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述颖[1]2016年在《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逐渐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医药产业对技术依赖程度较高,提高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对于其发展具有长远战略意义。近年来,中国医药产业的增加值持续高于GDP增速和全国工业平均增速,医药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张,总体上已经步入高速发展时期。但医药产业内部创新动力不足、自主创新产品少、国际市场竞争力弱等劣势,构成了制约中国医药产品突破竞争重围的瓶颈。在新医改和新版GMP的政策推动下,技术创新的应用领域将得到进一步扩展。企业作为医药技术创新的主体,需利用有限的创新资源,将其转化成为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本文在归纳医药技术创新效率评估的相关研究、探讨医药技术创新机理的基础上,以103家中国医药上市公司2009~2013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根据创新生成和创新转化两个阶段的特征构建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到带有时滞设定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随机前沿模型中,从而对中国医药产业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进而探讨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阶段分布差异、区域分布差异等,对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加以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本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效率具有阶段性,创新生成阶段的资源利用率介于39%-46%,创新转化阶段的效率损失不超过35%,创新生成的效率远低于创新转化的效率。(2)从创新资源投入到创新成果产出、从创新成果产出到成果转化成利润的创新过程存在时滞,考虑时滞后的技术创新效率值(1年或2年)明显高于时滞为0的技术创新效率值,并且医药企业的技术行为、主体特征、外部环境对技术创新效率所发挥的作用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时滞的影响。(3)科技成果的生成促进了创新成果的转化。(4)创新生成阶段,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研发人员强度、股权集中度对技术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研发费用强度与创新生成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政府支持力度与创新生成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5)创新转化阶段,专利水平、员工受教育水平对技术创新效率均产生了正向影响,股权集中度、企业规模与创新转化效率存在“U”型关系。(6)国有企业的创新生成效率和创新转化效率均明显高于民营企业。针对以上结论,本文从若干角度出发提出了若干建议。
孙长青[2]2009年在《长江叁角洲制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的世界正处在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联系紧密、交流频繁的时代。要素流动,经济跨国,贸易往来,科研合作,技术转移,政治对话,文化融合,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集聚整合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是这个大趋势中一个主要的、显着的表现形式,对其它趋势产生着重大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的范式也开始从线性模式向网络模式转变。这样的转变已经深刻的影响到了制药产业的创新活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生物技术被应用到新药研发之后,全球制药产业价值链参与者之间关系的网络化趋势变得更加明显。随着世界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制药产业巨大的市场和高利润,制药产业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制药产业作为一个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产业,创新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药物开发主要还处于低水平复制和仿制阶段,制药产业创新水平仍然落后。与此同时,由于看好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潜力以及廉价的医药创新资源,外资研发开始大举进入我国,对我国的“本土研发”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如何推动我国制药产业从这种内外交困的境地中实现突破,提高制药产业的创新水平,提升制药产业的竞争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江叁角洲地区是我国制药产业最大的聚集区,该区域内已出现了若干初级阶段的制药产业集群。本文从制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以长叁角地区制药产业集群为出发点,探索如何促进目前在国内相对较为发达的长叁角地区制药产业率先实现形成成熟的制药产业集群,并通过相关举措推动长叁角地区制药产业集群间的协同创新,以提高该地区制药产业的创新水平,进而带动我国整个制药产业创新能力的升级。本文共分8章。第1章为绪论,重点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第2章为相关理论的梳理。第3章是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博弈分析,运用博弈论方法建立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博弈模型,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相关环节进行了博弈分析。第4章则运用网络组织理论探讨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机制以及实现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理论路径。第5章分析了制药产业研发特征以及制药产业全球价值链的变动,以及全球及我国制药产业的发展态势等制药产业的相关产业背景。在此基础上,在第6章,对长叁角制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初步形成了长叁角地区制药产业协同创新水平分析的思路,然后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对长叁角大型制药企业的分支机构网络以及创新活动网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目前长叁角地区制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第7章在前面各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长叁角制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若干对策建议。第8章为本文的基本结论及对未来进一步进行研究的展望。
邹鲜红[3]2010年在《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进入WTO以来,医药制造业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但是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却并未随规模扩大而有显着的提高,与国外医药制造业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升技术创新效率,逐步从医药生产大国转变为依托科技进步的创新强国,转变我国医药经济的增长模式,已成为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借鉴国内外产业技术创新理论及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特点,运用非参数的分析框架从行业、区域两个维度研究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及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在对效率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研究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根据实证研究结论结合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地改善措施。