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与丁苯酞注射液早期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论文_玛依拉?吐尔逊,吐尔逊?沙比尔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氯吡格雷与丁苯肽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6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疗法,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氯吡格雷与丁苯酞注射液,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高于对照组76.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氯吡格雷与丁苯肽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效果优良,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 丁苯酞注射液;氯吡格雷;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1-0168-02

脑梗死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突然,快速发生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近年来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增加且生活方式逐渐改变,本病发病年龄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效果会直接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当前临床多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氢氯吡格雷与拜阿司匹林均为常用药物;丁苯酞亦可治疗脑梗死,为新型药物,可快速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功能缺损现象。为探讨氯吡格雷与丁苯酞注射液早期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现选取患者76例,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6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疗法,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氯吡格雷与丁苯酞注射液。对照组中21例为男性,17例为女性,年龄为38~76岁;观察组中23例为男性,15例为女性,年龄为40~77岁。两组在基线资料上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确诊后即刻应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神经保护剂,将自由基清除,阿司匹林对抗血小板聚集,同时对原发病予以积极处理,如降低血压、血糖,且预防并发症。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氯吡格雷与丁苯酞注射液,口服75mg/次氯吡格雷,2次/d;静脉滴注100ml/次丁苯酞注射液,每天2次。病情稳定后将患者转入神经内科,继续原治疗方案,1个疗程为7d。

1.3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中华神经科学会颁发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1]:NIHSS评分减少幅度在91%~100%范围内判定为基本痊愈,减少幅度在46%~90%范围内判定为显效,减少幅度在18%~45%范围内判定为进步,减少在17%以下或增加超过18%判定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上述数据,计数资料表示方法为n(%),卡方检验行组间对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用P<0.05表示。

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见表1。

3.讨论

脑梗死即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后导致脑组织处于缺氧、缺血状态而诱发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软化或坏死现象。缺血性脑卒中类型较多,其中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最为常见,基于脑动脉硬化诱发血管壁病变,血小板被激活且黏附与聚集于损失动脉壁上是形成动脉血栓的病理基础。当脑血液成分与血流动力学出现变化后颅内微栓子清除能力降低且处于低灌注状态,再加之未有效构建发病侧支循环,神经细胞处于严重缺氧缺血状态时会出现级联反应,大量释放天门冬氨酸或谷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或过度释放自由基及细胞内钙超载等均会不可逆损伤脑细胞且致使其凋亡。其周边脑组织存在侧支循环与大动脉残留血流,且神经元大量存活,因此将缺血半暗带灌注改善或恢复、建立侧支循环且将神经细胞功能恢复为治疗关键所在。

氯吡格雷为临床常用药物,可对血小板受体与ADP结合予以选择性抑制,对糖蛋白GPIIb/IIIa复合物及激活ADP予以抑制,进而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抑制。该药亦可对ADP诱发的血小板聚集进行抑制,且不会对磷酸二酯酶活性产生影响。基于常规治疗加用氯吡格雷可发挥双重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且对血液黏稠度予以有效改善,即使血管狭窄红细胞也能通过。

丁苯酞注射液为全球首个可对缺血性脑卒中多个病理环节产生作用的新型药物,消旋-3-正丁基苯酞为有效成分,通过将血管内皮前列环素与一氧化氮水平提升对谷氨酸释放进行抑制,将细胞内钙浓度与花生四烯酸含量降低,对氧自由基进行抑制,且将抗氧化酶活性提升。该药物通过上述机制对脑缺血多个环节予以作用,进而对缺血脑区血流量与微循环予以改善,为线粒体提供保护,将缺血脑能量水平提升,改善脑水肿,对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进行抑制,将局部脑缺血梗死面积明显缩小,且对血小板聚集与脑血栓形成予以对抗。由此可知,丁苯酞可通过多环节与多途径将脑缺血诱发的病理生理过程予以阻断,将多种神经保护作用发挥出来,避免脑梗死进展,为神经元提供保护后将神经功能修复。此外,研究称[2]丁苯酞还可改善血管顺应性,进而将脑血管储备能力提升,对缺血区域供血予以改善。因此,氯吡格雷联合丁苯酞可对血管储备功能予以改善,对缺氧缺血症状予以改善,且为线粒体功能提供保护,加快排出炎性因子、自由基及代谢产物等速度,防止再次损伤神经功能,对预后予以改善。本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高于对照组76.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报道一致[3]。

综上所述,早期应用氯吡格雷与丁苯肽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效果优良,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江平.早期联合应用氯吡格雷与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14(1):77-79.

[2]仇晨峰,冯学问,吴伟林等.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片和氯吡格雷片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22):2035-2038.

[3]栗晓宏.双抗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5,38(z1):144-145.

论文作者:玛依拉?吐尔逊,吐尔逊?沙比尔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

标签:;  ;  ;  ;  ;  ;  ;  ;  

氯吡格雷与丁苯酞注射液早期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论文_玛依拉?吐尔逊,吐尔逊?沙比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