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义分析伊斯兰教走向世界的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斯兰教论文,教义论文,走向世界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 B968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伊斯兰教最为年轻。可以说,伊斯兰教产生时,佛教、基督教都已突破其发源地的禁锢,向周边甚至更远的地区传播,并在这些地区拥有大批的信徒。但这二者走向世界的过程几乎均在其自身痛苦挣扎了近三百年并仰赖世俗权势的扶持才得以酝酿成熟。而伊斯兰教则在其创始人穆罕默德在世时就显示出勃勃生机,孕育着向外夺取生路的锋芒,并在其后的短短时期内,就冲破了西亚、北非等地的犹太教、基督教势力,成为这些地区居民永久信奉的宗教,并以西亚、北非为中心,伊斯兰教辐射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世界性的宗教。正如弗兰克·惠林所言:“与任何宗教相比,伊斯兰教传播之快是惊人的。”(注:弗兰克·惠林《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传教移植的比较宗教研究》,《世界宗教资料》1983年第3期。)究其原因,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似乎都摆脱不开中世纪阿拉伯人的对外大规模军事扩张,笔者认为,伊斯兰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宗教,起关键作用的是伊斯兰教教义。如果没有这一因素,单凭刀剑只能使被征服地区的人民迫于淫威而暂时屈服,决不会巩固和持久,不会成为一种民族的心理积淀。笔者即欲从伊斯兰教自身精神和特性来挖掘其很快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内在原因。不妥之外,敬请同仁指正。
一、伊斯兰教教义认主独一的普世性
伊斯兰教源于人烟稀少,以沙漠为主要地理概貌的阿拉伯半岛。当时沙漠生活的不稳定性和冒险性,造成阿拉伯人的多神崇拜,大至自然天体,小如石头泉水,都分别被阿拉伯人看作是神灵的栖居所在而受到崇奉。伊斯兰教就是在与强大的多神崇拜的斗争与较量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伊斯兰教首要的最基本的信条就是认主独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这句清真言是每个穆斯林呱呱坠地时听到的第一声祝福,也是每位穆斯林告别人生得到的最后祝福,其使用频率之高足以表明伊斯兰教特别强调认主独一的坚定信念。的确,在世界三大一神教中,伊斯兰教对于宇宙一神的信仰,比犹太教、基督教更加坚决、朴实,其禁止偶像崇拜也更为严厉、彻底。在伊斯兰教中最恶劣的、不可饶恕的罪恶就是崇拜多神和偶像意义上的以物配主。《古兰经》曰“谁以物配主,谁已犯大罪了”(4:48)(注:数字表示《古兰经》的章、节, 下同)“谁以物配主,真主必禁止谁入乐园,他的归宿是火狱,不义的人,绝没有任何援助者”(5:72)。穆罕默德坚持偶像崇拜者必罚入火狱, 即使是亲生父母也不例外,因而,就是在他刚创立伊斯兰教,势单力薄之时,甚至面临生命危险也决不以放弃—神信仰而求得保护,显示了其禁止偶像崇拜的严峻态度。这种坚定的一神思想从没有丝毫动摇。630 年,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后,第一件事就是坚决捣毁克尔白殿的偶像,彻底清除多神信仰的痕迹,只保留“黑石”作为伊斯兰教的圣物,这一象征性的行为向世人表明伊斯兰教是较为彻底的一神教。《古兰经》中也多次强调“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真主安拉是宇宙间唯一的神明。“除安拉外,假若天地间还有许多神明,那末,天地必定破坏了。”(21:22)“安拉没有收养任何儿子,也没有任何神灵与他同等。否则,每个神灵必独占他所创造者,他们也必优胜劣败,赞颂安拉,超乎他们的描叙。”(23:91)可见,认主独一是伊斯兰的灵魂。认主独一原则在伊斯兰教的所有教义中渗透、流通,就象水在植物中流通,神经贯穿于体内一样。
