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指导,引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科研素养的提高_学习型组织理论论文

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指导,引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科研素养提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学习型组织论文,语文教师论文,科研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语文教师科研素养的提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广州市从化区小学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教师有一定科研热情,但教育科研知识储备不足,科研技能不高,科研意识和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形成了一定的职业倦怠。如何引导教师将注意力放到自身教学中,反思影响教学提高和学生发展的一些因素,不断改进自身教学行为,完善管理制度,并落实好教师发展需要的保障措施等,对于从化这种山区农村来说,更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因此,我们选用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指导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科研素养:以团队学习的共同愿景为目标,以分工合作为相互联系的纽带,通过丰富活动内涵,加强团队建设;坚持学用结合,激活群体智慧;共享学习资源,共闯学习难关,共创学习成就。深化团队合作,调动本土智慧,成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科研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基本思路

      根据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指导,借鉴相关研究文献,结合农村语文教育实际情况,学习型组织可以在常规小学语文学科教研组和根据课题研究需要由相关小学语文教师组建的课题组(成员可以跨年段、跨学校等)两种情况下常态化存在。只有借用这些常规化的学习型组织,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提升从事教育科研的知识素养,形成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

      为此,我们从动力、科研、资源、环境、评价五方面做出了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科研素养的顶层设计(见图1)。

      

      “动力”是指动力机制。(1)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中五项修炼为指导激发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自主发展动力。如引导教师通过用系统思考从个人或团队发展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2)大力弘扬农村小学教师甘于奉献、默默耕耘的优秀品质,让教师享受职业生活的幸福与尊严。如通过关爱活动、榜样示范和感染浸润,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荣誉感。(3)争取当地政府优先发展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如实现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两相当”,确保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当地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并完善激励措施,逐年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

      “科研”是指活动方式。(1)探索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科研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2)构建“12333”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结构模型。(3)建立完善教、科、培“三位一体”的团队研修文化。

      “资源”是指资源整合。内容包括课题研究、主题研修等。建立健全区、镇、校的管理网络,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有效整合教研、科研、培训的力量,倡导在主题研修中渗透科研知识培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环境”是指组织形式。学习当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但常态化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小学语文常规教研组、由于共同研究兴趣而组建的课题研究小组等。应当鼓励教师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对话中反思,从以往的“知识接纳”走向“情境建构”。而且,学会在各种实践情境中敏锐捕捉周围一切学习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完善和优化自身知识、能力结构。[1]

      “评价”是指评价机制。从实际出发,贴近教师最近发展区,建立健全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科研素养提升发展性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内在潜质。

      二、价值思考

      1.转变观念,激发教师内在发展动力

      引领和帮助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逐步转变传统的学习观、知识观,进而有机会在实践共同体中不断获取、分享和建构自己所需求的知识、技能和智慧。根据农村小学教师普遍年龄较大,存在不同层次职业倦怠的实际情况,鼓励和指导教师“三要”。一要善于自觉学习,敏锐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二要开展学习反思,既包括接受间接经验,又包括以同伴合作交流为途径的共享学习,还包括教师在行动中采用探究性反思进行的学习。三要积极参与研讨活动,尤其是对关键教学事件展开教学研讨,增长学科教学知识,改善自我知识结构,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作用于教学行为,提高交流与表达的能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开始在真实自然的教学情境中观察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着重反思自身与他人的差距,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将他人的经验也扩充进自身的经验范围,并且注重理论与现实的切合。围绕“科研知识、科研技能、科研态度”三个维度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调查,通过前测与后测对比分析,发现全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行动均有显著变化。大部分教师科研意识增强,科研热情得到有效激发,学历水平明显提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科研培训和实践活动,科研知识不断丰富,科研技能不断提高,科研素养有效提升。

