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新世纪之门走向全球化--论现代人的素质与培养目标_全球化论文

打开新世纪之门走向全球化--论现代人的素质与培养目标_全球化论文

打开新世纪之门,走向全球化之路——再谈关于现代人的素质和培养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之路论文,之门论文,现代人论文,再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对少年儿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在上次的讨论中,专家们从培养孩子“成人”的角度,认为:开展创新教育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很重要;孩子们应对21世纪挑战的基本素质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所以要让孩子完整地经验世界。

今天,我们请专家们从培养孩子“成才”的角度,继续这个话题。

“地球村”已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已经成为事实,世界在经济、科学、文化上的一体化,已经超过了政治和军事上的一体化。所以,要打开新世纪之门,走向全球化之路,必须——

让孩子掌握外语和计算机两把金钥匙!

自公元1500年全球意义上的“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以来,今天的科学技术、知识经济已经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我们每一个人成了这个“地球村”的子民。因此,当2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刻,我们的下一代要开启新世纪的大门,就必须掌有两把“钥匙”:外语加计算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外语:思维与国际交流的工具

今天,任何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都已无法与国际社会隔裂开来。

首先,世界上已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关起门来进行现代化建设。跨国公司、世界市场、经营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全球经济联系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闭关锁国的结果,只能是发展停滞、经济落后,甚至被开除“球籍”。这样,经济活动的全球化需要大批具有懂得国际法律法规、熟悉世界经济文化,并且熟练掌握运用外语的人才。

其次,对于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各国再也无法分而治之。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往往牵一发动全身,需要全球合作治理。如何使技术、工艺、管理、检测、统计乃至产品制订出共同的规范、制度和标准,这都需要培养大批拥有科学知识,又通晓外语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来统筹、协商。

再者,民族文化的交流已无可避免地要发生碰撞,在国家与地区间互动加强的过程中,共同文化越来越普及。那些被广泛认同的实体性文化(如建筑、交通)、表象性文化(如消费、广告)、观念性文化(如习俗、艺术)对当代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凭借外语这一思维工具,增进了解,相互认识,实现文明的共创、共进与共享。

为了造就大批外语人才,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国特别重视外语人才的培养。美国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外语作为揭开别国习俗与文化奥秘的钥匙,再也不能看作是教育上或公民的奢侈品”,“如果我们不能用邻国的语言与文化环境同邻国交际的话,我们将难以生存和参与竞争”。

计算机:知识与信息获取的工具

如果说工业社会依赖于便利的交通和迅捷的通讯,使世界变“小”了,那么在步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则让全世界素不相识的人们能够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计算机对于未来的“世界公民”,同样也是个涉及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

第一,计算机是21世纪的“世界语”。它帮助不同语种的人处理和利用各种信息。办公自动化、数据的统计分析、疾病诊断与医疗、现代军事武器的发展、气象变化的动态追踪、地质科学的研究等等,便是通过计算机的通用软件系统来实现,这种通用语言一经开发,就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入到企业、机关、学校、家庭成为无所不在的常用工具。不久的将来,谁不懂这一“世界语”,谁就无法进入21世纪数字化生存的世界。

第二,计算机是21世纪的“高速公路”。它可以通向天涯海角、任何角落,帮助人们检索和获取各种信息。且不说在英特网络上办公经营、购物消费、交友征婚、看书读报、上课学习、闲暇娱乐等波及全球的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就是连电子邮件、网络电话也比普通电话、电报和传真更有其独特的方便。总有一天,谁上不了这种信息高速公路,谁就无法汲取来自海内外的无穷无尽的信息,谁就在这个一体化的世界上寸步难行。

为了让下一代迎接信息时代全球化生活的挑战,一些发达国家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开始规划实施计算机教育。日本把计算机教育看成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在其《社会规划》中规定:从幼儿园到18岁的日本人都应接受计算机教育,让他们掌握高度信息社会所必备的应用信息基本知识和能力。

在世纪之交全球化浪潮又一次席卷而来的时候,外语和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日显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配制打开世纪之门的这两把“钥匙”?我们该如何带领孩子走向这个一体化的世界?这已成为所有关心祖国前途和命运的人们关注的问题。

我们如何帮助孩子配制这两把“钥匙”

新世纪与全球化同行。为21世纪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和竞争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共识。“国际教育”这一新概念应运而生。“国际教育”有三个支点: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目标的道德教育和外语教育、计算机教育。后两个支点,人们称之为打开新世纪之门的两把“钥匙”。

外语教育和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在家庭、学校以至社会的教育中广泛地实践了,但出现了若干值得注意的倾向。现实在发问:我们如何为孩子配制这两把“钥匙”?

外语教育存在着两个问题。

一是低龄化。在某些家长看来,孩子学外语似乎越早越好。早,意味着竞争能力领先一步。他们在孩子呀呀学语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灌输”外语单词;在孩子学龄之前,就请家教进行系统的外语训练。其实这无异于拔苗助长。因为许多科学研究表明,外语学习与孩子的生理和认知能力密切相关。早在60年代,列纳伯提出了著名的“关键阶段假说”。他认为大脑在两岁前尚未发育到一定程度;而青春期后又失去原有的弹性,在这个年龄段之外学外语,往往事倍功半。琼斯的研究则发现,3至6岁学外语的孩子最容易发生口吃现象。虽然结论尚有争议,但大多数专家认同“8岁为学习外语较适当的起始年龄”的判断。

二是片面化。学英语似乎成了学外语的代名词,固然英语的作用十分重要,但世界交流中还需要各种语种。学习“偏食”,造成语种失衡,交流依然障碍重重。去年在上海召开的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上,有关方面就曾经为找不到一些小语种的翻译而犯愁。

计算机教育也存在着两个问题。

一是成人化。成人学习计算机强调职业应用性。几年前,其内容以DOS操作系统、FoxBase数据库和WPS文字输入与文本编辑为主, 现在又以WINDOWS、WORD等取而代之。但据了解, 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却至今还在学几年前成人学的那些对孩子来说无实用价值的东西,尤其是前两项内容。有人作过不恰当的比喻:这好像要让孩子先学会削铅笔再去学写字一样不合情理。

二是打字化。受到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限制,一些家庭和小学的计算机教育所进行的WPS教学,着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实践证明这条路并不适合小学生。因为他们没有文本储存从而进行编辑的需求,结果他们的本事大多停留在文字输入的能力上。于是,老师或父母为孩子忙于选择最简便、快速的输入法;孩子则苦练操作以实现输入速度的提高;计算机成了地道的“打字机”。计算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孩子一般思维能力的发展,应该让他们从基础程序语言的学习逐步进入高级程序语言的学习。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政策。

今天的少年儿童,在21世纪上半叶将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我们帮助他们配制好外语和计算机两把“钥匙”,他们就能在新世纪的天地里去打开一座座知识和信息的宝库。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今天的教育看来是在培育孩子的成长,事实上却在为中华民族创造着历史!

标签:;  

打开新世纪之门走向全球化--论现代人的素质与培养目标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