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肿瘤科一病区 050051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76例,按照双盲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常规置管并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PICC置管并予以对应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及感染率分别为94.7%、5.3%,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肿瘤护理中,实施PICC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疗效,减少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关键词:肿瘤护理;PICC;应用效果
在对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时,常需要对患者进行静脉给药,以往临床上多采用静脉穿刺的方法给药,但因治疗时间长,需多次穿刺,极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影响后续治疗的顺利展开。PICC作为一种长时间静脉输注的方法,操作简单,且无需多次穿刺,对患者血管损伤更小,更利于后续的治疗。本次研究即分析探讨了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纳入76例肿瘤患者,均是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按照双盲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24-70岁,平均年龄(46.5±6.3)岁;研究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47.1±6.7)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 治疗过程中需静脉滴注时仅应用浅静脉穿刺,并进行对应的常规护理干预。
研究组 行PICC置管并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静脉选择:PICC置管需在充分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后,为患者选择合适的置管静脉,静脉选择遵循首选贵要静脉,原因在于贵要静脉直且粗话,静脉瓣少,且可直达上腔静脉,穿刺成功率高。(2)确定插管长度:插管操作中,需特别关注插管长度,插管时,使患者手臂向外伸展90°,以准确判断静脉走向,将导管顺利置入。注意,双肢插管操作有差异,上肢左侧一般置管(41.5±3.8)cm为宜,右侧一般置管(37.8±3.8)cm为宜。(3)PICC护理干预:实行PICC置管前,穿刺点常规消毒,以生理盐水对导管进行冲洗,并按预计长度对导管进行修剪,操作人员戴上无菌手套开始穿刺操作,以15°-30°进针角度以插管鞘穿刺,待出现回血后,再进针少许,同时进鞘,撤针,由插管鞘内送入导管直至达到预先测量长度,完成插管后,撤出导丝及插管鞘,连接好肝素帽,以肝素盐水封管,再次消毒穿刺点,固定导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置管后的治疗情况及感染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结果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确保录入过程客观真实,以95%为可信区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以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可知研究组护理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过程中的感染情况,研究组38例,感染2例,感染率5.3%(2/38);对照组38例,感染10例,感染率26.3%(10/38)。两组患者感染率对比,X2=6.333,P<0.05。
3 讨论
在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常需要予以患者化疗治疗,且患者身体往往比较虚弱,因此就需要为患者静脉滴注化疗药物并予以长期静脉营养支持,此过程中,若每次给药或需予以营养支持时,就行静脉穿刺必然会严重损伤患者的外周血管,给患者带来痛苦。PICC置管属于一种一次性长期置管技术,无需对静脉进行反复穿刺,能够有效减少对患者静脉的损伤,并降低药物对血管的刺激,真正做到有效保护患者的上肢血管网。
由上述结果可知,研究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护理干预过程中患者的感染情况也明显少于对照组,提示PICC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肿瘤患者临床护理干预效果,减少感染的发生。
综上,在肿瘤护理中,PICC护理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伟红,鲁宁.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1):221+225.
[2]潘勤.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08):125.
[3]汤丽.PICC用于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0):137+139.
论文作者: 杨红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6
标签: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肿瘤论文; 两组论文; 导管论文; 效果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