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畜牧业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畜牧业和农业(种植业)一样,都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基础行业。它们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始终是共同担负着为人类提供基本生活资料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们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的重要依托。它们的这种基础作用,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都是别的部门无法替代的。而社会的发展、人们食物结构的变化,又都将遵循这样一个共同的规律,即:第一阶段,肉食量处于下限水平,原粮消费量上升直到上限水平;第二阶段,肉食消费量上升,原粮消费量从上限水平下降;第三阶段,肉食消费量上升到上限水平,原粮消费量下降到下限水平。我国目前处于第二阶段,正在向第三阶段逐步迈进,为了加快这个进程,我们必须加速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这对于改善我国人民食物构成,提高人民体质、美化人民穿着,充分利用国土资源,增强民族团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畜牧业产值从1978年的209.27亿元增长到1995年的6044.98亿元,增长27.9倍, 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亦在10倍以上;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亦由1978年的14.98%上升到1995年的29.7%;农牧产值比例也由1978 年的1:0.19变为1995年的1:0.51。更为可喜的是1995年我国肉类总产达到5260.1万吨,已占世界肉类总产20931.4万吨的25.13%,成为世界第一肉类生产大国,人均占有量达43.4公斤,超过世界人均水平近10公斤。据FAO公布的数字,近三年世界肉类增长量的3/4和蛋类增长量的1/2来自中国,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国畜牧业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肉类产量结构极不合理,耗粮型畜禽比重偏高,草食牲畜比重偏低,急需调整。
1994年我国的肉类产品产量结构资料,完全可以说明这一点。
表1 1994年我国肉类产品产量结构及人均产量资料
上表可见:我国肉类总产量中,绝大部分为猪肉,其次为禽肉,两者共占肉类总产的88.01%,但这两类畜禽均为耗粮型动物, 主要靠粮食饲养。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多地少、粮食相对偏紧、人均产粮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不宜大量发展猪禽。可现在的事实正好相反。有关资料表明:我国1994年生猪存栏达41461.5 万头, 占当年世界生猪存栏87540.7万头的47.36%;1995年我国生猪存栏更高达4.4亿头, 猪出栏4.8亿头,家禽63亿只。资料还表明, 国内各种畜禽比较先进的饲养单位报酬率分别为:肉猪4.5:1、肉鸡2.2:1、蛋鸡3.2:1、鱼1.5:1、牛奶0.4:1。又据美国试验:猪对粗饲料的利用率仅为15%、奶牛为66%、 肉牛为78%、羊为80.9%。可见猪禽是耗粮最多而报酬率最低的畜禽,而牛羊等草食牲畜又是对粗饲料转化率最高的牲畜。众所周知,农作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仅占20—25%,大约有3/4的有机质尚不能直接利用,而畜牧业(特别是其中的草食牲畜)本身最大优势是进行饲料、饲草的转化,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转化为人们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这种办法,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单、最经济、最巧妙的转化方式。上述两方面的资料,结合我国耕地少、粮食紧、草原面积大(有59亿亩草原,是耕地的4倍多)、 农作物秸杆多而目前利用率又很低的实际情况,迫切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牛、羊、兔等草食动物,适当限制耗粮型畜禽的发展,以逐步改变我国现存的不合理的肉食结构。
二、大牲畜中,役畜比重过大,产品畜比重偏少,经济效益太低。
1994年,我国大牲畜年末存栏达14918.7万头,其中役畜为8454.6万头,占总数的56.7%,如果加上未成年畜中的后继役畜,则其比重将达70%以上。这就是说,我国大家畜结构,目前仍以役畜为主,肉用畜和奶用畜只占很少的比重。如1994年,我国乳牛为384.3万头, 仅占当年牛存栏12331.8万头的3.12%,产奶528.8万吨,仅占当年世界奶产量的1.15%,人均4.4公斤,实在是太低了。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的普遍推广,役畜在农业中的作用已大大降低,过去很多需要役畜干的农活,如耕种、拉运、碾耱等农活,现在大部分为农业机械化和电力所替代,从而使很多役畜在农村已无用武之地。表2资料可以大致说明这一点。
