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_国际关系论文

论区域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_国际关系论文

论地区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关系论文,其对论文,主义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区主义是与全球化进程相伴随的另一种推动世界政治经济关系实现结构性转变的动 力。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地区主义不仅是许多国家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外交实力的主 要渠道之一,也是在地区与全球层面上规范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一个重要力量。中国 的国家利益与对外战略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周边地区,我们的发展机遇及挑战与周边各 种形式的地区主义运作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地区主义的走势要比全球化与全球事务 对中国的影响更加具体,其意义也更加重要和深远,它理应成为我国国际关系理论与政 策研究的主要议程之一。本文仅就地区主义的概念、特征以及它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作一 初步的理论性分析,以期引起国内国际关系学界对这一议题的重视与探讨。

准确理解地区主义

冷战结束后的十年中,地区主义在世界各地同时高涨,旧的地区组织焕发了活力,新 的地区组织不断形成,地区性认同、地区性合作安排、地区之间的协调已构成当代世界 政治经济变革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仅就经济合作这个地区主义最表层、也最明显的 发展情势来看,目前除了欧盟、东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三个众所周知的地区集团外, 在WTO的框架中得到记录的还有100多个地区合作的计划与安排,而且据统计,90%的WTO 成员方都属于这样的地区安排的签约方。(注:Editorial,Global Dialogue,Vol.2,No.3,October 1997.)以政治与安全为宗旨的地区多边联系、协调、合作的制度取向的建设 也在世界各地同时展开,处于许多国家对外政策的优先考虑之中,成为国际政治的一个 重要内容,如北约的东扩,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建设,东盟安全机制在东亚地区的外 溢等。

地区主义,是地理位置相邻、有着较高程度的政治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和许多共同特性 的三个以上的民族—国家,基于增强各自的利益、管理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应对地区 内外的各种共同挑战的需要,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机构或制度为机制,从地区整体性的角 度出发寻求地区事务上的共识和共同安排的一种合作意愿与政策,并在此架构与秩序下 处理相互关系的一种多边主义制度形式。地区主义是官方与民间的各种力量与组织,在 从地区的角度考虑和处理政治、经济、社会等事务的过程中产生和体现出来的,这反映 了跨民族的地区利益与进程的存在以及人们对这种存在的认知,但地区主义主要是在国 家(政府)的推动下所产生的一种选择与方案,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它是补充、加 强或保护国家的地位与政府权力的一种工具,“在许多情形下,地区主义起因于国家对 全球和地区挑战的积极适应政策以及政府间的一致与协议”(注:M.Smith,“Regions a nd Regionalism”,in B.White,R.Little and M.Smith(eds),Issues in World Politi cs,Macmillan Press Ltd 1997,p.77.)。地区主义的出现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历史 、文化和政治根基,受到内部的国家间关系和外部的国际环境的深刻影响,但不论以何 种形式体现出来,地区主义产生的基本条件都是共同的。首先是地理的接近。地理接近 的国家、群体或社会有着共同的历史经历、文化渊源和共同承受同样问题的感受,容易 产生出亲近感和群体意识,这是属于同一地区的国家的基本特性。其次是政治经济的相 互依存。只有在地区内的国家间存在着比它们与外部世界更强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 系时,地理接近的意义才能反映到它们的实际关系中,由此产生出有共同利益、挑战或 憎恶的可能,有政治经济政策接近与合作的需求。再次是政策的协调与合作。地区主义 的核心是对合作有意识地进行设计与提出政策,通过这种选择使所有的参与国均能平等 地获益。协调与合作一般是以一系列的目标、原则、规则和谈判程序为基础,借助某种 组织形式从法律与制度的意义上塑造地区的一体性,为地区内各种相互作用关系提供“ 游戏规则”。最后是至少有三个国家的参加。地区主义并不意味着某个地区的所有国家 都有共同的认知并相互接受,都必须参与同一个框架内的协调与合作,它的最低标准是 三个以上的国家间有较深的相互依存关系,并有合作的愿望与行动。上述条件结合在一 起构成了地区主义的基本概念与内容。然而,地区主义在范围与程度上有着很大的维度 与伸展性,包容的地域既可以是整个地区,也可以是次地区;相互依赖、作用与合作的 事务领域既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单一的;政策的接近与合作既可以是高度组织的, 也可以是松散的。因此我们在今天就看到了差别非常明显的各种地区主义,有制度化程 度高、一体化领域全面、逐渐将整个地区内的所有国家包容进来的欧洲一体化,也有某 些中东国家之间仅在淡水的使用这个特定的问题上以协议的形式进行的地区合作。