真主安拉是宇宙的唯一真神,它是万物的创造者。大到天体、人类,小至地上的一只蚂蚁都基于安拉的恩赐而存在。假若安拉意欲毁灭它们,则任何人都无法保护它们。安拉是全知全能的,“他确是全聪的,确是全明的”(42:11),但他又“确是至容的,确是至赦的”(35:41),它有多种属性但主要属性是怜悯和谅解。尽管安拉创造了万物,但它却并没有以造物主的身份居功自傲,呈给世人一幅暴君的专制面貌,反而更多地体现为万物的供给者和保护者,就象胸怀宽广的慈父,在其严厉的面孔背后洋溢着的却是宽厚、仁爱和理解。忧愁时,它给人以希望;焦虑时,它给予慰藉,它就跳动在你的心房,随时关注着你。所有虔诚的信士都会在安拉信念的指引下超越一切艰难险阻,平安抵达自己所憧憬的幸福彼岸。无怪乎穆罕默德·安萨里说,一个虔诚的信士,应会有如此热情洋溢的祈祷:“主啊!我只服从你,我只归信你,我只托靠你,我只归向你,只为你辩驳,只要求你判决,求你饶恕我从前干过的和以后犯的罪恶,公开的和秘密的罪恶,你比我更清楚的错误吧!你可以使一切向前,可以使一切向后,真应受拜者,唯有你。”(注:穆罕默德·安萨里《穆斯林的信仰》,清真寺内部资料,第61页。)
安拉是慈悲的,安拉的恩赐是宽广的,它面向全人类、没有种族、肤色和地域之分,全世界的人都是安拉的孩子,同享安拉的保护与祝福。先知穆罕默德警告人们说“你们要知道所有的人都是安拉的被创造物,你们要知道你们应该公平地对待人们——黑人、白人、红色人、黄色人、阿拉伯人和非阿拉伯人。”(注:加法尔·哈迪《伊斯兰信仰学教程》,清真寺内部资料,第61页。)只有“爱人如己者,才是真信士”(注:优素福·克尔塔威《伊斯兰基本特色》,清真寺内部资料,第79页。)可见,在早期伊斯兰教中不存在困扰当今世界的顽症之一——种族主义,安拉对所有的人种一律张开怀抱,笑纳他们的善行,这正是我们今天依然在追求的一种美德。它再次表明穆罕默德所宣传的伊斯兰教,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比较强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它象一盏明灯照亮了当时处于黑暗时代的阿拉伯半岛,而且,它将继续指引信徒放眼世界,关注全人类。
为了使信徒时刻不忘博爱精神,突出安拉的普世特性,先知穆罕默德在辞朝时再次强调“人们啊!你们的主是一个,你们的始祖是一个。阿拉伯人不比外族人优越;外族人也不比阿拉伯人优越;白种人不比黑种人优越;黑种人也不比白种人优越。”这段演讲表明穆圣深知安拉的恩赐并没有局限于他所代表的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是安拉的选民,其他民族、种族也倍受安拉青睐,安拉是全世界的主,是大家的保护神。《古兰经》首句曰“全世界的主,我们只崇拜你,只求你佑助,求你引导我们上正路”(1:2—6 )这就是说,尽管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但其所信奉的安拉却是“全世界的主”。既不是某一部落的、也不是某一民族的,这就冲破了血缘的关系和民族的局限,具有世界宗教的特征。举凡世界宗教都要强调其自身的超民族、超国家的普世性,伊斯兰教具备了这一特征。
二、伊斯兰教教义的理性主义与平等精神
尽管伊斯兰教要极力论证安拉的绝对独一,但伊斯兰教同样宣布:安拉优待人,赋予人美好的形态与优美的构造,并把灵魂的成份特赐予人。可见,在伊斯兰教看来,人是独树一帜,备受安拉宠爱的。《古兰经》曰“我确已把人造成具有最美的形态”(95:4 )“他最初用泥土创造人,然后用溅水的精华创造他的子孙。然后使他健全,并将他的精神吹在他的身体中。”(32:7—9)这更进一步指明,在人的体内涌奔着真主的精神,或者说,人的精神是最高的主宰真主的精神的具体体现,《古兰经》对人的赞美是不吝词句的,安拉对人是钟爱的,于是安拉创造整个宇宙为人服务。“真主为你们而制服海洋……以便你们寻求他的恩惠……他为你们而制服天地万物”(45:12—13)更为甚者,《古兰经》竟然还说:“他使你们成为大地上的代治者”由此,人从安拉的被造物上升为安拉的“代治者”,这一身份的改变无形中提高了人的价值和地位。