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农村改革 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论文,健康发展论文,研讨会论文,农业发展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5月22—24日, 中共中央党校和农业部联合在京举办了“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理论研讨会”。与会同志紧紧围绕当前我国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提出了不少有新意的观点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党中央、国务院制订的“九五”及2010年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目标、政策和措施,既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又符合农业和农村的实际,是切实可行的。只要这些方针、政策和措施能得到全面落实,未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和目标一定能够顺利完成。
同时,同志们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当前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农业发展的思路。一种思路认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两大制约因素:一是资源紧缺的制约,即人多地少;二是体制的制约,即农业面临着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市场缺陷和计划体制的“双重风险”。因此,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第二种思路认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三大根本问题:一是人口问题;二是土地问题;三是粮食问题。三大问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它问题都是由这三大问题派生出来的。因此,未来农业发展必须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即控制人口,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狠抓粮食生产。第三种思路认为,未来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矛盾:一是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使得农产品的增长空间日趋变小;二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使得农业很难实现规模经营,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农产品成本不断上升,收益持续下降;四是农业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农产品的增长;五是科技发展滞后、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因此,今后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重点保证和扶持粮食生产,注重提高农产品的单产,并根据居民食品结构的变化调整生产结构。相应的对策,一是严格控制非农占地,确保主要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二是改造中低产田,开发宜农荒地;三是加快农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入,搞好农业基本建设;五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
与会同志还讨论了工农业协调发展问题,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必须借鉴国外实现工业化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当前应该特别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采取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我国工业化必须是在保证农业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进行。
在讨论我国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道路问题时,与会同志认为,邓小平同志“两个飞跃”的观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指明了我国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的总方向。实现“两个飞跃”,很重要的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又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应同步发展。结合我国实际,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以科技为先导;农村工业化必须以乡镇企业为依托,主要依靠农民自己去实现;农村城市化必须以发展小城镇、小城市为主体。有的同志还特别强调,当前必须十分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分析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
二、关于深化改革、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深化改革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培育和搞活市场主体、健全市场体系、发展中介组织、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逐步建立起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市场机制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对农业保护的条件下对农村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但是,在从哪里入手或者以什么为重点来深化改革、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问题上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强调培育和搞活市场主体是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所在,当前应该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特别是土地产权制度入手,在充分尊重农户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组合,以便更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农村股份合作制是活跃农村市场主体的一种重要形式,应加强引导和规范。第二种观点认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遇到的突出问题是流通不畅,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不能有效地发挥。因此,要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应放在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上,必须注重培育要素市场,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商品市场要形成网络。第三种观点认为,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农业既会受到市场调节盲目性的影响,又会遭到政府不合适的干预。因此,当前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建立健全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体系和保护体系、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上。另外还有同志认为,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当前农业面临的比较效益低、劳动力过剩、生产规模狭小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载体,深化改革的重点应是推动农业实现产业化。
三、关于如何保证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和农民收入较快增加问题
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如何完成“九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问题,也是这次会议讨论的热点之一。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实现农产品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在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首先要抓好种植业、确保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解决好农民温饱和市场供给问题。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兴办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粮食问题在这次研讨会上尤为受重视,同志们认为,中国人完全能够养活自己,粮食是可以自给的。但是,实现粮食增产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如何保证粮食供给问题上,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必须依靠自己,达到粮食自给,粮食与其它工业品不同,它不仅是商品,而且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产品,如果认为缺口可以靠进口弥补而忽视了对本国耕地、农业生产的保护,忽视了增强自身的粮食生产能力,是行不通的。对实现粮食的有效供给,既要从经济上考虑,也要从政治上考虑。另一种意见认为,粮食供给靠什么,要从工业化进程的经验来考虑。一般来说在工业化中期,粮食进口不可避免。进口粮食,不是靠施舍,是商品等价交换,不存在由别人养活的问题。从经济的比较利益来看,当前进口是有利的。目前,世界粮食禁运很厉害,进口比较困难,进口粮食不会危及国家安全。因而,能进口还是要进口。
与会同志还分析了解决粮食问题存在的困难,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多数同志认为粮食问题主要是生产问题,应保证种植面积、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单产,以完成粮食增产任务。有的同志认为,粮食问题的关键在于流通不畅,必须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搞活粮食流通。有的同志认为,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调整食物结构,以减少对粮食的需求,是缓解粮食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还有同志提出,改变畜牧业饲养方式,大力发展草食动物,实行规模化、集约化饲养,以减少对粮食的消费,也是缓解粮食问题的重要措施。有些同志还分析了我国粮食的中长期供求问题,提出增加储备、地区调剂、适当进口,以实现中长期平衡。有的同志还分析“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的利和弊,认为这一措施虽可增加地方生产粮食的责任,但不利于搞活粮食流通、形成全国统一市场。
一些同志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的变化,指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增长缓慢、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有的同志认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是改革的效应减弱、劳动资源的严重浪费、市场建设滞后、农业投入不足、农民负担过重等等,并提出了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等解决问题的对策。
另外,有些同志还分析了农村的贫困问题,找出了农村贫困及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发展落后地区经济、促进贫困人口尽快脱贫的措施。
四、关于农业产业化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
与会同志认为,农业产业化可以帮助农户进入市场,促进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农户、企业的投入积极性,推动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转变,并且不受地域限制,因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同志们还总结了各地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具备的条件,并讨论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具体措施。有的同志认为,实现农业产业化首先是组织体制的变革,即实现贸工农一体化。另有同志认为,当前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形式是“农户+企业”,很不稳定,必须注意培育有实力的大企业,实现政府引导企业,企业联结农户。还有部分同志认为,农业产业化首先要市场化,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改革和组建新的组织机构,建立新的经营方式,要有一定的生产力发展基础。生产力发展不到一定程度,不宜实行产业化。
关于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同志们提出了不少具体措施。主要是:调动国家、集体、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依法保护耕地,开垦宜农荒地、提高复种指数,改造中低产田;强化科技兴农,突出抓好“种子工程”;搞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森林资源,保护原始森林,发展人工林;加快发展以化肥为重点的农用工业;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同志们还提出了每项措施的具体实施方案。特别是在科技兴农、增加农业投入和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五、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乡镇企业发展问题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我国的富余劳动力应该以“就地”转移为主,主要还得靠发展乡镇企业。同时,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同志们还讨论了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有的同志还分析和预测了未来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及转移前景。还有些同志认为,我国农村处在劳动力的剩余与不足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根据现有耕地面积和现行耕作方式,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十分缺乏。出路在于坚持“科教兴农”,普及教育,普及科学技术培训,同时,引导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拓宽生产经营门路,一方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另一方面自行消化剩余劳动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建设小城镇,引导地区间的劳动力合理流动来解决劳动力剩余与不足的矛盾。
关于乡镇企业发展问题,与会同志提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前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分内外两个方面:从外部环境来看,乡镇企业面临资金紧缺、税赋加重、不合理负担沉重、与主管部门关系不顺、法制不健全等问题;从内部看,乡镇企业经营机制需要完善和发展,管理混乱,安全措施差,环境污染严重,一些企业亏损也不容忽视。发展的对策思路是转变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注重经济效益,坚持发展提高。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前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一是产权不明晰、政企不分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经营者的选择范围狭窄,企业内部“近亲繁殖”日益加剧;三是缺少走向大市场的气魄。相应的对策思路是乡镇企业应该走出乡镇办企业。另外,有的同志还分析总结了乡镇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标签:农业论文; 农民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村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