一提及地区主义,人们往往从地区一体化的角度来理解它的含义,并在概念上将两者 交换使用,这是非常片面的。实际上地区一体化只是地区主义多种表现形式中的一种, 或者说只是它的一个发展阶段。依据协调与合作程度的不同,赫瑞尔(Hurrell)把地区 主义依次划分为地区化、地区意识与认同、地区内国家间的合作、地区一体化以及地区 聚合等五种类型,它们都具有地区主义的基本含义,但特征又各不相同。(注:参见And rew Hurrell,“Explaining the Resurgence of 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R 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No.21,1995.)地区化是一个导致地理上接近的国家 间相互依存加强的自动的经济联系进程,它并不以政府有意识的政策以及某些可能为国 家关系带来影响的意图为前提,而是地区内有意识的商业经济活动的结果,但它能够促 进国家间经济社会的相互作用。地区意识与认同指的是属于特定共同体的共同观念,它 以共同文化、历史与宗教传统为基础,一般是通过抵御难以控制的地区或全球经济冲击 ,处理外来的政治安全威胁与文化的挑战体现出来。国家间的合作是国家间通过谈判达 成政策的一致或形成某种较松散的合作制度,政府在其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地区一体化 是先前有较高程度的自主性的国家与社会,通过有意识的政策与制度设计,加深相互间 经济社会政治政策的融合与趋同,在一系列领域以一定程度的共同规则与制度取代不同 的民族国家规制。地区聚合是前面各种地区主义类型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地区主义 ,国家间通过内聚力合并为一个政治经济单位的组织形式(如联邦制),其制度与力量对 成员国国内政治可起到重要的规范作用,对地区内部的环境与国际政治具有决定性的影 响,因而是地区主义的最高形式。在当今世界中,由于不同的地区在地区特性、发展模 式与发展程度、国家间关系、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它们选择与适 应的地区主义也就有着很大的不同。

冷战后地区主义的新特征

地区主义的重新兴起与高涨,是与世界政治经济安全结构和环境的转变以及民族国家 的需要密切相关的。从国际政治变化的角度看,冷战的终结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政治权 力的重新分配,一方面消除了超级大国力量与影响对世界所有地区的严密覆盖,尤其是 它们对各地区内的国家间相互作用进程的压制与扭曲,使得各地区被全球政治军事竞争 因素所分裂的局面基本上消失,地区的自主性与整体性特征得以恢复。这样,地区事务 的管理与安排就不再完全受大国的控制或者从属于全球政治力量均衡的要求,而是主要 以地区内国家的利益以及它们对地区稳定、秩序与更好地应对全球竞争挑战的需要为基 础。因此,地区主义的发展具备了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冷战的结束也揭开了众多民族 国家难以驾驭的地区性问题的盖子,地区协调与合作的内在动力陡然增强。冷战时期受 超级大国竞争政策的制约,如种族冲突、领土争端、某些国家间利益的不一致等地区内 不稳定因素处于潜在的状态,没有对地区的整体秩序带来冲击。冷战体制瓦解后,这些 因素转而成为对各国利害重大且共同面临的挑战,而且又主要是地区内的国家拥有解决 问题的合法权力与责任,它们因而进入了地区政治事务的主要议程。人们普遍承认,应 对欧洲安全结构的转变(包括德国统一)以及巴尔干(次)地区的冲突是近十年来欧洲一体 化进程加快的重要动力,东亚地区的各种不稳定以及安全问题的挑战也是目前有关国家 积极寻求不同形式的地区多边安排的一个主要考虑。

