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脑科医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课题编号:2018C02
【摘要】目的 探讨齐拉西酮针剂与氟哌啶醇针剂治疗酒精依赖患者急性激越症状的随机对照研究效果;方法 选择酒精依赖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注射用甲磺酸齐拉西酮及氟哌啶醇针剂,探究甲磺酸齐拉西酮治疗酒精依赖患者急性激越症状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PANSS-EC评定值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PANSS-EC评定值逐渐减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NSS-EC评定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要比观察组患者严重很多,两组患者相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齐拉西酮针剂和氟呱陡醇针剂这两种药物治疗酒精依赖症患者急性激越症状都具有一定的效果,齐拉西酮针剂具有一定的优势,它疗效快、副作用小、安全性强。
【关键词】齐拉西酮针剂;氟哌啶醇针剂;精神分裂症;急性激越症状
为什么醉酒患者一般都具有兴奋刺激、敌对攻击的表现呢,因为酒精就是一种具有兴奋刺激的一种兴奋的醉剂。醉酒之后是很危险的,不仅危及自身的安全而且还会给其他人造成一定的危害,这种情况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给临床少带来一定的麻烦,降低醉酒患者带来的危害性的风险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在过去采用的药物治疗的方法,采用的药物是氟哌啶醇针剂,这种药物具有一定的抑制兴奋的作用,它的功效是比较快速的,但是由于椎体外系症状明显,且可诱发源性刺激等副反应问题明显,不利于长期治疗,影响患者短期疗效[1]。所以今年来研究出一种新型药物,这种药物甲磺酸西酮作为第2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通过对D2受体的拮抗作用,能相对有效的抑制精神疾病患者的兴奋刺激的状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酒精依赖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注射甲磺酸齐拉西酮,对照组患者注射氟哌啶醇,患者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2.58±8.35岁。患者签署知情同意参加研究,并经过伦理委员会同意。
1.2方法
甲磺酸齐拉西酮及氟哌啶醇针剂的使用方法。
甲磺酸齐拉针剂的主要用法和用量: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和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注射,一般的疗程在3天,使用的剂量10-20mg/次,肌肉注射,一般间隔4-6小时再进行注射,但是要注意的就是总剂量不超过40mg/次;氟哌啶的使用剂量一般在5-10mg/次,肌肉注射,也是间隔4-6小时可以进行重复使用,但是这个总剂量要少一点不要超过20mg/日。最好不要在同一个部位进行注射,另外还需要注意的就是齐拉西酮注射的时候最后一次注射的剂量是20mg,下次再进行注射的时候间隔至少在4小时,如果注射了患者的兴奋状况还是不能得到控制那么久需要停止使用了,但是需要完成所有随访时点的评估记录,这样才算完成研究病例。
合并用药:合并用药需要注意的事项合并用药职能合并一种药物,在使用环节兴奋刺激的症状的笨二氮卓类药物外,可以根据需要合并使用其他的抗精神病药物,对于治疗后出现的椎体外系不良反应的,可以使用抗胆碱药物或者是普萘洛尔。而对于合并躯体疾病患者则需要使用治疗这种疾病的相关药物进行治疗。
1.3评价标准:
关于患者治疗之前和经过治疗后的4h、8h、一整天以及三天时间的激越表现恢复情况使用PANSS-EC进行分析判断。减分值:研究结束时(72小时)与基线比较PANSS-EC减分值。有效率:当治疗减分率不低于50%时,则视为有效,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针对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和疾病更改状况采用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量表(SAS)、副反应量表(TESS)和心电图监测做出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式
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判断,按照比率进行数值计量,以χ2检验方法对两组之间做出比较;各组提供自己建立的检验样本;当P<0.05时,则说明两组对比差异比较明显。
2结论
2.1采用PANSS-EC判断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情况结果
使用PANSS-EC评定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数值没有太大差异,经过治疗后PANSS-EC评定值逐渐减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NSS-EC评定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照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观察组的高,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研究分析
当急性精神分裂患者出现过于兴奋激越的表现时,要立即稳定患者情绪。要确保治疗方法要安全有效,有效协助患者顺利进入到病情恢复巩固过程。更主要的是患有老年精神疾病的人群,因为其身体各项功能能有所下降,所以确保治疗过程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有众多的研究发现,人脑内部分泌的多巴胺通过氟哌啶醇针剂能很好的抑制,并有效加快多巴胺的进化速度,进而明显的控制患者情绪,平稳患者情绪,但是使用氟哌啶醇针剂对患者进行治疗,不仅会让患者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扭转痉挛等症状,长时间的使用还会导致患者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药源性激越等新的疾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治疗效果。作为新型的非典型抑制精神病药物,齐拉西酮和多巴胺D2受体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同时和5-HTl、5-HT2C和Hl受体结合能力有都有良好效果。患者出现激越兴奋的问题可以通过多巴胺D2受体和5-HT2受体的相互作用得到显著的转变。经不断研究证实齐拉西酮针中的增溶剂使用的是B一环糊精钠,通过直接注射到人体,能快速的显示出制剂效果,也不会出现浪费的情况。就成人精神分裂症的兴奋激越症状来说,该制剂能快速的控制患者病情,也不会导致患者出现休克、急性张力等不良反应的出现。
