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煤炭总医院CT-MR室 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
磁共振扫描成像(MRI)已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检测的重要手段之一,磁敏感加权成像是MRI新近发展的一项成像技术,不同的厂家有不同的命名,主要包括SWI(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和SWAN(T2 Star Weighted Angiography SWAN)技术以及各种衍生序列,是一种利用组织局部磁场不均匀性(如血液或铁)引起的磁敏感性差异而成像的技术,对于显示静脉血管,血液代谢产物以及铁质沉积有较好的效果,在脑血管病、脑血管畸形、脑变性疾病、脑肿瘤、脑外伤等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旨在探讨SWAN技术在颅脑疾病中出血病变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1.5T磁共振SWAN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5例患者临床检侧结果,统计MRI检出病变数量及加用SWAN技术后的病灶检出数量,并总结各类颅脑疾病的SWAN成像特征与共性。结果 SWAN扫描总检出率明显高于MRI常规单扫,且SWAN检出脑血管崎形率明显高于M RI单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WAN扫描对脑内血管分布、结构、出血、以及铁沉积的敏感性较常规MRI更高,尤其在对脑血管崎形、脑出血、脑梗塞合并出血有更高的检出率和检侧效果。
关键词:1.5T SWAN技术;颅脑疾病;临床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13年8月—2014年10月之间同时行CT、常规MR及SWAN扫描患者中诊断颅脑病变145例,22例行增强扫描,男89例,女56例,患者年龄26岁—81岁,平均年龄为53.5岁。均无外来伪影影响。
1.2 检查设备与方法
临床检测采用GE OPTIMA MR360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常规MRI平扫+SWAN扫描均使用8HRRAIN头部线圈采集。常规扫描:轴位自旋回波 (SE)T1WI成像:TR 500ms,TE 8.1ms,FOV 201mmx230mm,矩阵256x256,激励次数 2,层厚 5mm,间隔 1.5mm。轴位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成像:TR 5275ms,TE 128ms,FOV 201mmx230mm,矩阵336x512,激励次数 2,层厚5mm,间隔1.5mm。轴位T2FLAIR成像:TR 9000ITIS,TE 146ms,TI 2100ms,FOV 201 mmx230mm,矩阵224x256,激励次数 4,层厚5mm,间隔1.5mm。SWAN扫描采用3 D -SPGR序列,TR 75 ms TE 45ms FA 30度,层厚1.5—2.0 mm,层间隔0 mm,矩阵 224 x 384,带宽 70/pixel,扫描时间3-4分钟。
1.3 SWAN处理技术
经配套ADW4. 4图像处理工作站行软件后处理,并行横轴位最小密度投影,获得图像。由两名有经验的医师分析SWAN图像特点,评价有无出血病灶以及出血病变位置、数量、大小、起源及性质。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 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出率:SWAN扫描总检出率明显高于MRI常规扫描及CT检查,检出脑血管畸形率明显高于MRI常规扫描。见表1。
2.2 145例患者中,①其中脑梗塞患者90例,其中SWAN显示微出血58例,CT及MR常规序列扫描均显示为阴性;微出血病灶多为直径2-5mm类圆形低信号,数目1-15个不等,其中5个病灶以上的39例;SWAN显示脑梗塞患者中有9例合并海绵状血管瘤,CT显示阳性6例,MR常规序列显示7例;11例陈旧脑梗塞呈长T1、长T2信号,具有不同程度的负效应,SWAN显示病变内陈旧性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片状及团状极低信号灶;35例脑梗塞周围可见扩张、迂曲小静脉,CT及MR常规序列扫描为阴性;8例大面积脑梗塞SWAN显示动脉内血栓的存在、部位;18例脑梗塞出血性转化SWAN显示斑片状、点状低信号,CT显示10例,MR常规序列显示15例。