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中亚人民交流与合作--以孔子学院为例_孔子学院论文

中国与中亚的人文交流合作——以孔子学院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论文,孔子论文,为例论文,中国论文,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14)04-0000-0064-08

      一、中国与中亚开展人文交流合作的主要领域

      中亚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不同文明交相辉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合作交流,主要围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展开。

      (一)上海合作组织大学

      2007年8月16日,在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比什凯克元首峰会上,俄罗斯时任总统普京倡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2009年上半年,成员国五方协商一致,共同确定区域学、生态学、能源学、IT技术和纳米技术这五个专业为优先合作方向,并遴选出了本国的项目院校共计53所。2012年10月11日,第四次上合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长会议通过上合组织大学项目院校增至74所,其中哈萨克斯坦13所、吉尔吉斯斯坦9所、中国20所、俄罗斯21所、塔吉克斯坦10所、白俄罗斯1所。

      (二)孔子学院

      在借鉴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推广语言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孔子学院。十年来,孔子学院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园地、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受到了广泛欢迎。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已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成为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并充分发挥着综合文化交流平台的重要作用。

      自2005年起,中国充分利用孔子学院这一平台加大与中亚人文交流与合作。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在中亚国家已建成10所孔子学院(哈萨克斯坦4所、吉尔吉斯斯坦3所、塔吉克斯坦1所、乌兹别克斯坦2所),乌、吉、塔最先成立的3所孔子学院分别是在2004年、2007年、2008年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峰会上确定签署成立的(见表1)。

      

      二、中亚孔子学院人文交流合作功能分析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亚孔子学院已逐步成为所在国汉语教学的权威机构,同时成为中国与中亚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综合平台,取得的成绩连续多年受到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好评。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于2009年、2010年、2013年获得“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塔吉克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于2011年、2012年蝉联“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前任中方院长王哲、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苏白·阿那别克分别于2011年、2012年获得“先进个人”称号。中亚孔子学院正在不断努力拓展功能,由单一的汉语教学到语言文化传播,从教师、教材、教法“三教”问题的解决到人文合作与交流等。

      (一)结合所在国国情,将汉语教学工作向纵深发展

      1.全方位发展扩大办学规模

      中亚孔子学院及其分支教学点的学生规模逐年扩大,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模式也不断更新,目前已覆盖成人、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各个层次,教学形式涵盖业余培训、专业学习、课程选修、中学辅导、小学全汉语授课及幼儿汉语教学,教学场地从学校扩展到电台等传媒平台;孔子学院组织的汉语考试影响力也不断扩大,每年的考试次数和考生人数都在不断增加(见表2)。

      

      2.多种渠道培养培训本土师资

      “培训出非汉语国家自己的师资,汉语才有可能推广和流传下去。当一个国家有大批师资教汉语,汉语才可能真正热起来。……因为这批师资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作和就业)也要教汉语。”[1]随着国外学习汉语人群的不断扩大,单靠外派中文教师已不能满足对象国需求,对象国本土汉语教师也是一支重要力量,他们能够担当外来传播者无法担当的角色,发挥外来传播者难以实现的作用。

      《孔子学院章程》中有5条涉及孔子学院业务范围,这其中有2条涉及汉语师资问题,“培训汉语教师,提供汉语教学资源”,“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业务”。孔子学院作为汉语文化传播的海外基地,应该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利用自身是中外合作机构、是沟通国内外汉语教育资源之桥梁的特点,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汉语师资本土化建设[2]。培养优秀的中亚本土汉语人才,培养合格的本土教师,是汉语教学在中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中亚孔子学院采取本地培养和送往中国集中培养两种手段,提高了本土教师的汉语水平和教学能力(见表3)。

      

      同时,召开各类教学研讨会也是一种培训,通过研讨汉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教学方法的提高和改进、教材使用的适用对象等,集中解决一些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为各国汉语教学领域专家和教师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进一步促进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的推广。欧亚大学孔子学院于2012年4月29日以“哈萨克斯坦汉语教学及文化推广:过去、现状和未来”为题举办了首届哈萨克斯坦汉语教学研讨会;塔吉克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于2012年2月18日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研讨会”;塔什干孔子学院于2012年6月19日-20日组织召开了本土汉语教师教学法研讨会,并已连续举行十届汉学研讨会;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于2013年10月19日-20日组织召开了首届“吉尔吉斯汉语教学发展与展望国际研讨会”。