表21995年与1978年我国农村有关指标对比表
表2说明:1995年与1978年相比, 除耕地减少4418.6 千公顷(折6627.9万亩),下降4.45%外,其余指标均比1978年有较大的增长,其中直接与耕地有关的役畜、劳力、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分别增长68.32%、13.63%、20.65%和5.3倍,其余对农村经济有影响的农用汽车、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村用电量分别增长9.7倍、2倍和5.4倍。 这种耕地减少、各种动力大增的现实还在与日俱增,无怪专家测算,目前我国役畜使用平均一年不足两个月,其余时间均为低效饲养甚至是无效饲养,这实在是一项很大的浪费。大量的无任务或任务不大的役畜长期饲养,不仅浪费了饲料、饲草和人工,增加了生产费用,还降低了产品质量。实践证明,这种役畜饲养越长,经济效益越低,甚至有可能产生负效益的不合理现象,应迅速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农牧民注意。
三、我国畜牧业科学饲养管理水平差,牧业生产总体水平较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畜牧业在科学饲养管理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有关资料表明:养一头100 公斤重的猪,用配合饲料喂养,比用单一饲料喂养,可省50多公斤粮食,并可缩短出栏期3个月左右;西欧国家饲养肉牛,小牛断奶后5个月即可出栏,体重400—500公斤,出肉250公斤。我国土种牛,养两三年才可出栏, 体重仅占人家的一半,这主要是我国的牛羊,大多为传统的自然放牧,近亲繁殖相当普遍,品种退化严重,饲料单一,转化率低。我国单位牧草场面积提供畜产品产量,同世界上畜牧业发达国家比较差距很大,如百亩草场,我国仅能生产肉17公斤、奶17公斤、污毛2.9公斤, 而新西兰可生产肉507公斤、奶2919公斤、污毛141公斤。这个资料,不仅说明我国现有草原资源利用率太低,而且可以说明草原经科学改良后饲养潜力很大。此外,还有一点应特别提醒的是,我国牧区牲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亡”的“规律”,至今没有明显的改变,急需广大畜牧科技人员和全体农牧民做很大的努力。下表资料,可以概括地说明我国畜牧业生产总水平,较之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
表3我国猪、牛、羊出栏率,胴体重与世界平均水平、 先进水平对比表
上表可见,我国猪、牛、羊的出栏率和胴体重,1986年均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就是1994年,除牛、 羊出栏率和猪的胴体重, 略高于1986年的世界平均水平外,猪的出栏率和牛、羊的胴体重仍低于8 年前的世界平均水平,与当时(1986年)的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相距甚远,特别是牛、羊的胴体重,均不及人家的一半,可见潜力仍然很大。为了改变上述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建议在大力发展我国畜牧业的同时,积极调整畜种结构,使其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具体建议是:
1.在肉类产量中,放慢猪禽增长速度,基本稳定猪禽存栏头(只)数,提高出栏率和出肉率,重点发展瘦肉型猪,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发展草食牲禽,逐步提高牛、羊、兔等草食动物在肉类总产中所占比重,使其逐渐接近猪禽总产,以改善人们肉食结构。
2.在大家畜中,鉴于农业机械化和农村电气化相当普及,役畜在农业中的作用大大降低的情况,应尽快降低役畜比重,除山区、半山区、边远地区仍保留适当的役畜比重外,其余地区均应逐步改为产品畜或役产兼用畜,尽量减少低效或无效饲养,提高经济效益。
3.在全部牧业产值中,要逐步提高科技在牧业增加值中的含量,加强科学饲养管理,加速畜禽周转,缩短饲养周期,一般猪、羊要力争当年育成出栏,牧区肉羊要尽可能赶在入冬前屠宰,大牲畜不超过18个月出栏。要提高牲畜胴体重和出肉率,以较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实施上述建议,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1.可以改善我国人民食物结构,提高人民体质,美化人民穿着。众所周知,牛羊兔所含蛋白质大大高于猪肉,而脂肪、胆固醇含量又大大低于猪肉,多吃牛羊兔肉和牛奶,有利于提高人民体质;牛皮、羊毛、兔毛又是高级穿着原料,大力发展草食动物,有利于美化人民穿着。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我国人民对畜禽产品的衣、食比重,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2.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可以缓解我国人畜争粮的矛盾,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广阔的草原和丰富的农作物秸杆。而草原的改良与利用,又可防止土壤沙化和改善生态环境;农作物秸杆当饲料使用后,不仅可使牲畜长膘产奶,其粪肥又是高级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农林业生产,有利于农林牧的良性循环。