这比基督教的原罪说更符合人性。在基督教中,人因其始祖亚当、夏娃背弃上帝而背上了沉重的原罪,人在获得智慧的时候失去了他们心爱的伊甸园,因而,人在现实生活中就需要不断地赎罪,对上帝总是心存一份负罪感,正如负债之人面对债权人总有一丝歉疚,哪怕此债权人是其至亲好友,这种感觉大大地打击了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相反,伊斯兰教却把人提到“代治者”的高度,肯定了人的尊严,从而从一个侧面促使人们扮演好这一角色。而要把现实人生这一场戏演得精彩、成功,伊斯兰教又要求你不要放弃大脑的功能,要用你的头脑来思索世界、探索人生。伊斯兰教中同样不乏理性主义的思想。《古兰经》常常要求人们睁开眼睛观察世界。“你说:你们要观察天地之间的森罗万象”(10:101 )穆罕默德也多次以明确的语言表明求学问是每个穆斯林终身不渝的天职,如,“求知,从摇篮到坟墓。”“哲理是穆民们失去的骆驼,必须寻找,哪怕到中国去”(注:高惠珠《阿拉伯的智慧:信仰与务实的交融》,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9页。)以此来开发当时尚处于文明边缘的阿拉伯人。在同一时期的宗教中,如此重视学习的并不多见。欧洲的中世纪可以说是基督教最为辉煌的时期,但它却是以推行蒙昧主义为基础的。它要求信士放弃理性,闭着眼睛聆听上帝的福音。因而,当时的欧洲,僧侣阶层几乎是唯一的识字阶层,他们垄断文化领域,扼制人们穷究宇宙、探索生命奥妙的欲望,他们用教会的森严与权威要求其信徒无条件地接受其教义,不得有丝毫的怀疑。也正因此,这一时期才被描绘为欧洲的“黑暗时代”。或许,是伊斯兰教最为年轻,吸取了犹太教、基督教的经验从而升华了自己的教义。无论如何,伊斯兰教欢迎探索。
在伊斯兰教教义中,不只理性主义吸引着人们,民主与平等精神也让人为之振奋。创教初始,麦加贵族曾挖空心思,使尽各种伎俩摧残摇篮中的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在饱啜苦水中体味到团结就是力量,而要拧成一根绳就必须对所有的信士一视同仁,绝不可有高下之分。他多次强调凡穆斯林皆为兄弟,主张“信士与迁士,如墙上之砖,互相维系,人们在安拉面前一律平等”(注:宝文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0页。)这种平等的观念突出地体现在朝觐期间,所有的人,不分等级贵贱均穿着同样的服饰,做着同样的祈祷,那是在真主的护佑下,各人种、各民族享受兄弟间手足之情的充分例证。这种平等的观念也同样体现在清真寺的布局中。在清真寺,没有为富人特设的位置,所有参与礼拜的信士均按“先来后到”的秩序排列,他们的鞋子都放在一起,有穷人的破旧布鞋、草鞋,富人的擦得油光锃亮的皮鞋,它们没有贵贱之分,正如它们的主人一样。在安拉面前没有尊卑、主仆之分,大家都是真主的信徒,进天园的机会均等。更何况,伊斯兰教奉行最先行善者最先进天园的原则,真主最喜爱的是最虔敬的人,而不问其肤色、种族。这种人人平等的观念无疑给那些贫苦无权的下层人士以一种心灵的安慰,吸引着他们选择伊斯兰教,求得人格上的平等。这种绵绵的兄弟情意和平等观念也对那些文明发展较早、专制权较为完备、等级森严的国家,如波斯帝国、拜占延帝国产生了诱人的魅力。在这些专制国家中,国王自称血管中流动的是神的血液,臣民避讳提及国王的尊姓大名,更不得斗胆直面国王,更不敢奢谈平等二字,在专制主义国家中,国王就是国王,永远高居在上,臣民就是臣民,只能俯首听命,哪怕是指鹿为马,也只能点头称是,完全一幅奴才的嘴脸,而这又与人性中求平等、求民主的心态相悖。这种被外来压力扭曲的心灵一旦触到一点平等的火花,立刻就会让心回归原位,而伊斯兰教中博爱平等的思想恰恰就是他们心灵的矫正器。
