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建华医院有限责任公司 161000
【摘 要】目的:探究初产妇在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后产生了怎样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初产妇,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观察组的初产妇进行盆地康复治疗,为对照组的初产妇进行盆底康复训练,对观察组以及对照组的初产妇的康复治疗成果与盆底肌力测定状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达到98.0%、对性生活的满意度达到87%,对照组的两个测量数值分别是70%和56%,观察组的尿漏量为[(20.1±12.3)mg/24h],尿失禁次数为[(3.1±1.3)次/24h],对照组的数值分别为[(36.3±17.3)mg/24h]、[(4.3±2.1)次/24h](P<0.05)。结论:对有盆底功能障碍的初产产妇进行盆底康复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将这种治疗方法推广使用。
【关键词】盆底康复治疗;初产妇;疗效观察
从临床医学的观点来看,盆底所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肛提肌、尾骨肌、耻骨直肠肌、前会阴肌以及后会阴肌共同组成盆底的横纹肌。盆底支持并承托着女性的盆腔脏器和很多其他的生理活动,我国的大部分产妇在产后,都会损害到盆底肌肉,盆底功能产生一些问题。根据可靠数据显示,在我国的已婚妇女中,有将近一般的女性伸手盆底功能性障碍的相关疾病困扰。因此医学界也对初产妇的产后如何更好地恢复盆底肌力进行多项研究。某省某市某医院的妇产科进行了产后初产妇盆底康复治疗效果的观察,现有报告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该医院的妇产科从2015年2月~2016年7月所治疗的100例分娩的顺产、足月、单胎的初产妇的相关临床资料来看,全部的初产妇都是产后42天,恶露干净。年龄为20~37岁,平均年龄(23.7±3.5)岁,全部产妇都已经进行恶劣严格的体检,没有心律失常史、没有神经系统疾病、没有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畸形等疾病、没有过诸如性心脏起搏器,在孕前均没有生殖道感染的情况,没有尿瘘症状等产后并发症。按照随机分组法,将这100例产妇分成两组,一组是观察组、另一组是对照组,每组分入50例。
1.2方法
给对照组的产妇进行盆底肌训练,具体的方法为:要求这50例初产妇保持坐位、仰卧和站立等体位,在排空膀胱后,两膝合拢。医护人员指导她们进行盆底肌收缩12s,之后再放松12s,反复做这个动作,保持16min为1次。因为普通人的1次呼吸时间是大约是5s,为了使锻炼活动进行得更加顺利,就采取1次盆底肌收缩的连续时间为2次呼吸所占用的时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观察组的初产妇进行生物反馈的联合电刺激初产妇的治疗方式,具体方法为:利用法国生产的pHENXUSB4低频次的神经肌肉治疗仪器对初产妇进行治疗,在初产妇的阴道中放入电极,对电流进行精准的控制,从0mA开始加强电流,产妇能够感受到盆底肌肉还在收缩但是收缩的感觉并不明显,就能够停止电流,除了进行这一项治疗,还要进行生物性反馈的练习活动,医护人员要指导初产妇小幅度地分开双腿,调整呼吸为自然状态,保证每周进行两次治疗,每次治疗的时间为25~35分钟,尽可能地使产妇保持轻松的状态,并且保证产妇能够有意识地进行盆底肌肉练习活动。
1.3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在研究观察活动进行6个月之后,让参与调查的100例初产妇填写关于性生活的满意程度的相关调查问卷,来了解她们对于性生活的满意程度,在使用24h的标准型尿垫来测试出初产妇的尿漏量以及尿漏次数,最后再对观察组以及对照组的初产妇的总有临床疗效进行统计。疗效判定的标准为:显效:经过治疗以及联系,初产妇的盆底肌肉能够恢复到正常的水平;有效;经过治疗以及联系,初产妇的盆底肌肉有明显改善;无效:经过治疗和练习,初产妇的盆底肌肉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比之前更加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在进行比较的时候,观察组的初产妇对性生活的满意度达到87%,对照组的两个测量数值为56%,观察组的尿漏量为[(20.1±12.3)mg/24h],尿失禁次数为[(3.1±1.3)次/24h],对照组的数值分别为[(36.3±17.3)mg/24h]、[(4.3±2.1)次/24h],可以看出观察组比对照组的初产妇对性生活的满意程度更高,尿漏量以及尿失禁次数都少于对照组,其中的差异符合统计学的意义。
2.2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之后,观察组的显效患者为33例,有效患者为16例,无效患者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的显效患者为15例,有效患者为20例,无效患者为15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两组数据的总有效率存在差异,符合统计学的意义。
3、讨论
大部分初产妇在产后都会遭遇盆底肌肉松弛,盆底肌肉松弛给初产妇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包括尿失禁、子宫脱落,阴道分娩是造成盆腔脏器脱落的主要原因,初产妇在临产之后,由于宫缩而产生的压力和盆底受到的先露部位的压迫力量是导致盆底的支持组织受到损伤的主要原因,带来的损伤包括筋膜损伤、韧带损伤、神经损伤,最终可能会导致生殖器官的脱垂现象。一些产妇会出现急产、延长分娩的时间等状况,也会导致会阴过度伸展或者裂伤的严重症状,进一步导致盆腔内的提肛肌和内筋膜的撕裂状况。另外,产妇在进行阴道分娩后还会产生机械损伤,使得少量产妇发生神经萎缩以及神经损伤的状况,使生产后的功能性障碍的发生概率有了很大的提升。为了更好地保护产妇,使产妇在生产后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要及时对产妇进行盆底康复治疗活动。到现在为止,产妇的盆底康复治疗方法主要有盆底康复器、盆底训练法和生物性反馈治疗等。盆底训练法作为传统的盆底康复的方法,在治疗效果上并没有显著的成果。
通过这次的观察研究,笔者对50例初产妇进行了盆底康复治疗方法,在6个月之后,这些初产妇的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可以看出盆底康复治疗对于减轻初产妇的病痛有着极大的作用。
产妇尿失禁的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尿道口、阴道、肛门周围肌肉收缩力不够,膀胱处于舒张状态,膀胱储尿能力减退。由于产妇分娩,支撑子宫的组织变薄弱或受损,支撑作用减弱或丧失导致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而造成子宫脱垂。产妇分娩过程中,由于胎儿压迫盆腔静脉导致其血流受阻,血管扩张加强,容易引发痔疮。盆底肌肉血液循环障碍,会阴伤口持久不愈合,造成产妇腰骶疼痛频仍。由此可见,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对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有很好疗效,帮助产妇恢复健康。鉴于目前大多产妇及其家庭还没有意识到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医院相关部门更应加强产妇产后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宣传和教育手段,把预防和治疗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工作落到实处,这不仅为临床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有效降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也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而言之,初产妇有利于改善产妇的产后生活,并且操作的过程比较简答,相关医疗人员加快研究脚步,完善盆底康复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张瑗,冯琳,孟玉春.低、中频电刺激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2,31(14):88.
[2]邓海英,胡建梅,刘芬,等.产后妇女盆底肌康复的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9):6033-6034.
论文作者:肖爽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8
标签:初产妇论文; 产妇论文; 产后论文; 对照组论文; 肌肉论文; 疗效论文; 损伤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上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