      3.组织研发推广,实现教材国别化

      区域化、国别化教材是孔子学院开展汉语教学的有力工具,中亚孔子学院积极与国内院校、出版社合作,组织带领本土教师共同编写和翻译区域化、国别化汉语教材。如塔吉克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编译了塔吉克文版的《大学汉语》、《大众汉语》、《汉语》、《汉语百花园》等系列教材,共计12册;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编译了吉尔吉斯文版的《大学汉语》系列教材和俄文版的《实用汉语语法》,共计4册,同时还分别将《新丝路汉语》翻译为塔吉克文和吉尔吉斯文。为推广使用汉语教材,孔子学院还利用各种机会在各个教学点举行教材展览活动,并对本土汉语教师进行教材培训,确保国别化教材在教学一线的使用。

      为改善教学条件,孔子学院还通过多方联络,为当地大、中、小学的汉语教学机构赠送电脑、电视等多种教学设备,这为延伸国别化教材的功能奠定了物质基础。

      4.利用项目输送青年学生赴华学习

      学生流动是教育交流合作的主要内容,中国政府提供各类奖学金项目,吸引各国优秀青少年来华留学,包括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各省区奖学金等。孔子学院利用自身熟悉所在国学生情况的条件,与国内合作院校积极配合,选拔推荐优秀青年学生申报奖学金赴华学习。受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对中亚各国青年学生而言,通过奖学金项目来华留学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孔子学院与国内合作院校、驻所在国使馆共同完成的这一工作,加强了孔子学院作为汉语教学机构的权威性。为加大学生交流的力度,孔子学院还利用夏令营项目向国内选送学生进行短期学习,如上合组织成员国学生夏令营、孔子学院学生夏令营、网络春晚获奖学员夏令营、汉语桥获奖学员夏令营等(见表4)。

      

      (二)联合国内机构,通过文艺展演传递友好情谊

      1.艺术演出掀起浓烈“中国风”

      近几年,国内文艺团体借助孔子学院这一平台,相继访问中亚国家。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设立以中华文化巡演、巡讲、巡展为主要内容的“三巡”演出项目,兰州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承接该项目,两校的“三巡”演出团体在中亚孔子学院的协助下,在哈、吉、塔、乌四国的多个城市进行演出,近30场次,受众3万余人,一时间中亚各国人民热议“中华文化”。

      2012年1月27日至31日,中国柳州歌舞团到访塔吉克斯坦,举行庆祝中塔建交20周年暨“欢乐春节”系列文艺演出,代表团一行30余人与孔子学院学员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学员们近距离地感受了专业级别的艺术魅力。

      2012年5月14日至25日,新疆师范大学留学生艺术团赴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和奥什市进行了为期12天的访问演出活动,9场极富中国特色的文化表演引起了吉国教育部、文化部、中国驻吉大使馆高层、吉国各大高校的高度重视,同时,受到了吉尔吉斯斯坦多家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吉国民间尤其是青年人群体中产生了巨大反响。

      2.书画展示中华传统文明

      201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建交20周年之际,以促进两国艺术交流、繁荣,传承文明,营造世界和谐氛围为宗旨,由中国驻乌大使馆发起,孔子学院、中乌友谊协会、乌中合资电子仪表公司共同主办了中乌国际文化艺术系列交流活动;2012年10月3日,以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国画院副院长陈平教授为团长的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团莅临塔什干孔子学院,给全体本土汉语专业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国书法、国画艺术课。

      (三)因地制宜,利用自身优势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1.组织参与“汉语桥”国家选拔赛

      “汉语桥”中文比赛已成为各国大、中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在中国与世界各国青年中间架起了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选手们首先在各自国家参加预赛,每个赛区的优胜者应邀来华参加决赛,孔子学院承担着配合使馆选拔所在国家“汉语桥”选手的工作。

      哈萨克斯坦的四所孔子学院分别承担所在地区资格赛,然后应中国驻哈大使馆邀请参加哈萨克斯坦赛区预赛;受中国驻吉大使馆委托,吉国孔子学院轮流承担大学生“汉语桥”和中学生“汉语桥”吉尔吉斯斯坦赛区预赛活动;塔吉克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受中国驻塔大使馆委托,统筹负责“汉语桥”塔吉克斯坦赛区活动;塔什干孔子学院积极配合中国驻乌大使馆,认真筹备、组织乌兹别克斯坦赛区预赛活动。

      过去几年,中亚各国来华参加“汉语桥”中文比赛决赛的选手以孔子学院学员为主,其中获得第十届世界大学生“汉语桥”比赛塔吉克斯坦赛区冠军的塔吉克姑娘米娜,在2012年第五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总决赛中问鼎“汉语之星”,成为汉语大赛历史上第一位女冠军。

