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高等教育的新理念_大学论文

网络时代:高等教育的新理念_大学论文

网络时代:高等教育的新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网络时代论文,新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一个国际互联网的平台开始出现在人类社会,随着计算机开始进入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登陆互联网并使用网络进行学习和工作,人类发展已逐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那就是网络时代。据专家测算,1999年全球“网民”已达1.76亿,今年将增至2.2亿。全球186个国家几乎全部进入了这个巨大的网络。网络已渗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并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影响日深。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99财富全球信息技术会议上指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必将引起教育的深刻变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使教育思想、观念、模式、方法、手段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她相信,现代信息技术将带来一场教育革命。(注:陈至立:《信息技术将带来一场教育革命》,中国教育报,1999年10月18日。)本文着重探讨在网络时代,常规意义上的大学高等教育应有的新观念、新视点。

一、新的人才观:大力培养适应网络时代的主体

勿庸置疑,在世纪交替、知识经济悄然兴起的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样的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中坚力量。换句话说,他们应是立足现实社会、改造现实社会和促进时代发展的主体。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另一个“虚拟现实”世界已明明白白地摆在人们面前,这就是互联网络。我们每个人都将生活在两个“宇宙”之中。一个是原子分子构成的物质世界,一个是数字化数据构成的虚拟世界,即所谓Cyberspace,“赛伯空间”或叫“在线空间”。一方面,虚拟世界是人创造的,它可能促进人的主体性向更高水平发展;另一方面,人也完全可能为他们所创造的技术、符号、信息以及各种关系所制约、操纵,导致主体性的丧失。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必须大力培养能适应网络时代的主体。这是既能把握物质世界又能驰骋虚拟世界的新型主体。

1.学会“数字化生存”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建立和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走进了教育过程。网络不仅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因素作用于教育过程,同时也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教育思想,因而引发了迅猛发展的世界性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在美国,大学都已用因特网联系起来,学生宿舍也有计算机上了网。PC机已成为大学生的必备工具,通过网络共享信息。”(注:迈克尔·戴尔:《拥抱网络经济》,文汇读书周报,1999年10月2日。)

在我国,邓小平同志倡导的“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已开始深入人心。通过计算机教学使广大青少年普遍掌握必要的信息知识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早日进入网络时代的观念,已引起广泛的重视并在实践中推广。在高校中已普遍开设《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计算机常用软件》等课程。然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方面教育的实施还受到经济、物质条件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制约。据1999年9 月的《服务导报》载,北京大学的一项抽样调查发现,有23.8%的学生从来没有上过任何计算机网络,上网的学生也只限于使用电子邮件。在网络时代来临之际,大学生中竟也有网络盲!为此,首都12所高校联合举办了网络文化节……。

因此,笔者认为,对新世纪人才的培养,除了普及计算机知识、操作技能、会上网,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我们更应关注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深刻的社会意义,以及它们对人的生存发展可能产生的历史性影响,即这些知识和技术的人性内涵。拿尼葛洛庞帝的话来说,就是要学会“数字化生存”。高等教育人才观念的创新,在于对网络世界中人的主体性的统摄,正如鲁洁教授在《网络社会·人·教育》一文中所说的,这种人才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主动把握在网络中的各种符号,在网络上进行符号交流和符号创造,成为网络时代的主体,而不是失落主体性的电脑“奴隶”和网络的“网中之物”。籍此,我们认为,学会“数字化生存”应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这不仅是为大学生开设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上网机会,掌握到网上汲取自己需要的专业知识的技能,而且要特别注重信息化、网络化及其蕴含的人性内涵的揭示和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们能真正走进网络社会,成为网络时代的主体。显然,这种培养应贯串于各基础、专业的显课程和潜课程之中。

2.认知和判断能力是网络时代主体的主要能力

当今之世,信息已成为人所面对的主要客体,人们只有通过对信息的掌握,才得以更有效地把握客观的物质世界。在网络时代,当我们置身于信息海洋,信息汹涌澎湃地向我们涌来时,我们并不会因此而马上聪明起来,甚至可能被信息所淹没。原因不外乎两方面。

一是使人聪明的是知识而不是信息。信息不同于知识,信息只有经过加工才能成为知识。这种能力就是认知。认知是对信息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归类和应用,通过认知才能把信息加工成知识。