3.牛羊兔全身都是宝,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经济效益无穷。大力发展草食牲畜,还可带动与畜牧业有关的二、三产业的发展,如饲料工业、食品工业、毛纺工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行业,可以繁荣农村经济,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有利于贫困地区农牧民脱贫致富,其他地区农牧民奔小康。
4.由于我国广大草原草地主要分布在祖国的边疆(东北、西北、西南广大边远地区),那里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是祖国的边防线,在这里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可以改善边疆人民的生活,增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国防的巩固,真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
为了保证上述建议的顺利实施,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要彻底改变重农轻牧,重猪轻牛羊和饲养大牲畜主要为了使用役畜的旧观念,要在广大农牧民心中树立起既要“五谷丰登”、又要“六畜兴旺”的新观念。应明确:1.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都是比较高的,农牧产值比例一般为1:1,畜牧业发达国家,牧业产值还略高于农业。在这方面, 我国目前尽管在向这个方向迈进,并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但仍大有潜力可挖。2.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牛羊肉总产一般大于猪肉产量,其在全部肉产量中所占比重亦均大大高于我国,而我国牧草地多耕地少的实际情况,又有利于草食牲畜的大力发展。牛羊是草食牲畜,即便吃草,也能产肉产奶,不存在同粮争地、与人争粮、受粮食生产制约的矛盾。发展以草食牲畜为主的畜牧业,是畜牧业发达国家的一条成功经验。例如,美国、新西兰等国畜牧业产值70%以上都是由牧草转化而来,这不能不给我国畜牧业生产以启迪。3.要尽快转变饲养大牲畜主要是为了给农村提供役畜(即动力)的旧观念,树立起饲养牲畜主要是为了获得肉、奶、毛产品的新观念。目前对大批无任务或任务不大的役畜,长期低效或甚至是无效饲养的现象应迅速纠正。
2.发展畜牧业也和发展农业一样,要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首先在政策上要实行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放手鼓励饲养专业户承包草原草坡,对宜牧的荒草地承包条件应尽量优惠,时间尽可能放长,以达到尽快改良牧草地的目的;大力发展畜牧业,特别是鼓励发展牛羊兔等吃草畜,对其所需资金,尽量予以低息照顾;对贫困户饲养畜禽,在未脱贫前,应免征畜禽饲养税和屠宰税。其次要加大对畜牧业资金和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对吃草畜的投入,要下大力气改良牧草地,提高单位牧草地的载畜量;要对广大饲养户加强科技宣传示范,增加科技在畜牧业增加值中的含量;要积极培育和引进优良畜种,尽量防止近亲繁殖,大力推广冷冻精液和人工受精,加速良种的推广和普及;要变传统饲养为科学饲养,变单一饲养为配方饲料,增加牲畜胴体重,提高单位牲畜肉、奶、毛产量,缩短畜禽饲养周期,提高畜禽出栏率、出肉率和商品率,提高经济效益。
3.要建立健全畜禽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畜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快建立健全产、加(工)、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加快与畜禽有关的二、三产业的发展;要逐步完善畜禽防疫网络,县有兽医院、乡有防疫站、村有防疫员;要尽快实行牲畜保险,解除饲养户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要切实改善畜禽科技人员的待遇,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其安心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调动好畜禽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这是搞好畜禽科技投入的基本保证,也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前提。
总之,鉴于本建议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为使本建议顺利进行,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就此课题,组织专家再深入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进行细致的专题调查,广泛听取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以确保本建议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