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问题与建议_数学论文

课程:问题与建议_数学论文

课程表:问题与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表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0186(2006)05—0017—05

一般来说,传统的课程表具有三个明显特征:统一性、标准性和固定性,体现在课程设置的门类、课程分布年级、各年级的单位时间内(如每周、每学期、每学年)课时数的总量、必修课与选修课安排比例、课程安排的顺序甚至每节课的时间长度等,规定严密而又详尽,不准更改。这种详尽、严密的规定曾经在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基本的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逐渐深入到课程层面,这种课程表的不适应性和弊端也就凸显出来了。

一、认识上的误区

(一)缺乏以人为本的课程意识

课程是随“具体的学生”而来的,它将“具体的学生”引入由成人把持的教育殿堂,只有关注“具体的学生”的人才会有课程意识。课程的出发点就是具体的学生,具体的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课程的决定者必须要有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意识。[1]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是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理想的前提条件之一。

(二)统一的课程计划就是同样的课程表

尽管一个国家/地区需要一种统一的课程框架,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但落实到每所学校或每个学生身上,课程表不应该是一样的。因为没有两个儿童是一样的,也没有两个课堂、两所学校是完全一样的。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一级的课程权力不断增强,国家/地区的课程计划越来越富有弹性,学校/学生的课程表也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因此,所有学校都被要求用划一的课程表是不符合实际的。为学生编制合适的课程表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比较明显的特征,如学生数、班级规模、教师的结构特征、学校设备与空间等直接影响到学校课程表的安排。由于这些因素的不同,学校间的课程表也一定是不同的。适合这一学校的课程表不一定适合另一学校。

(三)课程表取决于上级规定的课时和学校的教师情况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程表都是校长或教务部门的负责人编制的。影响课程表的直接因素就是已分配好的课时和任课教师的现状,而其他更多的、复杂的因素往往没有顾及,导致许多课程资源的浪费。如怎样安排课时,才能使课程表更具弹性?怎样安排教室特别是专门教室,才能使学校的教育空间得到充分利用?怎样研究学生的需要和教师的兴趣特长?怎样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制订课程表中的作用?

(四)课程表规定得越死越好

课程表本身就是一种计划,但是计划到底应该具体化到何等程度,是越具体越好吗?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正如教案也是一种具体计划,研究表明,计划充分的教师对学生的反应反倒不敏感,较少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和进行讨论;相比之下,计划详尽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表现要差些。[2] 其实,学校制订课程表,必须要为教师和学生留有余地,因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学生本人也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他们都可在一定的限度内履行自己的课程职责。有一所学校开展所谓的长短课试验,把小学生一天的时间划分为11个部分(节),每周有55节课,一个星期要学的课程有22门,其中没有一节是自修或自由活动。某市一小学的课程表也说明了这一问题(表1)。试想,从幼儿园到小学,课程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让小孩怎样适应?学校在制订课程表时,为什么不给班主任、教师与学生留点余地?再说,凭什么要给学生的一天生活安排得如此繁忙紧张,以至于穷于应付、疲于奔命?

