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启示_货币需求论文

内生货币供应理论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内生论文,理论论文,货币供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外生货币供应与内生货币供应的概念

1、新古典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货币供应——外生货币供应。

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出现了两个主要的货币政策学派。一派是主张IS—LM微调模型的新古典凯恩斯主义者,另一派是在60年代开始迅速爬上支配地位的货币主义者。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西斯的分析,不论是IS—LM微调模型,还是货币主义者,其货币供应方式都属外生货币供应,与之相对应,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经济学提出了内生货币供应理论。具体地:

IS—LM分析

凯恩斯在《通论》中考察的经济体系实际上是由三个市场——商品市场、劳力市场和货币市场组成的。由于他假定可以利用的生产资源的质量以及生产的技术关系等因素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商品市场的产量或收入一经确定,劳动市场上的就业量也就决定了。这样,凯恩斯集中考察了商品市场上消费与投资的变化或者储蓄和投资关系的变化如何决定产量或收入水平问题。他指出:收入的变化必定会改变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息率:而利息率的变化也必然会反作用于投资,从而影响收入水平。但他始终没有对商品市场上收入水平的变化和货币市场上利息率水平的变化同时进行考察。而希克斯则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使收入和利息率在投资和储蓄与货币供给和灵活偏好这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同时被决定。从而指出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这就是IS—LM模型所描述的基本内容。

如图所示: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能同时满足两个条件:I=S,L=M,在该点上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它决定两个市场均衡条件下的均衡利息率和均衡收入水平。

如果曲线IS与曲线LM的交点E[,1]所决定的Y[,1] 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这时政府增加财政支出使IS[,1]上移至IS[,2]而与LM[,1]相交于E[,2],结果国民收入由Y[,1] 增加到Y[,2]。但是,货币的日常需求和临时需求也将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这就使满足投机需求的货币量减少,从而导致利息率从I[,1]上升到I[,2]。由于过高的利息率阻碍了私人投资的扩大和国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所以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还需采取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使LM[,1]向右下方移动到LM[,2]。假如IS[,2]与LM[,2]的交点E[,3] 是整个经济体系的充分就业均衡点,那么由该点决定的Y[,3]和I[,3]就是充分就业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息率水平。

这一模型表明:无论经济将出现何种状况,政府都能通过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经济顺利地稳定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上。从此模型出发,新古典综合派提出了实行补偿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张。其补偿性货币政策的特点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即通过法定准备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的调节,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刺激社会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则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抑制社会总需求。

在货币主义者看来,货币政策能够胜任两个任务: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混乱的一个主要根源;能够给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背景。弗里德曼认为,资本主义市场机构本身并不象凯恩斯所描述的那样不稳定,实际经济量值的增长取决于这一经济中的基本力量。如独创性,发明创造,努力工作和节俭等等。而货币的作用则在于为企业的这些基本力量的有效运用提供一个有利的稳定环境。因此,稳定的物价水平应该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但是,货币措施对物价水平发生影响比它对产量的影响需要经过更长的时间。因此,企图直接控制物价水平很可能使货币政策本身由于止步和起步的时间方面犯错误而变成经济混乱的根源。弗里德曼认为,在现有的认识水平下,要达到这一最终目标只能“绕道走”,即只能选择一个能够为货币当局直接控制的数量作为中间目标。按其分析,货币总额是可供利用的最佳中间目标,因为从长期看,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需求量是比较稳定的,这样,货币当局只要控制货币供给量就足够了。

为了有效地控制货币总量,货币主义者主张取消贴现率和部分准备率制度,而保留公开市场业务作为实现中间目标的政策手段,但必须规定一个固定的货币年增长率来作为业务活动的硬性约束条件。弗里德曼认为,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来规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是货币政策唯一的最佳选择,这就是“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既可容许商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变动,又可杜绝绝对价格水平的波动,从而给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

上述分析中,尽管新古典凯恩斯主义者和货币主义者在政策主张上有分歧,但他们都认为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和准备金要求)可以根据货币需求的变化来调整总的货币供应量,而使货币供应量同自己的政策目标相一致。即两者都认为货币供应量是外生的而不是由它们各自所处的系统内在地决定的,这就是外生货币供应的概念。由于认定货币供应量是外在地决定的,货币需求便成了注意力的中心。