二是在信息世界中,既有大量有用的信息,也有很多无用的信息,甚至有大量有害的信息。人们必须对滚滚而来的信息作出全面的审视、把握,继而选择、取舍,这种能力就是判断。知识可以创造行为能力,可靠的信息是它的前提,但是,只有富有意义的正确判断才能唤醒其活力。

网络时代所带来的人们所面对主要客体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承担任务的深刻变化。我们认为,要使我们的大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主人,只有正确理解、选择信息,并运用信息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和观念,才能充分体现人在信息面前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认知和判断能力。让受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判断,而“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必须指出的是,从广义的范围而言,判断能力包括在认知能力范畴之内。这里特地把判断能力突出出来,是因为对信息的接受者而言,判断实在太重要了。在网络时代,如果人们不具备敏捷的判断能力,就会被大堆大堆的信息垃圾所淹没。因为在网络世界里,我们时时受到上千亿、万亿数据的包围!其中绝大部分信息的消费对象是很有限的,而这些信息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能是价值几乎为零的垃圾山。信息过剩将窒息缺少判断能力的人。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也是“双刃剑”,在网络推动社会巨大进步的另一面,是互联网络上沉渣泛起,黄毒猖獗,色情垃圾泛滥成灾。更有甚者,一些“黑客”们利用高技术手段在网络中为所欲为,从非法入侵机密重地到截取账号盗窃钱财,无恶不作。可见,要使大学生成为网络时代的主体,培养认知和判断能力是何等重要。只有这样,大学生们既能走进网络,也能走出网络,成为网络的主人。

二、新的教学观:教师将不再是最主要的知识源

为培养网络时代的主体,与新的人才观相对应,必须要确立新的教学观。随着互联网络的兴起,语言将不再作为交往的唯一媒体,包括符号、图象、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支持人类的信息交流。电脑和网络不仅仅是计算和信息处理的工具,它已嬗变为一个与广播、电视和报纸一样地位的“第四媒体”。计算机软件的发展、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的应用,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运用网络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教育模式的转换也就必然引起教学观的转变。

1.网络使大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空间大大拓展

在网络中学习,与传统学习最大的区别在于,学习者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快速及时,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及几本教材、参考书为简单的信息源相比,学生具有了很大的自主选择和创新学习的空间。

网络空间是虚拟的现实,它完全可超越现实的三维时空和物理的四维时空,形成完全由上网个人按照自己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以及特别需求形成的虚拟社会、更多维度的时空,这是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最完美的个性化空间。它不仅可以使学习者从中获得经验和灵感,而且可以从中设想和创造可能的、不存在的世界。而这种可能的世界又可以通过他本人在网络的自主活动中使之具体化,经过不断判别和整合,再使之趋于现实。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网络结构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多元性,能不断激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在现实与想象之间架起桥梁,不断演化和孕育出新的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正如钱学森教授所说的,这种“灵境”技术,能集成智慧,推动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结合,引发科技革命。因此我们可以说,网络学习引起的变化是革命性的。

早在1984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怀特就指出:“作为心理学家,我必须承认关于人类学习的理论来自文字。如果电子学习具有革命性质如我所认为的那样,我们就必须以电子学习而不是以文字学习为基础,建立一套完全新的教学理论。”(注:转引自叶平:《赛伯空间文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教育新景观》,新华文摘,1999年第12期,第150页。)以上所言网络时代新的学习观,应该就是怀特所言新的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网络教学使教师的角色发生重大变化

在学校里,学生学、教师教,这是延续几千年的教学方法。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始终是最主要的信息源。进入网络时代,学生从网络上得到的信息将比教师头脑中的知识要多得多,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和浅知、不知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也将失去它独一无二的传播站地位,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手段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总之,网络教学必然使教师的角色发生重大变化。

1997年,OECD(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 并把知识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可编撰的”知识(codified knowledge),另一类是“意会的”知识(tacit knowledge)。前者包括事实知识(know—what)和原理及规律知识(know —why);后者包括技能知识(know—how )和知道产生的源头的知识(know—who)。可以说,这是人类经过多年的思考对知识的重新认识。

按笔者的理解,“可编撰的”知识指的是能够用语言和图形进行系统化处理的传统的和现代的知识;“意会的”知识指的是不可编撰的人类对过去积累的经验、教训和隐藏在人的大脑内部的、很难用语言表达的知识。现代软件技术能够把几乎所有的“可编撰的”知识用计算机进行处理。有人预言,2100年就知识的生产而言,计算机将占98%,人类只占2%。人类生产的2%主要是观念(idea)即“意会的”知识,而计算机生产的98%则全部是“可编撰的”知识。显然,“可编撰的”知识是可以通过媒体、包括通过上网传播的,而“意会的”知识只能通过面对面的接触、交流、潜移默化的。