②CT显示低密度的脑出血2例,SWAN像中央可见低信号,MR常规序列显示;陈旧出血5例,SWAN显示低信号,CT显示低密度,MR常规序列可显示低信号环。③脑血管畸形27例,包括海绵状血管瘤19例,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CT显示为高密度15例,MR常规序列扫描显示18例,SWAN均显示低信号,其中14例T2WI序列周围可见含铁血黄素低信号环,10例合并出血,SWAN显示出血呈极低信号灶,范围较T2WI明显增大,边界更清楚,2例合并静脉血管畸形;单独静脉血管畸形6例,SWAN显示迂曲扩张血管影,位于额叶2例,半卵圆中心1例,小脑半球3例,CT显示2例,MR常规序列显示3例;动静脉畸形2例,CT及MR常规序列扫描显示阳性,SWAN显示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为低信号,小供血动脉呈高信号。④脑肿瘤12例,5例为胶质瘤,4例为转移瘤,3例脑膜瘤,SWAN像内可见肿瘤边界及瘤体内的低信号陈旧出血及迂曲血管,CT及MR常规序列扫描阴性。⑤颅内钙化5例,CT显示高密度,SWAN显示为低信号,并与CT显示钙化大小相当,同时相位图钙化灶呈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⑥CT显示阴性脑外伤4例,SWAN显示为斑点状、斑片状低信号,2例位于额叶单独病灶,1例颞叶、额叶多发病灶,丘脑1例,MR常规序列扫描显示3例。
3 讨论
3.1 SWAN的特点
SWAN主要通过体内以铁为基础的不同的组织磁化率成像,对显示静脉结构、血液代谢物、钙化和铁质沉积等十分敏感[1、2],去氧血红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磁敏感性较强,表现为明显低信号,SWAN序列显示皮层静脉内血栓最清楚、数量最多,更优于MRV序列;对颅内超急性、急性期出血以及颅内少量出血如蛛网膜下腔出血、海绵状血管瘤、出血性脑梗死等脑部疾病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该序列在很多方面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脑内微小出血灶的发现有明显优势,对颅内出血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并可能高于GRE序列的T2*WI [3] ,所以说SWAN序列可以补充常规MRI序列诊断颅内出血灶,对于许多颅脑疾病的病情评估、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2 SWAN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3.2.1在脑卒中出血病灶中的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脑出血,包括自发性出血和药物诱导性出血,常见于较大面积的脑梗死,这也增加了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难度。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是T2*WI序列上显示为卵圆形的均匀的或环形的信号缺损区,直径为2-5mm,目前认为CMB是微小血管病变导致微量血液外漏形成,现普遍认为CMB是HT的危险因素,多发性微出血患者多有脑卒中病史,并有易出血倾向,因此,这种多发性微出血患者慎行溶栓及抗凝治疗。在本组90例脑梗塞患者中,58例SWAN显示出微出血位置及数目,18例脑梗塞出血性转化中SWAN全部显示,8例SWAN显示动脉内血栓的存在,在CT或常规MRI扫描只有部分或无显示。SWAN更易检测出CT、常规MRI所忽略的微小出血或静止性出血,所以SWAN对脑微出血的诊断是至今任何一种影像检查手段无法比拟的,因为SWAN是磁敏感成像,其利用磁化率效应成像,所以对灶性出血敏感[4],因此利用SWAN序列可以早发现脑微出血灶,特别是以前有多次卒中史的患者治疗前需行SWAN检查以了解脑实质微出血情况,从而起到判断、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的作用,同时指导临床医师对脑卒中迅速作出治疗方案的调整。
3.2.2 在脑血管畸形中应用
血管畸形主要包括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CCMs)、动静脉畸形、静脉畸形、毛细血管扩张症等,CCMs是一种较常见的中枢神经
论文作者:朱亮飞,赵建颖,刘广义,高媛,李洪涛,袁振东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7
标签:序列论文; 常规论文; 信号论文; 检出论文; 畸形论文; 病灶论文; 患者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