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诗歌韵律的对比
吕汝茵
(石家庄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摘 要: 韵律构成了诗歌的音乐美。汉英诗歌的韵律特征主要表现在:汉诗长于音韵,而英诗长于节奏;汉语是声调语言,易韵,而英语是重音语言,难韵,但各自都以其特有的优势和风格展现着诗歌的音乐美。汉英诗歌在韵律上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在语言结构、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揭示其背后的逻辑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汉英诗歌和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关键词: 诗歌;韵律;音韵;节奏;汉语;英语
诗歌是最高级、最具艺术表现力的文学形式,诗歌的艺术魅力源于其典型的审美特征,即韵律美。韵律(metrics)由节奏(rhythm)、音韵(rhyme)和韵式( poetic line)构成。由于汉英两种语言诸多因素的不同,其诗歌在韵律形成和表现上有着较大的差异。
打响民生水利品牌,出自2011年广东省水利工作会议上汪洋书记的讲话。它揭示了广东过去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显著特点,也指明了广东未来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方向。
汉诗利用汉字一字一音节的特点,借平仄的交错,构成了鲜明的节奏,在音响上获得了对立统一的抑扬之美;英诗则利用英语双音节词、多音节词的特点,借轻重音节的排列,构成了鲜明的节奏,在音响上也同样获得了对立统一的抑扬之美。由于汉字“辅音+元音”的构成特点,音韵主要体现在押尾韵上,获得了前呼后应的回环之美;由于英语单词“辅音+元音+辅音”的构成特点,音韵主要体现在头韵上,获得了和谐美妙的音乐之美。可以说,在节奏和音韵两个方面,汉英诗歌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产生了听觉审美满足(aesthetic satisfaction)。为了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把握汉英诗歌的韵律特征,本文拟从历史文化传统、语言构成特点以及美学角度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期对汉英诗歌理论和实践研究有所裨益。
一、从历史文化传统看汉英诗歌韵律的差异
(一)汉英诗歌韵律发展的历史渊源
为什么我们通常把“诗”称作“诗歌”呢?这个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其实“诗”和“歌”原本就不是一个可以结合在一起的东西,所谓“歌”是先民在劳动过程中情不自禁发出的感叹声,如嘿、啊、嗨、唉、兮等,这些感叹词的产生远在文字形成之前,当然比诗早得多。文字出现之后,慢慢形成了文学,用文字书写的词配上简单的音乐,就成为一首歌。最初的诗也配上音乐吟唱,由此诗与歌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就结合起来,以至于更多的时候人们将诗称之为诗歌。
朱光潜认为:“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1]171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形式,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歌不成诗,有诗就有歌,诗歌的这种内涵,充分体现了其音乐性。唐诗作为中国诗歌鼎盛时期的文学形式,节奏铿锵、音韵悦耳,读来琅琅上口,给人以巨大的听觉享受。
卞之琳鲜明指出,诗完全属于“听觉的艺术”[2]。我国古人对“吟诗”极其重视,“新诗改罢自长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论,无一不证明吟诵是诗歌音乐美得以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离开了吟诵,诗歌格律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当然也就失去了美感和生机。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经》一直到五四新时代文学,中国的诗词歌赋始终秉承着其音乐性、歌咏性特征。
英语诗歌的历史虽不如汉语诗歌那么源远流长,但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诗歌,西方有记载的文学艺术滥觞于古代的希腊。中西诗歌在历史脉络、表现机理上是相通的。在古希腊,诗歌形成的过程中同样体现了音乐性特征,而且诗歌首次以口头传唱的“诗歌”变成了“书写”的文学作品,读起来呈现出高低起伏的语调,使视觉和听觉得到满足。诗歌伴随着古希腊文明的繁荣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遗憾的是,随着英语诗歌的不断发展变化,从20世纪开始,非音乐性、非歌咏性却成为诗歌的主流。
其实,诗歌无法摆脱吟诵艺术的传统。衡量一首诗歌作品的优劣,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吟诵艺术或说唱风格所具有的美学元素。明白了这一本质的问题就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诗歌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变革,却始终不能改变诗歌的吟诵属性。虽然到19世纪初,西方出现了自由体诗歌,但很多人并不认同自由体诗歌的随意而为和对音乐性的摒弃。
(二)汉英诗歌韵律的文化传统
每行三个音组,即三个节奏单位;第一、二、四句压[an]韵。这首七言绝句属于平起首句押韵式的平仄格式,节奏鲜明,情调雄浑,意境阔达,在音韵上获得了和谐共振的抑扬之美。“文学文本的节奏和旋律,如同音乐作品的节奏和旋律,是文本的灵魂,更是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9]。
(2)P既不是循环群也不是广义四元数2群.若q∈π(o(g1))π(o(g2)),由(1)可知d(g1,g2)≤2.若g1是p元素且q∈π(o(g2)),存在m4∈N∗使得1<o()<qm,则g1~≃ g2,即d(g1,g2)≤ 3.若g1,g2均为p元素,g1~ g1µ ~ µ(∈ Q1)~ g2µ ~ g2.综合上述3种情况可知d(g1,g2)≤4.