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医药制造业而言,新产品研发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药物的竞争,因此降低研发成本、提高创新效率是医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对美国、日本及印度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的分析,发现日本和印度的技术创新促进医药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这些经验主要包括强化政府的支持与干预、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医药制造业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按国际标准规范生产、走国际合作的路线等。2.根据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特点,修正了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静态效率的测度结果显示,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和西部表现出技术创新相对有效,而中部地区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共同影响导致技术无效,主要原因是R&D活动人员及非R&D技术经费出现投入冗余。动态效率的测度结果显示,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既存在区域差异也存在行业差异,1999-2007年技术创新效率年均提高了6.6%,其中技术进步贡献了10.6%;而技术效率出现负增长(-3.6%)减弱了技术进步的贡献,影响了创新效率的整体提高。综合评价表明,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关键,但是效率的区域及行业差异又体现了在创新过程中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以及对创新产出中自主知识产权的关注程度。3.从创新资源的配置、市场结构与制度环境叁个维度提出了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基本假设,并运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R&D投资强度的增加、产业的快速成长、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对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过度的人力资本投入、低的资产利用率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有阻碍作用;医药制造业国有股权的比重对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表现出双重性。4.基于实证研究结果,结合当前我国新医改的形势,从加强创新资源投入的配置与管理、加快市场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改善制度环境提高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叁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这些研究结论对政府制定医药产业政策具有参考价值,对提升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徐岩[4]2014年在《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勃然兴起,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迅猛发展,与传统医药产业良好结合,攻破了以往一个个技术难题的同时也创造了巨额的收益。目前全球生物医药市场正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创造的利润收益也以倍数的方式增加,而在生物医药产业迅猛发展的背后,各国竞争的高地依然在于国家经济实力、国家技术水平两方面,与此同时,生物医药市场规模的大小也侧面反映了一国国民对于自身健康状况、生活水平的追求,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随着生物医药攻破了以往医学史上的一个个难题,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遗传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等,国民的健康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市场需求与日俱增,市场空间前景广泛。重磅炸弹型生物医药创造的巨额经济利润,对于提升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实力,调整经济结构,打开国际市场都具有重大作用,为了抢占生物医药市场的高地,许多国家都已经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对象,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生物医药技术,最多的生物医药专利和规模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欧洲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生物医药公司,日本提出“生物技术产业立国”的口号,这些国家瓜分了世界生物医药产业近90%的市场份额,获得巨额利润的同时,也掌握了其他国家市场的主动权,处于贸易顺差地位,我国目前也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促进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产业升级转型,提升国家技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作为当前的战略重点。技术创新能力是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元素,没有先进的生物技术做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就必须依附于其他国家同类产业之下,很难实现地位的扭转,为了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增强国家在面临国际其他竞争对手时的竞争实力,必须增强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实力,以不断的技术创新带动产业的核心技术能力,进而实现产业等级的跃升。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美国曾预言十年之内中国将是全球生物医药制品最大的市场,这充分表明了我国在生物医药市场方面的巨大潜力,我国现有生物医药公司700多家,2013年全年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了2万亿元,自从863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在人类功能基因研究项目中,以获得近百个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在全球已经研发成功的40余种生物工程药品中,我国能够生产18种,全球最畅销的10种药物中我国能生产8种,目前我国已有近30个生物技术药进入临床应用,将近180种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但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后进国家,我国在生物技术水平、生物技术研发创新方面还明显处于落后地位。吉林省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区域即东北地区的发展中心,仅次于京津唐、长叁角等地,拥有较强的生物技术研发能力和生物医药制作基础,是国家重点规划和培育的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同时也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重点集群区域之一,依托长白山天然储药优势,成为国家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实力位居全国第二,生物医药总量占全国总量超过10%,在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生产方面也位居全国前列,拥有全亚洲最大的生产基地,更是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干扰素和第一个基因工程疫苗的中试生产基地。因此不论在基础能力、平台构建、产品类别、政策支持还是研发水平上都处于国家先进水平。但是面临日新月异的生物技术,面对来自外国的强大竞争对手,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集中体现在技术创新水平较低,产业融合度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研发经费有限,资源投入较低、管理技术领军人物匮乏、产业链发展不完整,产业发展开放意识薄弱、企业发展缺乏创新支撑、中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产学研结合尚未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等方面,为了提升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实力,调整吉林省经济结构,提升吉林省的综合竞争力,整合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适合的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模式,成为了当务之急。