2、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经济学的货币供应——内生货币供应。

内生货币供应理论主张:(1)资本主义是内在地不稳定的;(2)作为对中央银行传统的货币紧缩政策的反应,基础金融结构要受到金融创新浪潮的不断冲击;(3 )名义收入的任何增加都会导致货币供应的增加,而后者将足以满足由于名义收入的增加所引起的对货币需求的增加。

在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经济学对内生货币供应的论述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温特劳布——卡尔多内生性模型。温特劳布的模型是建立在他的工资定理上的。在他的论述中,内生性成了隐蔽的外生性的一种形式。

拉古尼斯·卡尔多关于内生货币供应的理论是牢固地建立在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的职能上的,即: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是保证金融部门的偿付能力。其表述为:“在任何时候,或在一切时候、货币存量将由需求决定,而利息率则由中央银行决定。”即:货币供应是内生的和受需求驱使的,与此同时,利息率(贴现率)则是由中央银行确定和管理的,外生地决定货币的基本价格。卡尔多认为,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实际上并没有控制能力,货币供应“依赖于受收入水平支配的需求”。而且,如果想避免金融体系的崩溃,中央银行就必须作为最后贷款人满足对于货币的需求。在这里,利息率将不是由竞争性金融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而内生地决定的,而是中央银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市场,并按自己的意愿建立起据说是与投资率相一致的利息率结构,这一投资率通过乘数——加速度过程将使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得以实现。

简言之,货币需求是名义收入的函数。而数量说理论家引入的是从M到Y的因果关系箭头。认为在长时期中,当实际产出处于充分就业水平时,一般物价水平唯一地取决于货币供应量。新古典凯恩斯主义者在某种程度上接受货币数量说的因果关系箭头。内生货币供应理论则认为,因果关系的箭头应是从Y到M,即“货币需求是名义收入的函数,货币需求的变化是由利息率变化所导致的生产和收入水平的变化的结果。”“因果关系的链条是这样的:利息率的下降造成了投资的增加,而后者反过来又使收入按增加了的投资的某一倍数得到提高。收入的这一增加导致了对交易货币的需求的增加,而后者,在给定的贴现率下,是由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予以满足的。”

在卡尔多的论述中,外生的利息率与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职能相结合,充当了流通速度和利息率之间的凯恩斯主义链环。然而,如果流通速度是无法预测的,那么,在现实世界中,需求就不能完全创造自己的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需求增加的供给反应就只是部分的。卡尔多认为:当货币的供给反应不完全时——流通速度的增加将弥补这一不足;在相反的情况下,流通速度将会下降。换句话说,货币存量的变化和流通速度的变化可以相互替代。在此,内生货币供应理论必须把流通速度的改变作为它的理论解释的一部分。对于内生货币供应理论的另一新的表述可以通过图形给予更清晰的说明。

如图所示,我们从均衡点A出发,在这里货币的需求与供给, 在由利率 i[,8]所决定的实际产出和就业水平上,是相等的。正如在温特劳布模型中一样,单位劳动成本的增加使货币需求曲线D(Y)转移到D(Y)'。在利率水平 i[,8]上,货币需求现在超过了货币供给,其超出量为 AB。曲线S[,m]代表了传统的外生货币供应观点,即中央银行拒绝增加货币供应量,结果利息率上升到i[,20]。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流通速度不能对较高的利息率作出反应,实际产出水平就会下降,其下降量必须大得足以使货币需求回到原来的均衡水平(但要在较高的失业水平上)。反之,如果中央银行被命令去维持原有的产出和就业水平,它的“支撑”行动就必须充分满足增加了的货币需求,从而使利率保持在 i[,8]——这使得货币供给曲线S'M成为一条水平线;它反映了流通速度可变的充分内生的货币供应。

