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化技术创新机制研究论文

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化技术创新机制研究

齐晶晶 崔 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 本文在分析生态化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创新区别的基础上,基于循环经济的理论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创新机制进行分析,并从企业层面、区域层面、全社会层面对其创新系统进行构建,提出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变的政策建议:完善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各级政府建立相关的财政支持制度,加大观念教育的作用机制以及建立赏罚分明的监督机制。

关键词: 生态化技术创新;循环经济;创新机制;创新系统

一、引言

熊彼特1912 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理论,之后创新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和技术哲学等领域,理论流派上形成了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区域创新系统学派等,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索罗等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函数,技术创新是内生变量之一;新熊彼特学派的代表人物曼斯菲尔德、卡曼等认为,在经济发展中,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企业家的才能、市场结构以及企业的组织行为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制度创新学派的代表人物诺斯等人认为,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明晰的产权制度,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是,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影响前者;区域创新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纳尔逊等人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整体。

以上四个学派对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促进了对技术创新实践的指导,对各国技术创新管理政策的制定也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这四种技术创新理论在生产过程中均追求单一的利润最大化,遵循线性非循环的生产流程,单一的以特定的市场需要作为技术创新的唯一导向,这使得技术创新虽然促进了经济增长,却引起了物种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等负面的效应,导致了生态和社会的危机。提倡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发展,把生态和社会效益纳入技术创新的目标评价体系,是在重视技术创新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进一步追求包括经济增长、社会生态和谐有序、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的效益,即追求经济效益最高、社会效益最好、生态效益最优的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与传统的技术创新相比,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目标更加完善,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了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变,如Wassily(1991)、刘琪(2004)、陈甬军(2006)、尹艳冰(2010)均强调生态化技术创新应该向复杂性循环经济技术范式转变,在此为前提展开研究,集中于循环经济技术模式下创新主体具有生态理性的行为规范。李广培等(2011)研究了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分析了五个维度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制度分析的框架,并且研究了生态化技术创新制度结构和功能的理论框架;廖丽平等(2016)研究了低碳战略的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效率,分析了各个因素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影响,提出了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效率改进的途径;詹志华和董皓(2017)认为技术创新在功能上和系统上具有双重生态意蕴,应改变二者独立的状态,进行必要的整合。

综上,研究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文献比较多,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基于企业内部管理层面促进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转变,基于消费者行为导向层面促成技术创新生态化,基于制度约束机制设计的层面来推动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实现。这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实现模式,但是技术创新生态失灵的问题,往往与创新企业、消费者生态非理性以及生态技术创新制度约束无效有关,所以,单一依靠市场或单一依靠政府,都不能形成自组织的技术创新生态失灵校正机制,需要系统的对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转变机制进行研究,对生态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进行分析,辅之以相应的制度环境来推动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变。

教师要以概念学习为核心,结合概念学习策略和实验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紧扣重要概念,并层层递进地设计实验环节,为学生提供概念学习的框架,帮助每一位学生自主探究、形成并深入理解重要概念。