表1 某市一小学一年级(1)班的课程

星期一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数学 阅读 音乐 数学 阅读

外教 牛津英语 牛津英语 阅读 音乐

上 体育与数学 牛津英语 体育与

体育与

午 健康健康 健康

阅读 数学 体育与

分层英语 数学

健康

情感教育 体育与

品德与

卫生教育 机动

健康 生活

下 班会 品德与

阅读 分层英语 分层英语

生活

午 说话 艺术 数学活动 电脑 分层英语

美术 艺术 游戏 电脑 写字

美术 艺术 写字 说话 探究综合

二、运行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尴尬

随着三级课程体制的确立,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保证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行不悖?如何体现校本课程的适应性与选择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涉及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课程时间的安排对于校本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它表明校本课程的地位,体现人们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判断。校本课程课时安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校本课程时间的多少;第二,校本课程时间的位置。对以上两个问题,传统的学科课程表不能予以充分反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结构时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见,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新的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课程领域。以探究型课程为例,探究型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它必须在课程表中明确设置,必须有一定的课时加以保证。在上海市闵行区第八中学发表的研究报告《建立保障机制,推进探究型课程开发》就提道:“虽然新的课改方案中已经明确规定初中每周安排2课时,但由于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学生除了需大量的时间组织策划、 讨论交流、结题外,还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到图书馆和网络上去找资料获取有关信息,至于调查访问、分类整理等等所花的时间远远不止这些。”[3] 因此,在课时安排上最好能够灵活处理。现在有许多学校把探究型课程安排在双休日的某一时段或寒暑假来保证课时的足量开设,且不说这种安排额外增加了学生、教师的负担,问题的关键是这样做能真正解决问题,落实课程目标吗?效果很值得怀疑。所以,怎样使研究型课程等新课程形态与学科课程“和睦相处”,编排具有弹性、灵活性的课程表才是当务之急。

(二)一所学校,两套课表

可以说,在目前的许多中小学里,学校都有两套课程表,一套课程表张贴在校长室、教导处和班级的墙上,另一套课程表则掌握在年级组长的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这一套。仔细研究便会发现,两套课表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一是课时数不一样,正规的课表课时少,自定的课表课时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总量;二是课程内容不同,自定的课表中许多课都不见了,几乎全部是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语文等考试科目,非考试科目如历史、生物、体育、美术、音乐等,因各种原因“退居二线”。这种现象确实需要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三)课程表还是“扣身表”

一些学校单从课程表上分析似乎没有多大的问题,但实际上学生所体验到的课程与课程表中的计划不一样。笔者收集到的一张课程表就很能说明问题。

表2 某中学初一(7)班课程表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思想品德 自然科学 数学 数学 语文

上 英语数学

自然科学 信息技术 思想品德

午 体育英语

历史与 语文 英语

社会

艺美 语文阅览 自修

语文 体育

上 自然科学劳技语文

英语 数学

午 数学

历史与 英语听力历史与 自然科学

社会社会

自修艺音

综合实践语文综合实践

自修班队自修

自修 自修

在上表中,明白无误地表明“自修”为6课时,我们从对学生的访谈中得知,课程表中6节自修课,实际上都被各任课教师用来上课或者安排考试; 如果不是上课或考试,那就是做各种作业,课程表上学生根本没有一点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来学习感兴趣的知识。另一种情形是,由于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一些学校只能采取挤时间的办法,造成学生在校时间过长。笔者抄录了某校一位学生的作息时间表:早晨起床5:20,早操5:40—6:00,第一节课6:10—7:00,第二节7:10—8:00;上午预备9:20,第一节9:30—10:20,第二节10:30—11:20,课间操11:20—11:40,第三节11:40—12:30;下午预备13:50,第一节14:00—14:50,第二节15:00—15:50,第三节16:00—16:50;晚上预备18:20,第一节18:30—19:20,第二节课19:30—20:20。从这张时间表可以看出,学生每天上10节课,一日三餐的时间不足4小时,学生每天在校时间长达15个小时。超课时排课现象,在农村学校十分普遍,相当部分学校星期六还在上课,周课时总量超过规定的50%,学生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一位女生向笔者诉苦,连洗头的时间都没有。这种撇开课程表,肆意加时加量的做法,不仅践踏了课程表的科学性,更为严重的是,它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

三、建议

(一)要有明确的课程理念或指导思想

课程表只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实施手段,它的背后却存在着课程决策者的行动理念,不管这种理念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明确的还是隐含的。当学校在讨论编制课程表时,首先要明确我们的课程理念或指导思想是什么,这是课程表的灵魂。这一问题被弄清楚了,编制课程表就有了方向。否则,在处理其他复杂的问题或关系时,我们就会受制于具体的细节。考察世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动向,我们注意到:课程的机会平等、课程的弹性化、跨学科的综合化、课程的人性化,是世界课程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课程改革符合课程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为学校编制课程表指明了方向。而在原来的课程表的安排中,“课程”一词通常被理解为“学科”,为保证学科的系统性,因此课程表更多地考虑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了学生和教师的要求。而事实上这只是一种重教学轻课程思想的反映。随着课程论的兴起,课程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现代课程观强调儿童的主体参与性、课程的过程性和体验性等思想已成为多数教育家的共识。课程观的这种转变必然要求我们在课程表的编排方面作出相应的变革。

