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阅读新趋势促进出版大发展_浅阅读论文

引导阅读新趋势促进出版大发展_浅阅读论文

引导阅读新趋势推动出版大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发展论文,新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传播活动,出版是精神文化物质化的过程,是为文化积累和人类阅读服务的一项事业。从文字的出现、纸张的发明、印刷技术的不断革新,到今天世界范围内各种介质并用的出版业的高速发展,都可以看到,阅读使人类文明的进程变得丰富多彩,充满魅力。但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人群,阅读习惯、阅读方式、阅读内容、阅读形式是有所不同的。随着技术进步与网络普及,现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阅读出现了公认的新趋势。这种新趋势对于出版业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阅读是出版业赖以存在的前提,没有阅读也就没有出版业产生的原动力;阅读又是出版业的目的,不考虑阅读效果,生产没有读者的出版物,就会使出版业失去市场和方向。

一、倡导国民阅读,肩负文化责任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传统与文化价值的国家,有着悠久的阅读与出版的传统。倡导阅读,培养新人,涵养社会,是出版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出版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1.倡导阅读是出版业的神圣使命

一个国家的全民阅读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阅读是人接受教育、发展智力、获得知识信息的最根本途径。人类的文明始终离不开文化,而要有文化就需要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在任何国家,提高文化素质只有两个基本点,一是教育,一是读书。而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提倡全民读书、传播先进文化,都离不开书,离不开阅读。

提倡全民阅读,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文明传承和演进的历史证明,全民阅读率与阅读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的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倡导阅读不仅有利于传承文明,而且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熔铸;另一方面,全民阅读所带来的书香氛围,将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丰润的营养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创建社会和谐来说,实际上也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

相对于政治的强制力、法律的约束力、经济的驱动力而言,文化的引导力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更具有根本性的、长远的、深层次的意义。继承传统文化,增强人文修养,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继承优良的读书传统,形成浓厚的全民阅读的风气。在一个崇尚阅读的国度里,文化的传承和智慧的提升,必然是领先的。

2.引导阅读是出版人的社会责任

中国明代诗人于谦认为,读书可以使人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这道出了中国文人的读书情结。其实自古以来,人们就把书看做是陶冶心智的精神产品。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为国民阅读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精神食粮,是出版业肩负的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

出版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出版人的文化责任和文化自觉,要求出版人既要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先进文化,服务于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播,又要编辑大众精品图书,记录当代科学文化成果,满足社会和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出版具有经济属性,是一个物质生产过程;但文化属性才是其根本追求,没有内容的出版是不存在的;以精彩的内容追求社会效益,引领精神文化生活,才是出版人的终极目标。这就将出版业与一般产业、出版人与其他职业者区别开来。

3.提高国民阅读率是出版业发展的动力

阅读是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民阅读与出版产业之间,是一种上下游的产业链关系,阅读是出版物的消费环节和消费方式。国民阅读率的高低、阅读人群的大小,决定了出版产业的市场规模。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长,消费能力大大增强,鉴赏水平也不断提高,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事实上,出版企业研究阅读趋势,提高国民阅读率,促进全社会阅读风气形成的过程,实际也是市场调研、产品策划、抓住机遇谋发展的过程。贴近读者,才能不断培育、拓展市场,赢得发展的动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把出版产业真正做大做强。

二、关注新趋势,抓住新机遇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文化领域,在全球范围内,文化内容的介质形态、存储手段、传播形式、销售业态和阅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全球公认的事实。

也就是说,当前阅读出现了新趋势:数字化、多元化和个性化是其三大特点。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知识生产总量猛增,各类信息传播量增大;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使人们的阅读内容呈现多元化特点。于是网络出版、电子出版应运而生,“博客”、“播客”、“印客”等出版新形式层出不穷。这些新的出版产品催生了新的阅读方式,也给人们的阅读需求个性化、多样化提供支撑。