换言之,如果不去满足货币需求的增加而使直接货币供应量保持不变(假设中央银行可以做到这一点),随着利息率由i[,8]上升到i[,20],流通速度将加速上升。然而,在任何可行的利息率上,流通速度的反应都极不可能会大得足以弥补过度需求的缺口AB。在图中,货币的总供给或有效供给曲线 (S''[,m])的斜率是正的,这反映了货币的总供给与利息率之间的正向关系。它与 D(Y)'曲线相交于E,其对应的利息率为i[,12]。在较高的物价水平上,由于较高利息率所导致的实际产出的减少,名义收入将会下降。在均衡点E上,需求等于总供给(DM''),与此同时,后者等于给定的直接货币供给(OM)和间接货币供给(MM''=DE)的总和。在其他不变的情况下,市场力量将保证在点E上的均衡的稳定性。

在内生货币供应理论中,金融创新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认为由于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使M与Y之间的稳定联系大大削弱;由于金融创新使得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遭到严重削弱。因为金融创新的急剧加速,金融部门的制度性结构变化剧烈,以至货币本身的定义及其度量都成了问题。因为出现了一系列提供流动性的工具,如公司隔夜再购协定(RP[,5])、货币市场互助基金、“流动帐户”,新货币市场大额存款单,兴旺的欧洲美元市场等等。它们之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可以充当几乎不需要任何值得一提的准备金的交易帐户。

二、内生货币供应理论的政策主张

面临既要控制经济中的信贷流量,又要适应金融创新迅速发展所产生的抵销作用,内生货币供应理论者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

1、收入政策是价格稳定的先决条件。按照布朗和卡恩的观点,劳动成本是决定价格的重要因素,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工资上涨。价格行为是由工资谈判过程决定的,而货币政策对工资和薪金谈判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所以它不可能对价格有任何直接影响。它的影响只能是间接的——只有当货币政策实行到使大量的工人失业,从而导致工会的严重削弱时,它才会发生作用。因此,在货币政策中不能找到如何使价格水平保持稳定的答案,试图通过货币政策实现价格稳定将导致事与愿违的后果。

2、有选择的信贷控制。 认为需要实行选择性货币控制的直接原因是传统货币政策的失效——它的“不公平与低效率”,特别是因金融创新而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曲线V[(i)]的移动,金融结构在将来还会发生更激烈的变化。“货币供应”概念实际上已毫无意义。企图控制无法精确定义、更不用说度量的东西,这本身就是在执行一种荒唐的措施。

按照目前所构成的那样,货币政策根据设计是不能干预特定的市场或经济部门的。中央银行没有权力或办法在萧条部门或市场鼓励扩张,或限制那些再进一步扩张就会导致经济不协调的其他部门或市场。如果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的过高(投机的)增长率造成了扭曲,从而威胁到整个经济的稳定,那么间接控制将处于两难境地。要么允许不平衡的扩张继续发展下去,要么实行普遍限制,后者会在较大或较小的程度上影响到经济的其他部门,因为通过经济的各种权力渠道,它们是有选择地注入不同部门的。如果处于权力等级的下层的某些部门起初处于不景气状态,那它们的情况就会变得更糟。另一方面,如果它们正以适当的速度在扩张,那么,它们就应该得到鼓励或至少不受妨碍。在这两种情况中,总的结果都不利于经济的普遍稳定。

3、要达到有选择的信贷控制目的,实现政策主张的手段:

(1 )对金融与工业借款者实行区别性的“贷款”(或规定不同利率,或分配不同量资金)。

(2 )确定流通速度准备金要求:在废除定期与活期存款的区别后,它将不仅根据存款总额而且将根据周转率来决定准备金水平。

(3 )双重准备金计划:是一个旨在削弱银行存款按乘数扩张能力的准备金最高限额计划。在某一宣布的日期之后,所有新存款都必须把比中央银行宣布之前更大比例的现金作为准备金。对新存款的准备金要求可能高达100%。

(4)补充追加准备金计划:是对双重准备金计划的进一步加强。该计划要求金融机构使自己的一定比例的准备金采取政府证券的形式,而这种证券可采取一般证券或以此为目的而特别发行的特别证券的形式。这种证券的利率将由财政部,而不是市场决定。这将降低支付公债利息的成本并减少对部分银行准备金所支付的利息额。