从世界经济变化的角度看,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框架内展开的 。尽管经济全球化与地区主义有着很大的矛盾,如前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要求 实行全球治理,后者至少在表面上使世界经济“碎片化”,主张侧重于加强地区层面的 管理,但地区主义的复兴是与经济全球化的刺激分不开的。其一,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 济竞争,它在削弱民族国家的管理能力与自主性的同时,对其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前景也 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迫切需要一个集体的有制度机制的管理,但是自由主义者 所极力鼓吹的全球治理对于多数国家而言过于庞大和难以驾驭,地区主义取向则是一个 最优的选择。由于地区主义主导的协调与合作既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中,又保证了所有相 关国家的平等参与和共同受益,各方也就易于接受统一的标准与规章制度,支持必要程 度的地区治理。其二,只有在特定的地区内才能最直接地感受到全球化进程所产生出的 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性和全球影响的意义,利益与动机的平衡是在地区而非全球层面上最 有可能促使国家去寻求政策的反应。在地区层面上解决全球性问题,或者说以地区为单 位实施全球范围内达成的标准与措施,最有利于推动全球化的发展和应对它的挑战。因 此人们常说,从全球角度进行思维,在地区层面采取行动。其三,有一定规模的、不断 自由化的地区市场,能够首先使各国的商业组织在一个规模相对较小因而较容易控制的 范围内进行激烈的竞争,提高它们的效率与实力,有助于加强它们在有更大风险的全球 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因此,地区主义实际上是为地区内的国家与企业抵制全球经济的反 复无常提供安全措施,为它们在其中参与竞争提供强有力的基地。

目前的新地区主义与20世纪50—70年代的地区主义有三个方面的区别,前者是在多极 的世界政治经济情势下出现和发展的,后者则以两极格局为背景;前者具有自主的性质 ,地区主义主要来自于内部的自愿选择,在后者中霸权的角色起着主导作用,地区主义 来自于外界的霸权压力;新地区主义是全面和多维度的,旧地区主义则是有限的,只聚 焦在特定的问题上。(注:参见Amitav Acharya,“Regionalism and the Emerging(Int rusive)World Order”,paper presented for the conference on“After the Global Crisis”,CSGR,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16—18 Setember 1999.)当前的新地区 主义展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出现了南北国家间的地区主义。在20世纪50—70年代的那次旧的地区主义浪潮 中,地区意识与地区合作分别是在发达国家间和发展中国家间产生的,如西欧发达国家 的欧洲一体化,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拉美国家南方共同体和东南亚国家联盟。而1990年后 的新地区主义则明显地有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结合在一起的趋势。最典型的莫过于 北美自由贸易区,它由高度发达的美国、加拿大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所组成,而 拟议中的美洲贸易区则更会加强这种合作局面。亚太经合组织囊括了太平洋两岸不同类 型的国家,欧盟的东扩战略也即将开始把众多的东欧国家融入到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来 。地区主义的这一发展特征为在全球范围内解决日趋尖锐的南北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 路和机会。

其次,地区主义的制度化因素加强。国际制度包括各种非正式的国际机制和正式的国 际组织,它能够为国家间的相互作用提供必要的信息,降低交易成本,增强信任度,从 而使互惠的合作易于进行。目前,制度化已是各种地区主义合作所着重建设的一个主要 内容。欧盟取代欧共体以及近期颇具力度的制度改革,使之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政治体 制,欧洲一体化现在是一个高度制度化的框架内推进的。东盟组织在逐渐提高经济政治 领域的制度建设的同时,也在超出其成员国范畴的广泛的地区安全合作方面注入了更多 的制度因素。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过渡到欧安组织、上海五国会议转变为上海合作组织 、非洲统一组织更新为非洲联盟,都说明地区主义的追求者们对制度化在地区整合与释 放出更大的合作效应方面的意义的重视。

