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理性要求_科学论文

语文教育之理性诉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育论文,理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一次,我请教一位语言学专家: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如何改革?

答:我正忙着呢,让实践去解决这个问题吧!

我的丈夫是桥梁工程师,一天晚餐后,他冷不丁地告诉我:你们小学语文没有什么学理可言。

——摘自一位小学语文老师的日记

一、语文教育何以需要科学研究

语文教育被各种非理性的势力裹挟着蹒跚跛行……

“语文教育应该有自己的科学规律。”这个应然命题早已受到刻意的挑衅,甚或颠覆。语文教育有规律吗?语文教育有科学性吗?语文教育存在客观规律吗?语文教育存在普适性规律吗?语文教育有确定性规律吗?有人竟然草率而匆忙地得出了一个铁定的答案:语文教育不存在确定的、普适性的、客观的、科学的规律。

在教无定法的热诚诉求中,语文教育演变成一个极端个人化、玄化、神秘化、不确定的专业领域,语文教育陷入了依赖于神秘感悟的境地。

试问,假定语文教育没有客观的规律,语文教师到底是依据什么原理去进行教学的?实践中,老师们仅凭自己的日常教学所积累的经验与常识,艰难地应付着现代社会变化多端的孩子们的学习需求,深感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心力交瘁。

试问,假定语文教育没有确定的规律,语文教师到底是依据什么原则去进行教学的?

试问,假定语文教育没有普适性的规律,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面对较大班额的教学,教师靠什么去把握基本的教学分寸?

试问,假定语文教育没有科学性可言,那么,我们当前热议的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岂不成了一个空穴来风、自作多情的问题?

试问,假定语文教育没有规律可言,我国数以万计的语文教育研究人员岂不成了可有可无的一群人?

试问,假定语文教育没有可供研习的规律,语文教师的培养、培训将失去它赖以展开的基础,所谓的培训岂不成为一个极其无效、极其无用、极其可笑的活动了?

试问,假定语文教育没有规律可言,也就是说,语文教育没有自己的专门性知识,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语文教师的职业定位,岂不都将成为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

试问,假定语文教育没有规律可言,语文教师遑论博得社会的尊重,就连乞得社会的认同都成了一种奢望?!我们扪心自问,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边缘化难道与这种识见没有关系吗?我们有意或无意鄙弃对语文教育规律的科学探求,已经伤害了我们这个职业团体的整体形象。

二、语文教育为何淡出科学的视域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属于工具性的范畴。然而,自从新课标确认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后,人文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语文教育如何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的问题几乎被淡忘了。

随着后现代主义等解构性思潮的喧嚣以及人文主义思潮的勃兴,语文教育的科学性渐渐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问题,在科学的王国里,语文教育渐行渐远。语文教育踌躇满志地意欲挣脱科学的缰绳,非理性的语文教育已然演变成一种被人们热烈追捧的时髦!语文教育不仅失去了追求科学的热诚,反而以回避科学探索为荣;语文课堂教学频现无序的漩涡,在所谓人文性的湍流中愈陷愈深,几至失去了反思的愿望和能力。

但是,人们却忘记了这样的事实:语文既来自文学,又来自语言科学,因此,语文既是人文的,又是科学的。

语文教育当然要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但是缺乏科学精神支撑的人文情怀将是空疏的。科学理性与科学精神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没有了科学理性与科学精神,现代化将成为一句空话。

“提高语文教育的科学性!”曾经是语文教育界的一个响亮的口号(吕叔湘先生、张志公先生语)。叶圣陶先生在1978年的一次讲话中提出的语文教学系列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加强语文教育的科学性问题。吕叔湘、张志公等前辈一直很关注语文教育的科学性问题,曾经进行过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研究成果。

这些不过是一二十年前的事,为什么我们就那么健忘呢?