      2.整合资源,构建积极进取的团队文化

      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提升需要乡村学校内部的能量建构,这是推动乡村教育前进的集体动力和基础。[2]将教研、科研、培训有机整合,逐步完善团队研修的方式与内容,整合并丰富团队学习资源,建构既有乡土气息又健康向上的团队文化,能增强成员的相互信任和支持,帮助教师逐步由组织的边缘主动向组织的核心靠拢,逐渐将个体与团队发展目标高度融合。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参与研究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体会到研究的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探究、反思和实践中真正成为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的主人。随着教师一次次的行为跟进,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也在逐步提升。

      3.参与体验,促进教师科研自主发展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3]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使教师从“边远参与者”向“核心参与者”转变。这种角色变化和身份的重构,使其不再感觉自己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学习之中,在教研组活动、备课组活动、教科研培训和课题研究当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身影变得活跃。探索开展科研绩效评价,促使科研基地学校、科研指导组成员积极开展工作,被帮扶学校和被帮扶教师积极配合,增强工作主动性和能动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获取立项课题特别是高级别课题的能力不断提升,课题研究内容多样,涉及教学研究、教研组建设、校本课程、德育研究、特色研究等。而且,研究项目分布在各级各类小学,课题主持人年龄跨度大,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都因为教科研而焕发了新的活力。目前,全区科研氛围日益浓厚,科研管理趋于规范,课题立项数量增加,课题研究质量提高,科研骨干脱颖而出,基地学校辐射带动,充分说明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能激活教师的内在发展动力,能有效促进常规教研组或课题研究小组建设,创设积极、合作、自由的学习气氛,强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观念,提高教科研绩效,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科研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发挥积极推动作用。[4]

      三、实施操作

      结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科研素养现状调查,[5]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开展行动研究。

      1.以“五项修炼”为指导,激发教师自主发展动力

      自我超越、共同愿景、改变心智模式、团队学习、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所强调的“五项修炼”(见图2)。系统思考是核心和全部理念的基石,若不将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进行系统思考,就不能打好基础;若不将自我超越、建立共同愿景放在一个系统中进行思考,就不可能产生向上的张力。系统思考是整合其他修炼的策略,能把其他修炼融入一个条理清晰的理论和实践体系。[6]教师个人或团队的发展,需要用系统思考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兼顾长期与近期、全局与局部、动态与静态的关系。根据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实际情况,将“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定为研究重点。(1)明确发展规划。教师学会思考其所在学校的发展愿景,所属团队(教研组或课题组)的愿景,以及教师个人的发展愿景,并做好发展规划,写出三年发展目标,并分解到各学期工作中,同时将科研素养提升(如,掌握科研方法、撰写研究方案等)列入其中并付诸行动。在明确主题研修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多样化的真实体验,突出教师主体地位。(2)探索机制创新。不少小学语文教研组结合科研课题组织主题研修活动,将教研、科研、培训融为一体,确立自主、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题研究与课例研修整合,引导教师通过反思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和行为,发现有效教学的规律性认识、实践性认识和个性化经验。教师围绕共同愿景,通过深度汇谈,虚心学习,交流设想,真正一起去思考和实践。(3)组建区级科研指导组,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定期组织区级科研专题评选活动,提高成果提炼意识及科研产出量。小学语文科研氛围日渐浓厚,有力促进教师自发、自觉、自主发展,教育科研已由原来的被动牵引变为主动发展,教师们参加教科研培训积极性空前高涨,带题上课、带题研讨已成为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的一种常态。