二、传统技术创新和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比较分析

图1 分析了创新的基本模式,图2 则较为细致地分析了相关主体技术创新的行为机制。开展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第一步是创新源,受理论探索或应用目的的启示,产生新构想,新构想在环境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试验和论证。第二步是生态设计,也是生态化技术创新知识系统化的过程,第一步通过启发、构想、论证和实验得到相关的技术发明,形成专利,审议并且授予专利,技术创新的新知识产生。其中,受应用目的启示产生的技术发明过程,相当于试验发展;受理论探索启示产生的技术发明过程,相当于应用研究;事实上,在很多时候,两者是交叉的,难以区分。第三步是工程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注意清洁生产,要求创新主体采用清洁的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的生产设备,尽可能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防止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和有毒有害物品的泄漏。第四步是绿色营销,创新主体在创新的全过程中贯彻绿色营销的理念,准确预测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弹性生产以减少积压和浪费,在营销过程中引导消费者,扩大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树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环保形象。第五步是进入消费市场,产品进入市场以后,还要贯彻重复利用的理念,引导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要反复使用,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提高产品的利用率。第六步是资源的再生,传统的技术创新,创新生产流程的终端是废物、垃圾,生态化技术创新,使用完毕的产品是再生的资源,这一方面节约了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六个步骤,分别是环境评价、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绿色营销、重复利用和再生资源,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流、知识流、信息流进行正向和逆向的循环,推动了技术创新的实现。同时,在此过程中,需要伴随着明确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全面的评价监督机制,从而保证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二)在政府决策层面,各级政府要坚定本地区的核心文化特色,并且要协调统一,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贵州省有多彩贵州之称,这个多彩即体现在文化的多样性上。首先,各级政府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坚定本区域文化特色为何核心发展理念,充分开发本区域的特色文化资源。其次,通过各级政府与各级开发机构的统一与协调,对“古苗疆走廊”沿线的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与开发,避免出现同质化现象。最后,要营造良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环境,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发展,避免出现传统文化的断代与消失,为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第一,在创新目的方面,传统的技术创新单一追求经济利益,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经济利润的最大化。生态化技术创新不仅追求经济利益,也以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因此,生态化技术创新更加符合人类长远的发展要求。

整整一周,他没有联系她。她也没有主动发一个短信过去。很多次,手机握在手里被沁出了汗,可终究还是放下。她知道自己在拿架子,她二十多年来受的教育让她只能拿架子。她做不到嬉皮笑脸地打个电话去:嘿,是我啦。我是谁?就是上次和你上床的那个啦!

第三,在创新成果方面,传统的技术创新提高了对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能力,以此推动经济的增长。生态化技术创新是一种循环的生产模式,重视资源的利用和再生,以及产品生产的社会环境效应,所以,生态化技术创新会提高基础研究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表1 传统技术创新与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比较分析

第四,在创新体系方面,传统技术创新的创新要素主要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它的创新系统重视这些要素的协调整合。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利益分配和评价监督机制,这就要求系统内各功能单位的协调和系统的整体性,因此系统协调性更强。形成稳定的生态化技术创新系统要求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社会(大循环)层面的全面发展,其中,企业(小循环)是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关键层面,它是形成区域和社会层面循环经济的前提。

上述分析了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创新机制和创新体系,它要求创新主体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动的技术创新模式,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在共生和代谢关系下形成循环的技术创新系统。这种模式的研究和设计固然重要,但同时需要良好的制度与政策加以约束,从而在提高技术创新经济利益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

第五,在稳定性方面,传统的技术创新,其创新一旦形成,进入生产流程,稳定性就比较好。生态化技术创新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容易形成“搭便车”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完全量化创新主体的收益,影响了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所以稳定性相对较差,这就需要相关的制度,规制生态化技术创新,这也是生态化技术创新作用机制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创新机制

1.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传统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而且,由于它的非线性循环经济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影响因素还包括利益分配和评价监督机制。首先对各个因素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第四,利益分配。这是传统技术创新不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因为传统的技术创新成果具有创新主体专有性,外部经济效应并不强,所以利益分配是具体的、确定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效应,“搭便车”现象比较严重,容易造成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和不到位,从而影响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所以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需要充分考虑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包括报酬与保障机制两个方面,报酬制度主要包括产权制度,激励制度、技术创新成果交易制度和技术创新外部性内部化机制。保障机制就是政府针对创新收益和创新风险的补偿机制。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从根本上保障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变。

第二,创新资源。创新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物质资源主要是指自然资源,非物质资源包括知识、技术、资金等。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物质流的循环,在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非物质资源可以促进物质投入的节约,并且减少生产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扰动,改变传统直线形的经济流程,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目的。

第三,创新环境。创新环境包括创新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创新所在地区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创新的软环境也是创新的氛围,它是创新主体对环境创新特性的主观知觉与描述,这种知觉会影响个体的动机、态度、信念、价值观和创新行为,最终影响整体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制度环境、经济环境、信息环境和市场环境。

第一,创新主体。与传统的技术创新相似,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创新主体也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所不同的是,创新主体的职能更加复杂,它对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生态责任,协调生态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生态化技术创新主体的职责及行为边界需要得到更加具体的界定。