着实令人深思。

这种“健忘”,是有原因的:

首先,这种现状与语文教育研究的从业人员的知识背景和学术旨趣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与我国语文教师的培养模式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其次,语文学科本身属于人文学科,而人文科学界大势摈斥工具性,把人文科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加以对立。

再次,语文教育界与语言文学界、科学界的奇特疏离在此过程中起了奇特的作用:懵然回顾的文学界过分张扬了语文教育的文学价值,把语文教育等同于文学教育,沉醉于“的、地、得”世界的语言学无以回应语文教育迫切的科学需求,语文老师鲜有关注科学发展动态的兴趣,科学似乎也无意涉猎语文教育的菜园子。

提高语文教育的科学性与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是一体的。今天,我们强调语文教学的个性化是顺乎时代精神的,但是,个性有正确与错误、科学与伪善之分。显然,语文教育需要培育学生正确、科学的个性,而不是夸夸其谈的个性。

语文教育理论的建构无疑需要科学研究,离开了科学的支撑,语文教育实践难以走远,更难有所突破。语文教材的建设要讲究科学性,语文教学要遵循科学性,语文考试评价要确保科学性,语文教育事业更要讲求科学发展,语文教育的科学性不是多了,而是太少、太少了!青少年儿童不仅需要人文关怀,更需要科学精神的滋养。语文教育可以同时承担起一份责任。

三、科学研究在语文教育研究中的位置

语文教育研究可以分为艺术、科学和哲学三个层次:

(一)语文教育的艺术研究

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凭借体察、断想、直觉等方法,所得到的感性经验、理性常识和洞见往往带有极大的情境性、内隐性、个人性、延宕性、片面性、断裂性。感性经验、理性常识和洞见零碎而易变,且无法直接言传,需要老师自己去做、去模仿、去酝酿、去揣摩、去领悟、去消化,才能慢慢地转化为可以操作的、显性而有效的教学行为。这过程非常迂缓而漫长。感性经验、理性常识和洞见可以使我们形成一时一地的一招一式、教学行为习惯,但缺乏变通。

比如,我国语文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就属于艺术范畴,这些研究多以课例和评析为主,呈现给我们的是混沌的课堂教学情景、专家的随机点评、名师人格化的语录、格言、断想和随笔,非经仔细揣摩,往往不得要领,语文教师常有东施效颦之感。比如王崧舟的语文课程资源的课堂整合艺术高超,《长相思》《枫桥夜泊》等课文的教学,他调动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和视频资讯扩张文本内涵,教学内容丰满而不臃肿,丰赡而不艰涩,多样而又有关联,避免了资源堆砌、超载、过剩之嫌,既有效地、紧凑地完成了既定教学任务,又给学生以审美体验和享受,大大开阔了学生的文学视野,给人余味无穷的感觉。有的老师回校之后,也想尝试一下这种资源整合的诀窍,以一篇带多篇,以文解文,结果,课文文本与相关资源在课堂上相互挤兑,课文没有弄清楚,课外文献也只能浮光掠影,保底性的任务没有完成,拓展型的任务竟成了课堂的累赘,适得其反。

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决不应该满足于感性经验、理性常识和洞见的盲目累积,而应自觉追求教学气质、教学神韵、教学境界的提升。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三方面的修炼是终其一生的,需要慢慢地磨砺、蕴涵、体会、精审、攫升,急不得。

(二)语文教育的科学研究

在科学的视野里,感性经验、理性常识和洞见是有价值的:经过梳理和凝练,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值得探讨的问题,进而形成有根据的假设,经过质性研究和实证研究,我们可以得到普适的、显性的、有效的、系统的、可操作的语文教育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地、有效地、系统地解决语文教学问题,大大缩短语文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过程。

比如,我国语文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就属于科学范畴,这些研究多以理论体系的阐释、教学模式的建构和验证性课例为主,呈现给我们的是清晰的语文教育主张,可操作的教学方法和程序,以及可以观摩验证的课堂实录,明白晓畅,易学易懂。