针对全科医生培养所要求的内容,各培训基地为各全科医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全科医生在规定时间内自由完成线上“微课”的学习任务后,由培训基地统一安排与线上“微课”相对应的线下“模拟医学教学”实践和考核。带教老师的任务主要是发布线上“微课”学习清单,在线下“模拟医学教学”环节进行讨论、答疑、指导,并进一步考核。全科医生的任务是规定时间内完成线上“微课”任务,在“模拟医学教学”环节进行实操,并检验线上学习效果。
王昌龄的《出塞》久负盛名,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纵观从乔叟开始英诗发展的 600余年历史,尤其是到 19世纪末为止的500多年中,可以发现像彭斯(Robert Burns)、拜伦(Gorge G.Byron)、雪莱(Percy B.Shelley)、济慈(John Keats)、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丁尼生(Alfred Tennyson)、勃朗宁(Robert Browning)等许多大诗人大都是用韵创作,无韵的诗作很少是成功的。而在20世纪初,无韵的自由诗兴起,韵逐步受到冷落。以英国诗歌杂志《诗刊》(Verse)1993-1994年的5期为例,每期刊出 116-180页诗,5期大约700页,韵诗只占了3.3%[4]59。也就是说,96%以上的现代英诗都没有韵,韵已经沦落到若存若亡的地步。现代英诗冷落、漠视诗韵的原因,大概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做一分析。
And in the setting thou art fair.(A)
二是受时代因素影响。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Age,1837-1901年)达到了强盛的世界之巅,全国上下充满了乐观和自信;知识界、文学界、艺术界感受到了空前的思想解放,诗人们渴望打破传统诗歌韵律的条条框框,于是掀起了创作自由体诗歌、无韵体诗歌的热潮,最终出现了不押韵的自由诗(free verse)。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郭沫若为首的诗人们崇尚西方英语诗歌的创作理念和风格,刻意模仿英诗的句式。郭沫若的诗集《女神》、胡适的《尝试集》打破了古典诗歌的语言、格式、平仄和押韵等规则,形成以白话文为语言的不拘格律的创作形式。这种创作抛弃了汉语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呈现了一种无规律可循、过分自由的诗体,使诗的“音美”“形美”问题陷于一片混乱当中。虽然文学界对汉语新诗音韵的探索从未停止,但始终难以得到认可,以至于一些有识之士发出了“缺少音乐性是新诗的软肋”[5]的感叹。
Chill penury repressed their noble rage,(A)
二、从语言构成特点看汉英诗歌韵律的差异
(一)汉英诗歌的节奏
自然现象的变化、交替是自然宇宙的节奏,节奏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语言现象的变化、错落有致、跌宕起伏是诗词歌赋的节奏。无论古今中外,诗歌都在极力追求节奏感和音韵美。由于语言的构成要素,汉语长于音韵,而英语长于节奏。
复合作业过程中规定优先完成2个存货任务,然后完成2个取货任务。当存取任务在同层,即需要同一台穿梭车进行水平输送时,穿梭车在完成存货任务后直接从入库货物点前往出库货位点进行取货任务,并优先完成同层进出库任务。如图3所示为系统完成一次复合作业的示意图。
英语词汇主要由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组成,每一个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由重读音节(accented syllable)和与它相邻的非重读音节(unaccented syllable)组成。英诗的节奏则形成于重读音节与轻读音节的交替出现,通过不断变化的语调映照出语流的跌宕起伏。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构成一个音步(foot) ,音步是构成英诗的基本单位,诗行的长短主要取决于音步数量的多少。音步通常有四种格式:1)抑扬格(iambus);2)扬抑格(trochee);3)扬抑抑格(dactyl);4)抑抑扬格(anapaest)。抑指的是轻音节,扬指的是重音节。英诗的音步的表现形式又有着数量的不同,如双音步(dimetre)、五音步(pentametre)、八音步(octametre)等。在漫长的创作实践和发展中,抑扬格五音步成为英诗中最常用、最受欢迎的格式,英语诗行中有2/3就是运用的抑扬格五音步。备受人们喜爱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sonnet)就是用这种格式写成的,例如其前四句:Shall I/compare/thee to/a sum/er'sday?Thou art/more love/ly and/more tem/perate.Rough winds/do shake/the dar/ling buds/of May,And sum/mer's lease/hath all/too short/a date.[6]
