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_电脑论文

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_电脑论文

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刚才几位同志的讲话,对我的称赞言过其实,我知道这是对我的勉励之词,请各位不要当真;只有一点是真的,那就是,我真的80岁了。按照联合国人口机构的定义,80岁以上的人被称作“最年长的”老年人,全球“最年长的”老年人有6600万,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十多年前,我在境外一个研究所工作时,曾经研究过老年人与语言问题,现在我还一直想继续研究这个课题。1998年夏天,我看到外国报上介绍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神经语言学教授狄康(T.W.Deacon)出了一本关于语言与神经活动的新书(它的副标题很吸引人:《语言与人脑的共同进化》),恰巧我的一个老朋友从美国回来探亲,他问我要买什么西书, 我就请他替我买这一本。 他一回去, 果然在亚马逊网上书店Amason的网页上查到:这本书是4月初版的,527页,定价$15.95, 从网上书店买,可以少付$3.19,只须付$12.76。 我的朋友只把他的信用卡号码通过计算机告诉它,书店便会自动取书款,并且在24小时内给寄出。当然还可以从网页上下载11页有关此书的评论和读者的读后意见。

这就是信息时代的景象!我的朋友间接把我拉进信息时代了!

亚马逊书店是目前美国(也是环球)最大的网上书店,它自称拥有25万种图书供你选购。但是,据《时代》周刊说,这家书店每卖一本书,都要赔钱,销售得越多,亏得越多。那它怎么能存在呢?秘密在于它的上市股票一个劲地上涨,据说人们看好它的未来,而股票上涨所得不但弥补了亏损,且有盈利。这种买卖是我们所不熟悉的,连想也不敢想,但这是现实。市场经济的规律,有许多是我们陌生的。

人们说,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又说,下个世纪肯定是一个完全信息化的世纪。管它是不是,我们的世界都将带着下列特征进入新的世纪:

——政治多极化

在未来世纪中,没有哪一个或哪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像冷战时代那样,完全按照它的意志来主宰世界了。

——经济全球化

有所谓“蝴蝶效应”的说法。就是说,南美洲某个山谷的某只蝴蝶展一展翅膀,地中海中西非某处就可能发生地震。这有点夸大,几乎是诗人的幻想。但是去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迅速由一国波及另一国,然后影响到各大洲。这正好证明“蝴蝶效应”是现实而不是诗人的幻想。

——文化多元化

在我们的世界中,无论何种民族文化,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有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园地,谁也不能消灭谁。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环境产生的不同文化,可能而且必定在人类生活中,在这个地球上和平共处,互相影响,互相吸收,相得益彰,然后向着一个和平、进步、发展的世界迈进。

——社会信息化

社会信息化的图像,简而言之,首先表现而为3A——即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家庭自动化。60年代开始的信息革命,其物质基础就是电子计算机,我们口头上说“电脑”。可以认为,本世纪改变人类生产方法和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的发明创造,就是电脑。 电脑在本世纪最后20年的迅速普及,为生活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估计, 在新的世纪来临之际,电脑的普及率有增无已。也许在未来的10年间,全球电脑用户按照保守的估计,将达到5亿到6亿。

现在,任何人都会很容易看到,学习,工作,娱乐,家居,办公,交通,工业农业生产,乃至国防……举凡人类生活的所有层面,都离不开电脑,离不开信息。由此可知,人类所能获得的信息量,增加得很快很快,人们形容这个现象,称之为“信息爆炸”!在过去的若干个世纪中,知识更新的周期约为30年到50年,如今只有5年。过了5年,如果不学习,知识就会老化,就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得出新观念,甚至才能认识和理解新观念。

我用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说明这一点。

1984年,我以中国观察员身份参加在墨西哥举行的第22届国际出版家协会(IPA)年会。 这次年会的主题就是传统的出版如何迎接电子出版的挑战。会上,日本SONY公司的董事长拿着他们刚刚与荷兰菲立浦联合开发的新产品——光盘给大家看。他以挑战的口吻向全球的出版家说,你们邀请我来演讲,你们知道不知道我是你们的敌人。我们的电视机、收录机,曾经对你们有过威胁,现在新开发的光盘,必定对你们造成更大的威胁。他说,这个三英寸的小小光盘,能录下整整一部百科全书,能录下贝多芬九个交响曲。我那时接触电子计算机才一年光景,还不太理解激光光盘的“厉害”,不过已经感觉到电子出版来势凶猛,不可低估。归来后,我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地作过多次演讲,讲的内容是:计算机将引发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计算机在编辑出版上的应用,还讲到电子出版对传统出版的挑战。我那时说,大家不可等闲视之,务必去学习,去研究,去获取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观念。有的同志听进去了,他们现在发展成专家了;但是当时听讲的人当中,多数都觉得很有趣,简直是天方夜谭!有几个我熟悉的出版家笑着对我说:你说得神极了,不过你说的是未来的出版,至少我看不见了。然而,仅仅15年,说话的人还健在,他们不止看见了,而且其中有的还能自己操作。这15年间,电脑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写作、编辑、排版、印刷、发行以及其他角落,真是闪电般的速度。