产业集群创新是提升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实力的有效模式,为此必须在借鉴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以产业集群为切入点,探索依托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模式,扩大产业集群规模,缩短产业运作周期,构建产学研协作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整体实力。本文正文一共分为六大部分,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部分,绪论部分,是全文的鸟瞰,总领全文,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进行了总体的概括和论述,并就国内外关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问题和技术创新路径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大致剖析,同时以技术路线图展示了全文研究的总体思路和进程。第二部分,相关理论部分,详细的介绍了创新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链理论。在创新理论的论述中,按照时间和流派的分别,对熊彼特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对技术创新相关理论模型也进行了解析,在产业集群理论中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在产业链理论的论述中,从产业链的相关概念入手,并对产业链构成体系进行了解析和介绍,包括产业链的形成与特点,以产业关联理论、供应链理论、价值链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做结。从而奠定了全文的理论基础。第叁部分,中外医药产业发展概述部分,首先从生物医药产业相关概念入手,对生物医药产业、医药产业、生物技术等概念进行了区分和介绍,从美国、欧洲、日本叁个国家或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入手,对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并以此为背景,对国内生物医药市场状况进行分析,侧重从投资状况和国家政策两个方面分析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并通过对环渤海区域、长叁角区域和珠叁角区域叁个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总体描述来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区域分布状况进行总结,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SWOT分析部分,首先从基础能力、平台建设、政府政策、研发水平、中药化药能力等方面对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状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其次又从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北药资源、和基础条件四个方面对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的资源状况进行了总结,接下来在上文对发展状况和产业资源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制约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为后文路径的探索奠定基础。第五部分,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研究部分,首先从产业集群的视角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进行解析,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和验证,从产业集群内部的竞合机制、学习机制和溢出扩散机制叁个方面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模式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分析,之后又分别从技术创新决策、技术创新成果运行和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叁个过程进行描述,以产业集群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为指导,对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路径进行筛选和研究,分别提出建设和培育产学研协作创新体系,明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模仿创新和构建开放式创新格局四大路径,为下文的政策建议部分奠定基础,指明方向。第六部分,政策建议部分,根据上文中得出的不同的技术创新路径,结合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从技术创新能力、龙头企业作用、完善产业链条、注重人才培养、开拓国际市场、注重政府作用几个方面提出提升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政策建议。
曲凤宏[5]2006年在《我国医药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普遍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演变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竞争。因此,建立与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型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共同选择。医药产业既是关系到国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特殊产业,又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医药产品的需求持续旺盛,医药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医药产业已成为众所周知的“朝阳产业”。在国家发展战略性调整、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框架下,医药产业应当成为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而医药产业国家创新系统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全国医药产业发展和该产业在全国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因此,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医药产业创新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全国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医药产业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与发展是以创新理论、创新系统理论为基础,是这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这些理论在医药产业中的实际应用。本论文首先对创新理论、创新系统理论作了简要回顾和追踪,包括创新理论的渊源、提出及其发展,并进行了评价,指出了现有创新理论的贡献与不足;创新系统理论是创新理论的发展,本文重点回顾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指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开创了研究多个创新主体相互作用的新局面,并将创新提高到决定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度。其次,本文以创新理论、创新系统理论为指导对美、日、德等国家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加以总结,利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医药产业科技创新状况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同时分析了创新系统理论对于构建我国医药产业创新系统可供借鉴的思想和应当注意的问题。再次,在上述理论和现实情况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我国医药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模型。在该模型中,医药产业国家创新系统体现出了企业的主体地位以及创新机构之间如医药企业与医药大学、医药科研机构的互动关系,而且这种互动是一种按照实际需求建立起来的非永久性的协作。还有医药创新资源和管理系统,其中创新资源包括创新人才、创新资金、专利、知识与信息,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创新人才是创新之本,也突出了它的中心位置。再次,本文提出设计我国医药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战略目标:在创新模式上,能实现新药研究由“仿”向“创”的转变;在创新的动力机制上,能建立和完善新药研发的协调和投入两大主体机制;在创新组织上,能加强科研院所和企业结合,构建和完善强有力的国家创新药物研发实体;在创新的支撑层次上,能实现新药研发专利保护和技术标准建设;在创新内容上,能实现知识、技术、人才、体制和管理五大创新目标。