汉语的节奏来自平仄。何为平仄?顾名思义,平,就是平坦、不倾斜的意思;仄,正好相反,是不平、侧倾的意思。古人把汉字分为平仄两种读音。每一个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平和上归纳为平声,去和入归纳为仄声,随着语言的演变,入声已经消失。现代汉语分为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和去声(四声),一、二、三归纳为平声,四称为仄声。汉诗的节奏以平仄的交替形成声调的抑扬顿挫,产生了萦回起伏的音乐美。
在芳环底物 1(1.0 mmol)和芳基碘2(1.2 mmol)的甲苯(3 mL)溶液中,加入Pd(OAc)2(0.002 2 g,0.01 mmol),Cu(OAc)2(0.019 9 g,0.1 mmol),K2CO3(0.138 g,1.0 mmol).110 ℃下反应并采用薄层色谱跟踪,反应完毕后,过滤,用乙酸乙酯(5 mL×3)洗涤,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快速柱层析分离(乙酸乙酯与石油醚或乙酸乙酯甲醇作为洗提液) 得纯化合物3或4或5.
近体诗(有人称为旧体诗,这个说法不严谨。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之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也称古风,不拘格律平仄;唐代及唐代之后的诗称为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律诗和绝句都应平仄交替、相间,句式粘对。汉诗每行的字数不等。经过漫长的创作实践与比较,五言和七言句成为近体诗中最广泛使用、最受青睐的句式,从唐代以来,产生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七绝的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行英诗有着不同数目的音步,同样一行汉诗也有着不同数目的音组,即节奏单位,例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
汉诗的音组或节奏单位是按语法或意义来划分的,表现出其内在逻辑和联系;英诗音步则不考虑一个个音步是否有语意和逻辑关系,完全按轻重音节划分,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多音节词被安排在与下一个单词的音步里的现象。
由此可见,汉英诗歌各自依据不同的语言属性和语音特征,将重读与非重读音节、平与仄交错排列和有规律的重复,使诗行升腾跌宕,展现音乐美。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两种式样收异曲同工之效。汉诗中的平仄表现在声音的长度和声调变化上,而英诗中的抑扬表现在声音的轻重、强弱上。汉诗中的平仄安排体现规则,而英诗的抑扬安排着重变化。
(二)汉英诗歌的音韵
所谓诗歌押韵指的是押尾韵,韵脚的前后音相同。汉英诗歌的押韵模式不同,汉字的结构通常是声母+韵母,而英语的则是辅音+元音,因而汉语押韵形式相对单一和容易;汉字均以韵母结尾,用作韵脚,声音响亮,作为尾韵循环往复,朗朗上口,特别能增强听觉上的美感。英语单词的结构通常是辅音+元音+辅音,押韵形式相对复杂和不易;英语文字多为辅音结尾,远不如元音响亮悦耳。汉字的“一字一音节”结构特征使得汉诗的韵脚一押到底,不需换韵。英诗远逊于汉诗,因为单词绝大多数是双音节词、多音节词,而单音节词的同音词的数量太少,仅占英语词汇总量的5%。如在一首稍微长一点的诗中一韵到底,常常无法找到足够的同韵词,押韵受到很大限制,很难像汉诗那样得心应手。
由于英诗在尾韵上的缺陷,于是出现了弥补缺陷的手段,常用的有:1)头韵(alliteration) ,即一诗行中两个及两个以上词首辅音的重复,这是英诗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用韵模式,如Over breaking billows,with bellying sail.(Beowulf);2)谐元韵,也称腹韵(assonance),即一诗行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的重读元音的重复,如fish/swim,stream/green,line/rhyme/tight;3)谐辅韵(consonance) ,即一诗行中两个及两个以上词尾辅音的重复,如add/read,stroke/luck,rain/tone;4)行内韵 (internal rhyme) ,即一诗行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重读元音与尾韵的重复,如We plough and sow—we’re so very low.(Ernest Jones) 行内韵构成了英诗独特的音韵美。
在押韵格式上变化多样,有AABB(连韵)、ABAB(交韵)、ABBA(抱韵)、AAA(三连韵)等。如下列三首诗的韵式:
1) Had we but world enough,and time,(A)
This coyness Lady were no crime.(A)
We would sit down,and think which way;(B)
告知患者家属、朋友等,多和患者交流,表达出自身的关心和鼓励,使其能够感受到温暖,能够积极的做好各项护理配合工作,有利于避免恶心呕吐的发生。
To walk,and pass our long Loves day.(B)
(Andrew Marvell,“To His Coy Mistress”)