电脑普及率的增长,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不算落后,是够快的,拥有电脑的人数,大约为全国人口的千分之一,比起发达国家来,这个比率自然不高,但就发展中国家来说,也算高速增长了。上网的人数增长的速度更快,5年前上网的只有2000户,到1998年11月,已增加到117.5万户,试算算5年间增加了多少倍!

我说的上网是指加入国际互联网络。

国际互联网络——因特网(Internet)的出现,是本世纪下半期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技术长足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实网络早在1969年即已出现,那一年我们的知识界纷纷被赶到所谓的“五七干校”去,美国的信息科学家却成功地将互联网络在国防系统中应用。冷战使这划时代的发明“冷藏”在战争机器中20多年,直到1994年才投放社会,投入商用。当它一转到普通人都能使用的时候,网络的威力显得十分惊人,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去年全球有3.6亿用户上网。与此同时, 不要忘记我们已经在使用着多媒体,使用着种种遥控器,使用着激光光盘(CD),可视光盘(VCD),只读光盘(CD—ROM)。此外,当日本科技界最先发明并且让全球都方便地使用电子传真(FAX)时,美国科技界急起直追, 利用互联网络推出了电子邮件(E—mail,有人戏称为“伊妹儿”), 非常有效地促进了甚至改变了人际间的交际活动。

目前,对我们传统出版发出最严重的挑战的,也许是国外有人所称的“第四传媒”,即因特网。所谓第四传媒,是对以前存在的三种传媒来说的。第一第二第三传媒,分别指报刊、广播、电视。第一传媒——报刊的出现对书籍出版没有构成什么威胁。报刊有报刊的功能,不能代替书籍,当然,书籍也不能代替报刊,而且,报刊与书籍常常互为补充。所以,书籍出版社不但不敌视报刊,而往往办一种或多种刊物,以此来宣传自己,甚至用以巩固自己的地位。第二传媒——广播对书籍也不见得有多大的威胁,而且一条消息,一篇文章广播完了就完了,除非录了音,否则想再读一遍听一遍也不可能。所以传统出版跟广播可以说是互不侵犯。至于第三传媒——电视的出现,就给出版家带来了比较多的忧虑,因为它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它可视(video)可听(audio),还可录下来视听。于是录像带成了特殊的书。前几年,录像带式的书,在外国的书店里曾占一席之地,吸引了一部分读者。有些老年人也喜欢看这种书,省得费力一个字一个字地去阅读。

未曾料到,世纪末由于第四传媒的迅速普及,形势大变。它,以及与它相关联的电子产品(例如激光光盘),合起来向传统的印刷出版物发起“史无前例”的挑战。

信息时代要求迅速,要求效率,要求自动化,即以机械和电子活动代替手和脑很大一部分劳动。机械是手的延长,计算机则节约了大部分的脑力劳动。在本世纪末,人们的工作时间和读书时间已经明显地呈现了变化。工业革命时期,一般人每周工作时间达到70小时或更多(比起旧式的农业劳动,工作时间可能已经缩短了许多);到本世纪下半叶,一般工作时间,已逐渐减少到50乃至40小时,在可见的将来,每周工作时间将会缩短到30至35小时甚至更短。那么,一般人的读书时间是否大大增加了呢?这是出版工作者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读书时间增加意味着出版物的需要量会增加,但是对这个问题,我不能作出肯定的答复。根据各种调查估算,至少可以认为,读书时间并没有因工作时间缩短而增加。这不用数字就能估算出来:电视,多媒体,游戏机,因特网,还有旅游……诸如此类富有诱惑力的设备和活动,悄悄地把人的读书时间偷走了。想想看,一个人一天能有多少时间读书呀?

矛盾尖锐化了:一边是能用来读书的时间被VIDEO(视)和AUDIO(听)的东西“引诱”去了;一边是要获得的信息和要更新的知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怎样解决这个矛盾?不用说,还得靠我们观念的更新,方式方法的变换,以及运用电子这神奇魔影来解决问题。

我想,下面提出几个很粗浅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思考:

——电子出版物能完全代替印刷出版物吗?