(二)明确课程表决策者及相应职责

课程表到底由谁来定?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曾经对某市50多所中小学编排课程表的行政人员进行了调查访问,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在“谁应对课程表编排起决定作用?”这一栏中选择了“教务行政人员”这一选项。从以上的调查分析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学在编制课程表过程中还是以“行政决定”为主,这需要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作进一步的改进,以便更好地适应并推进课程改革。为了能显示课程表编制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学校应成立一个类似于“课程表编制委员会”的常设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应包括校长、教务行政人员、课程学者、教师学生代表、家长社区代表等多方人员,共同参与、和谐对话,对课程表编制形成决策。校长是课程表的主要决定者和责任人,校长在课程表编制中的任务是坚持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严肃性,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协调各种关系。教务行政人员是课程表编制的具体操作者,其主要任务是制订计划,分析各种因素,了解各方人士的意见建议,完成课程表的编制以及负责对有关人员进行指导、解释、协调等工作。课程学者相当于国外的课程顾问(Curriculum Consultant), 是一位在课程理论和技能方面颇有影响,或者说是一位学识渊博、足智多谋的人,他主要对课程表编制提供建议和帮助。教师和学生代表是课程表的执行者和受惠者,其主要任务是对课程表进行评价,以及提供课程表执行的反馈意见。学生家长及社区代表对学校课程表应有知情权、评价权和建议权,并有责任为编制课程表提供各种资源上的支持。

(三)充分考虑课时安排弹性因素

在我国的中小学里,几乎都是统一的时刻表、划一的课时长度,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下面的这些情况:美术课上,学生刚调完色彩,下课铃声就响了,教师只能结束上课,学生也只能匆匆放下画笔;语文课上,教师与学生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阅读课文以等待下课铃声……这些情况的出现,表明目前我们的课程表在课时安排上还缺乏足够的弹性。尤其当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引入学校后,每次学习活动的方式、时间都会依据任务不同而发生变化,因而提高课时弹性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如何才能体现课时安排的弹性呢?最为常见的模式就是将“课段”(block time)这一概念引入课程表中。① 即课程表打破原先一律以课时为单位(每节课45分钟)的结构,加入一些以“课段”为单位的课。可以是两个课时(90分钟)作为一课段,也可以是两个半课时或三个课时等等,总之可以依据具体各门课的特点与需求来适当调整课段的时间。虽然每次上课的时间增长了,但每周上课的次数会相应减少以保证总课时量的平衡。

表3 美国加州圣塔摩尼加综合学区小学课程表

(四、五、六年级)[4]

种类

计划A

种类

计划B

时间

时间

8:45—8:50

早会8:45—8:50

早会

8:50—10:15 社会科等(包含 8:50—9:50

算术

理科、健康、美 9:50—10:10 音乐

术)10:10—10:20 休息

10:15—10:25 休息10:20—10:45 体育

10:25—10:50 体育10:45—11:10 语言的学习

10:50—11:10 音乐11:10—11:35 拼写、写字

11:10—11:35 拼写、写字

11:35—12:20 午餐11:35—12:20 午餐

12:20—13:20 阅读与文学 12:20—13:50 社会科等(包

13:20—13:50 语言的学习 含理科、健康、

13:50—14:00 休息

美术)

14:00—15:00 算术13:50—14:00 休息

14:00—15:00 阅读与文学

我们可以在一个“课段”中安排一门课,比如美术、舞蹈、综合实践活动或研究性学习等,以保证每次活动能有效而持续地进行。也可以在一个“课段”时间内安排几门课,每门课在“课段”中具体占多少时间、占的是哪部分时间则是灵活的,在课程表中不会反映出来,而是根据每天具体的学习安排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当然每门课一学年的课时总量要有所保证。具体的操作是先建立一个“教学小组”(teaching teams),可以由一个年级的几位任课教师组成,他们共同负责他们所任教的一些年级。在课表中,将原先分配给这几位任课教师的课时组合成“课段”,每课段的教学任务由教学小组共同安排。这样的操作使课表能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而作出调整。

除了将“课段”概念引入课程表中,还可以通过调整一天的时间安排、一节课的课时长短使课表更富有弹性。表3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收稿日期:2005—10—20;修回日期:2006—01—09

注释:

① 参见http://www.accesseric.org/block scheduling:Karen Irmsher,Block Scheduling.

标签:;  ;  ;  ;  

课程:问题与建议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