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内和谐_政治论文

论党内和谐_政治论文

论党内和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内论文,和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425(2006)—0078—05

党内和谐是指党内各行为主体(各级党组织、党的各级干部、党员等)依据党的要求,自身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和谐以及他们之间协调、有序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决定了党执政方式的变化。党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就必须党内和谐,只有党内和谐,才能保证党领导的正确、执政的科学,才能“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一、强调党内和谐的历史依据

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雄辩地证明了党内和谐至关重要。

一方面,党内和谐是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就十分重视加强党内和谐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和其他劳动群众,也有不少来自知识分子,党又长期处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环境下,因此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保证党内的和谐,是极其艰巨的任务。党通过古田会议、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延安整风运动等党的建设活动,在加强组织建设的同时,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千锤百炼和党内和谐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从一个开始只有50多名党员的党,到1949年9月已成为一个拥有448万党员的全国范围内的群众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并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执政党。尔后,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党内和谐,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内和谐,政通人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GDP已位居世界第4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提高,举世公认。

另一方面,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也说明党内和谐的重要性。没有党内和谐,就不能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的正确贯彻执行,党内各行为主体就不能形成合力,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就会受到削弱,党员的先进性就无法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建设也势必受到影响。例如,1931年1月7日,党的六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占了统治地位。他们在组织上实行宗派主义,把一切对他们“左”倾错误不同意、不满意、不积极执行的同志,一律扣上帽子而加以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撤销了刘少奇的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毛泽东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等等。同时,又轻率地提拔那些对他们臭味相投、盲目服从的人。“这种宗派主义的干部政策同错误的肃反政策结合在一起,使大批优秀的同志受到错误的处理和诬陷,造成了党内极为痛心的损失”[ 1]66。这种党内不和谐的状况, 对党的先进性建设和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都产生了十分有害的影响。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内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就连身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的刘少奇也难以幸免。“打倒刘少奇,是贯穿整个‘文化大革命’前期的一条主线,绝大多数的干部都被打成‘刘少奇修正主义黑线上的走资派’,广大的知识分子被打成‘刘少奇修正主义黑线人物’和‘反动学术权威’,成千上万的无辜群众被打成‘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保皇派’”[2]。刘少奇在被审查期间,完全失去了申辩的权利,受尽折磨,于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开封含冤病逝。“后来经过认真复查,所谓‘刘少奇是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完全是林彪、江青等人的陷害,所谓刘少奇罪行的‘罪证材料’是利用各种卑鄙手段制造出来的”[1]220。“文化大革命”造成党内的严重不团结、不和谐,造成全社会的矛盾和动乱,党的执政能力受到了严峻挑战。

“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才能达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3],“全党的团结,党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4]。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既有党内和谐时期领导革命、建设的高歌猛进,也有党内不和谐时期领导革命、建设的艰难困苦。党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了党内和谐是党的事业成败的重要保证。

二、提出党内和谐的现实要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也决定了必须重视党内和谐。

(一)党内和谐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首先,党内和谐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保证。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为实现以上目标和要求,则必须以党内和谐作保证。

其次,党内和谐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5] 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所涉及的主要方面,譬如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诸多方面,每一方面的正确实施都必须在党内和谐的状况下进行。否则,党的执政能力不能得以充分发挥,党的执政绩效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二)党内和谐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6]。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这个构建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如何化解矛盾并取得好的效果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现实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发扬党内民主,实现党内和谐,本身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实现党内和谐,必将调动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党内和谐是新时期解决党内自身问题的迫切需要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主客观形势的变化,为加强党内和谐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第一,实现党执政理念的转换,加强党内团结,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确保党的队伍的壮大和先进。第二,注重制度建设。党的十六大对党章进行了重新修订,相继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等一系列制度,对维护党员的正当权利、保障党内民主生活及党内民主原则的贯彻落实等提出了具体的规定,为党内和谐提供了制度保证。第三,在党内生活中增强了公开性,充分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党内总体上和谐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某些方面,有些党员和组织的思想和行为与党性的要求不相符合,党内仍然存在着不和谐的现象。例如,有的党员干部不能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散布违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有极“左”和极右的现象存在。还有些党员忽视政治理论学习,放松世界观改造,思想滑坡;有的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认为共产主义虚无缥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不足,存在着“信仰危机”。还有少数党员干部党员意识和宗旨意识不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个人名利斤斤计较,甚至跌入腐败的泥坑。

不和谐的现象还有,一些党员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有的不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已经作出决定的重大问题公开唱反调,奉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缺乏组织观念,不参加甚至长期不过党的组织生活;有的党员不讲党性,不讲原则,热衷于讲交情、拉关系,深谙庸俗关系学。

党内的不和谐反映到社会上就更多更复杂,在此不一一论述。产生党内不和谐的原因很多,综合分析起来,造成党内不和谐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国际形势的影响。西方敌对势力仍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境内外敌对势力总是企图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千方百计对我国进行渗透,用他们的那一套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影响我们。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丧失执政地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些情况导致有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

