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学习难点。难在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自然段的内容,难以得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小学中段三、四年级为例,探讨在小学语文中进行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主要从培养学生读段、说段、写段的能力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几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051(2019)01-0061-01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谈及的阅读虽然具有一般阅读特征,但也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即阅读主体的特殊性,他们是成长中的少年,人生经验浅,知识积累不足,能力结构还未得到充分的形成。他们进行阅读的任务主要是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人类几千年的经验,发展自我身心,学会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能力和智慧。然而,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不是感知,而是源于现实中不断发生的问题,所以只有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有潜在意义的目标情境,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方式,就是在小学三、四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出一种近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发现目标、搜索调查、处理信息、交流表达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得到发展的阅读活动,也就是将教学的过程变成“自主―探究―发现―解决”的过程,让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以不断生成、张扬、提升的过程。
一、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方式的意义
1、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作出了明确的阐释,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中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去发现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并通过收集处理信息,交流合作,从而解决问题,把握文章主旨,领悟思想内涵,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2、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和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主动意识。在中段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去质疑和释疑,促使学生养成在阅读中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
3、完善中段阅读教学方法,提升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传统中段阅读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即教师重讲、学生重记,教师讲得声情并茂,学生听得无动于衷。教师把本身对文本的感悟、体验硬塞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在中段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它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并且能有效地完善中段阅读教学方法,提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促进中段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方式探索策略
1、明确目标,引导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在制定中段阅读教学目标时,应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中段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在课标的指导下,制定明确具体的目标,开展课堂阅读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三四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实际、认知规律以及知识经验等,抓住他们思维活动的焦点和热点,创设与阅读教学有着密切联系的且使他们感到有趣、新奇和真实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进行自主的探索和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中,教师说:“昨天大家预习了《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听说大家都有许多感受,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说给大家听?”学生争着举手。在提到本课的学习目标:“体会出作者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和赞美之情。”问题时,教师立即相机指点:“那就请同学们想一想针对这篇课文,你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学习??????”于是学生立即联系自己的感受确定自学目标与方法。老师即兴让学生按照自定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开始进行自学。显然,在新课一开始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2、激发想象,培养自主延伸能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促进其智力发展。在小学阅读文本中,有些课文的作者并不把思想内容说透,而是有意留下“空白”,让读者去反复揣摩。教师应巧妙地利用好这些“空白”,激发学生去展开想象,发挥自己的智慧来填补这些“空白”,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自由思考来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三年级教材《但愿人长久》课文中,在苏轼埋怨月亮的情节处作者省略了许多内容,实际上大量丰富的内容就蕴含在这省略号中,它传达出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引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开展合理想象,并且去挖掘这些“空白”的蕴含,体会苏轼内心的复杂变化。
3、自读感悟,在探究中合作
引导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学生在自读之后,发现并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疑。同时,教师参与各组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在读中解决难点。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触摸春天》时,教师提出:“一瞬间,为什么作者深深感动了?”在小组进行讨论时,先让每一位成员发表各自的见解,再经过小组探讨,最终达成共识。如果意见有所分歧,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由小组的成员来进行评
判或者保留各自的意见,再听听其余组同学和老师的见解。在这种合作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又学会了如何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生就是在独立体会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理解,进行自主读书,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激励评价,树立学习自信心
成功的需要和欲望是每个学生都有的,这是一种令人愉快而又强大的情绪体验,它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去推动学生不断进行自主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肯定、赞赏和激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且树立学习自信心。如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时,要进行引导、激励并适当点拨。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言,如此评价才会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态度诚恳,评价的中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论文作者:冯瑞萍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月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阅读教学论文; 自主学习论文; 语文论文; 小学论文; 自己的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月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