最后,本文提出我国医药产业创新系统有效运行的基本措施与方法,包括:充分发挥政府在医药创新系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拓展投资、融资渠道;大力挖掘科技潜力,提高医药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建立我国医药科技信息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评价体系;加快我国医药行业的技术标准建设;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体系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企业内涵建设,激活我国医药企业创新的能量和健全医药市场机制等。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构建我国医药产业创新系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医药产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唐若维[6]2001年在《中国中药产业技术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医药产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先导型产业,因而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源。随着我国加入WTO日程的日益临近,作为我国医药产业中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中药细分产业的技术创新问题更是成为产业发展的焦点,如何充分利用目前中药研究开发所具有的现实比较优势,并通过合理的机制转变为未来中药产业的竞争优势是当前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所应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创新经济学角度,应用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组织学的有关理论框架,对我国中药产业技术创新进行较为全面的实证研究,并从战略和组织的角度对产业技术创新进行研究,提出与产业发展阶段相匹配的技术创新战略,并讨论产业层次技术创新的组织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产业角度提出相关产业政策建议。 在技术创新实证分析部分,主要围绕我国中药产业的研究开发、产业技术创新关键性问题、产业组织状况等叁个方面进行。 1、产业研究开发分析表明:我国中药研究开发较之西药具有自身特点和局部比较优势,现实学术界也具备较多的技术可行性极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但在产业内始终难以通过合理有效的组织形式将现实的优势转化为产品的竞争优势;我国中药新药研究整体表现为数量众多但创新度不高的特点,存在研究开发投资过度与投资不足并存,且并未有效体现中药的比较优势; 2、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表明:就技术角度而言,我国中药产业研究层面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药理动物模型的建立,产业层面的中药标准化规范化研究、生产剂型工艺研究是产业技术创新的技术性关键环节,如能实现上述从研究层面和产业层面四个方面尤其是关键性技术的点突破,将诱发产业技术创新集群现象;就组织角度而言,我国中药产业的 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合作创新表现为总体数量较少、创新产出层次不高的特点,重大技术创 新存在技术上的可能性,却缺乏有效的组织模式对创新资源进行有效的 整合; 3、产业组织状况分析表明:我国中药产业属于低集中度竟争型市场 结构,产业的市场竞争行为主要表现为变相的价格竞争以及广告战等低 层次竟争手段,市场绩效不够理想,产业整体表现为过度竞争态势。 在实证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旨在推进产业 整体技术创新的系统而又有机的产业政策体系:(1)产业技术政策:充分 利用政策杠杆引至产业技术创新的点突破,诱发产业内技术创新集群; (2)产业创新政策:充分利用产业创新要素禀赋,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利 用政府计划实现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3)产业组织政策: 有效利用政策手段将产业的过度竟争转化为有效竟争,将产业竞争引至 运用技术创新等高层次竞争行为。
王健聪[7]2011年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律与政策研究》文中提出生物医药产业正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又一个令全世界瞩目和心动的高成长性产业。作为复杂的产业系统,生物医药产业有其自身的产业特征、发展规律和内在发展机制,传统产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已不能完全解释生物医药产业的增长与发展。研究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规律和政策,对于我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基于产业经济的视角,研究分析生物医药产业的内涵和特征、生物医药产业的价值链结构、生物医药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布局和聚集式发展、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以及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案和创新点。第二章根据“产业”的经济学特性,提出了广义的生物医药产业框架——包括核心层、支撑层和关联层——和狭义的生物医药产业范围——直接从事研究、开发、制造和销售人用药品的各种生产性企业和组织的集合,并将本文研究对象限定在狭义范围内。从技术关联的角度分析化学药、生物药和传统药子产业的地位;从生产活动阶段的角度分析医药研发业和医药制造业等子产业的地位;从产品特征角度分析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子产业的地位。指出生物医药产业具有技术性与社会性高度结合、技术性与制度性密切依存、现代技术与自然资源紧密联系等叁大基本特征。第叁章至第六章分别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技术四个方面研究分析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第叁章是关于生物医药产业的价值结构分析。这部分基于产业价值链理论,提出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模型,指出在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中,包含着四个环节的药品生产过程——药物发现、临床前/临床试验、药物制造和药物销售,五种类型的产业参与主体——跨国公司和大型制药企业、小型制药企业、各种研发机构、独立研发公司和专业外包组织,叁种主要的产业价值关系——技术转移关系、战略联盟关系和外包关系;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具有链化周期长、垂直一体化特色明显、遵循“微笑曲线”的特征,并将其与信息产业价值链进行比较,提出二者在研发和制造环节的主要区别。第四章是关于生物医药产业的组织分析。这部分主要从企业集中度、产品集中度、创新要素集中度、小型企业作用等方面分析阐述了生物医药产业市场结构寡头垄断与中小企业共生并存的基本特征,并从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品高度差别化、自然垄断性、规模经济等方面对其市场结构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从产业市场行为的内容入手,总结了生物医药产业的价格行为和广告行为,揭示了制药企业的价格决定模式、价格歧视行为以及药品广告的特征和功能:探析了跨国公司和大型制药企业、小型制药企业以及独立研发公司各自的发展路径。第五章是关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布局分析。这部分指出当代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布局实际上是以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产业内水平分工体系,发展中国家零散分布于产业价值链边缘,通过某些价值链低端环节有限的参与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产业高度集聚发展是发达国家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往往具有雄厚的学术力量和产业力量、企业之间的社会网络联系密切、拥有丰富的医疗和临床资源并且资金网络高度密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培育模式主要包括孵化器模式和科技园区模式。第六章是关于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这部分概述生物医药技术创新的界定、分类和主要制约因素,分析医药技术创新的重要价值——促进人类社会进步、支撑产业经济增长、引领产业结构走向、改变产业价值分配以及创造极高的产业壁垒;总结医药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高成本性、成果评价反馈滞后、政府作用显着、路径依赖较弱、综合系统性强;并探讨当今世界生物医药技术创新的趋势。第七章对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进行深入分析。在探索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生物医药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的内涵、内容,总结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和经验,并分别就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与产业技术政策等提出建议。