比如斯霞老师的随课文分散识字法,主张明确:“要七八岁的孩子认识汉字的音、形、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进行这件工作,既要注意汉字结构的规律、特点,也要考虑如何结合儿童的实际,使儿童容易接受。一篇课文教完了,儿童对生字词的音、形、义也就有一个比较完整、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儿童牢固地掌握字词,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模式易学:我们先教了生字词,然后讲读教学,不仅要巩固字音、字形,而且要促使儿童进一步了解字义,知道怎样运用。一堂课中,讲讲,认认,读读,写写,儿童不觉得呆板,不容易疲劳。第二课时讲读课文前,检查儿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有认读,默写,联词,给生字注音等等。紧接着读讲课文,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生字词。课文的讲解因为有具体内容,儿童对它有兴趣,教师也便于集中儿童的注意力。从这点看,“寓识字于阅读”仍不失为符合儿童实际的一种识字方法。

经典课例可供反复揣摩验证:一年级上学期,《小小的船》一课,全文是:“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一课的生字是:船、弯、尖、坐、见、闪、蓝共七个。讲读课文前,儿童已基本掌握。讲读时,教师应把弯弯的、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与弯的、小的、闪的、蓝的作比较,使儿童体会到重叠了的形容词与单音形容词不同。讲“船”,可以联系儿童已知的玄武湖的小木船、中山码头的大轮船,适当扩大“船”的知识。把“尖”的字形和课文中插图联系起来,以进一步巩固“上小下大”的形、义。“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儿童不易体会,教师就描绘一下,引起儿童回忆已有经验和激发儿童观看夜晚星空的兴趣。

与艺术研究不同的是,科学研究所追求的是教学理念和教学问题的系统解决模式,它可以大大提升教师自觉面对和系统解决各类语文教育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分阶段、有节奏地形成语文教育的科学理性,发展自己的专业判断力、反应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教育思潮和实践需求,形成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

(三)语文教育的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和思考,可以提升老师的教育智慧。如果艺术直觉是囿于情境的体验,科学研究是基于去情境的抽象,那么,哲学思考则是瞰情境的实践觉知、实践觉醒、实践关怀、实践反思、实践感悟、实践返魅。它意欲发现和确认语文教育经验、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意义与价值,努力寻求语文教学范式的不断超越。

比如,近些年来,关于“读经”问题的探索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各地一哄而起,盲目追捧:“读经”热潮忽略了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感受,无视经典的深浅难易,少有顾念中小学老师的语言文学素养和教学习惯,更没有考虑到“读经”的教学价值与目的,还来不及考量其教学方法。孩子们懵头懵脑地背,老师们懵头懵脑地教,盲目而无效。冷不丁走进一间教室,我们恍惚回到了远离后现代地球村的古代中国的某个私塾。

对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来说,古代经典的教学价值可以有多种选择:文化接触、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接受、文化自尊、文化自信、文化研究、文化创新、文化自立。

就现阶段的小学而言,古代经典的教学价值主要是文化接触、文化认同(蔡元培语);就中学而言,主要是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刘国正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文化接受,逐步培育文化自尊和自信;大学的中文系本科阶段可以考虑培养学生读懂古书的能力(王力语);研究生阶段,初步形成学生文化的研究、创新能力。如果我们的目标定位是这样的,随之而来的,就需要考虑经典的筛选与编写,教学方法的创制,而不是一股脑地背。

哲学是思考着的实践和实践中的思考,它可以开释缠绕我们的困惑,以一种简约、朴实的妙悟提升我们的教育智慧。

(四)科学研究在语文教育研究中的位置

就我国的现状而言,语文教育的艺术研究层次的探讨积累了较丰富的素材;由于诸多原因,语文教育科学研究才刚刚起步,而哲学研究和思考则非常稀缺。尤其糟糕的是,这三者之间还远未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语文教育艺术研究所积累的庞杂经验藏在深闺人不识,未能嬗变为语文教育的科学研究的有效问题;语文教育的科学研究又未能很好关照到语文教育实践的需求,没有很好地将艺术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滋养语文教育科学精神的可口小菜;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实证研究的支撑,语文教育的哲学思考则淹没在纷然杂存、碎片似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经验总结、课例点评、随感心语之中,所谓的哲学思考难免成为安乐椅上的玄想——无人问津、曲高和寡的自我烛照。