再次,地区主义框架下协调与合作的内容与使命的多样性。在过去的地区合作关系中 ,有经济地区主义、政治地区主义或安全地区主义之分,关注的领域比较单一,使得一 个地区存在着成员国以及地理区域相重叠的多种地区主义形式,反而不利于管理地区内 复合性的相互依存关系。现在由于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和国际政治安全形势的变化,地 区主义的综合职能得到了加强。欧洲一体化与欧盟的建设已远远地超越了经济范畴,共 同的社会政策、外交与安全政策也成了它们的主要内容和支柱。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不仅仅是出于经济的原因,美国也希望借此巩固与它的“后院国家”的政治关系,而加 拿大与墨西哥的政治意图则在于若美国选择了保护主义与孤立主义道路,这能为它们提 供一个可靠的避风港。东盟组织中的地区主义除了着眼于东南亚国家间的政治合作和牵 制大国这些传统的目标外,现在也积极致力于建立自由贸易区和为整个东亚地区确立一 个安全框架。新近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与非洲联盟都明确它们的宗旨是促进地区稳定与 安全,有效解决各种双边或多边冲突,更有力地推动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地区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地区主义向上影响到全球化进程和全球秩序的构建,向下与国家以及企业、利益团体 、社会运动等非国家或次国家角色紧密相联,因而是在外交与国家间关系、地区事务与 世界体系、全球社会等多种层面上塑造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结构特征的主要力量之一。地 区主义的普遍发展突出了地区因素在国际经济与政治中的重要性,全球化与地区主义、 地区间关系与大国关系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正在出现的国际政治经济整体结构体系。冷 战之后地区主义在欧洲的强化,重新勾画了欧洲政治经济与安全体系的版图,在欧盟逐 渐成为一个羽毛丰满的国际关系角色的同时,推动欧美、欧俄关系有了重大的调整。东 亚地区主义的兴起,加深了整个地区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地区的整体特征日益显现, 为地区政治安全结构与大国关系的调整提供了新动力与方向。非洲地区主义的复兴催生 出了今天的非洲联盟,对地区各国经济发展和有效地解决地区与国内冲突有着不可估量 的意义。显然,日益高涨的地区主义在世界各地都在重新构建着地区政治经济秩序,而 且地区事务与地区内的互动也是多数国家利益与外交政策优先考虑的焦点。因此,“地 区和地区主义可以充当一种透镜,世界政治的核心事务由此折射出来并得到了特殊的塑 造”(注:M.Smith,“Regions and Regionalism”,in B.White,R.Little and M.Smith (eds),Issues in World Politics,Macmillan Press Ltd,1997,p.70.)。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研究地区主义,目的在于评估它对国际和平、稳定与秩序的作用, 探讨冲突如何能够避免,合作与稳定如何能够维持的问题。(注:Fiona Butler,“Regi onalism and integration”,in J.Baylis and S.Smith(eds),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p.411.)具体来讲,地区主义对国际 关系有以下方面的影响。第一,地区主义为国际关系增添了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新的结 构层面与脉络。地区虽然一直是国际事务发生和国际关系运行的一个重要场所,但在传 统的国际关系结构中,地区只是作为一个背景(而且往往是分裂的)对国家、国家间关系 和全球范畴中的互动产生影响,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体系单位,也不作为一个自变 量存在并发挥国际作用,因此人们对国际关系的解释和理解一般也是着眼于它的两个端 点——国家(国家间关系)与世界力量分配——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在新现实主义、世界 体系论等强调国际体系与结构作用的理论思想中,地区因素并不构成国际关系结构组成 的一个显要部分,因而往往受到忽视。而现在,尽管国际关系的全球属性日渐突显,全 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塑造能力不断增强,但众多的事例表明,在地区主义的作用下,国际 事务也越来越具有了地区的属性,受到地区结构与特征的制约。以安全问题为例。目前 除美国之外,其它大国的利益与影响主要集中于各自所在的地区,因此它们的外交与安 全战略基本上是以地区为舞台,把处理地区内的政治经济关系,在此范围内作出单边或 多边的安排,视作加强各自权力、影响以及在全球与地区事务中地位的重要手段。这些 国家与本地区安全事务联系程度的不断提高,增加了它们左右地区安全环境与走向的可 能性,因此大国安全政策与影响的地区意义日益显现。如何应对这些大国的挑战与冲击 ,也是地区内中小国家安全政策的优先考虑。为了更有力地控制它们的战略环境,尽量 改变它们在国际政治中的不利地位,中小国家目前非常热衷于在地区内采取协调与集体 行动,希望通过地区合作安全以及地区的特殊方式来获取安全保障,因此它们越来越认 同地区合作的安全价值。鉴于这样一些变化,人们开始对地区(或次地区)内的事务投入 了更多的注意力,频繁地从地区层面上谈论外交与国际政治问题。地区战略、地区角色 、地区相互作用与地区方式已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构成了国际关系分析的基本 话语与范式的一部分。