穆罕默德曾告诫人们:“你们不要屈从于暴虐的统治者,你们是生而自由的,你们中的任何人都不是你们的统治者和主人……你们是自由的,你们不应该成为那些剥夺你们利益的暴虐者的奴隶……除了安拉,,不要害怕别人,不要希冀别人的恩慈”(注:加法尔·哈迪《伊斯兰信仰学教程》,清真寺内部资料,第65页。)穆罕默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白德尔战役期间,穆圣在检阅整装待发的部队时,发现有一名士兵站出了队列,就用手中端着的木杯顶着士兵的肚子命其归队。士兵在归队后说道:“安拉的使者!你弄疼我了!安拉确是以真理、正义派遣了你呀!”穆圣听后做出了让人吃惊的反应,他随即露出自己的肚子并把木杯递给士兵,说道:“你下达命令吧!”(注:阿里·团塔威《信仰的召唤——伊斯兰论》,清真寺内部资料,第162页。 )试想,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竟敢在大庭广众面前直言冲撞军队的统帅,可结果非但没有遭到惩罚,反而让其惩罚统帅,可见其民主、仁爱与大度。无怪乎美国应用物理学家迈克尔·哈特确信“穆罕默德是全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注:M·A·拉希姆《伊斯兰——所有先知的宗教》,清真寺内部资料,第4页。)有这样的使者作榜样, 人们有理由相信选择伊斯兰教是正确的。
三、伊斯兰教教义简单明了,易于运作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伊斯兰教的教义最为简单,它不像其它宗教那样需要不断的学习、反省和作出巨大的牺牲。它的教义中没有像基督教那样的原罪说,故而人不必拘泥于与生俱来的原罪的困惑中;也没有像佛教那样基于十二因缘的轮回转世说,故而人也不必束缚在业报轮回的残酷法轮上。伊斯兰教明确宣布人只对自己负责,“各人犯罪,自己负责”(6:164)而且是以自己的能力为限。任何人都无权赦免别人的罪,无权替他人救赎,这就彻底推翻了人与主之间的神权中介,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真主安拉沟通,安拉为所有的信士敞开他的门径,任何一个信士都可以直接与安拉对话。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也同大家一样,是个凡人,也会象常人一样生老病死。因此,尽管穆罕默德地位显赫,使命崇高,但也不能成为信徒崇奉的对象,在穆罕默德的葬礼上,第一位正统哈里发艾卜·伯克尔曾说:“听着,人民,如果有人崇拜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已经死了;如果有人崇拜安拉,他还活着,没有死。”(注:(美):L·M·霍普夫《世界宗教》,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第293页。)这一席话表明穆罕默德不是神,他只是安拉的使者。《古兰经》记载穆罕默德曾做出这样的自我评价:“我不对你们说,我有真主的一切宝藏,我也不对你们说:‘我能知幽玄’”(6:50 )“我不能为我自己主持祸福,除非真主意欲”(10:49),这就告诉人们,如果穆罕默德,这位被称为封印先知的使者也和凡人一样,那么,谁还能站出来谎称他与真主有特殊联系呢?先知穆罕默德甚至告诫他心爱的女儿法蒂玛,她在末日审判时,也不能指望他去为她说情,她必须依靠自己的行为和信仰,靠自己来寻求得救。用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希望就在自己的脚下,全看你如何把握。既然命运由自己掌握,同时又能享受安拉的恩赐,还有什么理由不皈依伊斯兰教呢?更何况皈依的方式又是如此简单,你只需当众念诵一次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就被承认为穆斯林,就可以分享穆斯林大家庭的快乐。任何人只要遵守五功,课修善功,就是称职的受安拉喜爱的穆斯林。而这五功的礼仪,在实际操作中也较为灵活,如礼拜前的大净、小净,对每一个做礼拜的穆斯林来说都很重要,但在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也可以沙代净。再如斋功,本应是每个成年穆斯林应尽的义务,但体弱多病者、旅行者及哺乳的母亲等等,也可以不守斋戒或延缓斋戒。《古兰经》明确告诉大家“安拉要你们便利,不要你们困难”(2:185),这样穆斯林就取得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自由,从而方便了人们的实际生活,也使一条条看似苛刻的清规戒律变得和蔼可亲,易于接受。