英国有一份调查表明,25岁以下人群中,超过30%的人阅读电子书。2005年日本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年轻读者的手机阅读趋势愈演愈烈。日本“手机小说之父”Yoshi的《深爱》销量达250万册,他的另一部手机小说《还想活下去》2005年跻身日本十大畅销书前三位,亚马逊网站上的评论称这部小说“彻底颠覆了迄今为止人们对于书籍的常识”。

阅读新趋势的变化,对于出版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值得很好地研究与思考。2007年在纽约举办的美国书展真正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互联网和数字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联社等都不约而同地就网络与出版业的未来这一主题大做文章。大约有 3.5万名出版商、代理商、销售商和作者参加了2007年美国书展,面对数字化的未来,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和整个行业的未来。

就中国的情况来说,面对新媒体、新技术带来的阅读新趋势,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引导,积极应对。我认为,阅读新趋势对于出版业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1.数字化阅读成为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1999年到2005年,中国传统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网络阅读为主的数字化阅读的持续走高。最新调查也表明,网络和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阅读方式之一。据有关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总人数达1.62亿,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12.3%;已有超过1/4(27.3%)的网民用手机上网,目前手机上网人数达4430万人,是2006年的2.6倍;国民上网率6年来增长了6.5倍,平均每年增长39.96%。市场上流通的电子书有30多万种,新媒体的终端设备已经相当普及,绝大多数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已具备新媒体阅读的终端。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信息获取渠道,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打破了以往报纸、图书、广播、电视、杂志五大媒体的市场垄断地位,多元化的传播方式、阅读方式正在形成。

阅读方式的多元化,是阅读介质多元化的表现,是出版业实现技术升级、数字化转型、多元化发展、规模扩大的反映。近年来,尤其是2005年以来,中国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数字出版产业链日趋完善,数字出版观念正在形成,数字出版形态更加丰富。数字出版产业整体规模从2002年的15.9亿元人民币,到2006年的200亿元人民币,5年间整个产值的增长超过了10倍,并将成为今后的出版主流。尽管还存在需要逐步解决的若干问题,数字阅读设备的质量、可视性、方便性等方面也有待提高,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时代的媒体传播都没有今天新媒体的传播力量这样强大,无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还是文化传播的角度,这都将成为出版产业未来发展的广阔市场和新的增长点。

我们也应该看到,纸质阅读率虽然在下降,但传统的纸质图书阅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占据重要地位。从深层次的研读、品味、深度学术思想研究来说,纸质媒体仍然是简便易带、老少皆宜的载体,是最能表现、传达细致入微的情感与深刻思想的工具,代表着一种阅读理念。数字出版的发展并不会代替纸质出版物。因此,尽管新兴媒体对传统纸质媒体市场的分割,使得作为传统阅读对象的书刊等纸质媒体的阅读率下降,传统出版业受到很大冲击,但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应抓住机遇,寻求新的突破口,实现出版业真正的繁荣与发展。

面对数字化阅读的普及,出版业正在探索依靠数字化信息和数据占领未来的内容市场,谋求新的赢利和发展模式。整合内容资源,形成内容方面的优势,从而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出版业的共识。在种种数字技术与创新模式的影响下,出版业原有的专业和门类划分将被打破,新的以专业内容资源为核心的出版产业结构将逐渐形成。

2.多元化、个性化阅读为出版业的内容创新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社会群体的多元化、阅读载体的多元化,读者的阅读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目前我国国民生活水平已达到总体小康,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显著增长,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变性、差异性、个性化的特点,不同的生活目标、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导致个性化的需求趋势明显增强。读者阅读已不仅仅可以满足获取信息、知识、接受教育的需要,同时还可以满足休闲娱乐的需求。网络、手机媒体的出现与普及,也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了现实技术条件。可供选择的阅读产品,无论是载体、内容、品种还是数量,都极其丰富。

为国民阅读提供内容服务,是出版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内容的多元化,为以“内容产业”为核心的出版业开拓了广阔的空间。阅读习惯的视听化和互动化,也给出版业的内容创新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国出版业在内容方面的原创力不足。首先,高质量的原创作品匮乏,不少出版物内容重复,难以唤起人们的阅读欲望,无法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导致书、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出版物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其次,阅读的数字化正在兴起,但内容的数字化进程不能满足阅读的要求,网上原创的数字内容缺少必要的选择,存在着大量的文化垃圾;第三,内容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出版产业的核心是内容,核心竞争力是内容创新,这是中国出版业的希望所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介和新技术,推动出版业的内容创新与资源整合,这是适应阅读新趋势,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的根本途径。