(5 )资产准备金计划:资产准备金计划将把准备金要求从资产负债中的负债方转到资产方。并且可以对不同类型的资产使用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标准。根据资产准备金计划,货币当局不直接处理“货币”,而只处理处于资产负债表中另一方的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与政府的长期发展或增长计划相一致,银行收益资产中的贷款部分很容易对工业或经济的其他部门实行区别对待。

(6)100%准备金计划。根据这个计划,货币供应完全由政府控制而且“只按公共利益来管理,而不考虑货币市场企业所必须服从的风险与赢利的指导原则。”它将不会服从或从属于“私人组织的活动。这些活动是由与合理的货币总量无关的考虑来决定的”。换句话说,将禁止以赢利为目的经营性企业创造货币。这种禁止可简单地通过对所有存款征收100%的存款准备金来实现。政府将公正地控制货币的供应, 各种区域性的中央银行将按照政府当局的指示分配信贷。

三、内生货币供应理论的启示

1、根据内生货币供应理论的观点,在M与Y之间的关系上,是Y决定M,收入政策是价格稳定的先决条件。 这就意味着可以通过对收入的调节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我国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是否也可以沿着这一思路考虑控制手段和措施呢?

目前在我国存在着非全额报酬工资制的情况下,工资并非居民收入的全部,甚至有些部门职工的工资所占比重较小,而在工资收入之外大量的非工资性收入(隐性收入)却在膨胀。(货币发放量的“内生性”,它是“被迫”发放出来的,是由于在初次分配中个人收入份额过大而无法实现计划中的积累率才不得不采取货币再分配的措施)。我国居民实际收入的经济内容是:工资、奖金、劳保福利、政府补贴和其它收入(企业、部门创收收入),工资总额在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不到70%。我国的非工资收入如劳保福利、政府补贴等不论是采取“暗补”还是名目繁多的收入形式,说到底,这部分收入仍是国家财政在支持着。正是由于非工资收入的扩张,导致消费的膨胀和物价的上涨(这是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我国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一般是采取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办法,从实践来看,有一定的成效,但很容易导致“一收就死”、“一刀切”的弊端。如果换个角度,从改革现行分配制度着手,使工资这一最主要的制度性收入真正具备分配功能、刺激功能和劳动力配置功能。鉴于隐性收入在量上难以把握,若能把隐性收入公开化,实行较高工资制,那么通过对收入政策的调整就能达到稳定价格的目的。

2、 在内生货币供应理论的“有选择的信贷控制”政策主张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控制手段,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对于强化金融部门调控能力,使中央银行真正发挥其职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双重准备金计划,其作用不仅限于控制货币的数量,还能使信贷资金流向所希望的渠道——经济的特定部门或行业。因为在实行双重准备金计划时,从某日起,所有的新存款都必须存于中央银行。实际上,这些新存款被扣押了,不过在此之后它们又被有选择地运用于所批准的贷款。在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过程中,银行这一金融机构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责任,即通过银行在贷款总量和方向上的区别对待和倾斜,达到鼓励或限制行业发展的目的,以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而目前我国银行系统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进程中所起作用不是很显著,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央银行调控能力的软弱。通过实施双重准备金计划,强化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来加强我国金融调控能力,从理论上讲是能起到这一作用的。

3、在内生货币供应理论中,金融创新(金融结构、 制度的变革,经济人公司与信用卡公司也进入银行业,银行与非银行的界限更加模糊,大量信用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如大额可转让存款单与欧洲美元市场迅速发展,流动帐户、货币市场资金、可转让提款单帐户,超级可转让提款单帐户等等)的意义举足轻重。金融创新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用——货币经济中,一系列新的信用工具的出现与应用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经济发展对多层次多形式货币的需求。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结构、金融体制的改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应该对金融创新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结合国情,把资本主义一些行之有效的信用工具、信用手段拿过来为我所用。

标签:;  ;  ;  ;  ;  ;  ;  ;  ;  ;  ;  ;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启示_货币需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