      2.举行年度中外节日庆典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其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形成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且往往蕴含了大量文化信息,每逢所在国和中国传统节日,孔子学院都会组织相应庆典活动、举办中华文化研讨讲座,通过感受节日气氛,一方面让所在国学生、民众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另一方面加深孔子学院对当地传统节日习俗的认知。中亚国家都非常重视公历新年和国际“纳乌鲁斯”节,同时中国的春节、中秋节也越来越为中亚各国民众所了解。

      每逢所在国国庆日、独立日和中国国庆日、两国建交日,孔子学院都会组织相应庆典活动,通过图片展、影视展、文化周、汉语周、文化知识竞赛、文化研讨等活动形式,一方面表达孔子学院对所在国的尊重;另一方面加深所在国学生、民众对中国历史、文化、语言、社会发展、现实国情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进一步深化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2012年2月17日,欧亚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了中哈建交20周年大型庆典活动,内容包括文艺汇演和大型图片展等;2012年12月11日,作为中塔建交20周年庆典的压轴戏,塔吉克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与塔中友好协会、塔吉克斯坦俄罗斯语言文化中心三家单位联合举办了题为“孔夫子——如天空般浩瀚的学说”的孔子思想研讨交流活动。

      3.承接管理所在国“中国中心”

      为促进文化交流活动,中亚国家先后建立起各国的“中国中心”。2004年6月22日,中国驻哈大使馆和哈萨克斯坦国家图书馆联合创办的“中国文化中心”揭牌;2012年12月18日,吉尔吉斯斯坦“中国文化教育中心”在首都比什凯克国家图书馆成立,这是中吉两国近年来人文科教领域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的成果;2013年1月24日,塔吉克斯坦国家图书馆“中国厅”启用仪式在杜尚别举行,孔子学院师生在启用仪式上进行了中国文化展示,表演了精彩的中国歌舞;2013年1月31日,乌兹别克斯坦国立世界语言大学举行“汉语文化中心”揭幕仪式。

      中亚孔子学院也积极参与所在国“中国中心”建设工作。塔吉克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受中国驻塔大使馆的全权委托负责管理塔国家图书馆中国厅,这不仅延伸了孔子学院进行汉语教学、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的空间,而且大大扩展了孔子学院的运行功能;2013年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借助吉国家图书馆、博物馆等举行“吉尔吉斯首届中国图书展”、“中国文化博览周”、“孔子学院名人讲坛”等活动。

      三、中亚孔子学院开展人文交流合作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效应评估

      (一)人文交流合作的特点

      1.政府主导

      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主导的国家项目之一,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具体承担孔子学院建设工作,各国和地区的孔子学院,其运行行为由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加以指导,孔子学院开展汉语教学、文化交流活动需以项目形式报总部审批,经同意立项后予以实施。因此,各国和地区的孔子学院一方面是独立运作的,一方面又承载着中国政府、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全球理念——“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综合文化交流平台作用,为推动中国语言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外友好关系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2.运行模式当地化

      根据《孔子学院章程》,孔子学院“本着相互尊重、友好协商、平等互利的原则,在海外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应当遵守注册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文化教育传统与社会习俗,并且不得与中国有关法律相抵触”,“根据各国(地区)特点和需要,孔子学院的设置模式可以灵活多样”。受所在国教育政策、语言政策、外方承办机构等限制,各孔子学院在进行汉语教学、开展文化交流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机制模式,功能拓展也各有不同,其发挥“综合文化交流平台作用”大小也有一定的区别。因此,不同国家的孔子学院进行人文交流合作的方式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国家的几家孔子学院,开展相关活动在数量、规模、影响力上也会有一定差异。

      3.资金来源多渠道化

      根据《孔子学院》章程,孔子学院“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益用于教学活动和改善教学服务条件,其积累用于孔子学院持续发展”,“对新开办的中外合作设置孔子学院,中方投入一定数额的启动经费”,“年度项目经费由外方承办单位和中方共同筹措,双方承担比例一般为1∶1左右”。启动经费、年度项目经费,以及各孔子学院的汉语培训收益,为孔子学院正常运营、开展人文合作交流活动提供了基本的资金保障。此外,国内各级政府和中方合作院校也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比如新疆政府于2011年、2012年共为塔吉克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拨付75万元人民币,作为孔子学院建设经费。

      国内赴中亚进行人文交流合作的机构、单位和团体,大多依托孔子学院在所在国开展工作的便利,一般都是自筹活动经费,或者从上级部门申请相关项目资金。对孔子学院而言,少花钱多办事,这类活动是极好的扩大其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平台。