在网络时代,教师将不再是最主要的知识源,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指导、组织学生学会从网络和其他媒体中去获取知识,怎么去思维,怎么去创新,如果这也算一种“传授”的话,那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意会的”知识。一方面,教师应参与各课程教学网络软件的开发和网络版课程的设计以及相应的监控;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的直接接触,如课堂讲授、答疑、指导,课外组织、研讨等,是必需的,以教师的风范来带动和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精神的提升和理性的回归。

三、新的资源观:开发与共享信息资源前景广阔

现代人的资源意识愈来愈强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就是对物质世界里自然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的重视。同时,人们也把注意力转向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即“在线空间”。这个空间本身又是现实的,具有可以共享的无限资源和财富。IT产业的崛起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已创造了昼夜聚富的神话。在我们探讨网络时代高等教育新的资源观时,同样应把注意力转向“在线空间”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上去。

1.在网络时代,传统的资源观必须转变

信息革命使人类的资源观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农业时代的资源观、工业时代的资源观进入了网络时代的资源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之所以强调物质资源的增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因为传统的经济学往往是建立在资源匮乏、不足的观念上的,认为人类的欲望总是会超过可用的资源。然而,进入网络时代,这种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物质资源有限,但信息资源却是无限的。

“Webnomics ”一书的作者指出:“网络经济学却是一点也不忧郁,事实上情况正好相反。”在网络经济学的社会模式中,网络是一片成长迅速的智慧财产世界,使用者可以无限地复制与下载这些智慧财产,网络世界的资源供应量会持续超越人类对这些资源的需求量,“网络经济不但没有供给匮乏的问题,反而展现了需求不足的情况。”(注:转引自李廉水等:《知识经济需要我们做什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422页。)

不容置疑,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来一直走不出资源匮乏的阴影,教育投资的不足、人才的流失等始终困扰着执著的高教工作者,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进入网络时代之际,应是根本转变传统资源观的时候了。这主要可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必须大力开发与共享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过去,我们聘任教师往往囿于本学校。网络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在全国、全世界范围内招聘优秀的教师。各知名大学招聘“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就是在网上进行的。同样,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教师培训,建立电子图书馆、建立校园网、接上因特网,设立SS研讨区,提供更好的学术研究条件和环境……。

其次,要充分认识教育和知识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以“智”来引“资”。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中指出:“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其作用是远远超过被看作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等物力资本的。”我们可通过建立专业网站、发展远程教育、建立开放式网络学院等手段,利用学校教育和知识资源的优势传播科技知识、培养专门人才、开展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活动,既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取得合法收入,改善办学条件,缓解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以促进办学水平的提升。这也可以看作是通过网络来物化知识。

2.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必须“在线”和“离线”相结合

上因特网,我们要有全球的资源都可为我所用的观念,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数字化的虚拟空间并不能代表一切。我国不久前曾举办过72小时网络生存试验,其宗旨也不是要求我们完全通过网络来生活。生活应该是“在线”和“离线”的结合。同样,高等教育新的资源观,必须是“在线”和“离线”的结合。我们强调“在线”是要深刻了解和认识网络时代高等教育能干些什么,怎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为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服务。

美国朗迅技术公司副董事长理查德·布朗说过:“在交互网络中,学校永远不会受到排斥。”高等教育具有发展科学、培养人才和社会服务三个基本职能。从知识经济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产业的角度来看,这三大职能可以对应三大知识产业:科学研究——知识生产产业,培养人才——知识传播产业,为社会服务——知识应用产业。如前所述,培养人才必须“在线”和“离线”相结合,那么,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也必须“在线”和“离线”相结合。开门办学、帮助企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振兴、推动社会进步等等,都有一个由脑力、知识资源向物质资源,在线空间向现实空间转换的问题,也有一个投入信息资源以创造新的资源的问题。

