的实际,对既定的文化传统和外来文化潮流进行创造性的价值吸收与合理借鉴,以滋养自身的园地,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对世纪之交的文化发展有一个真正的精神变革,获得一次巨大的飞跃。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体文化发展的密切关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人的思想素质、精神素质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整个文化创造活动的最终指向和最高表现形式。思想活动、精神活动,往往最大程度地展现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文化发展风貌。换言之,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的文化发展都必然会通过人的思想、精神等活动意象传达出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思想领域、精神领域里的特殊学科,担负着更新人的思想观念、熔铸人的精神品格、优化人的文化心理、激发人的创造活力等重要使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照整体文化的发展趋向。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洞悉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的特征和内涵,就很难真正认识自身建设的价值和把握自身发展的方向。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往往要通过整体文化发展凸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价值往往在整体文化中得到检验,其生命力也始终体现在整体文化的发展之中。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整体文化的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开拓创新的创造活力,往往反映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健康、良好的状况。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整体文化的发展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而且具体、形象地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价值和丰富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价值吸收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土壤之中,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地拥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其核心环节就在于能否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价值吸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纵观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长河,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经过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光辉思想,显示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体现了中国人独到的精神追求,已构成了我们的民族之魂。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历来强调刚健有力、自强不息、为他人献身、为大众谋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利益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正义而献身的高风亮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个性品格;勤劳俭朴、自力更生、诚实守信的求实精神,等等。这些民族文化精神曾经哺育着中华民族亿万优秀儿女健康成长,激励过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前赴后继、英勇奋战。事实证明,我们民族文化优秀的传统已作为一种民族精神,深深地积淀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和意识里,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改革开放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新的历史时代里,借鉴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开掘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已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对民族文化精华的价值吸收,从思想内容上来讲,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民族文化体现的是一种整体主义思想,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历来主张以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社稷民生)为重,把建立和谐统一的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例如,儒家的宗旨是“兼善天下”、“济世利他”,其“仁者爱人”的人生理想与“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和谐统一。《礼记》以孔子的名义表达了儒家的这一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儒家还指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社会看成是一个整体,认为个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或为家族或为民族或为天下的一员,群体受到损害,个人的生活也会失去保障。因此,儒家总是置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首位,要求个人服从整体,强调人际关系和谐、国家统一、社会太平。儒家的这种整体主义思想对我们民族的统一、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精神文化领域里的一门特殊学科,有责任将我们民族文化中的这一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使其在新的时代产生更大的积极影响。
其次,我们的民族文化注重培养人的个性品质和道德情操。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文化思想家们就强调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主张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方式来获得人生的理性精神,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象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反身自诚”等等,都表现了一种勇于自我解剖、严于律己的精神。中国民族文化中讲求培养立志有恒、刚正不阿、言行一致、谦虚好学的个性品质,仅《论语》一书中就有近百条个性修养方面的警句格言,如“见义勇为”、“任重道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言必信,行必果”、“耻其言而过其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耻下问”、“发奋忘食”等等,举不胜举。在道德修养方面,我们的民族文化更有其独到之处。中国人一向注重人际之间的道德伦常,注重人的道德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因而,中国文化中历来把“己所不欲,忽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等作为人们的修养方式,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不仅如此,中国文化还特别强调自觉实践,积善成德,告诫人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力求达到“慎独”的道德境界。这些思想堪称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充分的养料。
再次,中国民族文化强调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这种价值观具有很强的现代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可使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塑造健康理想人格的重要基础。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之代表的儒家文化历来把追求精神境界视为主要的价值取向,认为人的精神需要高于物质需要,这一思想充分体现在人生理想、人生态度和人生修养之中。孔子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②水火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但水火亦会给人带来灾难,然而,作为精神境界的“仁”却对人有益无害。孔子还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③孟子也说过:“生吾所欲也,义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种精神需求重于物质需求的思想,在“义利观”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儒家强调“见利思义”、“义以为质”、“义然后取”、“先义后利”,认为“放于利而行,多怨”、“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此外,儒家还十分推崇重视精神境界的理想人格,孟子说:“居天下这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④儒家的这种重视精神境界的思想,在历史上曾经对于塑造理想人格、陶冶民族性格、建设精神文明产生过巨大的进步作用。在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进程中,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仍是现代人的重要价值目标。
我们民族根深叶茂的文化传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思想。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的同时,要着眼于时代精神对其进行创造性的价值转化。对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搬其中的某些内容,甚至断章取义地对其进行取舍,而应在对其作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着重对其思想内核、精神内核中的精华进行重新开掘、重新认识、重新评价,并通过主体的能动介入和时代精神的渗透去丰富它、充实它,从而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获得新的生机,充满时代活力,富有新的历史意义,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生观的优秀思想材料。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合理借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这不仅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参照系。面对打开国门之后汹涌而来的西方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正确识别和合理借鉴其积极、有益的文化精髓,显得非常重要。