第二,地区主义能够推动地区新秩序以及世界新秩序的形成,并对它们起到重要的规 范作用。考克斯(Robert Cox)指出,任何一种国际秩序都是三种力量的结合:权力的分 配、制度的作用、规范行为界限的认同与意识形态。(注:Robert Cox,“State,Social Force and World Order”,in R.Keohane(ed),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Columbi a University Press,1986,pp.204-54.)如果这些力量是一致的和相互适合的,就会存 在一个稳定且有力的国际秩序,但它们往往是不一致的,这就有了秩序的变革与调整的 问题。地区主义既是旧的秩序的破坏力量,也是新的秩序的建造力量。总的来看,作为 一种多边主义的形式,地区主义信奉的是地区或次地区整体观念与合作观念,不断培植 出超越国家范畴的地区集体认同和组织认同,能够提供整合地区内所固有的各种分裂、 隔阂现象的动力,因此它所引导出的地区秩序与传统的主要依靠力量均衡来维持的地区 秩序有着明显的不同。欧洲与东亚这两个差异性较大的地区主义进程的政治经济结果, 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经过50年的地区主义观念与实践的洗礼后,欧洲的政治秩序中 不仅大国争斗与相互牵制的色彩逐渐淡薄,而且传统上属于国家专有的那些权力在很大 程度上被欧盟机构及其成员国政府共同分享,现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变化“不再发生在一 个分裂的和权力均衡的欧洲,而是发生在一个由力量不断增长的单一组织所控制的政治 空间内。这样,甚至是成员国的对抗与竞争也都转而通过共同的规则与制度来塑造和沟 通”(注:Keohane,Ney and Hoffman(eds),After the Cold War:International Insti tutions and State Strategy in Europe 1989—1991,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 93,p.385.)。这种局面随着欧盟即将到来的东扩会迅速演变为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新秩 序。虽然东亚地区的一体化和社会聚合难以达到欧洲的程度,地区秩序中权力均衡特征 依然显著,但在不断高涨的地区主义的作用下,这个地区的权力分配已不仅仅是在大国 之间进行,中小国家、地区组织对地区事务的发言权和影响不断增强,多边外交日益频 繁,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与地区合作影响地区事务的力量逐渐上升。在这个过程中,东 亚国家间达成了维护国家主权、不干涉内政、协商与合作的共识、准则与行为方式,从 而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一体化和整体化的秩序前景,单纯的权力均衡概念和“极”化思 维已经不能准确地概括这个地区的国际关系基本轮廓。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地区主义对未来的地区秩序也有着破坏作用。地区主义对地区 秩序构建的积极意义是以地区的整体观念为基础的,但如果在地区内建立由部分国家参 与的具有排他性或针对某个(某些)地区内国家的多边合作或次地区合作,则会使地区陷 于分裂,导致地区内关系的不和与紧张,破坏地区一体化的进程。冷战时期均具有次地 区主义意识和政策的北约组织与华约组织的对抗,始终将欧洲置于一个分裂、不确定和 军事争斗的秩序中。目前在亚太地区不断被人提及的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的多 边安全合作(无论是采取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形式),也是这种次地区主义的取向,它以 地区内的某些国家为排斥和遏制的对象,以整个地区的不稳定和不信任为代价,换取部 分国家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感的增强,试图确立起长期的权力优势结构,这是与十余年来 东亚地区的地区主义强劲发展势头背道而驰的。