四、新的发展观:高校必须走在网络时代的前列

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原有的时间观、空间观受到了挑战。农业时代经历了近5000年的历史,工业时代经历了500年的历史, 如果网络时代比工业时代短10倍的话,也许只要30至50年的时间,人类社会即可达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网络时代的数字化产品在极低的成本条件下向市场倾泻,并不断地推出新产品,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便是极好的例证。前两年,IT行业盛行所谓的“摩尔定律”,即电脑处理能力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在发展。1999年10月,在联合国“1999世界电信论坛会议”上,会议副主席约翰·罗斯又语出惊人:“光纤定律”将取代“摩尔定律”!“光纤定律”指的是:网络带宽每9 个月增一倍成本省一半(注:杰克:《“光纤定律”将取代“摩尔定律”》, 解放日报,1999年10月25日。)。这就是所谓的因特网时。网络不仅使上网者跨向世界,更让领先一步的网上企业,获得了称霸世界的机会。互联网络已经开始和必将使当今的产业秩序发生急剧的变化。同样,它对当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必然带来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呼吁:高校必须走在网络时代的前列。

1.应把网络作为高校发展的立足点和支撑点

以往我们在探讨高等教育的发展时,比较注重的往往是人、财、物,现在还应加上“信息”这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项。而网络正是信息革命最最重要的载体。

@是当今电子邮件地址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符号。然而,它更是一种象征,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如果一名教师连@都不知是何物,怎么能想象他能到信息高速公路上去驰骋,怎么能想象他能走进这网络时代呢?又怎么能面对渴望在他指点下去登攀科学高峰的莘莘学子呢?如果一所大学的校园网还没建好,绝大多数学生还不会上网,又怎么谈得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呢?近几年来,高教界一直在研讨高等教育的跨世纪发展,通过研讨我们切实重视了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也开始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设。各高校,特别是进入“211 工程”建设的高校,都先后建立了校园网,有的学校还注意远程教育,建立了开放式的网络学校,也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和上网教育,但差距还是相当大的。由于种种原因,校园网的运行往往不尽人意,办公自动化、公文无纸化在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切实推开,干部们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大部分教师上课还离不开黑板、粉笔,相当部分的中老年教师对电脑、网络的认识滞后,不懂或只是初懂计算机,大部分教师还没上网,学生没上网的比例可能还更高一点。

我们认为,校园网建得好不好,用得好不好,教师、学生是否都上网了,不仅仅是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得好不好的问题,更应再提高一个认识层次,把网络看作是学校在新世纪有新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平台,它应是高校提升水平和层次的最重要的立足点和支撑点。李岚清副总理在会见“面向21世纪创新人才发展战略研讨会”代表时指出:要高度重视信息时代的到来,发展和利用资源,要力争创建在信息环境下的教学、科研等体系,使之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显然,信息环境的物化表现主要就是网络。在网络的平台上,学生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老师交作业,教师、学生可以在网上针对某一研究课题展开充分的研讨,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打破了,重大研究项目在校内外各路精英的共同攻关下突破得更快了……。因此可以说,高校应从网络走向未来,这是我们必须确立的新的发展观。

2.网络时代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跳跃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当前,我国“入世”进程加快。我们面临的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传统产业生产力结构的科技含量较低,“入世”后的挑战是严峻的。然而,这种力量对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未来社会是建立在“第一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的融合上面”的,所以“在跃向未来的赛跑中,穷国与富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因而,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像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所说的,“以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为借鉴,跳过某些传统工业的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以遗传工程、激光、微型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新时代。”因此,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

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为了尽早缩小这差距,当好经济发展的源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已开始实施跨世纪高等教育的“211工程”, 重点建设若干所大学,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和跳跃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数字产品和网络生存的普遍化,使高等教育发展和竞争的“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就象玩纸牌游戏有了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几乎又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就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来说,过去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限于财力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网络的极强渗透性和网络技术应用的广泛性,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供了可能性,只要有一定的财力支持,梦想完全可以变成现实。再以建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育平台,建设“学习型大学”而言,世界各国大学的起点几乎也是同一的。

对现代企业而言,在网络时代,企业必须以全球化的视野,勇敢面对挑战,抓住难得机遇,争当主流化产业。主流化就意味着占据了制高点,就拥有了全球的市场。对现代大学而言,在网络时代,争创一流,其本质就是争创主流化,谁占据了知识生产(科研)、知识传播(教学)和知识利用(科技产业)的制高点,谁就在知识经济中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一所学校是这样,对一个学科、一个专业也是这样。对高校的未来而言,高校如不跳上网络这趟列车,其归宿只能是被淘汰。优胜劣汰,这一市场经济的竞争、发展规则,同样适用于网络时代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与发展。

可以相信,全新的高等教育观念必将促进早日迎来新世纪高等教育生机盎然的春天。

标签:;  ;  ;  ;  

网络时代:高等教育的新理念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