《古兰经》中也多次肯定这种灵活应变的必要性,如,“他只禁戒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凡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人,[虽吃禁物]毫无罪过;因为安拉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2:173),这无异于肯定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为生存所迫,穆斯林否认宗教身份,隐瞒内心信仰都可以得到安拉赦免,先知穆罕默德曾对自己所献身的宗教有过这样一个评语“这个宗教简便易行,谁都会被其征服。”(注:(埃及)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一册,第342页。 )穆圣一语道破伊斯兰教之所以能在征服人心的过程中战胜竞争对手的奥妙。
四、伊斯兰教教义强调既修来世、又重今生
信仰后世、信仰末日是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之一。在《古兰经》中凡提及信仰安拉之处,一般都要与信仰末日相连。在末日来临之际,天园与火狱之门将同时打开,呈给世人的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在天园中,有永不变味的奶河,有浓烈芳醇的酒河,有纯净甘甜的蜜河;更有顾自流盼的仙女;俊美清秀的僮仆……入住乐园之民,将与自己的伴侣“共沐荫凉,斜倚于床”,他们心无介蒂,和睦相处,在他们的脸庞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而火狱中的情景却令人毛骨悚然,被罚入火狱的罪人将永受烧灼之苦,果腹之物只能是毒树上的恶果,解渴之水是一种让人“梗塞难咽”的脓汁,饮用后常令人更加口渴难忍,仿佛骄阳灸烤下干裂的土地,急切盼望清泉流过,但在火狱中等待他们的却是沸水滚汤劈头盖脸泼下,于是,“皮肤内脏,全被溶化”(22:20),安拉的惩罚是严厉的,安拉会令其换以新皮,继续接受审判。《古兰经》曰“既不判决他们,置于死地,又不减刑轻饶”真可谓永坠苦海,不得脱身。作为现实之人,我们如何在末日审判时远离火狱永居乐园呢?单靠希冀、期盼是无法做到的,安拉是全能的,它自有一架公正的天平,人的全部行为都将在这架天平上称算清楚,凡意欲进入天园之人,必须响应安拉,力行善功,至少也要弃绝恶行,不随恶念。《古兰经》曰“信道而且行善者,必将享受极乐园,而永居其中”(31:8—9)“行一个小蚂蚁重的善事者,将见其善报,作一个小蚂蚁重的恶事者,将见其恶报”(99:7—8)。可见,善事就是在今世为后世而积累的盘缠,今世的善功在后世将硕果累累。这就是说,伊斯兰教在今世行善和后世获得幸福之间建立了坚实的纽带,同样,将这一纽带建立于作恶和遭受惩罚之间。于是,信仰末日审判自然促使人们行善积德以期回赐;远离邪恶以防惩罚,这样的内省帮助信徒趋善避恶,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一定的作用。
尽管伊斯兰教极重视后世,但它又号召信徒别放弃今生。伊斯兰教不是出世的宗教,《古兰经》允诺穆斯林的两世(今世和后世)生活,求得两世吉庆,既看重来世,又不放弃对现世幸福的追求。伊斯兰教的这种实践性、现实性体现在穆罕默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中“信仰真主,并拴好你的骆驼”(注:M·A·拉希姆《伊斯兰——所有先知的宗教》,清真寺内部资料,第140页。 )这种信仰与务实的高度契合表明伊斯兰教与别的世界性宗教不同之处是,它重视人的现实物质利益。《古兰经》上就说: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安拉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你说“安拉为他的臣民而创造的服饰和佳美的食物,谁能禁止他们去享受呢?”(7:31—32)可见,伊斯兰教并不提倡禁欲, 而在基督教中,自从亚当、夏娃偷食禁果后,“人欲”便成为人类原罪的最初动因,所以在其最兴盛的中世纪它鼓吹禁欲,鼓吹与世隔绝,以摧残肉体的方式来保护精神。佛教更是认为大千世界,苦海无边,苦的根源就在于欲。要达到无苦涅槃境界,必须灭欲。