阿丽塔[8]2008年在《国内外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我国大力提倡自主创新,做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医药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总结国内外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特点,借鉴国外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对完善我国医药产业创新体系,促进我国新药的研究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较系统运用情报学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如文献调研法、综合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研法、SWOT分析法等,检索了维普、万方、PubMed、OVID等中外文数据库,阅读了大量关于医药产业、创新和创新体系相关的论文,选择以美国、德国、日本、印度、中国作为研究对象,对各国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构成、职能定位、创新能力、特点和模式及进行了较系统、详尽的对比分析。以医药产业为切入点,系统、全面、深入的分析国内外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特点和模式特点,提出完善我国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建议,为本论文的创新点所在。研究发现,各国医药产业创新体系既有共同点,也有其各自的特点。在构成上,各国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成元素大致相同,即均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构成;除我国外,美国、德国、日本、印度的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均是以企业为主体。在运作模式上,美国政府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大学和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德国政府注重技术、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大学和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大学是科研体系的脊梁;日本政府采取积极引导和重点扶持的措施,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密切合作,促进医药产业的发展;印度政府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为医药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大学和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我国的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特点是,政府主导,大学和科研机构为创新主体,企业尚未成为创新的主体。为充分发挥我国医药产业的优势,完善我国医药产业创新体系,提出如下重点建议:一是建立完善的医药产业创新体系,二是政府加强管理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叁是医药企业采取多种手段加强产业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四是大学和科研机构加强基础创新。
付丽霜[9]2008年在《河北省医药工业关键技术创新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药产业是一个高度依赖技术创新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业的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医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河北省是一个医药大省,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如何快速提升河北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带动河北省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展开了对河北省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研究。首先,对河北省医药产业发展及创新系统的现状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发现河北省医药产业虽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势必会对今后河北省医药产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阻碍作用,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研究河北省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河北省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评价,通过与全国其他28个地区的横向比较,找出了河北省与其他医药强省的差距;通过对河北省自1995年11年来综合创新能力及各个主要影响因子的发展分析,找出了河北省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发展的变化趋势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本文结合医药产业关键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河北省的实际,建立了由创新主体系统、创新服务系统、创新支撑系统和创新环境系统构成的河北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希望能对河北省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潘红玉, 吕文栋, 贺正楚, 陈文俊, 周建军[10]2017年在《专利视角的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文中指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专利技术。专利作为知识产权中科技含量最高的部分,覆盖着绝大部分的重要科技研究成果。以专利信息为视角检索我国生物医药产业1993年到2016年的专利,并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专利累积申请数量代表技术发展水平,从专利申请数量年度趋势、主要申请人、技术生命周期、重要区域分布、专利IPC和专利法律状态等方面展开专利分析,以此把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探究技术发展重点和热点。旨在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专利信息方面的依据,为生物医药产业制定产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 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尹述颖. 重庆大学. 2016
[2]. 长江叁角洲制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D]. 孙长青.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 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邹鲜红. 中南大学. 2010
[4]. 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研究[D]. 徐岩. 吉林大学. 2014
[5]. 我国医药产业创新系统研究[D]. 曲凤宏. 沈阳药科大学. 2006
[6]. 中国中药产业技术创新研究[D]. 唐若维. 沈阳药科大学. 2001
[7].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律与政策研究[D]. 王健聪.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8]. 国内外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对比分析[D]. 阿丽塔.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
[9]. 河北省医药工业关键技术创新实证研究[D]. 付丽霜. 河北工业大学. 2008
[10]. 专利视角的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J]. 潘红玉, 吕文栋, 贺正楚, 陈文俊, 周建军. 科学决策. 2017
标签:无机化工论文; 有机化工论文; 工业经济论文; 生物医药论文; 协同创新论文; 产业集群理论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协同理论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专利管理论文; 药品论文; 生物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