3.浅阅读时代更加突显出版业的文化使命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休闲娱乐的功能。而阅读载体与媒介的多元化,也为人们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多媒体文本集合图像、声音、文字等一切传播符号,同时多方面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形象生动而富有美感,向读者呈现出了更加丰富的知识与信息。屏幕阅读与在线阅读的兴起,海量信息的搜索与快餐文化互为因果,使人们的阅读呈现出“浅阅读”的特征。即时的在线浏览取代了传统的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就是典型的浅阅读。浅阅读不仅存在于网络阅读之中,传统阅读也同样有这样的问题。

浅阅读的消费特点是快速、快感、快扔,它符合大众流行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基本特质,是一种快餐文化。但是由此导致的非导向性阅读、缺乏“主流阅读”、功利性阅读等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人格成长、精神发育、知识训练乃至价值观、世界观塑造等产生不良影响。浅尝辄止、走马观花、泛泛而读不求甚解的情况普遍存在。

服务大众文化是出版业的文化使命。但是,作为国民阅读的产品提供者,出版业对于当前由浅阅读而导致的低俗化倾向理应负有重要责任。通俗文化、消费文化盛行之下的现代社会,休闲式阅读、娱乐化阅读是人们的一种文化消费方式,也是出版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但从根本上来说,阅读内容比阅读率、阅读方式对社会的深层次影响更大。出版具有更多的积累文化、传承文明和塑造民族文化精神的性质,因此,广大出版人要承担起肩负的文化责任,把出版物内容做深、做宽、做精,提升出版物的内在文化含量,全力避免出版业中出现的快餐式、泛娱乐化以及低俗化倾向蔓延。

三、引领新趋势,推动新发展

国民阅读问题牵动着国民道德与文化素养的培育与提升,连接着出版业的全部生产与流通环节,关乎出版业的繁荣和发展。阅读的新趋势必然带来出版业的新变革。

1.优化出版物产品结构,构建出版产业合理布局

目前中国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及网络出版物年生产种类与数量都已成相当规模,但原创性产品较少,适合最普通读者需要的产品单一,农村消费者依然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相当多的产品市场依赖度不高,多媒体产品开发利用还很不够。以图书为例,品种虽然增加,但重复出版、题材雷同现象严重。面向城市读者的图书多,适合农民阅读的图书少。2005年,虽然全国出版图书23万余种,总印数达64.66亿册,但其中有一多半是课本,约占图书总印数的55%,而同期美国大、中、小学教材在出版业中所占的比重仅为20%左右。因此,我们将通过各种途径,推动出版产业升级,调整和优化出版物结构,构建出版产业和谐、合理、科学的布局,实现在文化精品、知识体系、理论基础、科学研究、大众文化、时尚文化、网络文化等方面分层次地针对不同受众,沿着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发展路径,推进国民阅读水平的整体协调发展。

2.积极推动重点出版工程,打造更多的阅读精品

文化精品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思想的集中体现,代表着文化发展、文化追求、文化价值的最高标准。因此,要通过实施精品战略,带动整个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国民阅读的新趋势及文化产品从不足向“过剩”演变,读者从“买书难”向“选书难”演变,给出版业提出的最迫切的课题,就是如何打造更多更好的品牌出版物,为国民阅读提供高质量的雅俗共赏的文化精品。为此,我们要抓好“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组织各种力量实施《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做好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三个一百”创新工程、文化字库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创新工程、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等重大出版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以重点工程为突破口,将所有重点工程真正建设成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品牌工程、名牌工程,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精品力作。

3.大力推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

面对技术进步,面对新的媒体、载体、材料和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我们该如何应对?是阻碍技术变革还是顺应潮流?是抓住机遇发展还是用落后的生产力阻挡先进的生产力?这是出版业面临的一个选择。我认为,对新技术和新媒体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即“主动参与,积极应对,为我所用,趋利避害”。