去除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最有效的药物就是齐拉西酮,这种药物可以抑制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患者的。这种药物在2001年美国食药监局批准上市的,这种药物主要就是治疗精神分裂病症的。后来治疗双向情感障碍躁狂发作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激越症状也被批准使用了[5]。齐拉西酮是一种笨并噻唑哌嗪类衍生物,很少引起血清催乳素水平上升和体重升高,特别是针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够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并且还可以让女性患者有一定的用药的依从性。这个药物总体来说是一种意义很大的抑制作用效果的药物[6]。甲磺酸齐拉西酮是第2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D2受体的拮抗作用有一定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激越症状,对于5-HT2受体的拮抗作用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它不仅可以改善焦虑忧郁的症状还可以改善认知缺陷。所以说这种药物可以有效的抑制酒精依赖患者的冲动行为的,还可以改善认知功能,减少复饮率,为患者的预后带来一定的积极改善的作用[7]。
研究发现,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急性激越症状,注射齐拉西酮10mg,15分钟之后一般就会有效果了。患者在第一次使用21mg的齐拉西酮制剂120分钟以后,有95%左右的患者症状出现了缓解,使用240分钟后患者PANSS激越类别和CGI-S数值明显减少,最显著的是氟哌啶醇的效果还远远不及BARS和CGI-S评分减分效果,但是使用耐受作用好的齐拉西酮和氟哌啶醇两者相互使用,在保证安全性能的情况下对患者的各类症状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
对于精神分裂症急性激越症状的患者,需要立即进行控制和解决,要让患者平稳安全的从病发期到达病情巩固恢复阶段。近年来,氟哌啶醇作为治疗该疾病最多使用的药物,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长期的服用该药会对患者锥外体造成影响,并且药物耐受性较差会导致出现一些列关于药源性的问题。但是作为新型的非典型的抑制精神疾病的药品,齐拉西酮可以有效阻抑D2受体,可以较好的恢复患者精神分裂出现阳性症状。这种药物治疗急性激越行为的患者的疗效比较快,同时不会带来焦虑等不良的反应症状,通常不会引发肌张力的异常现象。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的患者会出现较多的口舌干燥、头晕乏力以及昏睡等不良反应,那么对照组出现较多的问题是急性肌张力障碍、扭转痉挛等锥体外系情况,经对比分析发现,对照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与观察组相比明显的降低,两者比较具有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也就进一步说明齐拉西酮的治疗效果更好,也更为安全。
总而言之,齐拉西酮针剂和氟呱陡醇针剂这两种药物治疗酒精依赖症患者急性激越症状都具有一定的效果,齐拉西酮针剂具有一定的优势,它疗效快、副作用小、安全性强。
参考文献
[1]周旭辉,刘学军,郭育君,等.伴攻击行为酒精依赖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特征性研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5,13(6):436-441.
[2]胡海涛.精神分裂症急性激越症状的急诊药物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8):126-127.
[3]卢红新,张润荣.注射用甲磺酸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激越症状疗效探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10):38-39.
[4]张晓阳,杨晓江,王哲伟.齐拉西酮与氟哌啶醇注射液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激越症状的临床研究.四川精神卫生,2015,5(1):42-44.
[5]董乃琴.氟哌啶醇联合齐拉西酮注射液治疗精神分裂症激越症状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22(1):48-51.
[6]平军辉,仲照希,王东平.齐拉西酮注射液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急性激越症状35例.[J]四川精神卫生,2015,28(4):314-316.
[7]施莹,张德政.甲磺酸齐拉西酮注射液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激越症状患者的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12):78-80.
[8]温蕾,张程赖,杨峰一,等.齐拉西酮与氟哌啶醇治疗躁狂激越发作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7,23(1):49-51.
论文作者:杨俊,周旭辉,郭育君,候超,曹慧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4
标签:患者论文; 激越论文; 哌啶论文; 针剂论文; 拉西论文; 症状论文; 药物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