相对而言,地区主义对世界新秩序确立的影响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地区间的关系、地 区主义与全球主义的关系等问题。总的来看,它在推动全球合作与一体化广泛发展的同 时,也具有在一定条件下将世界推向分裂的潜在可能性。地区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影响当 前世界政治的一个重要动力,这集中体现在“开放型”与“封闭型”两种地区主义取向 的关系上。“开放型”的地区主义是指有着广泛的地区整体性并对广泛的世界秩序的需 要进行开放的地区合作,是一种包容性和国际主义很强的多边主义理念。这种类型的地 区主义既可起到有效地管理地区的共同利益与互动关系的作用,也能够接受外界地区和 国家的参与,通过对世界的开放创造出一个反映相互依存关系的现实、推动国际协调、 培养稳定和自由的国际环境的新秩序,从而为管理全球化和增进地区利益注入更多的积 极因素。因此,“开放型”的地区主义有助于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的整合,有助于全球秩 序的形成与稳定。“封闭型”地区主义则相反,试图建立一个地区堡垒并将其作为抵御 世界政治经济挑战的一个绝缘体,奉行的是一种集体的保护主义。它先入为主地把世界 划分为有不同观念和利益的“我们”和“他们”两个对立部分,对内自由,对外则封闭 ,持有冲突性很强的地缘经济理念。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处于和平与稳定局面的环境下 ,这种取向对管理变革中的国际政治经济事务应该说是一个障碍,不利于合作、协调的 世界新秩序的形成,反而有使世界走向碎片化的危险。

外向与开放是目前新地区主义发展的基本趋势,反映了全球政治经济深刻的相互依存 性。全球政治经济的自由主义与多边主义是在全球体系层面、地区关系层面、地区内部 结构层面和国家层面的互动与协调中得到维持和促进的,开放的地区主义则是其中的一 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目前仅仅是一个自由的(即使是统一的)地区空间远不能满足民族国 家的利益需求,从全球化中受益意味着要充分利用已实现了全球自由配置的资源,而且 建立一个地区的堡垒在实践中一般是不现实的,这不仅会破坏地区内国家的国际政治经 济环境,还由于各种地区间的跨国网络、联盟和相互渗透的增强使得识别“我们”与“ 他们”、“内部”与“外部”的界限格外困难。这些动因推动了地区间的合作,通过亚 欧会议所表现出来的欧盟与东亚地区间关系的制度化发展就是一个典型,以至于人们经 常谈论欧盟—美国—亚太三角在全球事务治理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当然,地区主义的“ 封闭”与“开放”性并不是清晰和纯然的,但是,“很明显的是,欧盟作为高度制度化 和充分发展的地区主义版本,被拥护开放地区主义的亚太国家视作潜在的威胁”(注:M ichael Smith,“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Asia-Pacific”,in A.Mcgrew and C.B rook(eds),Asia-Pacific in the New World Order,The Open University 1998,p.306 .)。而且地区主义的这种外向与开放趋势也不是不可逆转的,它对全球稳定与秩序构建 的积极作用是有条件的,“开放地区主义的问题是,它基本上是一个面向良好稳定经济 时期的战略,但是当经济气候变得恶化时,要想使国家坚守开放地区主义的信条是极为 困难的”(注:“Asia-Pacific Regionalism in the Form of Minilateralism”,The Straits Times(Singapore),Nov.18,2000.)。

