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编目理论_文献论文

文献编目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目论文,文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文献编目学路漫漫

文献编目学是在文献出现,并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人们出于集中收藏、整理、检索等方面需要,集中反映文献实体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文献编目的历史悠久,在我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隋书》称:“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录以为纲纪,体制洇灭不可复知;孔子删《书》,别为之序,各陈作者所由,韩、毛二诗,亦皆相类。”经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别录》、《七略》,直到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完稿,近3000年漫漫岁月,我国文献编目内容才逐步完备。严格来说,这些文献编目内容主要围绕文献的描述与考证,检索功能比较薄弱。

西方编目理论的引入,书目形式由书本式向卡片式转变,文献描述不断简化,检索功能不断增强。编目首先应用于图书,本世纪末才扩展到其他文献类型。

由于早期图书馆各自为政,对著录的内容、格式等各行其是,随意性较大,始终未产生专门的著录规范性条例。刘国钧1929年编制《中文图书编目条例草案》的影响延续到70年代。1974年北京图书馆中文图书编目部制订《中文图书著录条例》经两次修订补充,定稿《中文普通图书统一著录条例》而成新中国正式出版的第一部统一的中文文献著录规则。

未待“统一著录法”全面推开,改革开放,1983年后,我国又参照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实际,陆续编制出GB3792系列文献著录国家标准,经10余年操作实践,1996年对这些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此外,《图书在版编目》、《中国机读目录格式》等标准化文献出台,在较短时间便与国际标准接轨。

文献编目缓慢发展固然有各种因素制约,不能忽视的是编目理论研究薄弱。30年代,杜定友在《校仇新义》曾愤然而言:“中国无目录之学。”此后,编目方面文献虽多,但更多的是编目规则与编目教材,而真正涉及编目理论的寥寥,反映了热衷于编目“术”论,而淡漠编目“理”论。

2 文献编目理论的影响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尤其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文献编目适应国际文献工作一体化发展趋势,顺利进行中外文献书目信息全面、快捷、准确交流已非梦想。尽管我国文献编目已取得长足发展,步及世界先进行列,但我们无庸讳言各类编目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质量问题。这既有人员素质、培训方面的原因,也有编目条例、规则制订方面的责任,恐怕最关键的还是不能正确对待编目理论研究与编目实践。

诚然,文献编目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更多地表现为编目技能、编目实践。正如李约瑟指出:中国有许多技术发现,但这还不是近代科学,也不是理论科学而是经验科学。3000多年的文献编目,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方法,是经验。理论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经过修正、补充,再度升华。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尽管不少人耳熟能详,但能正确应用于文献编目者尚少,主要表现为:(1)能够从原理、本质等理性方面研讨文献编目者屈指可数;(2)各种编目规则之间,编目条文之间,编目实例之间,编目规则与编目条文之间,编目条文与编目实例之间并不一致;(3 )编目员遇到不一致或无定则的实例或特殊情况,往往束手无策;(4 )人们议论条文不当时,多引经据典的是某某条例,某某人说,却很少从原理、本质方面探讨;(5)某些规则的制订者或缺乏理论,或缺乏实践经验, 却故弄玄虚……

只有明了文献编目的原理、实质、方法,才能正确制订编目规则、指导手册,胸有成竹地审核验收编目质量;才能准确指导编目员,不仅要知文献编目之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触类旁通,顺利解决遇到的特殊情况。

3 文献编目之原理

书目数据是文献的抽象物,是文献的缩影。文献编目是针对用户检索利用文献的特点,通过特定的记录方式,从外部特征的描述与内容实质的揭示反映文献实体。

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现代化技术也难以直观地一一向用户展示,更全面、迅速、准确、便利地了解、识别、利用文献的有效方式是通过书目数据检索。

文献编目就是形成书目数据的过程。首先,编目员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演绎、归纳等思维过程,完成对客观存在的文献实体的认识,然后,再将反映到自己头脑中的这种认识采用简洁的编目语言将它们浓缩成书目数据,完成了由实践(文献实体)——认识(编目员的思想意识)——实践(书目数据)这样一次顺向的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运动过程。用户由书目数据的具体描述与反映的文献外部特征与内容实质,通过一系列同样的逻辑思维,认识具体文献,完成从书目数据(实践)——用户的思想意识(认识)——文献实体(实践)这样一次逆向的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运动过程(见下图)。当然,对文献实体仅知一鳞半爪的用户也可以利用书目数据完善自己的认识。

文献编目原理文示图

显然,编目员与用户的联系是通过书目数据的中介作用,而文献实体与书目数据的转换、沟通则是通过编目语言的作用。要规范编目员的操作,规范编目语言,使用户更乐于接受书目数据,容易识别,就需要制订科学的,贴近用户的编目规则。