关于韵,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文心雕龙·声律》上就有定义:“同声相应谓之韵。”古人写诗,极其讲究韵律。诗歌的韵律,主要通过押韵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诗歌中大多偶数句的末尾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得音调和谐、音韵悦耳、音响回环往复。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始,就大量使用了叠字、叠韵、双声等押韵方式,诗歌的韵律就沉浸在炎黄子孙的血脉灵魂深处,这也难怪在我国一直就有“无韵不成诗”之说。
2) But knowledge to their eyes her ample page,(A)
Rich with the spoils of time did ne'er unroll:(B)
令人欣慰的是,因新文化运动中自由诗的崛起而遭受冷落的古典诗词,在百年后的21世纪强势回归,大有压倒自由诗之势。毫无疑问,是古典诗词那最富民族特色的音韵美令自由诗黯然失色,无法望其项背。
1.3.3 耕地土壤养分指标区域趋势特征及分级指标 利用Arc GIS 10.2中的地统计学分析模块Geostatistical Analyst中的Trend analysis分析各土壤养分指标的趋势特征。X轴表示正东方向,Y轴表示正北方向,Z轴表示个点的实测值大小,将Rotation Angles中的Location角度旋转至30°或3D Graph的Horizontal角度旋转至120°后可清楚地分析养分空间趋势。每个方向可用一个多项式来拟合,如拟合曲线为直线,说明没有趋势效应;若为确定的曲线,则存在某种趋势效应[10]。
And froze the genial current of the soul.(B)
(Thomas Gray,“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杨建斌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沥青路面加宽时差异沉降引起的附加应力,通过调整路面参数探讨了路基加宽的设计方法[3]。余常俊提出为了增加新老路面的连续性,需要在基层、下面层和中面层设置台阶,并就拼接台阶的施工工艺做了具体介绍[4]。曾庆春等结合佛开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利用有限元法计算了加宽时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对路面结构层的附加应力,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对路面结构层产生的过大附加应力会使路面发生破坏[5]。
3) Thy voice is on the rolling air,(A)
税收政策作为PPP模式政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部门和参与企业共同关注的一项制度要素。科学、合理的税收支持政策对于推动PPP模式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税收政策与制度,推动PPP模式的健康发展。
吕温作为中唐时期的文人,曾积极参加永贞革新集团的准备工作,入仕不久担负出使吐蕃的重任,回朝被贬道州、衡州,出任刺史期间为百姓做实事。吕温一生的重大事件,及政治思想、文学观点等方面,以脉络的方式,呈现在其文学作品中,为中唐文学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I hear thee where the waters run;(B)
Thou standest in the rising sun,(B)
一是英语不易押韵的性质所决定的。英语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英语属于重音语言,单词的重音往往落在第一个音节上,由此头韵(alliteration)就无形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而尾韵(rhyme)则处于条件差、难押韵的状况,故造成了头韵盛、尾韵衰的局面。韵对英语来说是个舶来品。汉语是声调语言,易韵;英语是重音语言,难韵。
(Alfred Tennyson,“In Memoriam”) [7]102-107
宁波书城是宁波书籍储量最大、占地面积最广的书店。在近两万平米的空间中,陈列着30多万种图书,层次丰富的空间串连,让每一个匆忙的都市人都可以在这里转换心情、放慢脚步。
但是十四行诗的格式相对比较固定,前八行(octave)的押韵格式一般为abbaabba,这种韵式称为吻韵,后六行(sestet)的押韵格式有四种:cdc dcd,cde cde,cde dce,cde dec,这种韵式称为链韵。每行五个韵步(pentameter)。
汉诗的押韵格式简单,不管是绝句还是律诗都是采用AABA。根据汉诗规则,B是白脚,即句尾不押韵;三个A是韵脚(首个A也可以不押韵)。
朱光潜在谈到韵的作用时指出:“韵的最大功用在把涣散的声音联络贯串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它好比贯珠的串子,在中国诗里这串子尤不可少。”[1]173当今英国人在用韵态度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无韵诗不再是英诗的主流。英国有名的《诗刊》轻视用韵,但事实表明那只是一部分文人的欣赏习惯和口味。王宝童曾于 1996-1997年到英国访学,留心观察后发现英国的报刊杂志、电视广播都有大量的韵诗或韵文[4]64。美国学者德鲁(Elizabeth Drew)认为:“Nowadays rhyme is back in fashion.”(现在韵又回归时尚)[8]。如果说从20世纪初开始人们弃韵是对 18、19世纪用韵传统的反叛,那现在重新用韵则是对过去弃韵传统的反叛。