纵观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理性精神是一个贯穿古希腊至近代的主旋律。尤其是在近代西方,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理性崇拜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西方文化把人的理性思维、理性精神看作是制定一切事物的最根本的法则,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都必须服从理性的权威。正是在这种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西方工业文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其本质涵义是在向人们表明,理性精神是人们面对世界、改造世界的最终源泉。因此,强调通过理性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人的现实生活,是西方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
应该说,西方文化的理性精神法则,在当代中国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中,是有巨大借鉴意义的。克服传统文化意识的种种弊端、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是当今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个特殊学科,应该广泛吸收西方文化中的这种理性精神,因为理性精神是价值判断和取舍的重要尺度。这种尺度一方面可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执着于对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行思考、认识和把握,并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遵循科学、理性的法则,来建立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用理性的精神来规范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引导人们建立主体意识,从而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精神素质,最终实现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对西方文化理性精神的借鉴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从西方文化的理性法则中吸收崇尚科学的精神,引导人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西方文化理性精神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要求人们自觉地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基本规律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征服世界,强调按照人的自然法则来认识人生、规范人生、把握人生,这就是科学精神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这一精神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这不仅表现为思想教育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必须遵循一条科学的规律,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思想观念的一种科学规范,引导人们科学地看待世界和人生,从我们国家、民族的自身特点和客观现实,来认识社会、把握人生,从而真正做到按照既有利于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又有利于自身发展、完善的要求来规范自己,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其次,从西方文化的理性法则中寻找尊重知识的典范,注重培养有知识、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格。在西方文化中,对于知识的重视、强调知识的力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古希腊时期,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就高颂“知识即美德”,并进一步提出“知识治国论”,他告诫人们要运用知识来“认识你自己”⑤。苏格拉底还强调人的智慧贵在“自知”,认为只有知道对善无知,从而努力学习掌握了善的知识以后,才具有道德。18世纪的著名思想家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更把这一重视知识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些都是西方文化理性精神的闪光。知识作为一种理性精神的载体,曾在西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这对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来说,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合理吸收西方文化中的这一理性精神,重视引导人们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并注重发掘人们的知识潜能和创造活力,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知识的作用与价值,把知识作为建构现代新型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我们必须全面、辩证地认识西方文化的理性精神,在合理借鉴其精华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所具有的局限性。近代西方文化的发展向人们表明,过度的理性可能导致人类精神失落的现象产生。理性精神在把人们从神(上帝)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走向了另个极端,这就是把人性还原成赤裸裸的个人利己性,这种价值取向客观上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无情。此外,理性主义推行的是一种机械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常常使人们把生活目标建立在获取某种功利的基础上,这客观上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真诚的精神联系。并且,这种功利性更多地表现为对物质的追求,而忽视了人的需求中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使人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西方一些敏感的思想家曾试图克服和矫正19世纪以前人类理性至尊的文化传统,但是这种努力却又矫枉过正,导致了存在主义等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想的泛滥。
因此,针对西方文化发展中的这一新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在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中,必须把握住一种合理借鉴的尺度,即在文化参照的过程中,坚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的原则,并且根据我国的社会实际,建立一种既有科学理性精神,又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价值标准体系,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始终保持关照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繁荣的特色。
根据上文所论述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笔者认为,随着整个人类文化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逐渐融合的新趋向,20世纪末以至21世纪的文化将是一种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借鉴西方文化精神的过程中,就应该确立这样一种新的理论认识,即把西方文化精神中的积极内容与整个文化发展大背景相联系,寻找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参照视野,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引导人向上、培养人丰富的思想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科学。也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中西方文化大交汇、大融合的大的文化背景中找到一条自身建设和发展合理道路。
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参照意义的启示
以上我们就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整体文化的参照意义作了一个粗略的探索,由此,我们认识到文化因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制约和引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类整体文化发展的这种密切的关系,揭示我们必须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视野的开放性,要求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各种文化因素对当代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结构、精神品格、文化心态及日常行为的影响,并及时了解文化发展的趋向,从而真正发挥邮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功能。在今日中国,我们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均处于不断的蜕变与更新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完善还需要经过一个艰难的历史性变革过程,它既不能照搬某种文化典范,也不能刻守固定不变的模式,而只能在实践当中,根据文化发展的客观势态,不断地调整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策略,以便能够紧紧围绕提高人的思想观念、精神素质,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文化心态这个中心来发挥作用。我们坚信,在改革开放的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必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显现出更蓬勃的生机。
注释:
①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4期。
②③《论语·卫灵公》。
④《孟子·滕文公》。
⑤参见《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第57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