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糖尿病的效果对比分析论文_魏文慧

大庆市第五医院兴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63714

【摘 要】目的 探讨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进行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通过美敦力胰岛素泵连续导管和皮下埋置针头24h输入基础胰岛素。在餐前20min追加注射胰岛素,在三餐前20min平均分配注射。对照组注射生物合成性人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注射量与治疗组相同,在三餐前30min采取皮下注射,按总量的40%、20%和40%进行注射。睡觉前皮下注射精蛋白生物合成性人胰岛素注射液,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数据以及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重量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都有着明显的疗效,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在各项指标对比上更优,治疗前后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取胰岛素泵连续性皮下输注治疗糖尿病疗效较好,各项指标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注射;低血糖发生率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内分泌病,在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通常表现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及胰升糖素活性增高而引起体内代谢紊乱,临床特点为高血糖,还可能伴随消瘦、多尿、消渴等症状。如果不能将有效控制血糖,可能引发相关并发症,严重时还可能威胁到患者生命,临床治疗方法中最主要的就是胰岛素质治疗。为更好的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以及胰岛素用量,控制低血糖发生率,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两种不同的胰岛素治疗方法,对比两类方法的效果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需要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按照糖尿病以及分型标准诊断,其中Ⅰ行糖尿病患者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42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8±5.2岁,患者病程3个月到12年,体质量指数(23.2±3.2)kg/m2,Ⅰ行糖尿病患者4例,Ⅱ型糖尿病患者21例,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8例,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 8例,感染患者4例。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39±6.3岁,患者病程5个月到13年,体质量指数(22.6±4.1)kg/m2,Ⅰ行糖尿病患者3例,Ⅱ型糖尿病患者22例,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7例,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9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例,感染患者3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都采取合理疗糖尿病饮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治疗组进行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通过美敦力胰岛素泵连续导管和皮下埋置针头24h输入基础胰岛素。在餐前20min追加注射胰岛素。胰岛素每天注射总量不能低于0.5U/(kg.d),胰岛素基础量和追加量各50%,在三餐前20min平均分配注射,监测血糖值是通过罗氏血糖仪采末梢血,在血糖值变化的基础上对胰岛素基础量和追加量进行调整。

对照组注射生物合成性人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注射量与治疗组相同,在三餐前30min采取皮下注射,按总量的40%、20%和40%进行注射。睡觉前皮下注射精蛋白生物合成性人胰岛素注射液,监测血糖值是通过罗氏血糖仪采末梢血,在血糖值变化的基础上对胰岛素基础量和追加量进行调整。

两组患者治疗时还需改善患者血液循环或进行抗生素预防感染,在患者各项指标和实际情况基础上制定对应的治疗措施。监测血糖并记录数据,计算标准是空腹情况小于6.2mmol/L,低血糖发生率和餐后2h的血糖值低于8mmol/L.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通过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对比通过表示,采用τ进行检验,技术资料对比通过检验,P<0.05时,统计学意义具有差异。

2、结果

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胰岛素注射使用情况下的血糖监测数据如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注射胰岛素前后空腹血糖数据对比(mmol/L)

对比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可发现,治疗组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可以看出,治疗组只有对照组的一半,明显降低了低血糖发生率,P<0.05,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为血糖水平的上升,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作息和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从临床治疗分析中可发现,主要是因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及升高的胰升糖素活性而引发的代谢紊乱,糖尿病是一种不能完全根治的终身疾病,但能通过药物治疗有效控制。

本次实验中,治疗组的治疗方式是通过胰岛素泵进行连续性皮下输注,胰岛素泵是在模拟人体胰岛素分泌生理特征的基础上而制造,在此种治疗方法中,皮下组织持续输注的依据是健康人体所需的胰岛素剂量,这也是一个关键参数来维持患者的血糖值处于正常范围,以此来对糖尿病和相关并发症进行控制。在胰岛素泵的辅助下,患者夜间的低血糖发生率会有效降低,胰岛素泵会在凌晨加大胰岛素注射量,通过自动控制来降低患者的血糖值,从而减少白天所需的计量,也能在餐前减少用量,防止输注大剂量中效、短效胰岛素后可能发生的重叠作用,以此来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对于Ⅰ行糖尿病患者,在常规注射治疗下,尽管餐前输注胰岛素,餐后仍可能存在高血糖的情况,在采取胰岛素泵注射治疗后,这一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能有效减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或恶化进展,还能有效降低低血糖发生几率,有助于患者的自由进食。

参考文献:

[1]嵇加佳,刘林,楼青青,袁晓丹,姚平,张丹毓.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控制现状的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14,49(05):617-620.

[2]高林英,任文霞,冯永亮.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04):308-311.

[3]董美华,钱云,陈再芳,沈洪兵.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空腹血糖控制相关因素研究[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01):10-13.

论文作者:魏文慧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8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  ;  ;  ;  ;  ;  ;  ;  

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糖尿病的效果对比分析论文_魏文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