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于1983年出版了《心智的结构》一书,对于智力作了重新的定义,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而且也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在他看来,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又都具有多种表现方式,因而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我们所追求的素质教育其实就是要因材施教,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数学教学绝对不能一视同仁,应从大多数中等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数学教学的基本前提下,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推行因材施教。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心理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既能“吃了”也能“吃饱”,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健康成长。
一、教学目标弹性化设置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使学生得到何种发展以及发展到何种程度的指向性标准。教学目标的弹性,反映在教学要求方面,就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例如,教科书的正文和练习、习题中的基础题是要求全体学生都会的内容,而灵活运用和探索研究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要围绕弹性化的教学目标,为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并据此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做法既有利于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诱发学生积极的自我评价,也有助于教师灵活把握课堂教学,调控教学进程,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二、课堂教学层次化安排
课堂教学过程要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围绕弹性化的教学目标分层次施教。教学时,教师应该以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跳一跳摘得到”、优秀生“吃得饱”为原则进行分层教学。这样分层提问,逐步增加了问题的难度,能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的学习愿望,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鼓励优等生不断超越自我,使学生的兴趣更浓,掌握更多新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既体现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自主性,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强化了教师对学生独立活动的主导作用,做到整体把握、分层推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作业布置多样化思考
课后布置作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内容,提高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普通教学实践中,老师会根据中等学生的水平,给全体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能够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则显得过于简单,只能是浪费时间;而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则可能难以独立完成而只能抄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为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多样化布置不同类型的课后作业。例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布置只要求学生简单应用所学知识即可解决的基础型题目;而对于学习中等的学生,教师可布置一些需较复杂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的练习型作业;对于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教师则要布置一些应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的拓展型或创造型习题。当然,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来多样化布置作业确实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去选择题目和批改作业,但教学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的确能促进每个学生更好地发展。
四、练习与测验命题多能化设计
练习与测验是对教与学两方面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目的在于获取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把握各类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来调节教师的教、改善学生的学。练习与测验具有多重功能,如达标检测功能、矫正强化功能、层次反馈功能等。这就要求命题结构要层次化、多能化,如在练习与测验中设必做题、选做题、拔尖题,在保证基础要求的同时,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在教学测验中,这种分层次命题、多能化的测试,对后进生来说不至于考得太糟,减少了他们的学习挫折感,保护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对优等生来说,解答有较大难度的问题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挑战自己和他人的竞争心理,更好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显然,这样的练习与测验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全体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通过分层次练习,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勤于钻研,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了后进生因台阶过陡而滋生惧怕心理甚至失去学习信心,也不至于使优等生因学习台阶过缓而滋生骄傲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中国教育的传统性和随意性,与社会进步和孩子的思维发展拉开了太大的差距。只有边学习教育边实施教育,才不至于在若干年后哀叹自己教育的失败。了解学生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倾听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要培养学生“诚信、读书、守时”的三大习惯。家校合作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引申、补充和完善,家庭教育是调整学校教育、净化社会影响的枢纽,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助手。切记:“学生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明白、明智、明理,能够经常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思路,还能够随时纠正自己的教育手段,给学生留有自我表现思考、自我表现认识、自我表现修正的空间。”
论文作者:刘玉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总第3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学生论文; 作业论文; 教师论文; 测验论文; 优等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知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总第3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