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儿童医院 康复医学科 安徽 合肥 230000
【摘 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对小儿脑性瘫痪患者使用综合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收集小儿脑性瘫痪患者共48例,根据随机对照、平行、单盲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2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联合综合康复护理,将两组患儿的护理总有效率、运动发育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后的运动发育率均显著高于护理前,P均<0.05;护理后的运动发育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小儿脑性瘫痪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运动发育率,护理效果更佳,有助于患儿自理能力的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字】小儿脑性瘫痪;综合康复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4-071-01
小儿脑性瘫痪又被称为小儿大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指的是小儿在出生30天内其脑部发育还没有成熟,在受到脑损伤会导致其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且姿势异常[1]。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脑性瘫痪的病变部位在脑部,但患儿的四肢会常常受累,同时伴发智力缺陷、癫痫、语言障碍、听觉障碍、视觉障碍、精神障碍、智力缺陷等症状,会给患儿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2]。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式,但大部分的研究者认为在治疗过程中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儿的预后[3]。在本次研究中,对小儿脑性瘫痪患者采用了综合康复护理,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脑性瘫痪患者共48例,根据随机对照、平行、单盲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24例),其中,对照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在1岁-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0.4)岁;10例患儿为痉挛型,6例患儿为混合型,5例患儿为肌张力低下型,3例患儿为不随意运动型。观察组男15例,女9例;年龄在1岁-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0.3)岁;10例患儿为痉挛型,7例患儿为混合型,4例患儿为肌张力低下型,3例患儿为不随意运动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表示愿意配合。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联合综合康复护理:
1.2.1 肢体控制能力的康复训练。协助患儿取仰卧位,使其下肢屈曲,护理人员用手从患儿的髂前上嵴逐渐向下方缓慢施加阻力,从而使患儿的臀部能够向上抬起。
1.2.2 头部控制能力的康复训练。选择一个患儿平时喜欢的玩具或物体,协助其取仰卧位,拿着玩具在距离患儿35cm处缓慢上下左右的移动,使患儿头部能够跟着玩具旋转。或者指导患儿家属将患儿的骨盆和双下肢用腿夹住,并握住患儿双肩,从而诱导患儿头部上抬。
1.2.3 坐位姿势训练。将患儿的双腿摆成坐位姿势,并在家属的帮助下使患儿的双腿能够自然分开,从而帮助患儿伸展脊柱,同时使其略微向前屈。将患儿喜欢的玩具或物体放在距离他们不远处的不同方向或不同高度的地方,从而训练患儿的坐位平衡力。
1.2.4 蹲起和站立姿势训练。护理人员让患儿坐在一张小板凳上,用手将患儿的两膝扶住,然后促使患儿站起;之后向后按压患儿膝盖,使其坐下。以上过程反复训练。
1.3 评价指标
统计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运动发育率,并与观察组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显效标准:患儿不良症状基本消失,康复训练成功;有效标准:患儿不良症状有效改善;无效标准:患儿仍然存在不良症状,肢体动作异常,康复训练失败[4]。
运动发育率根据小儿运动发育量表进行评估,公式为运动发育率=运动发育年龄/生活实际年龄[5]。
1.4 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的最后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卡方用以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经P值进行判定。
2 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后的运动发育率均显著高于护理前,P均<0.05;护理后的运动发育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表2。
3 讨论
相关的研究报道称,小儿脑性瘫痪主要是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患儿的脑部神经细胞逐渐减少或者出现了广泛性的坏死,从而致使其脑部出现发育不良,并伴发灰白质萎缩、脑部积水等症状[6]。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患儿脑部当中的选择性神经元会出现梗塞甚至死亡,从而对脑皮层、海马、丘脑、小脑、脑干等重要部位的功能产生影响,容易出现脑白质变性、脑软化、多囊变性等征象。此外,由于患儿的脑部血管当中会聚积多糖胶体物,因此会导致脑血管出现变形、发育不良或移位等情况,从而可能出现脑血管钙化、脑缺血等严重症状。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的24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采用了综合康复护理,研究的结果显示相较于常规护理,综合康复护理的疗效更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进步,大部分的研究者都认为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应该及时进行综合性的康复训练和治疗,从而帮助患儿提升运动能力和自理能力,使其能够愈加健康的成长。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小儿脑性瘫痪患者的临床分型包括了痉挛型、共济失调型、手足徐动型、肌张力低下型或者以上类型都存在,而根据不同的临床分型,患儿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不同,动作模式各有区别。比如当患儿的头部转向左侧或者右侧时,容易引发不对称紧张性的颈反射模式的出现,从而对患儿的进食、运动发育、饮水等日常生活造成很大阻碍。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帮助患儿尽量克服其生理上存在的缺陷,同时指导和帮助患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而锻炼他们的运动能力、协调性,加强患儿与外界的沟通,有助于他们的康复。
综上所述,在小儿脑性瘫痪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运动发育率,护理效果更佳,有助于患儿自理能力的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丽林.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8):2224-2227.
[2] 韦琴,廖灵敏,周雪梅,等.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2(19):1738-1739.
[3] 伍蓉梅,温元强,魏红,等.穴位注射结合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08):58-59.
[4] 韩云英,刘芳,尹花,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护理[J].中国临床护理,2013,05(03):223-224.
[5] 张燕芳,吴永芳.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J].养生保健指南,2016,22(18):208-208.
[6] 贾慧敏,郑菊红.浅谈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14):273-275.
论文作者:江学敏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8
标签:患儿论文; 小儿论文; 对照组论文; 脑部论文; 患者论文; 使其论文; 能力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