      2.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高教师科研实践能力

      只有在真实的组织范围或活动场域中为教师实践活动提供资源和精神支持,才能使科研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实施运用和巩固强化,并逐渐内化为教师的科研能力,因此,课题研究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科研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7](1)以“问题—活动—发展”为主线(见图3),探索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科研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针对教师所反映的“问题提出、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组织实施、成果表达”等方面的困难,主要从科研知识到科研实践两个层面进行重点突破,同时,分层、分类、分岗、分批相结合,单项递进、多项并进、综合推进相结合,倡导“做中学,学中做”。(2)创建“12333”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结构模型。其中,“1”是围绕一个理念,即学习型组织理念;“2”是指两种学习型组织形式,即小学语文常规教研组和由共同研究兴趣而建立的课题研究小组;第一个“3”是指开展包括主题读书活动、主题交流活动和主题评选活动在内的“3项主题活动”,强化共同愿景,加强团队学习,改善心智模式,激励自我超越;第二个“3”是指根据教师科研现状与发展需求,开展“学会提问题、学会文献综述、学会研究方法”3个系列的菜单式培训,丰富和巩固科研知识;第三个“3”是指开展“系统思考研究方案”“加强管理提高实施能力”“加强反思提炼培育成果”3项综合应用活动,帮助教师习得并提高科研技能。

      

      

      通过以上的活动,小学语文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获得了提升,并凸显了四方面特点。(1)主体性。由于活动内容与形式大多源自教师自主需求,避免强制性开展培训,活动过程充满了教师的探究热情和生命活力,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不少山区小学语文教师成为活动主体和话语主体,逐步改变了以往“失语”的状态,由受训者变为研修者,由“人讲我听、我记”向对话、交流、碰撞和分享转变。(2)反思性。把课题研究与课例研修整合,倡导教师带题上课、带题研讨,提高了课例研修实效性和课题研究针对性。同时,引导教师通过反思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和行为,发现有效教学的规律性认识、实践性认识和个性化经验。(3)能动性。评课与观课不再只停留于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等层面。团队成员怀揣一种批判性的学习精神和思维方式,在与共同体成员的对话中,实现对同伴经验的思维过滤、恰切移植,并在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建构的良好专业成长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4)理论性。研修活动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学会在团队中坦诚地剖析自己,在常规教学和研修活动中发现和研究细节,进行教学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实现教育教学理性提升。

      3.以长效机制为抓手,构建团队研修文化

      自觉与自发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高级水平。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8]一个好的团队研修文化,对于教师工作动力上的唤起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环境的感召带来的动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团队的支撑力量及其成员之间的坦诚相对,是一种精神气场的潜移默化。

      研修文化构建坚持四个创建。(1)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建立区小学语文教科研QQ群和微信群,增强集体归属感,鼓励分享共进,营造浓厚学术氛围,使教师逐渐从被动观望变为主动参与和积极表达。(2)创建创新学术团队。学术团队是具体课题研究的执行者,根据研究需要,可由一个或多个相关课题研究人员组成,成员可跨年段、跨学校等。组建科研创新学术团队,搭建交流平台,凝聚和发挥团队力量,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友谊,在碰撞中擦出火花。一些原来认为科研遥不可及的教师通过参加各种研修活动,逐渐认识到科研就在身边、科研知识实用有效。一些骨干教师牵头开展课题研究,组建涵盖乡镇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研修共同体,不少教师工作主动性和能动性逐步增强。(3)建立健全帮扶指导机制。为帮助教师提高课题方案设计水平,将往年申报课题但目前尚未通过立项的课题负责人分成若干6人小组,同时,配备区级科研骨干,每组3人结对指导,根据进展情况适时组织交流研讨。经培训指导后,如在新一轮区级以上课题申报中获立项,则指导组和被帮扶组双方都得到表扬奖励。实践证明,这一机制强化了同伴互助和团队建设,提高了指导帮扶力度和整体效益。(4)建立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坚持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发挥评价、激励和导向功能,能有效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激活其专业发展动力。一是研发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科研素养提升发展性评价表,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科研品质和科研绩效等内容纳入评价体系。二是研发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研组或课题组)“五项修炼”发展性评价表,将“五项修练”的主体内容作为评价的主要维度。三是探索具有农村尤其山区特色的“蘑菇”科研人才培养机制,包括“培育菌种”“一帮一培养”“打开更多蘑菇伞”。

标签:;  ;  ;  

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指导,引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科研素养的提高_学习型组织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