4 编目语言的作用

尽管文献实体与书目数据都是客观存在,但二者有所区别。文献实体是书目数据的基础,它通过书目数据具备的检索功能、统计功能来提高自身价值;书目数据则是文献实体的反映、替代和缩影。书目数据并非文献特征的堆积、复写和翻版,它是在选择文献所提供各种信息的基础上能动地反映文献特征的一种方式。毕竟书目数据不等于文献本体,即使对于直观的文献外部特征(形象、色彩、图案、字形、字体及编排格式等)也在有限的载体空间采用抽象的编目语言进行描述;对文献内容实质的揭示,更限于采用简洁的代码或语词编目语言;就是采用全文本数据形式,它与文献实体也只能相似。因此,书目数据与文献实体不可能产生全等的重合关系,必须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形现象。采用科学性较好的编目语言,则书目数据与文献实体还相似;若采用科学性较差的编目语言,则会造成书目数据的严重失真,用户辨认都困难,更何谈利用了。

编目语言运用规定的格式、符号、代码、排列顺序等,结合被筛选的文献著录信息内容,从内外两方面更完整地反映文献实体。编目语言的科学程度与它所反映的文献保真程度成正比关系。此处所谓科学,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编目语言不是片面强调它所蕴涵的逻辑性、通用性、规律性、助记性的某部分或某些部分,而是将它们运用得度,融洽相处。逻辑性是通过研究客观事物的表现逻辑,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使编目语言也运用逻辑关系尽量弥合主客观间的距离。现代书目数据兼容不同类型文献,兼容不同文种文献,为不同层次用户利用,要求编目语言有通用性。既要反映不同类型文献具有的共性,又突出不同类型文献之间的特性,编目语言就要有规律可循。若采用晦涩的编目语言,显然这样的书目数据难被不同层次的广大用户接受;采用简洁而有助记作用的编目语言,既便于用户较快掌握,也便于编目员正确操作。

传统的文献编目不仅采用空格来区分著录信息内容,而且还通过字形或字号的不同,显示它们的轻重成分。这种采用普遍的空格方法,实际上难以准确表达各著录信息内容间的逻辑关系,犹如早期的句读作为标点符号只能显示停顿作用,却难以表达语气、词语性质等作用;采用多字形、字号,增大了编目难度,并且难以规范。今天,各国文献编目纷纷与《国际标准书目著录》接轨,利用较通用的“/”、“:”、“。”、“,”、“;”、“+”、“=”、“·-”等作标识符号,既具有标识著录信息内容的作用,又隐含符号原有的语言原有的语言逻辑关系,有助于克服语言文字障碍,也使编目语言更加简洁,也更加科学,更强的适应性。

5 文献编目的变迁

古往今来,文献目录形式以书本式、卡片式、机读式为主流跨越了三大步。尽管书本式到卡片式目录是一次飞跃(由僵化的静止状态发展成机动的灵活状态,由单一或少数检索途径扩展成多种检索途径,由较繁杂的著录信息向简洁化转变),但仍然是采用手工操作,致使不少编目理论与检索途径只能在纸上谈兵。采用计算机编目文献编目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不仅发扬了手工操作优势,而且大大提高了效率和质量,节省了空间和时间,还促进了编目理论的发展,拓宽了书目数据的应用功能。网络化建设更使计算机编目如虎添翼。今天,文献编目的受惠者已由传统的读者扩大到包括文献创作、出版、发行、传递、利用等多方面的用户。

当然,三种主要目录形式各有千秋,具有互补性,在相当一段时期应当共存。同时,新技术,新需求也对书目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是:(1)还原(保真)程度好, 书目数据所反映的信息只有更贴近文献实际,才会减少用户识别偏差;(2)检索效率高, 恰当设置检索途径、检索点,注重它们的应用效果,而不是形式;(3)兼容性强, 不同目录形式尺短寸长,书目数据应具有转换功能以满足不同的需求;统计功能多,只有对文献的各种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才便于进行总结、预测、调控,加强宏观管理。

在我国文献编目形式更多的是采用分散制作,尽管存在重复与费用高等问题,但它较少受外界影响,及时与馆藏文献配合。集中编目在30年代就由国立北平图书馆和中央图书馆分别实施,50年代由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分别承担中文、日文、俄文图书编目(曾一度中断,70年代恢复),80年代曾风靡一时,都由于种种原因而受挫。合作编目也进行过多次多形式尝试;或按文种、或按学科,或按时间,或按馆藏……能够维持较久的屈指可数,积累下不少经验与教训。

