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力服务器采用双CPU、工业以太网交换机,集成保护、测控、远动及交换机模块。智能变电站中采用电力服务器创新解决方案,为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为保障智能变电站安全可靠运行,电力服务器采用双主运行模式。本文重点介绍电力服务器双主模式的实现方法。
关键词:电力服务器;双主模式
电力服务器采用双CPU构架、大容量FPGA、高性能工业以太网交换机,集成了保护、测控、远动及交换机模块,实现了对全站一次设备的测控保护、全站信息的交换和远动功能。电力服务器本身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可靠性高、可维护性强的特点。
在实际应用中配置双电力服务器,具有极高的网络通讯实时性和可靠性,为实现双主运行模式提供了保障。
1电力服务器双主模式
图1 电力服务器双主运行模式示意图
电力服务器双主模式下,包含两台电力服务器,每台服务器包含双CPU,如图1所示,后文中用A1,A2,B1,B2分别标注电力服务器A/B的CPU1/CPU2。
A1:表示电力服务器A套CPU1,A1中包括主变保护A套、备自投A套、测控模块A套、61850服务器模块A套。
B1:表示电力服务器B套CPU1,B1中包括主变保护B套、备自投B套、测控模块B套、61850服务器模块B套。
A2:表示电力服务器A套CPU2,A2中包括远动模块A套,保信模块A套。
B2:表示电力服务器B套CPU2,B2中包括远动模块A套,保信模块A套。
1.1 CPU1双主模式
电力服务器CPU1双主模式指的是A1,A2中主变保护,备自投,测控模块的独立双套运行。这些保护测控模块都是双套,CPU1通过FPGA连接过程层光纤接口(见图①标注处)分别采集合智单元的过程层GOOSE/SV数据。实现双主模式。
1.2 CPU2双主模式
电力服务器CPU2中包括远动模块,保信模块。实现对上对下通讯,同时(见图②标注处)采用交换机级联,实现双模块主备切换,信号状态的交互传输。
对上通讯指与调度主站的通讯,通讯方式:IEC104,南网网络103;
对下通讯指与间隔层设备的通讯,以及电力服务器中CPU1保护测控模块的通讯。通讯方式:IEC61850。
1.1.1 CPU2对下通讯双主模式
CPU2中远动模块,保信模块的对下通讯实现分为内部外部2种:
外部通讯:指与间隔层设备的通讯,如10kV保测装置,35kV保测装置等。外部通讯的实现方式如下:间隔层设备采用IEC61850通讯规约直接接入交换机(见图③标注处),CPU2与电力服务器内部交换机模块存在千兆以太网物理链接,以此实现外部通讯。
内部通讯:指与CPU1中保护、测控模块的通讯。以电力服务器A为例:A1,A2双CPU之间存在千兆以太网物理链接(见图中④标注处),采用IEC61850通讯规约,实现CPU2中远动模块对CPU1保护测控模块的数据采集传输。A1的CPU2与A2的CPU1之间通过路由的方式(见图⑤-1标注处);同理,A2与A1之间采用IEC61850通讯规约,通过路由方式(见图⑤-2标注处)实现通讯。据此实现了CPU2中远动模块对2台电力服务器CPU1中保护测控模块的直接通讯,从而实现了双主模式。
1.1.2 CPU2对上通讯双主模式
远动主站采用IEC104通讯规约(见图⑥标注处)同2台电力服务器中的远动模块通讯。
保信主站采用南网网络103通讯规约(见图⑦标注处)同2台电力服务器中的保信模块通讯。
注:(1)其他间隔层设备信息采用IEC61850通讯规约,直接接入交换机(见图③标注处),远动,保信模块通过交换机可采集相关信息。
(2)电力服务器支持IEC6180客户端直联CPU1中保护测控模块功能(见图⑧标注处),CPU1经由CPU2路由中转,接入交换机,实现与外部IEC61850客户端或当地后台的直连。
结束语
电力服务器双CPU,内嵌交换机的设计,千兆以太网的链接方式,保障了双主模式的可行性,提高了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对智能变电站双主运行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运行模式。电力服务器中保护测控、远动保信同时采用双主模式,这种双主模式完全可以胜任110kV电压等级数字化变电站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吴银福,黄兵,王飞.基于智能变电站保护控制系统的软件定义实现方法.中国发明专利,CN106374439 A,2017-02-01
[2]丁玉奇.基于智能变电站保护控制系统的数据传输方法.中国发明专利,CN106411790 A,2017-02-15
[3]李平.应用于智能变电站保护控制系统的智能电力服务器.中国发明专利,CN106253487 A,2016-12-21
[4]李平.基于工业互联网架构的智能变电站保护控制系统.中国发明专利,CN106357000 A,2017-1-25
论文作者:王飞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7
标签:电力论文; 模块论文; 服务器论文; 通讯论文; 模式论文; 变电站论文; 交换机论文; 《电力设备》2018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