三、从美学角度看中英诗歌韵律的差异
诗歌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是最富有音乐性和审美情趣的语言艺术。激昂的节奏、优美的音韵对于任何一种文化背景下的读者都是一种美的享受,都会激发起一种愉悦的心理反应和审美体验,这就是诗歌音乐美的认知共性。
(一)节奏创造跌宕起伏的抑扬之美
汉字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一个字一个音节,而且元音音节(韵母)永远出现在辅音(声母)之后,每个字具有平、上、去、入4个声调,中国诗人便可巧妙利用这个平仄平台酿出不同的节奏,或激昂或沉郁、或厚重或轻快,或清新或古朴。鲜明的节奏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和意境美。
韵自汉语生,汉语的音、型构成对诗韵有天然的适应性,这是表音文字所不能比拟的。韵可能最早由匈奴人传到了欧洲。公元 4世纪时的拉丁诗中就出现了韵的应用,尔后韵由拉丁诗进入了英诗,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14世纪末,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的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0-1400年)在其著名的《坎特伯雷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 里首创了诗歌的双韵体,也称为英雄偶句(heroic couplet)韵式,即每两行押韵的五音步抑扬格,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后被许多英国诗人所采用,此后诗韵在英诗中渐盛。新的诗体形式,如十四行诗(sonnet)也被介绍到英国。可是后来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年)提出了“无韵不害”的见解,并在其著名史诗《失乐园》(Paradise Lost)中使用了“素体诗”(blank verse,即五音步抑扬格诗行,不用韵),并在扉页上明确地指出:“韵并不是诗的必不可少的附属物。”更有甚者,美国诗人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年)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以无韵的自由诗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20世纪诗坛的创作传统[3]。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歌的音乐性体现在韵律上,而音韵是韵律的核心内容。汉英诗歌在音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相同的地方,更有不同之处。
汉诗通过平仄达到抑扬顿挫、起伏跌宕、音调铿锵悦耳的美学效果。诚然,英诗中没有平仄,但英诗在节奏上有它特有的美。英语是一种重音语言,其节奏由轻、重读的交替更迭来突显诗歌的高低强弱之乐美;一诗行里的若干音步又按轻重音排列不同形成不同的抑扬格、扬抑格、抑抑扬格或扬抑抑格。最典型的是莎翁的十四行诗,其格律是抑扬格五音步,整个诗行共有五个音步,五组周期性的变化如同乐谱的小节,也酷似跳舞的舞步,美感四溢。
(二)音韵创造铿锵悦耳的回旋之美
诗歌音乐性语言产生的魅力缘于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属性,韵律之美除客观因素外,也渗透着主观感受性和社会共鸣性。
音韵同节奏一样创造美,音韵产生的美是诗歌音乐美的主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一首首优美动听的经典诗歌令中国人沐浴在美的阳光里,享受着美的精神世界。汉诗的音乐美在世界文学殿堂里是无与伦比的。
英语音韵之美,应主要归功于头韵。头韵不仅大量应用于诗歌,还广泛应用于散文、谚语、广告等。柯尔律治(S.T.Coleridge)在其《老水手行》(The Rime of theAncient Mariner)中,娴熟地运用了头韵、行内韵等修辞手法。诗的第二部分第五诗节:
The fair breeze blew,
568 酮康唑促进环维黄杨星 D 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大鼠在体肠吸收 鲁文娟,陈 静,张景勍,蒋心惠
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10]
在这一诗节中,头韵的运用独具匠心:在“fair”“foam flow”“furrow followed free”“first”中,[f]摩擦音重复达7次之多,再加上“breeze blew”中象征气流的[b]爆破音的重复,极大增强了诗行的音韵效果,使读者仿佛看到船儿在海上轻快航行、白浪飞溅的景象。在第四行“silent sea”中,[s]摩擦音的重复,更使读者产生“大海一片宁静,只有水声沙沙”的遐想。各种声音交织回荡,音韵美和意境美达到了高度契合。