当今,尽管存在文献分散,编目人才四散,然而由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现代化,完全可以实现文献编目的共建共享。在全国大编目网络中不是按传统方式设编目中心,人为地划分编目单位,而是通过编目质量控制中心接受任何编目单位最新入编的合格数据,责、权、利明确,有偿服务,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在版编目是预编目,超前性(随书出现,甚至在图书预订时就已完成)、基础性(包含图书的最主要特点与检索点)是其它编目形式难与之抗衡的,倘将它引入预订目录,同时在图书正式出版后按实物进行维护、升级、完善,集征订、报导、检索、统计等多功能系列,将发挥文献目录的更大作用。

6 文献编目的基本原则

编目规则的出现,反映了文献编目工作由各自为政,我行我素,向有序规范的共建共享发展。通过设定的著录原则、内容、标识符号以及细则等具体规定编目语言,具有准则、律令、模式的形式,带有明显的指令性、示范性、操作性。编目规则是编目实践与编目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又处于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运动中。编目规则是以规范编目语言的形式对书目数据的操作实施控制,其中蕴涵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又要通过编目操作实践,通过用户检索与应用来检验;同时,编目操作中不断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以及对编目规则分析、对比、研究取得的新理论又不断充实、修订原有规则,解决尚无明文规定的特殊情况或复杂问题。

文献编目的基本原则是文献编目原理的引申,是制订编目规则,实施编目操作,排解疑难问题的基本理论指导,最基本的是客观性、规范性、逻辑性这样三项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文献编目所要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文献实体,根本目的是使用户能够顺利认识它,检索它,利用它。只有客观地描述、反映文献,客观地对待用户,才能使文献编目更贴近文献实体,更贴近用户。

规范性原则是针对文献实体著录信息的非线性与文献编目的线性排列两种迥异表现形式,针对编目员与用户都容易产生人为认识偏差现象,通过规范所拟定的模式,造就一种编目员与用户容易辨别或稍加说明即可以认识的,能够相互沟通的语言环境;通过淡化著录信息的表现方式,加强书目数据还原能力以及固定、通俗、助记的特点,缩小文献与书目数据在反映文献特征上的差异。前控较好的文献,虽然著录前后形式相似,但后者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前控不当的文献,尽管著录后形式有变化,但著录前后的含义应相同,这就是规范的目的。

逻辑性原则是弥合书目数据规范结果与文献实体两种不同表现方式造成相似或神似的差异。逻辑学是研究概念、判断和推理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规则,以帮助人们正确地思维和认识客观真理的科学。编目规则已经包含了较多逻辑原理,对编目员来说,更需要正确应用逻辑原理对待具体文献著录信息(如对多层次著录信息文献的层次与逻辑关系等进行推理、判断、理顺),对文献编目简化的著录信息、项目、对名词术语的规范,以及某些特殊的规范内容,机调目录显示、检验等无不需要逻辑基础。

客观性、规范性、逻辑性是文献编目的精髓,它们实际贯穿于古今中外的文献编目理论与技法之中,只是人们对它们的作用认识不同。当然,这三项编目基本原则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片面地将它们割裂开,都有损文献编目。

尽管机读目录与卡片目录表现形式不一致,但前者可以兼容后者,机读的字段、子字段与卡片的大项、子项标识符号是对应的。以有关机读格式为例试看文献原题与编目效果对比,将更深刻领会编目立项基本原则的融合。

书名原题

留学生精解

(1) 英语试题

研究生集锦

(2)明天你感觉如何?

——生病的心理前兆

(3 )职业高级中学课本(试用本)数学(理工类)上册教学参考书

机读目录相应部分(省略生成拼音)

(1)200 1Ъ$a留学生、研究生英语度题精解集锦

(2)200 1Ъ$a明天你感觉如何生病的心理前兆

(3)200 1Ъ$a《职业高级中学课本》(试用本)

数学(理工类) 上册》教学参考书

从例1看, 文献编目的规范就是要用线性方式来表达原题的非线性表达方式,并通过增加“、”、保持“留学生”与“研究生”并列的语意逻辑关系。

例2原题书名末端的“?”语意关系已在“如何”表达清楚; 若保留,与其后的标识符$e(卡片格式生成“:”)共存, 既冗赘又易混。

将例3原题名经过增加标点,分开层次, 书面语言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

又如台湾出版的“国家图书馆特藏组”编《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志初稿·经部》是编目规则没有的。1949年10月1日之后, 台湾当局不能代表国家,对此文献的著录既要客观准确反映文献原貌,又必须进行规范区分;机读目录200字段用“〔〕”识别增加的内容,

计算机用“≠SB≠(08/08位)和≠NSE≠(08/09位)”处理; 在检索点子字段可以直接区分。有关的字段成:

200 1Ъ$a〔台北〕国家图书馆善本志初稿$e经部$f 〔台北〕国家图书馆特藏组编

711 02$a国家图书馆$b特藏组台北$4编

标签:;  ;  ;  

文献编目理论_文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