2006年公布的中国国家“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三个重要的国家规划中,把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化的出版、印刷、复制和发展新媒体,已经列入科技创新的重点。这些都表明中国政府已经把数字化的出版和传播当成出版业现代化的关键之一,列为“十一五”期间攻坚的重点。未来几年,新闻出版总署将站在国家战略的层面,大力实施数字出版战略,出台有效的产业政策,以推动传统出版业的产业升级革新;全面整合出版资源,打破包括网络游戏在内的新兴的网络出版产业与传统出版产业的界限束缚,促进不同出版形态之间优秀品牌出版物的相互融合,消除传统出版产业与新兴网络出版产业相互融合的体制性阻碍,实现各种数字出版产业与传统出版产业间的平滑对接,提高整个社会对数字化产品的利用率,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个性化的阅读需求。

4.积极扶持和鼓励内容创新,增强阅读的文化含量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出版业实现内容创新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将继续通过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的实施工作,把促进民族原创能力提高的品牌工程做好,进一步扩大影响。同时,我们还将全方位、多角度地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激发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精神,使出版产业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

5.建立健全基层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农村出版物市场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57%以上。据调查,我国农村农民人均拥有图书量只有每年每人0.1册书,也就是10个人1年才有1本书,许多地方有10年没有买过一本书的家庭。在当前城市图书市场基本处于“饱和”的状态下,大力发展农村题材图书,积极培育农村出版物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中央政治局在2007年6月专门研究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要求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公益性事业单位为骨干,鼓励社会、人民群众参与,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央同时提出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个着力”。在新闻出版业,“三个着力”具体表现为:第一,在广大农村着力推进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以及在中西部地区着力推进各种公共服务;第二,加快公益性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第三,情系广大人民群众,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书难、看报难的问题。这给当前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发展平台。

根据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到2010年将在全国建成20万家农家书屋,逐步解决农民看书难、买书难的“老大难”问题。在全面实现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增强服务意识,加快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自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我们十分注重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指导出版单位按照农民的需要策划图书选题,增加农民图书选题的内容。从全国出书情况来看,这几年农村题材的图书越来越广泛,数量也越来越多,每年农村图书品种增加2000~3000种。现在中国农民的文化素养比过去提高很多,兴趣也更为广泛。出版社要出版适合农民的图书,发行部门要把农民需要的书送下去。我曾提出图书发行的“一体两翼”战略,就是巩固城市市场主体,开拓农村市场和国际市场。农村出版物市场潜力巨大,是今后出版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6.加强监管,规范秩序,改善国民阅读环境

“开卷”并非都“有益”,出版物质量如果存在问题,对于读者的危害会更大。为了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健康的精神食粮,新闻出版总署将2007年确定为“出版物质量管理年”,在全行业深入开展“出版物质量管理年”相关活动,完善出版物监测质量指标体系,切实加强出版物审读工作,提高出版物整体质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将继续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坚决依法查处违规出版现象,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二是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行动,以“反盗版天天行动”和网络专项治理行动为突破口,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做好版权保护工作。三是实施“文化环保工程”,坚决清除各类淫秽色情文化垃圾,进一步净化出版物市场环境。如何实现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问题,我们将做进一步研究,尤其是重视优化日益扩大的数字阅读环境,让全民健康阅读带动出版业大发展。

数字化浪潮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消费习惯和阅读习惯。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阅读方式提出新的挑战,同时也进一步推动出版载体多元化的快速发展,这是一个全世界出版业面临的共同话题。我希望,在关注全人类阅读活动这一广阔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相互沟通,加强交流,彼此借鉴,携手并进,积极应对人类阅读趋势的共性变化,为推动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出版产业的共同发展、持久发展,创造光辉的前景。

(本文为柳斌杰署长在2007年国际出版论坛上的讲话,发表时有个别删改)

标签:;  ;  ;  

引导阅读新趋势促进出版大发展_浅阅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