有人把这种状态描述为“前科学的研究或缺乏启蒙的研究”,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是一些“启蒙前”的问题。漫兴随感、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自我封闭、安乐椅上的玄想式套路已经不能适应栖息在飞速发展和急速变化的现代中国的语文教师、学生、语文教育事业的迫切需要啦!语文教育的确需要进行基于科学发展的启蒙!

仅靠文学多彩的抒情和懒汉空疏的遥想是不能解决语文教育的问题的,语文教育的科学研究既是提升艺术研究的必由之路,又是催生哲学智慧的必要前提。

四、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丰富内涵

(一)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知识脉络

语文教育科学是一个多学科的领域,哲学、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研究有着深刻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学术风气、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研究过程和结论等各个层面。(见表1)

表1 语文教育科学的知识脉络

从语文教育的知识脉络看,哲学、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处在知识的上游,这些学科的发展不仅在知识的内容,而且在研究方法上对语文教育有着启发作用,显示着一个国家语文教师的学养学识水平。语文教育哲学、语言教育、文学教育、语文教育学、语文心理学属于语文教育的基础学科,它们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语文教育的整体面貌,显示着一个国家语文教师的科研水平。语文课程论、语文教学论、语文评价论、语文课程设计、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评价设计属于语文教育的应用学科,是语文教师迫切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显示着一个国家语文教师的工程素养。教科书编辑、教学方案编写、作业试题编制、语文教学目标的遴选与生成、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与整合、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组合、语文教学活动的架构与演进属于语文教育的技术学科,是语文教师的应付日用的知识与技能,显示着一个国家语文教师的技术素养。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师的培养方案只重视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论和教学实习。语言学的理论是陈旧而残缺不全的,近百年来的语言学理论的进展没有很好地融入培养课程之中。文学知识拘泥于有限的文学作品鉴赏,视野之狭隘从近三十年语文教育发展之缓慢可见一斑。

(二)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

一位语文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曾幽默地说过,语文教育研究,是文学好汉不屑为之,懒汉又难以为之。近百年来,为探求中国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语言文学界和语文教育界的仁人志士可谓殚精竭虑,梁启超、蔡元培、蒋维乔、胡适、鲁迅、俞子夷、穆济波、钱基博、黎锦熙、沈百英、吴研因、陈柱、赵欲仁、徐特立、杨振声、朱自清、夏丐尊、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先驱者以科学精神孜孜以求,留下了丰富的学术资源,我们还未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建国60年来,在理论建构和实践发展上,中国语文教育事业取得了重要的成绩。鉴于国际局势的日益复杂化和世界教育改革的迅猛发展,中国语文教育研究的步履日益显得枯疏蹒跚迟滞,原因当然是复杂的。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代语文教育的确需要科学的启蒙和滋养。

在这个短篇中,我们当然无法详尽讨论其细节,但可以概览其全貌。

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分为质性和实证的研究方法。质性研究包括语文教育经验总结、语文课例研究(Case study)、语文教育叙事研究、语文教育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语文教育反思内省研究(Introspective methods)、语文教育启发式研究(Elicitation techniques)。科学实证研究包括语文教育实验研究(The experimental method)、语文课堂观察研究(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语文教育人种志方法(Ethnography)、语文教育问卷调查研究、语文教育互动分析研究(Interaction analysis)。

基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复杂性,研究者必须兼顾质性和实证方法。就语文教育现实发展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看,质性研究多于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方法有弱化的嫌疑,实证研究在语文教育领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这当然与从业者的学术素养和旨趣有关,也与实证研究的代价有关。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的确需要很好地反思与规划。

标签:;  ;  ;  

语文教育的理性要求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