诗歌的精髓在于通过炼词凝句来营造诗歌深远的意境,而韵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决定性因素,是促进意境形成的重要手段,中国的唐诗宋词如此,西方的传统诗歌亦是如此。优美的诗歌读起来如玉石相击,铿锵悦耳,如行云流水,余音绕梁,给读者以极大的视觉和听觉享受,韵律美与意境美在艺术效果上实现了完美统一。也正是因为汉英诗歌的形成特点、文化背景、审美情趣等因素的不同,各自以独特的风格和方式绽放着美的芬芳和魅力,为不同民族提供着精美绝伦的精神产品。
【美国BWX技术公司网站2018年9月27日报道】 2018年9月27日,BWX技术公司(BWX Technologies)宣布其子公司美国核燃料服务公司(NFS)已获得一份总价值5.05亿美元的高浓铀稀释合同。这是该公司迄今获得的最大一份高浓铀稀释合同。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卞之琳.完成与开端:纪念诗人闻一多八十诞辰[C]//王子光,王康.闻一多纪念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109.
[3]吴翔林.英诗格律及自由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5
[4]王宝童.关于英语诗用韵的思考[J].外国语,2002(2):59-65.
[5]高慧斌.谢冕、叶嘉莹等谈新诗音乐性:缺少音乐性是新诗的软肋[N].辽宁日报,2016-07-12(15).
[6]屠岸.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百首(英汉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26.
[7]PYRE J F A.A Short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Versification[M].New York:Crafts&Co,1930.
[8]DREW E.Poetry,AModern Guide to Its Understanding and Enjoyment[M].New York:Dell,1959:277.
[9]张春柏.文学翻译中的节奏与旋律[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4):42-47.
[10]杨德豫.柯尔律治诗选(英汉对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97.
AComparison of Rhythm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
LYU Ruy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ijiazhuang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35,China)
Abstract :Rhythm constitutes the musical beauty of poetry.The prosody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Chinese poetry is characterized by phonology,while English poetry features in rhythm;Chinese is the tonic language,which is easy to rhyme,while English is an accentual language,which is difficult to rhyme.But both of them show the music beauty of poetry with their respective unique advantages and styles.The differences in rhythm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 reflect th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structure,cultural tradition and aesthetic concept of different nations.Revealing the logic behind them will help us better appreciate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 and promote the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Key words :poetry;rhythm;phonology;rhyme;Chinese;English
DOI: 10.3969/j.issn.1673-2065.2019.06.020
作者简介: 吕汝茵(1985-),女,河北石家庄人,讲师。
基金项目: 河北省高等院校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SQ192042)
中图分类号: H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065(2019)06-0123-06
收稿日期: 2019-06-10
(责任编校 :耿春红英文校对 :杨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