在伊斯兰教中,人欲不再是罪,它成了人类幸福之源,奋斗之源。人若无欲,才是可怕的。“倘人类无欲,举世皆淡恬无聊……故欲者乃真主予人类最恩惠的赏赐,也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倘吾人民无欲,万物于我何用?”(注:高惠珠《阿拉伯的智慧:信仰与务实的交融》,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页。)因而,伊斯兰教教导信士充分享受一切允许享受的乐趣。先知穆罕默德是穆斯林的表率,他曾明确表示摒弃禁欲主义。据艾哈迈德·爱敏记载,有一位叫阿卜杜拉·木·阿慕尔的穆斯林意欲不睡觉,不吃饭,也不对家人尽义务而打算一心一意只敬慕真主。当穆圣知道此事后告诉他:“阿卜杜拉呀,你比真主的使者做得还好,因为真主的使者既把斋又吃饭,又吃肉,又要履行对家人的义务。阿卜杜拉呀,你确实对不起真主,对不起你的身体,也对不起你的家人”(注:(埃及)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一册,第343 页。)可见,穆罕默德自己也没有断绝人间烟火,更不醉心于出家、苦行和忍饥挨饿。因而,在伊斯兰教中没有出家制度,没有修道院,没有出家的修士与修女。这在三大宗教中让人耳目一新。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禁欲与抛弃红尘都被认为是圣行而大加赞美,但伊斯兰教却鼓励信士热爱生活,投身于火热的世俗生活。《古兰经》曰“真主以你们的同类做你们的妻子,并将你们从妻子创造儿孙”(24:32)可见结婚是被《古兰经》规定了的神圣诫命之一,也充分表明伊斯兰教是入世的宗教,这种参与世俗生活的积极性也可以从建筑清真寺的地理位置中反映出来。一般清真寺为了方便人们的聚礼,都选在人口集中的闹市区,与熙熙嚷嚷的世欲生活融为一体,而不像修道院、寺院都修建在深山老林中,远离喧嚣的人群,这本身就笼罩了一层神秘感、肃穆感。当然,同时它也要求久居其中的信士断绝欲望,甘守淡泊,隐世潜修。伊斯兰教则不要求信士隐遁某地,度其一生,反而要求他们积极参与生活。因为真主赏识奋斗人生之人,故而每个穆斯林都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开拓生活,建设生活,以发掘安拉赋予大地的宝藏,进而享受生活。这样,信仰真主就不再是一种盲目的,纯精神的追求,而是一种具体实在的人间日常行为的宗教体系,它具有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内容,吃饭、穿衣、生儿育女,做好工作,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都具有了信仰的意义。对此英国人詹森曾说“它是一种神灵和人类的总体,适于今生,也适于来世。”(注:高惠珠《阿拉伯的智慧:信仰与务实的交融》,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伊斯兰教也不例外,在其教义中也存在着一些妨碍穆斯林队伍进一步扩大的条款。如《古兰经》对于多神教徒和不信道者,不是积极争取他们皈依,而是号召信徒“你当避开以物配主的人”(6:106)对于这种回避消极的态度,《古兰经》是这样解释的“如果你的主意欲,大地上所有的人,必定都信道了。难道你要强迫众人都做信士吗?”(10:99)可见,《古兰经》把这种拒绝争取非穆斯林入教归纳为安拉的意图。笔者认为,这是以安拉的名义,掩盖了穆斯林怠于或恐于对非穆斯林做耐心细致的说服,达到以理服人,争取他们为教友的惰性心理,类似的条款无疑对伊斯兰教征服世界起了一定的掣肘作用,但它们不可能阻挡伊斯兰教大踏步走向世界,毕竟,它们在《古兰经》中还只是一个小的支流,不能算作伊斯兰教的主要教义。
综上所述,伊斯兰教之所以能迅速挤身于世界三大宗教之林,就在于它本身充满活力,在它的教义中有着更多的符合人性的内容,从而使其具有平静地征服人们心灵的力量。借用学者高惠珠的话,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合人性者亦得天下。”(注:高惠珠《阿拉伯的智慧:信仰与务实的交融》,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