生态化技术创新机制,强调创新主体在兼顾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技术的创新。本文基于循环经济分析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变,这就要求研究的平台是生态—经济的大体系,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综合性和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以及对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样,不仅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在经济上具有盈利性,也可体现经济利益、环境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所以,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创新体系分析,一方面需要分析企业(小循环)层面、区域(中循环)层面、全社会(大循环)层面参与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另一方面需要整合三者共同作用的创新系统,从而形成经济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第五,评价监督。生态化技术创新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广泛的外部性,所以 需要对技术创新生态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和有效监督。

综上所述,马克思全球化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路表明,在现当代条件下,任何国家或地区推进和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尤其是人的发展的现代化,既不能置身于资本逻辑所支配的全球化进程之外,也不能简单地迎合资本逻辑所支配的全球化路径,而是必须从现代社会形态总体性的纪元式变革高度去理解和把握全球化的深刻复杂变化规律及趋势,并由此超越“全球化”即“西方化”的单边主义思维方式以及“全球化”与“地方化”二元对立的机械论思维方式,把人类文明走向现代化的普遍性要求与各国实现现代化的特殊性条件有机统一起来,从而积极参与到利用资本来消灭资本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推进全球治理的伟大事业中去。

2.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模式如图1 所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这三者中,企业起到主导的作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常常会组成技术联盟,根据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发展适合自身的路径。主体的外围包括其它影响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因素,主要是资源、环境、资本、文化、政策和制度,它们是主体进行创新的支撑体,可以提高或降低生态化技术创新的速度,提升或者减少创新成果。除此之外,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对于技术创新的生态化也有重要影响,中介机构可以起到润滑或衔接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制度的确立或政策的制定进行调控,保证体系的稳定性和环境的适宜性,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生态化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创新氛围。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态化技术创新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创新模式,创新主体与外界进行频繁的物质、能量和知识的交流。

图1 生态化技术创新模式

图2 创新主体技术创新的行为机制

生态化技术创新较之传统的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与经济、社会、自然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方面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本文从创新目的、创新过程、创新成果、创新体系和稳定性等方面分析生态化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创新的区别(见表1)。

3.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创新体系

一座拦水大坝工程实体,通常是由坝身、涵管与溢洪道三大基本部件所组成。为之服务的辅助子系统主要指通信、交通、巡查检测及维修保养等部分,还有职责分明的日常管理人员。既然所讨论的对象是溃坝,必然还存在一个为应对溃坝危机而设立的抢险救护子系统,一般为临时设置,由更高一层(行政)业务负责人出面领导指挥。该子系统主要构成包括专家小组、抢险施工队伍和后勤保障、抢险物资供应链条。水库大坝日常管理班子与应急指挥领导机构之间的关系,一般在溃坝抢护救灾时期是合二为一的。若抢救任务不大,可能就用日常管理班子稍加扩充而成;若抢险救助任务很大,则应急指挥机构要另起炉灶,其日常管理班子将被纳入其中。

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创新系统如图3 所示,“小循环”是在企业层面上实现减量化和再循环的技术创新模式,典型的如美国的杜邦公司;“中循环”是在区域或园区层面上组建成循环共生的产业链,实现对区域外“零排放”的基础上,完成技术创新的活动,典型的如丹麦的卡伦堡;“大循环”是在全社会实现循环,进行技术创新的相关活动,典型的例子是德国的双元系统。图3 所示,企业层面是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的关键。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产业化的主要模式,上文已经对单个企业内部实现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企业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形成相互利用资源的工业共生,进而建立以经济和环境为双重目标的产业生态网络,从而在区域层面实现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变。丹麦的卡伦堡是产业共生体的范例,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纷纷建设生态工业园,解决经济与环境的矛盾,构建了工业园区内的产业生态网络。全社会层面的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变最终真正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满足了空间组织和联系的高效性,实现了物质、能量、知识和信息的良好通达性,满足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谐的原则,从而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由此可见,企业层面(小循环)的创新系统是核心,它的良性发展促进区域层面(中循环)创新系统的形成,进而推动全社会(大循环)创新系统的形成,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三者的良性循环促进了理想化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模式的形成。