二是现实利益矛盾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7] 这个论断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党的利益”不存在。在现实生活中,党在主体上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性,表现为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几个方面;从利益的内容上,存在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区别。市场经济的起点和原动力是人的利益,是人对利益的追求。由于党员、干部所处的地区、行业、单位不同,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加之体制、法制的不够健全完善等因素,不同党员的利益会出现很大差别,党内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多。因此,容易产生党内不和谐现象。

三是思想斗争不力。面对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有些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党内一些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和滋长,以及一些涉及个人的具体困难和矛盾,导致有些党员对党和党的事业失去信心,一些党员忽视政治理论学习,放松世界观改造,思想滑坡等。有些党员和党组织及领导班子,不能经常地、自觉地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积极开展健康的思想斗争。

四是组织强度不够。一些基层党组织工作薄弱,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党员思想变化的实际,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有些地方和部门党组织治党不严,对党员教育管理抓得不紧,流于形式。

五是制度建设不健全。面对党的历史方位变化的情况,有的党组织和党员在坚持党章方面,在以执政党的视野对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方面,在制定、执行、完善制度等方面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三、构建党内和谐的重要举措

党内和谐重在建设,增强党内和谐,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1.提高思想水平,夯实党内和谐的思想基础。构建党内和谐,首先要提高全党同志的思想水平,因为“全党政治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信念上的坚定,是全党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和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前提和基础。而这种政治思想上的统一和政治信念上的坚定,只有建立在全党同志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思想的基础之上”[8]326。因此,要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还要重视在思想上建党。“思想建设是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基础”[8]121。为此,全体党员要加强理论学习,要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扎扎实实地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领”[9],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广泛学习法律、科学、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一切知识,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2.注重政治方向,确保党内和谐的正确轨道。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党内和谐的根本保证。由我们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所决定,我们“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10]:一是深化对政治内涵的理解。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我们讲的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因此,“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8]193 “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们最大最重要的政治”[11]。二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斗争。我们党是围绕自己的政治纲领、按照自己的政治路线、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而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有的党员干部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行为,一方面教育和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对于经教育不改,仍继续公开反对党的政治主张、坚持错误立场的,要给予应有的党纪处分。三是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始终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12]。对于违反党章的言行,要进行必要的斗争,并注重通过党章来保证采取党的方式进行党内斗争。决不允许对党的方针政策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意的才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

3.加强组织建设,壮大党内和谐的力量。坚持党的组织制度,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对于保证党内和谐来说至关重要。第一,坚持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民主和集中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既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或者割裂开来,又不能过度地强调民主或集中,出现片面性。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活力,还要在党内生活中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自觉坚持“四个服从”,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严肃党的纪律,搞好党内团结,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第二,加强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破除干部使用中的思想障碍,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使用和管理监督机制。第三,构建和谐的领导班子。加强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能力建设,在完善领导制度和领导机制上下功夫,实行规范的议事决策规则,使领导班子成员形成合力。第四,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认真贯彻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方针,使其始终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积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创新,不断加强工作的力度,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第五,探索党员队伍建设的新机制。胡锦涛同志指出:一名党员的作用,对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来说,就像一台机器上的螺丝钉。螺丝钉虽小,作用却不可低估。在新形势下必须探索与党员实际相适应的党员队伍建设的新机制。要增强对党员教育的针对性,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知识结构的党员,进行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教育;做好经常性的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增强党员参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活力;注重党内交流沟通,加强党内纳言机制和关爱党员机制的建设。

4.坚持反腐倡廉,提升党内和谐的程度。“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8]461 为了党内和谐,必须坚持反腐倡廉。首先,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同时,要培育新的作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其次,加强反腐败斗争机制建设。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又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坚定信心,扎实工作,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把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13]42。在反腐败工作中,要注意构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权力运行机制,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从思想上筑牢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堤防;将预防腐败现象寓于各项重要政策和措施之中,依靠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来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通过体制创新逐步铲除腐败现象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形成防止和惩治腐败的合力。

5.提高执政能力,增强党内和谐的动力。党的执政能力与党内和谐密切相关,永葆党内和谐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首先要增强执政意识。要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增强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增强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增强依法执政的法治意识。其次要着力提高“五种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五种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我们必须抓紧抓好。再次要加强执政主体的执政能力。执政党的主体,既包含各级党组织,又涉及党员、干部以及党的整体。既要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又要增强全体党员的能力和素质。第四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13]39 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要任务。既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又要协调各方,从整体推进全局工作,统筹协调好人大、政府、政协几套班子之间的关系,统筹安排好组织、宣传、纪检、统战、政法等方面的工作,使各方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第五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来谋划发展,坚持“五个统筹”,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进取,量力而行;要注重科学决策,提高政治透明度,逐步公开重大决策的决策过程;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求真务实,扎实工作,要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斗争,杜绝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收稿日期:2006—06—21

标签:;  ;  ;  ;  ;  

论党内和谐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