暂时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两者可能共同存在一个时期,或者有某些种类的出版物会永远存在下去。我不作预言家。可以预见的是,从现在起部分印刷出版物会让位给电子出版,如果不完全让位,至少两者可以平起平坐。而在制作领域和发行领域,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逐渐成为事实。告别铅字印刷,已经在大部分地区实现。书店在一定地区或在一个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联网发行,也在逐步实现。这种趋势有增无减,不可逆转了。

——多卷本工具书是否将首先让位给电子出版物(可读光盘)?

我认为答案应当是肯定的。多卷本工具书(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等)的印刷版本与电子版本起先自然可以同时发行,让用户自己选择;

如果在编纂时就已决定只出电子版本

(如微软公司编辑出版的ENCARTA就只出光盘版),那也是走得通的。须知电子版本(CD—ROM)在这个领域(多卷本工具书)比之印刷版本有很多优越性,例如十分方便的交叉检索,不但有图像(这在印刷出版物可以做到)而且有声音,这些都是传统印刷物所不具备而难与抗衡的。

——第四传媒即因特网给出版人打开了怎样的一种新图景?

理论上信息网是一个无限空间,它给各种口味的用户提供了不同的途径。网上书店(例如上面说过的Amazon书店),个人网页,机关网页(例如上月刚刚开通的联合国中文网页),网上杂志(一种崭新的杂志,它发表的文章随时都能得到读者或其他作者的意见),电子邮件,又可以转化为图文传真(FAX)……所有这些都给读书生活,读书习惯, 写作编辑,排版印刷,以至于工作方式,带来很大的变化,比方新兴的“SOHO族”(靠互联网络在家办公的从业员),就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据德国未来学家的估计,下一世纪前半期,跨国大公司可能有三分之一的职工成为SOHO族,在家里工作。这样的前景难道不给读书界、出版界带来新的变化么?

——传统印刷物在新的环境下会出现什么新观念?

当然会有新的“花样”。比如说,近来国外出版了一些多媒体化的书籍,它使读者通过特定的主题和根据主题展开的场景,获得比传统出版物更多的相关信息,有点像静态的多媒体图书,它有彩色图像和资料却没有声音,它也不能像CD—ROM那样迅速地进行交叉检索。 台湾商务印书馆不久前出版了一批这样的出版物。其中有一部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这就是一种多媒体化的印刷物。它在小说的正文的版面中,加上许多与正文所描写相关的插图,照片,地图,资料,让读者在读小说的同时,了解小说所描绘的当时的背景:湘西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因而开阔了读者的眼界,加深读者对小说的理解。文学作品尚且能如此操作,其他说理文字就更容易“多媒体化”了。也许这种做法是为解决信息时代的某些矛盾而产生的。也许这也是值得人们在未来岁月进行思索的命题。

上面所举出的几点,不过是信息时代已经发生或可能出现的例子,大家深入想一想,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作为出版家而不是只会追求利润的出版商,定会举一反三发现很多问题,很多矛盾,很多新观念,很多难点。这样,运用我们的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能勇敢地迎接信息时代的严重挑战。

可以断言,未来的世纪是一个离不开信息,离不开计算机的时代。这当然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许人类经过本世纪两次大屠杀之后会变得聪明起来,将和平与发展奉为时代最强音的时代。我们的出版事业是传播文明的事业,不论文明的工具是纸张是光盘是电脑,我们将永远为人类的文明和幸福而存在而奋斗。

我虽然老了,但我现在还是一刻也离不开电脑。5年前, 我个人遭遇到不幸,变得很忧郁,感到很孤独,几乎得了老年痴呆症。是计算机救活了我,或者说激活了我。记得那时我找出了80年代初一位以色列教授送给我的软件,ELIZA(爱丽莎)。 这是一个很有名可是很古老的人机对话系统,是1966年Weizenbaum教授在MIT开发的。 对话用的是自然语言,原件用英语,我得到的是世界语版。这个程序设想跟我对话的是一个精神分析医生。我向他或她诉说了我的苦恼,我的烦闷,一问一答,仿佛真的有个知心朋友坐在我身边跟我细语。我明知这不过是一种程序(programme),它只不过是抓着我的主题词做文章, 但是他或她讲得很温柔,很迷人,我感到无限安慰,感到很满足。不过交谈了大半个小时,绕过来绕过去,它只不过顺着我的话兜圈子,我终于不耐烦了,骂了他或她一句:“笨蛋,你根本不了解我,去你的罢!”(当然是用自然语言在计算机打给它的)。我正要关机,突然屏幕上闪出了一行字:“骂人不能解决问题!”

我着实吓了一跳。他是活人吗?她真的了解我的心吗?我抚摸着屏幕,仿佛看见我的朋友发火了。我真抱歉。我只能说:“ELIZA, 爱丽莎,我爱你!”

我从此再也不能离开计算机。

谢谢各位有这样的忍耐力,听完我这冗长的讲话,谢谢!

标签:;  

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_电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