刚刚在青春期的少女有种奇特的心理,只要一离开家门,她就会觉得街上每一个人都在注视着她。因此,为了保护自己,为了表示自己的毫不在意,她总是会把面容稍稍抬起,做出一副目不斜视无邪而又严肃的样子,尤其在少女孤单一人处在群众之中的时候更是如此。看着她那样辛苦费力地慢慢走过马路,我不禁微笑了起来,天知道!整个十字路口的人群里,除了我以外还有谁在注意她呢?在这些为了生活匆忙奔波的人群里,有谁有时间站住了来细细端详一个青青涩涩的小女孩呢??

图3 生态化技术创新系统

四、政策建议

醌类化合物是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学成分,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矿物中,以蒽醌类居多,萘醌和苯醌类次之,且大多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

第二,在创新过程方面,传统的技术创新过程只是简单的线性生产模式,即资源—产品—废物生产流程,这个过程的终端是排出废物垃圾,并且不进行任何处理。生态化技术创新是非线性的循环生产模式,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生产流程,这个过程的终端又是另一个开端,就是转变废弃物为再生资源,进行再生品的生产,这不仅节约了资源,而且有利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建设。

第一,完善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激励人们进行生态化技术创新活动。完善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加强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相关专利的保护力度,健全生态化技术创新相关成果的法律标准,推动生态化技术创新成果的研究和推广,另一方面要通过降低相关交易费用,鼓励生态化技术在生产领域的转移、扩散和应用。

2014年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发布,计划认为“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计划还提出要鼓励特殊教育学校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部(班)。

第二,各级政府建立相关的财政支持制度。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制定鼓励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经济政策,通过经济激励手段,支持循环经济。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制定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产品实行政府优先购买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另一方面在税收上对进行生态化技术创新产品的生产者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以此来扶持相关企业,形成一个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体系;再者政府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相关主体进行经济补偿,这是因为生态化技术创新有强的正外部性,社会收益大于个人收益,政府部门对相关企业进行经济补偿,可以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变,激励相关主体的创新行为。

第三,加大观念教育的作用机制。

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全面推动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发、生产和消费意识的宣导机制,推动创新主体形成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创新思维,提高消费者对生态化创新产品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进而推进理性的生态理性习俗。

第四,建立赏罚分明的监督机制。

构建生态化技术创新系统,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大众、企业和政府的积极性。在规范公众责任义务的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强化赏罚制度,从而建立新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伦理,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广培,周小亮.生态化技术创新转变的制度条件及其演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2):24-27.

[2]张凤,何传启.知识创新的原理和路径[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5):389-394.

[3]彭靖里,邓艺,李建平.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与经济,2006(4):19-22.

[4]赵凯,陈甬军.对循环经济范式—“XR”原则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2006(6):44-50.

[5]彭福杨.科学的技术创新观—生态化技术创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6):60-62.

[6]陈傲.循环经济技术范式和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5):53-56.

[7]曹利军.循环经济技术范式和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研究[J].管理评论,2005(2):37-40.

[8]齐建国.循环经济技术范式与政策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5):112-121.

[9]郭莉.产业生态网络模式的比较分析:一个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9(7):37-43.

[10]刘学敏.论循环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1]Lichtenthaler,U.and Ernst,H.Opening up the innovation process:the role of technology aggressiveness.R&D Management,2009,39(1):38-54.

[12]Dittrich,K.,Duysters,G.,AP de Man.Strategic repositioning by means of alliance networks:The case of IBM.Research Policy,2008(36):1496-1511.

中图分类号: F062.4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9)012-0005-04

作者简介: 齐晶晶(1983-),女,山西定襄人,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技术创新研究。

基金项目: 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17A234);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项目资助(2015BZZ08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2016 年度校级青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6QY007);2016 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6B285)。

标签:;  ;  ;  ;  ;  

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化技术创新机制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