      4.合作主体多元化

      孔子学院开展各类活动的主要合作主体是中外双方的承办机构,特别是外方院校;同时,中亚孔子学院还积极进行对外联络,同所在国其他院校和相关文化机构、场馆合作组织文化活动,如国家图书馆、历史博物馆、研究所、青少年中心、歌剧院、友好协会、武术协会、华人华侨协会、中资企业等。随着合作主体的多元化,人文交流合作的领域逐步扩大,受众数量增加,影响力和辐射面也不断提升。

      5.组织形式多样化

      中亚孔子学院组织开展人文交流活动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状态。首先是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合作交流活动;其次是孔子学院自行组织或与当地机构合作开展的系列文化活动,再次是国内教育文化部门或机构,借助孔子学院平台赴相关国家进行的各类交流活动。文化交流活动因内容不同形式也各有不同,有展演类、讲座研讨类、比赛竞赛类等,活动的丰富多彩能够吸引更多的民众关注和参与。

      (二)人文交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机制建设不完备

      基于历史渊源,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人文交流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孔子学院作为可期待和依赖的合作平台,应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交流的持续推进,具有针对性的双边交流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孔子学院相应会在所在国成为人文领域交流的桥头堡,这将是今后孔子学院的发展方向。然而,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尚无富有成效的双边或多边人文交流合作机制,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合作也多在政治经济领域。

      就中亚孔子学院而言,一方面,相关部门的支持还没有形成合力,中亚孔子学院开展人文活动,缺少具有保障性的交流合作机制,缺乏宏观指导和有效监督,是否开展活动、开展多少活动,往往与在任中方院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弱有关,孔子学院发展好坏,也与中方院长的调离更迭密切相关。由于缺少与双边或多边关系发展相符合的有力政策保护,一些孔子学院甚至还在为中方人员正常的、基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保障担忧;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机制,活动缺乏连续性,影响力也不够广泛和持久,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所在国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和外交部门能否顺利协助办理相关人员出入境手续,经常成为活动是否能正常进行的一个关键环节。

      2.发展规划不明晰

      中国与中亚国家现有的人文活动延续性不足,不同机构组织进行人文交流活动没有统一规划。虽然中方在孔子学院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各项活动在中亚国家都能得以实施,但由于长远发展规划不足,使得项目缺少针对性和持续性。尤其是在人才与师资培养方面,当前孔子学院的发展应当针对区域特点,进入区别对待、区别发展的阶段,尤其在中亚地区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制定明确的长远发展规划,真正培养一批懂汉语、致力于推动双边人文交流的专家,从而使外方能够发挥更多的主动性。

      3.经费来源不充足

      依据中亚地区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在对中亚国家开展人文交流合作活动中,相关国家主要提供场地和人员,很少能有相关费用支持,活动运行基本靠中方投入,而我国相关文化部门对中亚国家的文化活动资助较少,组织赴中亚演出的文艺团体规模有限,次数不多。孔子学院的运营经费,主要来源还是由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提供的年度项目经费,依据申报原则,有限的年度项目经费,主要用于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没有基础性的经费投入,这使得作为孔子学院重要职责之一,也是作为孔子学院存在与发展基石的汉语教学,存在着教学设施简陋、设备不足、教学条件受限的窘境,进而影响孔子学院的整体发展。

      目前中亚地区的汉语教学还处于培育阶段,因此不能简单地强调平等与平衡,应加大对孔子学院汉语教学基础性经费的投入,从而将孔子学院打造成为当地汉语教学的引领者,使之能够真正发挥带动、指导与促进当地汉语教学发展的作用。

      4.互信基础不牢靠

      尽管中国与中亚国家有着山水相连、同族同源的人文基础,但由于目前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和群众信仰与心理的不同,相关国家从政府人员到普通百姓对深层次人文交流合作都有所戒备,特别是新闻部门,常常会质疑开展活动的目的;同时,由于中亚国家经济水平较低,民众更重视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对文化交往的热情不是很高。受汉语教学起步晚、普及面仍然很小的限制,中亚各国还没有中文报纸、杂志,中文出版物也很少见,中文报刊书籍基本上是通过交流赠送的方式取得的,当地民众能接触到的中国文化的素材稀缺,日常生活中少有能直观感受的中国文化内容。

      (三)效应评估

      过去几年,孔子学院在中亚国家进行的人文交流活动为中亚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改变了所在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增进了双方的了解,促进了中国与中亚的合作,在所在国民众、政府间也产生了良好的效应。具体表现在:

      1.人员效应

      基于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了解的不断加深,中亚国家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孔子学院学习汉语,送到中国、送到中国新疆留学。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统计数据。过去3年中亚五国生源的留学生占新疆各高校留学生总数的67%,绝对数量也从2011年的5 173人次增长到2012年的6888人次;中亚留学生完成学业后回国或者进入政府对华事务部门,或者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或者加入对华的经贸行业。根据笔者在比什凯克、奥什、杜尚别等城市工作的经历。在街头巷尾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用汉语打招呼,发音不太标准的“你好”,透着友好的感情。

      2.官方评价

      中亚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对近年来中国在各国开展的人文活动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参加2011年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组织的“三巡”(巡演、巡展、巡讲)文化活动后,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妇女协会主席说:“我去过中国很多次,总想把自己的感受告诉给我的亲朋好友,但总是觉得说得不够,说得不全,说得不好,看过你们的展览和演出之后,我觉得这些就是我要说的,这样的活动简直太好了,它让我们之间没有了距离。”塔吉克斯坦文化部副部长发表感言说:“2011年是我们建国20年,这是我们收到的最好的贺礼,太好了,这是真正的、能让人真切感受到的文化交流。”

      3.媒体报道

      中亚国家新闻媒体部门也一直关注中国与各国进行的人文交流活动,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电视台和KTRK电台、塔吉克斯坦国家电视台、哈萨克斯坦国家电视台和EL-KHABAR电视台、乌兹别克斯坦NTRK电视台以及各类平面纸媒都有报道,特别是孔子学院组织承办的活动,更是常会出现在报纸的重要版面。

      四、中国与中亚开展人文交流合作的对策建议与展望

      (一)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建立长效人文交流机制

      进入新世纪.中国在对外人文交流机制的构建上有了突破,中俄、中美、中英、中欧、中国与东盟相继成立各种双边人文交流机制。开辟了中外关系的新领域,使人文合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增进了人民间的了解和友谊。对巩固双方友好的社会民意基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根据目前中国与中亚开展人文交流合作的现状,可以考虑在上合组织框架下建立政府间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建立文化教育部门相关领导定期会晤机制,举办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论坛,从制度和政策层面把握文化交流合作的态势及走向:同时在中国建立专门的中亚文化交流中心,并设置专门研究双边文化交流合作问题的部门,为彼此的文化交流合作给予理论上的指导。

      此外,根据中俄互设“语言年”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成功经验,可以考虑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互设“友好年”,举行青年人文交流活动,加强区域青年国际交流,通过在青年中做工作,在中国和中亚国家年青一代的心中播下世代友好的种子[3]。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国与中亚国家文化的深入交流合作需要政府及相应政策强有力的支持,可以考虑给予一定政策导向,在经费允许条件下可设立更多组织文化活动的机构,促进某些特色领域实质性的合作项目。鼓励短期访问、短期合作研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信息联合网站,通过加深文化交流才能更好地树立中国的“新形象”,改变中亚国家居民对中国的旧印象,增强我国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力[4]。

      在确保制度、政策、经费到位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提炼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积极发展面向中亚市场的文化产业.努力向中亚文化市场推出更多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品牌:通过文艺演出、影视交流、图书展示和艺术展览等多种形式,让中亚各国人民从文化的角度更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在经贸交流合作中传播介绍中国文化;建立更广覆盖面的针对年轻人的网站,加大对中亚国家的汉语学习和汉语广播节目的投资力度.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实质性合作。

      (三)拓宽合作领域,丰富交流内容和形式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中亚国家对中国的文化越来越感兴趣,对于这样的交流不应追求短期形式,要有长远打算和安排,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真正能够走出去。中国与中亚国家现有人文合作的主要成就是让中亚国家对中国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当前双方的交流多集中在展会、演出、文化节、体育运动会等方式,而在教育、科技、媒体、出版、学术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远不到位,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

      改变与中亚文化交流形式单一的状况,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我们必须在人文合作中寻找文化共性、坚持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在交流形式上为中亚国家民众着想,要让当地人看得懂,要考虑到语言、文化习惯等,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全方位建构文化交流力[5]。加大新闻媒体和出版领域的交流,创作更多符合中亚国家民众阅读习惯和欣赏水平的中华文化宣传品,包括美术品、图书典籍、文物以及在中亚国家的展览,让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和项目走出去。

标签:;  ;  ;  ;  ;  ;  ;  

中国与中亚人民交流与合作--以孔子学院为例_孔子学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