第三,地区主义有助于解决地区安全问题并对许多冲突进行控制和管理。在全球安全 这个大环境有了结构性的缓和与稳定之后,对国家安全利益与外交政策影响最直接最重 要的无疑就是规模较小、但实际意义更大的地区安全环境,地区安全环境对民族国家安 全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可以说,现在判断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依据,主要是它所处地区 的安全形势,以及它对其中的威胁因素的平衡能力。地区主义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带来地 区的和平与政治稳定性,为解决安全问题和各种冲突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手段。地区主义 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地区内国家间加强交往、交流、理解、接受和信任的过程。地 区主义在安全范畴上的意义是能够通过机制的建设增加透明度,降低不确定性,和平解 决争端,规制地区内和外部大国的行为规范,从而逐步培育出一种“安全地区主义”( 注:B.Hettne and F.Soderbaum,“The New regionalism Approach”,Unisa Press On line Journals:Politeia,No.3,1998.)的观念与制度,降低“安全困境”的缠绕,并推 动一个新的多边的地区安全架构的确立。也就是说,特定地区内的国家以及其它相关的 角色通过各种形式的地区主义理念与合作,有助于把布赞(Barry Buzan)提出的带有冲 突性质的国家间关系的“安全复合体”(security complex),转变为多伊彻(Karl Deut sch)提出的具有合作性质的国家间关系的“安全共同体”(security community),这样 ,地区主义程度越高,冲突的程度就会越低,安全也就越有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讲,欧 洲一体化的50年,就是一个欧洲安全关系和安全结构逐步进行根本性改造与重建的历程 ,既终结了欧洲国家间历史上相互威胁的安全逻辑,也化解了几个世纪所结下的民族仇 恨,并正在将冷战时期那些势不两立的国家融合在一起,目前作为欧洲地区主义主要表 现形式的欧盟、北约、欧安组织和其他地区性的力量,正在共同推动欧洲安全新制度与 认同的形成。地区主义的高涨为东亚地区启动了构筑安全新秩序的有效机制:建设多边 信任关系与预防外交、现有安全制度的“外溢”。经济地区主义的高涨刺激了东亚国家 进行地区多边安全建设的需要与兴趣。地区经济相互依存的加强、经济合作的频繁以及 经济一体化的普遍发展,既加大了许多国家在地区层面上安全的脆弱性、外在性与风险 ,同时也培植出了一定程度的共同体的认同,降低了由地缘政治所驱动的安全动力,增 强和鼓励它们在安全问题上的自信与自我依赖。地区的稳定、秩序和合作对保持和促进 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义越来越大,通过实现地区安全来保障国家安全正在逐渐成为 越来越多的东亚国家的共识。

在这种对安全影响的框架下,地区主义对缓和或解决地区内国家间、国家内部的冲突 有着程度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讲,地区主义对解决这些冲突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它的影 响是与民族国家的自助、地区和全球的力量平衡、同地区外力量的结盟和联合国的集体 安全体制等其它途径结合在一起发挥出来的。(注:Muthiah Alagappa,“Regionalism and Conflict Management”,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No.21,1995.)地区主 义产生与发展的一个政治条件是参与各方对维持地区现状的承诺,只有随着地区主义进 程中各国利益的调整、观念的改变、制度的形成,地区现状才有可能出现变化并逐步转 向一个各方都满意并接受的新局面。对于地区内国家间所存在的各种冲突,尤其是领土 争端,维持现状与和平转变的规范有助于抑制地区内国家间的矛盾与冲突的加剧,防止 潜在状态的表面化;为有冲突的国家提供了交流、沟通的机会与渠道,降低因误解所带 来的不确定性;其它国家也可以对冲突的各方进行力量与影响方面的牵制,共同为解决 冲突制定一个多边接受的原则,这样就增加了试图求助于武力解决冲突的一方的代价与 压力。在管理国家内部冲突方面,地区主义是一个重要的力量,但它的作用有不同的表 现,东亚、美洲和非洲的地区规范所奉行的是不干涉内政政策,这有利于国家内冲突中 的强势一方;欧洲的地区组织进行干预则越来越具有了合法性,为一定的弱势方提供了 保护与支持,表明地区主义程度越高,直接干预国内冲突的可能性越大。除了直接干预 外,地区组织处理国内冲突的政策选择一般还包括对不符合地区规范一方的孤立、和平 解决争端的外交压力、求助联合国或者地区外关键的大国发挥作用等。

标签:;  ;  ;  ;  ;  ;  ;  ;  ;  ;  

论区域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_国际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